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词典 > 正文

《月光男孩》经典影评10篇 月光男孩

导语:《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詹金斯执导,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月光男孩》影评:月光男孩:未来在手心《月光男孩》的海报上,三个割裂的人

《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詹金斯执导,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男孩》影评:月光男孩:未来在手心

《月光男孩》的海报上,三个割裂的人脸组成一幅图像。这是一个人,却又是三个人。破碎的人生,演变出三段感情各异的故事。

第一章:小不点

迈阿密,黑人驻地,治安混乱。男孩Chiron的父亲抛妻弃子,Paula又染上毒瘾,对他不管不问。同学欺负他,叫他“小不点”。某天下午,“小不点”被同学围堵,无奈中逃入藏毒窝点。毒贩Juan见他可怜,与女友Teresa收留了“小不点”。次日,Juan送“小不点”回家。可Chiron的母亲Paula却不希望儿子与Juan接触,毕竟Paula的毒品是Juan提供的。

在学校,“小不点”依然受人欺负,即便是纸糊的足球,也没人愿与他一起踢。只有Kevin希望他坚强起来。在家里,Paula毒瘾发作,大骂儿子是Faggot。Juan的出现弥补了Chiron缺失的父爱,还教他学游泳。在海边,Juan说起“月光男孩”的故事:“小时候,我像你一样喜欢疯跑。有个老奶奶说,月光下奔跑的黑人男孩是蓝色的。‘小不点’,我就叫你Blue吧。”

Chiron问:“那你的名字也是Blue吗?”

“不。有些时候,只有你能决定自己能成为什么人。”

第二章:卡戎

数年后,“小不点”步入青春期,他人的欺侮和瘦弱的身躯始终伴随。Juan去世了,好在Teresa依然关照他;Paula更加疯狂,一面向儿子讨要毒资,一面癫狂地吼着:“我,才是你的亲人!”唯一的朋友Kevin给他起了个外号Black,言语中却有几分亲昵。Chiron被恶霸欺负,坐车来到海边,见到Kevin。那天晚上,两人坦然相对,首次接吻。

Chiron是同性恋的消息,不知怎么就传开了。第二天,恶霸揪住他不放,强迫Kevin在众人面前殴打Chiron。事后,暴怒的Chiron抄起板凳,把恶霸的脑袋砸开了花。Chiron也因此入狱服刑。

第三章:老黑

成年后的Chiron成了大毒枭,早不再弱不禁风:金戒指、金项链、浑身肌肉,唯独外号依然是Black。一通来自Kevin的电话,却把他打回原形。Chiron跳上车,向Kevin的城市奔去,顺道看望Paula。Chiron说:“我恨你,妈妈。”Paula说:“我知道我搞砸了,但你要知道我很爱你,而你不需要爱我。”

久别重逢,Kevin已然厨师,离婚后独居数年。凶悍的Chiron卸下了重重防御,再度成为纤弱的青年:“你知道吗,那一夜后,再没人碰过我,我也再没碰过别人。”

幽蓝的月光,照在两人的身上。Chiron靠在Kevin肩上,看痛苦随风飘远。

“有些时候,只有你能决定自己能成为什么人。”Juan的话,又一次浮现耳畔。童年的Chiron站在海边,身上是幽蓝的月光,脚下是温暖的海潮。

《月光男孩》得奖并不全因为政治正确,这部电影本就是水准之上的作品。

《月光男孩》略显掩藏的处理方式,不仅跳出了黑人电影的套路,也实现了叙事和人物的两相呼应。本片的故事发生在黑人街区,演职人员全是黑人,因此能更为真实地记录角色的人生、想法和情感。本片导演喜欢王家卫和侯孝贤,因此《月光男孩》也包含了不同于欧美文化的东方气质,细腻而温柔。例如本片随Chiron成长分成三个段落,着力刻画了Chiron各阶段的精神面貌。Chiron的主观视角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真切体会着Chiron充满创痛的精神旅程。

该片的叙述部分既不说教,也不浮夸,用对比呈现简单而强大的故事。一方面,美景衬托着残酷的现实;另一方面,Chiron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如镜子一般,折射、拷问着他的选择。因此,本片既聚焦Chiron的成长发展,也处处指出这不是个案。

该片的摄影则着重表现人物在阳光和汗水中的皮肤质感,黝黑发亮、饱满而透着情绪。影片开头的环绕式长镜头、手持镜头的眩晕感与三部分中不断变幻的色调营造出超现实的风格。

一个贫民窟的孩子,经历了家庭的破碎、同性的恋爱、歧视与背叛,懵懂的孩童在血泪中畸变成毒贩,再也无法与母亲和解。《月光男孩》讲述了男孩蜕变成男人的故事,展现了一段苦涩又温柔的人生。一切与肤色和性取向无关。

自我认知是成长的必经历程,总要付出代价。Chiron对自我的不断怀疑和探索,一再回答着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从Chiron饱含复杂情感的外号中,我们可略知一二:Little来自欺负他的小孩,却也是代父Juan对他的爱称;Chiron来自不负责任的母亲,却也是代母Teresa对他的称呼;Black是毒枭的绰号,却也代表着少年时代仅有的温存。不仅是外号,Chiron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也包含无尽的冲突和矛盾:Juan如同父亲,却也是生母沉迷毒品的帮凶;作为同辈中唯一的友善面孔,Kevin给他爱情,却无法为他遮风挡雨;母亲的沉沦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他却在表达恨意之后无语凝噎。三人都受制于命运,都与毒品、犯罪相关,都以各自的方式逃离黑人群体,唯独Chiron在蜕变中逐渐强大。这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即使生活给你再多困难,你仍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Kevin说:“很多事情不是你看到的样子。”对Chiron而言,很难给生活和人性的本质下一个定论。他的名字含着爱恨之争,他的同伴让人既爱又恨。在这样的环境里,Chiron只能独自面对矛盾,寻找生活的出路。从默默忍受到突然爆发,再到用金牙和肌肉武装自己,Chiron在矛盾中成长,由起初的迷茫变为接受,最终成为矛盾的共同体。

Chiron是不幸的,童年的他身形瘦小、缺少关爱、饱受霸凌,变得内向而脆弱;Chiron是万幸的,在他成长的关键期,遇上了关爱他的Juan、帮助他的Kevin,让他没有在沉默中灭亡,而是选择坚强。在别人看来,Black是粗狂的肌肉,是男子的气概,但褪去伪装,这个名字属于悸动的青春,温润的海洋。

第89届奥斯卡闹出了罕见的乌龙,主角正是《月光男孩》和《爱乐之城》。

最佳影片是各大电影节最鲜明的风向标,它是该奖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也最能展示评审团对电影艺术的理解,进而引领创作潮流。颁奖前,评论普遍认为《爱乐之城》当得此殊荣,理由非常充足:《爱乐之城》拯救了歌舞片;男主角对爵士乐的喜爱迎合美国中老年观众,尤其是奥斯卡评委的口味;《爱乐之城》在题材上老树发新芽,回击了好莱坞电影缺乏创新的说法……最后的结果,正如维基百科所说:La La Land won the Best Picture... for about 5 minutes.

《月光男孩》情感内敛、节奏舒缓,艺术性和商业性均不如《爱乐之城》。奥斯卡欣赏《月光男孩》的冷清气质,算是摘掉种族歧视的帽子,自证清白。但这也意味着奥斯卡价值倾向的转变:历史上,黑人主演且包含同性恋的电影很难拿大奖。例如,在第78届奥斯卡上,李安的《断背山》仅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影片输给《撞车》。幸好有了《月光男孩》,才造就了黑人获奖数最多的奥斯卡,也更贴合“包容与多元”的主旨。

与欧洲三大电影节不同,奥斯卡不是纯粹的艺术奖项,总把政治放在首位,除非某电影及其出众,不然大多数奖项平均分配。然而,奥斯卡的评审机制与取向也在变革:小众电影和独立电影逐渐抬头,六大电影公司的存在感被削弱;更注意政治平衡与种族平等;更注重奖励年轻导演、年轻演员等,毕竟年轻是艺术的源泉。

影片的最后,镜头切换到童年的Chiron。他站在海边,如Juan所言一样,浑身上下散发着蓝色的月光。这个镜头告诉观众:纵然生活矛盾重重,别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样。

月光下的男孩,最真实,也最坚强。

《月光男孩》影评:从一些细节看月光男孩

这部电影听说的很早,今天才看。 当时先看的爱乐之城——因为有个姑娘组队电影院,后来网上看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偶然看了那段出彩的重逢场面,惊呼戳心,顺便把全片看了,果然戳心……月光男孩一直都没看。原因也很简单——种族加同性恋,未免有些冲奥元素的堆砌,以至于有些怀疑这个片子的质量。再后来听说神似王家卫,模仿春光乍泄,致敬之作,就更没有看的欲望了。 直到昨天听讲座提到了这部片子,才想拿出来看看。看完了以后有些想说的话,惯例翻上豆瓣找影评,发现没有在高赞里看到类似的表达,有点郁闷。琢磨再三,二刷片子做笔记。可能有误记和过度解读,供讨论。 1、车中的装饰 第一部分中Juan的车内装饰和第三部分中Chiron的车内装饰都是金色的皇冠。 2、三个部分中,Kevin的第一句台词极为相似,且分别对应三个小标题。 “Hey, little. What's up man?” “Chiron, what's up man?” “Hey Black, I mean....Chiron, what's up man?” 3、TV privilege 在第一部分中Mum提到TV Priviledge 是给后面的一个镜头做伏笔。之后有一个场景里little进门呆滞了一下,发现桌上的电视没有了。 4、贯穿全文的“who is you” 第一部分中Juan和Teresa问过,第二部分中也有类似表述,Kevin提到“why are you pretending, try to put on a show for me, black.”第三部分中Kevin直接提问Chiron“Who is you?” 顺便补充,“who is you”多用于黑人俚语,标准说法应该是“who are you”。这一条是百度“who is you”和“who are you”的区别得到的解释,可靠与否我很难考证。片中Mum的话也存在一些类似的语法错误,比如“who the hell you think you is”应该是“are”。同时人物对话充斥着“bruh, man,niggard, fucking,hell”等,与黑人社群语言习惯有关。 5、片子里一大部分推动剧情的场景都在桌边,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吃东西,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明显特点。 6、在第一第二部分中,Chiron没有戴金链子或者钻石耳钉。Juan戴金链子和钻石耳钉,并且有镶牙。Kevin在第一部分戴链子,第二部分戴链子并镶牙,第三部分中Kevin两者均不戴,Chiron与Kevin身份在某种程度上交换。 7、Juan和Chiron的生活轨迹存在一定相似。 比如车内饰和装扮,比如贩毒的职业选择,比如母子关系。在第一部分中,Juan说,“I hate my mum, too. I miss her like hell now though.” 8、Juan的死亡是有铺垫的。第一部分中Chiron主动跑去Juan家的时候,Juan告诉他不要坐在背对门口的位置,要坐在一个能看到四周的地方。侧面表明了Juan的生活环境存在危机。 9、第二部分的海边亲热戏是有铺垫的。第一部分中的二人打闹画面处理性意味很强烈,并且在第二部分接吻之前有一段两人先抬头看天后同效的场景,这一场景和第一部分中打闹后一同跑走的渐远处理有一种相似。 10、the sea 是片中重复出现的意象。与之类似的还有第一部分中Juan谈论自己小时候在海边,Chiron把自己浸在浴缸里,第二部分中Chiron梦到Kevin和女友做爱时的海浪声。不算这些的话the sea 一共直接出现过五次。第一部分中Juan教Chiron游泳,第二部分中的海边亲热,第三部分Chiron决定去找Kevin时的闪回镜头,两人坐车回家后有一个朝向门外海浪的镜头,以及最后的月光下的男孩。the sea有丰富的意味。它可以带来母亲子宫一样的安全感,也有潮湿的情欲,也有海边的blue moonlight。很喜欢那个在高速公路上和到Kevin餐厅中间过渡的闪回场景,blue moon 和海边玩水戏浪的孩子既有回忆味道,又有一些魔幻色彩。 11、我一直在考虑little这个称呼的含义。可能在Juna,Teresa等人那里,little是小孩的意思,但是在校园暴力的那个角色称呼Chiron为little的时候,Chiron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感。结合之前有一场一群小孩在互相观察生殖器的场景,little会不会有“短小”这样的侮辱意味?有些脑补,仅供讨论。 12、Mama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带着一张胸卡,感觉应该能说明身份,可惜看不清楚字且缺乏背景知识,并不知道是什么。 13、不要“soft”,是Kevin最先提出来的,hard, 也是他评价的。 14、第二部分结束的抡椅子之前有很多铺垫,不一一说了,看的非常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都有脸浸冰水的场景,穿插过渡的很有趣。 15、有关independent decision的讨论,第一部分Juna的观点和第三部分Kevin的自评恰好互为对照。 16、在Chiron进餐馆之前套了件T恤,梳了梳头,坐在车里两人回家的时候Kevin也梳了胡子。想到断背山一开始男主角对着汽车后视镜理头发的场景。 17、第三部分的各种朦胧和情感表达很到位,举一些例子。比如,两人打电话的场景,据说很像春光乍泄里打电话的场景,可惜春光乍泄印象太久远,没想起来。比如,Chiron在去找Kevin之前没有通知,很容易想起Jack哼着小曲去找Ennis的心情。比如Chiron的一句“wh..wh...what about you”,欲言又止最终问出口的处理带感。重逢之前和之时的没话找话尬聊和难以启齿都真实到位。

18、那个在餐厅放音乐使得Kevin给Chiron打电话的路人真的存在吗?并不好说。 19、在餐厅喝酒时,Kevin先喝一口,得知Chiron贩毒之后闷了一杯,细节有意思。 20、点名表扬Kevin做菜的场景。点名表扬一句台词,在被问到为什么来的时候Chiron的回答,“Said you was gon' cook for me.” 21、尽管片子本身带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黑人社群,比如校园欺凌,比如毒品,比如性少数。但这部电影本身像批了黑色话题外衣的蓝色童话,现实问题点到为止甚至没有明显点到,更不要提批判意义,个人经历的味道更重,Blue and Romantic。 22、有时间回头看看王家卫。

《月光男孩》影评:月光下的,不只是喀戎,是我们每一个人

第89届奥斯卡,竞争BP的三驾马车最终是《Moonlight》笑到了最后,初看这部电影,我并没注意到这部电影打动评委的地方,说实话,我被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给弄迷糊了。但是当我开始回忆片中的镜头,片中的故事的时候,我似乎慢慢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当来自东方的诗意境界遇上来自西方的回归价值,这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我想很多人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所以我先简单描述一下这个故事,这个拿到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故事其实也很简单:讲述了一个人三段成长经历;一个来自贫民窟的黑人小孩喀戎,母亲沾上了毒品,自己也因为瘦小的个头和异于常人的取向而被朋友排挤,而当地的毒枭胡安和他的女朋友特蕾莎给了喀戎第二个家;孩子长成了少年,胡安也已经离开了人世,而母亲却因为毒瘾变得暴躁,在学校里,喀戎也开始了青春与爱情的萌芽,而在不断的隐忍之后,喀戎的愤怒爆发,用暴力还击了曾经的侮辱;最后,喀戎继承了胡安的事业,成为了制霸一方的毒枭,可当这个凶神恶煞的壮汉接到母亲和曾经的“爱人”的电话时,他又变成了曾经那个害羞青涩的少年。他回到了那个海滩,在那里,胡安曾经跟他说:“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看完了这个不那么概括的故事梗概,你可能多少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人说《月光男孩》取胜是因为政治正确了。的确,这部片子包含了太多所谓政治正确的元素了——黑人、同性恋、贫穷、毒品、青少年。这些东西在当下之美国,每一个都有着沉重的政治含义。导演巴里-詹金斯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乍一看的确会认为是在题材上讨好,包括参演本片而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阿里的穆斯林身份。我也并不否认,当竞争的电影都足够优秀时,这些边缘因素可能在最终评奖时起到微妙的作用。但看完这部电影的我觉得,让《月光男孩》参与到这次竞争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恰恰相反,作为一部从导演到演员“全黑”的电影,在极力回避这些与政治社会相关的因素。这是让我一开始犯迷糊的地方,也是最后吸引我的地方。奥斯卡三驾马车,《爱乐之城》将华丽表现到了极致,《海边的曼彻斯特》将失意表现到了极致,而《月光男孩》是将简单表现到了极致,那是一种带着诗意的简单和单纯。 先说我为什么犯迷糊,因为当以上所提这些元素出现在一部电影里,我首先会想到的是反映黑人或是同性恋群体在这个社会中的弱势地位,从而呼吁平等。但是,导演拿着这一手本该这样打的牌,却放弃了大声疾呼,放弃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乞求同情的姿态。小男孩虽然遭受排挤,却从未突出表现黑人这个种族所受的不公;小男孩虽然是同性恋,却也没有全力烘托这个群体在社会中的尴尬存在;男主角的妈妈虽然吸毒,但也没有彻底被毒品毁掉,而是在小男孩长大后乞求原谅;虽然整个环境是美国典型的贫民窟,但也没有刻画其中的人们生活的窘迫。因此,电影将这些元素边缘化了,抛开一切的杂质,才能换回一个单纯的电影,也就是这个男孩的成长。而这样一个普世的感动,或许才是导演想要追求的更高境界的平等。 这个男孩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生活在底层,不受所有人尊重,却还有一个黑帮老大作为他的人生导师;成长路上诸多不顺,却还有塔雷莎时刻愿意给他一个温暖的家,还有和童年玩伴凯文之间产生的情愫。虽然这是一个成长故事,但也并没有连贯的展示喀戎的生活,而是在这三个阶段里各自选取了几天,中间的空白被一篇黑色所覆盖了。这就是我说的诗意,来自于东方的留白,一个人的生命线像被刀一样斩断,且每一次中断都是故事起势之时,第一次是小男孩知道胡安是一个毒枭,自己的妈妈也吸毒时;第二次,是喀戎用暴力还击了欺负他的同学,被警察带走;第三次是喀戎时隔十年再见到凯文,两人对视许久,小心谨慎,知道凯文问道:“你是谁?喀戎。”换句话说,导演只是跟观众展示了喀戎人生中的片段,但故事是有逻辑的,因此,《月光男孩》的故事线存在于每一个观众的心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胡安死了,没有人知道是怎么死的;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喀戎进了监狱,最后成了黑帮人物和当地毒枭,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样开放的留白足够让每一个观众联想出一个独特的故事剧情,但是,电影用片段奠定的基调让我们的想象有了范围,我们会在想象中去感受喀戎的心境,那种无奈,那种痛苦,那种心酸。当你得知自己的母亲沉迷毒品时;当你的爱人迫于校霸的压力对你拳脚相加时;当你的母亲向你忏悔请求原谅之时,当你和曾经的爱恋再次见面对方却已经结婚生子时。这样压抑的情感基调在凯文问出:“你还记得我吗?”时达到了顶峰。这些场景,也许每个人想象的前因后果都不一样,但我想,都不会是开心的氛围。所以,电影很简单,很本真,却又因为这样的留白显得意境丰富。 《月光男孩》的成功并不局限于这种形式上的意境,还在于其核心上的升华。成长故事的核心在于寻找。寻找梦想,寻找爱情,喀戎寻找的,或许是归宿。电影里有一个贯穿的意象,是一片海滩,曾经,胡安在这里教他游泳;曾经,他和凯文在这里第一次有了身体上的接触;而最后,他回到这片海滩,一切,似乎又变成了小时候的模样。因此,海滩伴随和见证了喀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所依靠的东西,也是喀戎所一直寻找的东西。可是人找到最后,发现自己找到的,或许只是一片虚无。这时,或许才能豁然开朗,人生的意义有时候并不在于对未来无止境的追求,而在于对曾经的回归和对自我的拯救。即使自己已经不再弱小,但接到妈妈的电话,依然会选择原谅;接到“初恋”的电话,呆滞的说不出一句话。这就是回归,即使在寻找路上你找到了荣耀,但你依然是曾经的那个自己。电影让每个观众都问自己一句:我是谁?所以,《月光男孩》是东方诗意与西方回归的结合所创造出的平静与深刻。 另外,这个电影对于角色,即使是配角的塑造也是一个大大的加分项。三个演员饰演喀戎的三个阶段,而每一个演员都几乎做到了极致。最难得并不是情感的爆发,而是情感的郁积。压抑但不呆滞,沉默但不木讷,隐忍但不绝望。而包括男主角妈妈和胡安这样的配角,都奉上了近乎完美的表演。饰演胡安的马赫沙拉-阿里,只用了三十分钟的戏份,就征服了整个奥斯卡。 这就是我眼中的《月光男孩》,它不是一个特殊的故事,而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故事,关乎寻找,关乎成长,关乎救赎,关乎尊严;它简单,平静,淡然,宽容。 “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

《月光男孩》影评:浅谈

看完后感觉影片表面波澜不惊,而让人内心却暗流涌动 的电影,我觉得这部影片并不适合所有人看,因为他本身不是一部大众影片。 它的小众并不仅仅指“同性恋”、“黑人”的主题,更存在于导演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影片的整体框架等等。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想顾及观众的感受,它的毁誉参半是注定的,看进去的人自然会捧他,看不进去的人自然会觉得他名不符其实。 于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从各个角度来看都是都是很有时代性意义的一步影片。 三段式的剧情分布:i little 是幼时美好但也有童年阴影,ii Chiron是青春阶段的迷茫与自我认知,iii black则是长大后粗犷的外表和内心的隐匿。 其实无论经历了多少,在我眼里你内心还是如初的喀戎。还有影片构图,色彩,配乐,摄影也真的很细腻,很王家卫。虽然中间妈妈吸毒和胡安的死剧情看上去有些破碎,但对影片的完整性影响不是很大。 最后我想说不要再用政治正确来捆绑这部片子了,一部好的电影无关政治正确。能引起共鸣和反思就是好的。

《月光男孩》影评:父爱的山究竟有多厚重

Juan,是Chiron生命中第一个最接近父亲的角色。

游泳后的沙滩谈话,Juan和Chiron说起自己,来自Cuba,而后来,Juan死后,Chiron爱上了同样来自Cuba的Kevin,不知是缘分,还是他爱上Juan的影子;

Juan又说到,At some point you gotta decide for yourself who you gonna be.Can't let nobody make that decision for you.多少年后,Chiron和Kevin重逢,Chiron确实成为了前者,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Kevin却成了后者,他一直在做别人希望他做的;

Juan死后,他的老婆Teresa也没有再嫁,从一而终的爱情观似乎也影响了懵懂的Chiron。直到Kevin打来电话,早上醒来后,Chiron摸了摸自己的下面,也许是交代了Chiron从没有X生活,也许是他想起了海滩边和Kevin的缠绵。这个隐晦的特写,也暗示Chiron对Kevin的忠诚与思念。

加上Chiron同样走上了Juan的贩毒道路,甚至对手下的关爱都那么相似,足以见出Juan对Chiron的影响之深。

All Black,Gay,Drugs,Crimes......

正视黑人与同性群体,减少贩毒与青少年犯罪,关爱单亲孩子和孤儿,如此正能量,想不给小金人都难。

全片模仿了李安的《断背山》,王家卫《春光乍泄》,还有熟悉的插曲Cucurrucucu Paloma,以及侯孝贤式的隐晦写意感,给人更多的思考,蛮不错的。

《月光男孩》影评:In Moonlight Black Boys Look Blue——北美新片《月光男孩》漫谈

每次跑去电影院看那些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影片,内心都会怀揣着十分复杂又略微兴奋的心情,因为在接下来的120分钟里,答案即将揭晓,而最终站队哪一方,更是令人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期待与好奇。前些日子在电影院里看今年迟来的戛纳评审团大奖影片《只是世界尽头》就是这样,而前几天,终于在电影院看到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媒体口碑爆棚的《月光男孩》,同样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观与深刻的印象。

《月光男孩》影评:男孩的成长之路不能缺少父爱

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chiron被霸凌警察不管,而chiron反击的时候却被抓进了少管所?导演是王家卫的影迷吗?第三部分很王家卫的风格,甚至连第三段前的配乐都是春光乍泄里用过的。 juan在chiron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扮演了父亲或者说人生导师的角色,他影响了chiron成年后的人生之路,所以chiron做了毒贩并没有觉得不是在做自己,就连装扮都很像juan,尤其是头巾。大部分gay的成长过程都是很孤单,有的缺少父爱。chiron的胆小怯懦都跟从小没有父亲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后来他把胡安和特瑞莎的家当成自己的避风港。只是影片没有交待JUAN是什么死的。仔细看海报才发现海报里面的chiron是三个时期拼揍而成的

《月光男孩》影评:有关艺术,无关种族

人生当中的第一部电影:在学校利用上课时间——老师亲自在我们“实验”学校的电视上播放的盗版DVD影片——即老师称之为“某某同学的爸爸利用关系给我们拿到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电影”。8岁不经事的本人浑浑噩噩地看完了当时自认为冗长的片子之后第一个感觉就是:TNND,小屋在哪里?明明这个黑人有辆车!

时隔多年之后,我终于知道了。在那个燥热的夏天足够影响我一生的影片是摩根弗里曼的《为黛西小姐开车》。听起来虽然很荒唐,荒唐的乌龙事件,荒唐的老师,还有那个荒唐的“在政府机关办事的同学父亲”,不过在整个人生当中自此也有了对于黑人的第一印象。接下来,看到了会飞的乔老爷抱着比赛用球躺在地上因为胜利痛哭不已;又看到了在街上约会,约着约着变成狼人一边吓唬自己的妹子一边唱歌跳舞MJ大神;接下来记忆就想断了一样的跳跃到了穿衣不着边际、说话奇快无比、汽车的车头会一跳一跳的各种粗口饶舌MV;最后,甚至爱上了《死囚之舞》中全裸的“黑珍珠”还有《危机边缘》里总绕着男主他爹转的符号学专家。

为什么说了这么多的电影还有记忆?我其实完全没有炫耀的意思,更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本。我只是在阐述一个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更没有黑人朋友的普通中国观众——我,对于黑人荧幕形象的全部印象!没错,在我们接触到的所有有关黑人的影视、节目和新闻中,美国的黑人两极分化,要么有钱得要死,要么....要死。所有美国的黑人都有一技之长,有会飞的会唱的会跳的会演的会讲笑话的,连街边的要饭的都可以说着一口浑厚好听的美式英语播音腔。这种潜移默化的灌输其实弊大于利,甚至于现在在北京的饭店卫生间中,偶遇黑人兄弟我都要强忍住强烈的好奇心不去扭头一探究竟,没错,“看在上帝的份上,全怪那该死的美国色情片,我的老天。”

好吧,说回正题。其实不管是8英里中的黑人社区也好,还是姜戈中描写的黑奴形象也罢,这其实都不是身处美国文化中黑人的真实写照。这一点相信冷静的观众都能同意,因为我看过黑人的医生,黑人的科学家,也看到过黑人的餐厅服务员,黑人的帮派分子。种族本身就是无数个不同个体,共性的代名词。所以我想为这个片子打满分,原因其实非常简单。1.制作精良,无论是调度、灯光、美术、摄像都是一流的水准、演员的演技也比较到位。2.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富有争议的群体中富有争议的故事。重点是,这是一部真实感极强的片子。只不过,它有一层彩虹的外衣。片中的一切都有关艺术无关取向和种族。

大家请看豆瓣中打满分的评分标准。没错,力荐!强力推荐。我打满分的原因是因为我推荐的不是一个个噱头和用来舔屏的脸。我推荐的是真实的生活,和去黑人特性化、去黑人种族优势、种族技能化的,普普通通——人的故事,仅此而已。

《月光男孩》影评:完美的孤岛,远比肮脏的大陆绝望

很难,对于一个无法应对家庭暴力的小孩,对于一个被霸凌的小孩,对于一个同性恋小孩,对于一个身处社会环境那么恶劣的黑人小孩。

故事一开始就是他被霸凌的小孩追,躲在一个陌生屋里蹲着哭。很无助,可以想见等着欺负他的人走掉,是多漫长的时间,恐惧浸入了每分每秒的时间。幸好有人相助,甚至在他受到家庭冷暴力的时候还收留他。这个部分其实并不是最难的,即便对于身处和平发展国家的四五线城市的我,有类似的童年经历的人在我周围比比皆是。

第二段故事,他已经渐渐长大,在学校受霸凌,且无力反抗,这才是最难的。“这样的霸凌是磨难,人人都受过磨难,是男人就该反抗它”,持这样的态度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我也不能完全避开这样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不仅要接受被欺负,还要接受自己没有办法反抗。画面里,人潮涌动,孤独的男孩被不安和难以自处的绝望笼罩。萌芽爱情的背叛,全身的伤,他说“你不懂”,过来帮助他的成年女人当然不懂。最后他反抗了,有什么办法呢,读着全是俚语的英文字幕的我,满满的无助感。

第三段故事他变成了一个强壮的坏人。这一段的感情处理稍显多余,故事并没有讲少年的性取向认同危机,他的感情也没多厚重到值得一讲,一个背叛了的手淫伙伴的温情重现,略微狗血。

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它建构在“同性”“黑人”的背景,但不过分关联到政治正确。很残酷地讲,少年,如果你是个黑人,你是个基佬,你本来就要接受社会有可能不公对待你啊。社会不该这样,你也没必要一定接受,但你最好接受,你不该预设的成长路径没有不公对待。等到有一天,你身处的环境像《Call Me by Your Name》的时候,你才可以只考虑萌动的爱情,且任性地不接受歧视。

这个故事建构在社会和民族问题上,我也不得不提升到社会和民族考虑这个男孩在一个黑人的、不和谐不友好的、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处境。这角度未免太高,高得没有人情,这个男孩压根不想听你BB什么社会环境。其实以前看《西游记》的时候就很不喜欢太上老君那几个老人家在云上看孙悟空打架受挫,“睿智”地笑。但是这样的故事,只有这样提升一个角度去看,才能不那么丧,才能不那么觉得生活对于他们那么操蛋那么没有希望,他们到底要怎么办。

我常常在想,我们到底是怎样长成一个这么强这么勇敢的大人的,这其中的苦和难,现在想来已经淡化了,甚至可以一笑而过,但苦和难当下的心情,也是真的绝望吧。

换这个角度来讲,同性社交软件被冠上一个约炮软件这样难听的名号,但是正是这些软件,让所有的孤岛,看到了彼此,即便所有的其他孤岛都无比肮脏,这样的肮脏,怕是比只身一人,恒久地弥留在完美的孤岛,更加容易一点。

《月光男孩》影评:后来的月亮总想起从前的月亮

奇伦的母亲是个吸毒成瘾的妇女,奇伦从小备受周围同龄人的欺负,直到中学都是如此,所以奇伦一直很自卑。在一次奇伦被同学追打时,他遇到了毒贩子胡安,胡安给了奇伦一个温暖的家,教会奇伦游泳和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也是奇伦少年时期得到的少许温暖,直到遇见了凯文,凯文告诉奇伦要不示弱,要变得强大,慢慢地一点一点走进奇伦的心里。随着年龄的成长,奇伦和凯文的关系也愈发亲密,一次的月夜海边畅谈,让两人都打开了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彼此拥吻。

本以为一段美好的感情就此开始,却再一次校园暴力中凯文苦于面子在同学的怂恿下殴打奇伦,奇伦没有选择起诉,而是选择报复怂恿的那个同学,由此他被关进亚特兰大的一个监狱。多年以后,奇伦阴差阳错走上了胡安得毒贩之路,凯文的一个电话让彼此再次相遇,

面对镶着金牙,戴着金链的奇伦,凯文竟有些不认得这故人,直到奇伦告诉他这么多年,他是唯一亲近过自己的人,奇伦偎依在凯文怀里,眼里一如当年十岁时的紧张与激动。

这就是《月光男孩》的故事,撇开黑人等美国特定的政治因素不谈,只从奇伦个人的成长和对爱的认知,足以打动我的内心。导演采用三段不同名字称谓的叙事手法,将奇伦的情感表达的细腻而真挚,一个眼神,一次通话,都显得格外动人。虽然是一个男孩简单的成长故事,背后却是情感的惊涛骇浪。奇伦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与这个世界相互接受的过程,选择做自己还是别人眼中的人,答案就像影片中胡安说的“有些时候你得自己做决定做什么,没有人替你做决定。”

虽然最后的奇伦戴着金链,镶着金牙,似乎让人觉得与之前的形象大相径庭,却是按照他自己的样子而活,不在怯懦,变得强大,甚至可以调教后备,也不算一个坏的结果。

很喜欢奇伦和凯文两人在月光下的海边对话,这种情感的原始性单纯地让人羡慕不已,情到深处深几许,大概就像这月色下的海水,不可知有几尺。

也正是这一次亲吻,让奇伦内心深处永远地留在了有凯文的那个夜晚。那天,不对,那晚,早已过去很多年,欢好的日子总是不长,后来的月光总想起从前的月光。在凯文打了奇伦之后这份沉默的爱也随着奇伦的离开而走远,直到某次凯文听到某位客人点的歌,才想起来欠奇伦一句道歉,打通了那个电话,奇伦终于等到了这么多年迟来的抱歉,这也是他这么多年爱着凯文的尊严啊,用一句话形容,在月色和雪色之间,凯文就是奇伦的第三种绝色。

奇伦和凯文的解决还算美好,一等十年,换来怀里的偎依,就像小说里的何以琛和赵默笙,同样是关于等待的故事,以琛也如愿等到了默笙,但现实却往往是另一种结局,很多人是等不到的。很多时候我们拥有的是一段照片式的爱情,有些人走了就永远走了,只能留在照片里让我们追忆,我们看着照片里的她巧笑倩兮,却将自己的一生过成了她期许的样子,也许你会在无数个无眠的夜晚因为一首歌而控制不住自己洪水猛兽般的情感而痛哭流涕,但终究这些散落记忆里的人回不来的。在月光下奔跑,是朝着光亮的,却无论如何走不出他的悲伤,所有在月光下奔跑的人都是傻孩子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chengyu/88120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风味绝配》的影评10篇 风味绝配 下一篇: 《暴裂无声》经典影评10篇 暴裂无声结局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