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教育 > 正文

《大校的女儿》经典读后感10篇 上校的女儿

导语:《大校的女儿》是一本由王海鸰着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3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7-5,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校的女儿》读后感:大校的女儿——品读、觅度这本书是上

《大校的女儿》是一本由王海鸰着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3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7-5,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大校的女儿——品读、觅度

这本书是上周看完的。一个人,买了一大堆零食,窝在被窝里一口气读完。

看书是需要契机的。譬如某一根发牵动了那一根神经,于是有了一睹为快的欲望。这样的阅读好比饥饿的人恰逢美味,怎有不大快朵颐的道理。读这本书的契机却仅仅是因为手头已无书可读。孬好也算是一本可以入流的小说,勉强而为之。

要论笔力,比起方方和池莉的确差色不少,火候查在筋道上。“魏冉冉心情不好,因为她的丈夫胖子心情不好。”猛一打眼,真是那味,只是再读下去却是软绵无力。像泡久了的面条,筋道差好多。

长篇小说,没有几个人写的好。连川端在内,无不败下阵来。不是笔力的问题,而是因为一万字的小说可以用2个月,而10万字的小说却不止需要2年。否则没味。

王海鸰的小说委婉一点是在用差强人意的语言讲一个差强人意的故事。凉白开冲了隔夜的茶,也算是饮品,只是味太寡。

靠电视窜红的小说不必读。他若尽是好也不必借媒体的东风。更可惜的是由它拍成的电视剧也没有吸引我,而我却读到了他。

王海鸰算不得什么大人物。尽管我也不是。比之裘山山之类的军旅作家更是逊色不少。军旅题材掺杂着都市情感,她是做到了,倘或她不要那么矫情的话。

千万别在读者面前作秀,否则会反惹一身臊。因为就是说,小说在鞋时是对一个有感而成的故事的本分叙述。不要边说边唱,也不要翩翩起舞,更不用低估读者的智商而反复铺陈,非得说透了才行。

王海鸰不懂文学,还只是门中人。入了文学的门却始终不是文学人。就像海岩,曾这文学的墙灰,发点短暂的小才。

我不排斥这类文学作品,只是就事论事。倒不至于像门槛里的骨灰级教授那样叫骂。

当代的文学乱了流派,也没有多少东西值得研究了。老教授们往往走上了贩卖古董的路子,只是太匆忙了,自己也未必识货。更何况又不懂行情,忙里忙外,到头来人就一番穷酸相。到底是纯文学被逼凉为娼还是外围学者从了良。实在没什么拒绝头。不如归去,翻几本老书旧书,以解心中抑郁之气。

就事论事的说,海鸰的书无非是一个才女的坎坷爱情故事。才女是有所成,却落了个单身妈妈顶着个单亲家庭,从此绝了爱情的奢望。

与姜士安的初恋算不得美好。不过是一个农村兵对一个城市女孩的崇拜和一个上校的女儿对一个农村兵的怜悯。如果也算是爱情的话,那作者也够残忍的,把初恋的根永远挖掘的那么深。错过的不是那封信,韩林及时读了又如何,事实是心高气傲的他不会爱上一个平凡的农村兵,无论他有多思慕,除非她料定他会发迹。

这样,错过就成了必然。更何况“初恋的人不懂爱情”。多么残忍。

总算直白而又血淋淋的剖析,让美好的初恋体无完肤。只是韩林与彭湛的那段爱情让我怀疑这位才女的智商与情商,甚至操守。怎么可以两面之缘外加一封表白信就可以直奔兰州去匆匆登记呢?然后一无所得的被那个男人欺骗一辈子拖上一辈子,最后还要埋怨一辈子。拿鲁迅那句名言来说就是“活该”!

彭湛的形象有些类似于感情骗子,流氓并无赖着。只可惜一向自视甚高的韩林就这样白白入套,幸福还没有开始已经“半身不遂”。这可真不是才高八斗的编剧韩林理论上应有的行为。

也罢,最后是一声叹息。

与姜士安再会,韩林有意,只是旧缘难续了。只好枯死了爱情,静候儿子的新绿吧。再回味起当时方方的《树树皆秋色》和顾长卫的《立春》《孔雀》。一样的生活与理想之与现实,后者却能久久回味。更可叹的小说中魏冉冉贯穿始终,作者极力突出却仍旧没有留下痕迹,真个的就那样飘走了。可惜,可悲。

就当喝了一杯白开水,也常常白开水的味道。

生活有时也要在无聊中无聊地,虽然无聊之后也只剩无聊。

多么想读一本好书。

《大校的女儿》 王海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1月 北京第一次印刷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婚姻是命运的选择

已是第二次阅读《大校的女儿》,却是带着陌生和对情节未知的急切在读。

第一次读是几年以前,隐约记得韩琳婚姻不顺,却不记得为何。随着韩琳初识彭湛,依然觉得,你看,这是多么健康,活力,蓬勃的青年男人,带着一份稳重与热心肠,无论给任何女孩都会留下值得安心托付的印象。但后来竟会变成那样的一个人?!抛开作者是否合理地塑造人物来说,这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确是有欺骗性的,尤其是男女之间,尤其是未婚男女之间。随后在云南边防的大山里,韩琳说的没错,是那时苍茫美丽的环境,铸就了爱情的错觉,不,也许不是错觉,爱情即是爱情,虽然短暂,虽然对生活和婚姻不适,也还是爱情。

有人说,韩琳一个挑挑拣拣的大龄未婚剩女,怎么可能闪婚?恰恰错了,正是一个大龄未婚剩女,才产生了面对婚姻与爱情时的极端——过于挑剔,也过于冲动。既要事业有成,又要精神饱满,还要情感浪漫。而一旦触到了,又不管真真假假,就奋不顾身投入其中。韩琳也是倒霉的,偏偏遇上的是这样一个男人,两边不靠,既没本事,也不顾家。

姜士安成了韩琳心中的遗憾,我也跟着遗憾,怎么偏偏就错过了!怎么偏偏就不能在一起!后来一想,究竟姜士安对韩琳来说是否也是一个错觉呢?

也许它是,是在那美丽小岛,银色月光,海浪涛涛的回忆里铸就的错觉,是在韩琳经历了一塌糊涂的失败婚姻之后, 在姜士安所给予的关怀与权力的照顾下,滋生的那种对婚姻的疲倦,对被照顾的渴望,对过去的不甘,而产生的错觉。

即便不是错觉,“二十岁时无法用三十岁、四十岁的想法来生活”,这也是真的。韩琳说自己的付出是要在知道有回报的情况下才愿意投资。令人心颤了一下。

无论如何,十八岁的韩琳无法预知三十年后成功的姜士安,她也不可能爱上那个又黑又矮的农村孩子姜士安,若不是 经历了那场失败的婚姻,她也许不会对姜士安产生那样强烈的依恋。

一切都无法重来。

而退一万步来说,假如韩琳当初真的和姜士安在一起了,就一定会幸福了吗?婚姻会磨去美好的想象,婚姻不只是牵手散步。婚姻在繁杂的日常琐事里,在漫长的时岁里,会给浪漫判处死刑。这一切真的就能如韩琳的意吗?

一切也都无法假设。

爱情和婚姻看似是我们个人的选择,但其实不是,是命运。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读后感

从韩琳写起,我觉得韩琳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类型,是那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和大龄女青年的结合体,这也使她具有了这一类型的共同特征:聪明、独立、有风度、好面子、甚至有些顽固有些自以为是,她的经历多少有些悲剧的成分,我个人觉得她的这种性格是她悲剧的根源,正如申申说的,女人该撒娇时撒娇该哭闹时哭闹,如若太过刚强,女人就不是女人了,女人不是女人了他的男人就不是男人了,我不知道在与彭湛的婚姻失败后,她独自一人带孩子忙事业是否有种自得其乐的感觉,我从作者叙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温情,带孩子的艰辛,但更多的是她的理性,她对生活的淡定!这种女人,或许对她的太过关心反倒是对她的一种伤害,她天性适合一个人,也就是我觉得她缺少女人味儿,即便最后没有与姜士安重温旧情,她也没有太大的遗憾,她自己说的:如果我知道姜士安会有今天,我会比她妻子做的更好,但是我做这一切的前提是我预知了未来!韩琳是一个好女人,甚至是一个好妈妈,但不是一个好妻子,不适合做一个妻子,虽然对待与彭湛的婚姻表现了足够的容忍、耐心与牺牲,但这未尝不是她自命清高,不擅经营导致的恶果!

谈完韩琳,我想说说小梅,一个十足的农村妇女,贤惠、能干、孝顺,甚至于面对丈夫的缺陷表现出的依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般的妇道,这足够我们给以尊重!但这种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我对小梅的觉醒和她对生活的追求给予足够的理解甚至赞赏,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论事业爱情婚姻家庭我们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拼搏,这不是她的错,小梅的经历如果写成一部短篇小说,那么读者最核心的评价应该包含这一句,她对命运的抗争!她没有对不起她的前夫,他给不了她幸福;她也没有对不起她的丈夫,她们获得了全书最值得欣慰的归宿!小梅从农村当兵入伍,成长成熟,对待战友是满腔热心,不仅是对她们的尊重和羡慕,更是她决心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的动力,当时雁南说不该让小梅有文化,因为如若这样她知道的越多她会越伤痛!读完全书我反倒不认同这个观点了,正是因为小梅有了知识有了认识,才有了突破世俗束缚的勇气!她,是一个幸福的人!

之后再谈谈申申和彭澄吧,申申知书达理、形象姣好,自始至终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面对胖子的抛弃与韩琳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十足的小女人而又不失气度!之后面对能给她全部物质享受的追求者,她不将就,而是不断学习,之后出国奋斗,读到这里我们更能理解一段婚姻中彼此性格相合的重要性,双方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对彼此的理解欣赏,即便其它条件再好,结局也只是同窗异梦!彭澄的出场是为了彭湛的铺垫,但依旧给人难忘!单纯、率真、有梦想,一个年青女孩儿不甘人后、渴望亲情、待人诚恳的优点暴露无遗,她是作为一名援藏军人牺牲的,虽然没做过多描写,我依然有种神圣感,敬畏那种力量那种奉献,如果她没牺牲我们可以怎么想象她的未来,即便她热爱的文字上没能取的成就,即便与韩琳的关系没能给她亲情的温暖,她定格的将一直是一个青春女孩的的形象,不曾灰暗,不曾衰老!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不过如此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很是失望。

倒叙的风格让人觉得有些语无伦次,像是一个人在自言自语,想到什么说什么。

但最失望的还是故事情节的设计。

女主角韩琳的生活真是谈不上什么幸福,但终其原因还是要怪她自己自以为是的聪明,逃避,有风度,好面子。我不喜欢这样的女主角。

纵然是韩琳的性格造成了她的命运,但作者的情节安排也太夸张了。

两面之缘和几封书信就觉得嫁给一个男人,而且还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说好的男人,这也太不靠谱了。不但贬低了貌似深刻聪明的韩琳,更是侮辱了她周围几乎所有女性的智慧。

这种安排真是有些所谓知识分子的矫情。实在是不喜欢。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未曾错过,如何是青春。

没看电视剧,直接看的书。

我有些地方跟韩琳很像。没有女人味,不愿意示弱,带着点自以为知识分子多少都有点的做作的清高。

我不知道自己身边有没有一个姜士安,就像年轻时的韩琳也不知道姜士安其实是姜士安一样。我却不愿意有那样一个韩湛,这样的一个丈夫对任何女子来说都太残忍。

“人常把婚姻比喻作鞋,别人看着好看,自己穿着舒服,是最好的鞋。”如果不能找到最好的鞋,好不好看就算了,自己穿着舒服就挺好的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悟不明白吗?

“凶吉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白居易读完《老子》后写下的,也许需要经历过许多之后才能看穿。

“爱不爱一个人,其关键作用的从来就不是她的弱点,而是她的长处,对她长处的欣赏程度。欣赏与容忍,成绝对的正比。” 有道理吗?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我想我之所以对死亡不惊讶不恐惧,是因为我视它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但是,死亡不仅仅具有自然科学层面上的含意,除非是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谁都不会真正懂得它。” 如果可以,我想,谁都不希望真正懂得它。

“他以一个老人的睿智懂得,有些事情,非阅历不可。” 所以一定要上了年纪,才不会为现在的烦恼烦恼,为现在的困惑困惑吗?那到那时,会不会有那时的现在的烦恼,那时的现在的困惑呢?所以人的一生,一定要不停的碰到烦恼和困惑吗?会不会有一个界限值,过了那个点,所有的烦恼和困惑都没有了呢?

“年轻时眼中的平淡是可怕的,中年人眼中的平淡就非常客观。轰轰烈烈花团锦簇是人生,生儿育女柴米油盐也是人生,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味道。” 那么,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quot;可我批评你不是为了让你冷静是为了让你替自己辩解,为了让你给我们一个坚实的理由给我信心。噢,我总是这样,曲里拐弯,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 看到这儿,我笑了,多像啊,曲里拐弯,弄巧成拙。呵呵。

“好多年之后我才明白,那不是由于汗手。那时的我目光过于集中了,集中到对其余的一切视而不见。现在如果让给我回过头去重走,我想我会知道怎样使我的未来少一些后悔,多一些完美,可惜,许多人生经验的获得就意味着它的已经作废。” 谁能将爱情一眼望到头,如果有那么一天,请直接自我介绍:“你好,我是姜士安。”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遗失的美好

《大校的女儿》,07年出版,算是老书吗?在现在这个时代,新书以每年几千本的速度涌现,各大媒体的评分榜占据榜首的都是些管理、互联网、电子商务或心灵成长的书籍,那些书我也看,有帮助却没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所以,在这春天刚刚吐露第一颗新芽,冬天的寒冷还没有完全退去的3月,我看了这本书。

16岁的韩琳去了远离内陆的海岛开始了自己的军人生涯,一开始是通讯兵,海岛生活是艰苦的,但韩琳让它并不枯燥,因为有好朋友雁南和小梅的陪伴,还有姜士安。韩琳对姜士安的第一映像是在饭堂:“那天饭堂做包子,坐在我对面的那个又矮又黑又廋的小士兵,左手一个包子,右手一个包子,吃了一个蒸笼。”那时的姜士安激发了韩琳的母性和同情心,韩琳对他很好,从厨房偷猪油拌米饭分他一半,好友从家里探亲带回的零食也要留下一部分给姜士安,这里面没有爱情,爱情发生的前提总要带有一点崇拜的,用韩琳自己的话说:“实在是太不起眼,才能这样肆无忌惮的对他好。”

姜士安和她一起冒着风雨去检修线路,一个人爬上高高的线杆,姜士安对她说着自己的身世,姜士安在韩琳每次值夜班的时候送她接她,和她一起走过寒冷、漆黑、遍布碎石的坑道,在下雨天也不愿意和韩琳共披一件雨衣。这一切,韩琳能做的也只有再偷一碗猪油拌米饭给他,韩琳不明白也不在意,在姜士安心里那份隐秘的情感。这份感情就像姜士安的个头一样,在那几年迅猛的成长,直到韩琳离开小岛去了军医院学习护理。

姜士安给韩琳写信,信中说:“爷爷让他回家结婚。”问韩琳有何意见。韩琳没有回信,那时的她正沉浸在自己热烈又无望的暗恋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姜士安信中背后的意思。中年的韩琳也在一次次的回想中问自己,可每次得到的答案依然是不能。

韩琳与彭湛的相遇,很有戏剧化。那时的韩琳从军医院外调北京从事剧本创作,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写作。虽然还没有得到重用,但已经走过在雁南鼓励下写些文章投给报社的日子。事业可以说已经步入正轨,但是感情生活却是一团乱麻,这次的对象已婚,面对他的攻势,韩琳虽说想要死守底线,但心里已经开始发生动摇,无奈只能逃跑。以体验生活的名义离开北京下部队,在那个和韩琳的海岛一样闭塞地方,她遇见了彭澄,一个和当年的她一样怀着文学梦想的年轻军医。韩琳很喜欢彭澄,尽力去实现彭澄的梦想,带她去看看医院外面的世界,彭澄也很喜欢韩琳,想把自己的哥哥介绍给她,使韩琳成为自己真正的亲人。

彭湛来探亲,韩琳发现他就是“雷锋”,在火车站曾冒着误火车的风险帮她打电报回家,韩琳还没有来得及把钱给他,就已经跳上火车离开的那个“雷锋”。以后的一切看似水到渠成,在这个大多数时间都环绕在雾里,鲜见阳光的地方,他们每天一起散步,彭湛说着自己失败的上一段婚姻,说着自己想离开机关下海经商的抱负。韩琳说着对那位已婚男子的让自己感到羞愧的情感,那份挣扎和逃避。

回到北京后,他们决定结婚,后来发生的事情,让韩琳后悔,如果不是在那远离尘世的特殊环境下,韩琳是万万不会把自己交付于这样一个男人,可以说在那云里雾里,她被彭湛迷惑了。

这是一段失败的婚姻,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女人的灾难,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麻烦,逐渐暴露出彭湛的幼稚,不负责任和大男子主义,韩琳也终于承认当时结婚只是一时的脑袋发热的冲动,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他们的感情基础并没有那么的牢靠。

韩琳是一个太过倔强的女人,从他们分居、彭湛出轨到最后离婚。韩琳没有像彭湛要过什么,连儿子海辰对于爸爸的想念,韩琳也只字不提,因为彭湛说过对她、对儿子已没有了一丝情感。韩琳说:“感情是要不来的,他走了,我要哭哭滴滴,大吵大闹,男人更会觉得你不可理喻,离开你是对的,我没有了他,至少还要有尊严。”离婚时,韩琳什么都没有要,而这个前提却是,如果将来自己出了什么意外,海辰不能给彭湛,而是要跟着自己的妹妹,因为妹妹没有孩子,才能真正的对海辰好。她和彭湛之间真的是断的一干二净,不留一丝牵连。

书中用很大篇幅写韩琳独立带孩子的生活,作者写的很细腻,所以很动人。我想,以我这个年龄,是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所要经历的艰辛。不过在对于完整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方面,作者通过韩琳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曾经那样地为海辰渴望着父亲,身临其境时才发现,过去我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些偏颇。我是读了过多的有关书刊文章,被那些并非不科学的关于单亲家庭儿童的种种吓怕了。深知那些着书立说的社会工作者、专家学者的苦心,但还是要说,他们在强调完整婚姻对于孩子的重要时,却忽略了有关婚姻形式与婚姻内容的探讨。怎么见得有父亲就一定比没有父亲强呢?换个严谨的说法,怎么见得双亲家庭就一定会比单亲家庭强呢?倘若没有社会上的偏见、歧视,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就能够做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各有优长。比如,单亲比之双亲,就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持对孩子教育上的一致性,海辰便是一例。”

quot;为了海辰,我想让彭湛来;同样是为了海辰,我想让彭湛走。可是,怎么让?下过几次决心,话都到了嘴边,说不出来。好几次,看到海辰又和他爸爸一起窝在电视机前,晚会、广告、电视剧一路看下去的时候,看到他小油条似的在我和他爸爸的不协调中左右逢源、渔翁得利的时候,看到我们家以前的生活秩序、我自认为是健康规律的生活秩序已然遭到了致命摧毁的时候,便反复对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了不能再这样了,学好十年,学坏三天,海辰真的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这到底对不对呢?我想以我的年龄,也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见解,但是我看过,会记住,就像“船过水上会留痕”一样。

韩琳再次见到姜士安是在1998年抗洪抢险的大堤上,她没有想到当年那个农村来的苦孩子,今天会成为师长,带领着一只精干优良的队伍,用韩琳自己的话说:“他就像个土皇帝。”岁月并没有让当年的那个人变得平庸不堪,反而是光彩夺目、魅力四射。我想没有一个女人的心里会不感慨,不受冲击的,所以当姜士安问起那个他时,韩琳哭了,一改以前的坚强和过分自尊,告诉姜士安自己离婚了。但在那样的环境下,姜士安并不能给予她任何安慰,就这么匆匆一面又分离,足以勾起年轻时所有的情愫。

书到最后终于给予两人互诉忠肠的空间,韩琳下部队去了他那里,无论在书里还是在电视剧中,姜士安的喜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的,只是在电视剧中表达的更加含蓄、美好。书中他们的谈话循循渐进,姜士安说了对海岛生活的怀念,说了以前战友的现状,说了对现在工作的烦恼,也说了与妻子无爱婚姻的折磨,最后终于到达了那隐藏最深的柔软之处。在办公室里韩琳采访姜士安的那段,无论是在书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都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在这里可以看到韩琳变了,从那个总表现的清醒、刚硬的没有女人味的韩琳变成了一个会撒娇、会装傻、会哭泣脆弱的韩琳。她在他的办公室走来走去,听他对文学书籍独到的见解,看他的衣柜,期待从中发现一些关于夫妻不和的秘密,又害怕姜士安看出自己有点阴暗的小心思,故意把话题引开,可当姜士安又说回工作之后,她又沉默,然后大哭,说:“我来这里是为了见一位老战友、老朋友,可谁知见到却只有一个真正的师长。”她在现在的姜士安面前真是有点乱七八糟。

姜士安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关于韩琳所有的消息和作品的简报,告诉了她一切,这迟到的深情,使韩琳奔溃,书比电视剧更加高明,打断两人的是姜士安的下属,在处理下属的婚外恋的事情上,姜士安表现出为官的老练,自始至终,关心的都是下属的前途,女人和情感都要为此让路,这才是现实,姜士安可以对韩琳说所有的话,可以拥抱她,只要韩琳愿意,他可以像书里说的那样利用自己的职权,把她调来身边,如知己一般有说不完的话,但惟独不会牺牲掉自己的事业,电视剧中的姜士安毕竟是理想中的。

同时,电视剧中的韩琳也是过于不食人间烟火的,书中的韩琳想要和姜士安在一起,甚至动过想要破坏他家庭的心思,可最终她还是没有忍心下手,因为姜士安的妻子陈秀得是个淳朴的有些无知的农村妇女,丈夫就是她的天,离开了姜士安这个说明书,她根本没法生活。韩琳曾经自问,如果当初自己和姜士安在一起,可以像他的妻子一样付出一切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一切都要有个看得见的未来,就是姜士安后来的成功,韩琳要的是一个师长姜士安,她不能像他的妻子一样,在姜士安当兵3年后,如果转业就和他一起回家种地,这份不确定,是当年的韩琳不敢去赌的。

所以,从前他能,她不能,现在她能了,他又……

这就是中国人情感,现实吗?现实。但却又不能说它不真切、不热烈。

这是一部女性小说,书中韩琳朋友们都各自经历了感情的变故,她们做出了与韩琳相反的选择,最终也都获得了幸福,他们比韩琳豁达、勇敢、知足。

小梅的经历彷佛告诉了读者,韩琳和姜士安的另一种结局,小梅嫁给的军人虽说给予了她富足的生活,但却没有性能力,军人找来自己现在还在部队并且大有前途的已婚战友帮忙,希望能有一个孩子。已婚战友和小梅爱上了,东窗事发,战友无奈和妻子离婚转业,虽说最后和小梅在一起有了孩子,开了快递公司,钱赚了很多,却无时无刻不怀念部队的生活,甚至把自己的办公室装扮成了军区指挥部的模样。小梅每每看见,都发自内心的后悔,觉得自己对不起他。

这样的生活是韩琳和姜士安所不能接受的,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他俩早已从相遇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小说从一个女孩的青春年少写到她的不惑之年,韩琳自己也说,如果能从头走过,她一定会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后悔。但是没有如果,想想青春时自己的选择,也许那个你曾经认为最不起眼的他,在物转星移之后,会成为最吸引你的人,但想一想,你依然还是会做出和当年一样的选择,谁让那时年少无知。

到底是因为失去了才学会珍惜?还是没有得到所以一直念念不忘?

写了嫩么多,但 最后,看到结尾处他们在电话中相互问候的话语,依然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记得上次有这种感觉还是在十几岁时看《茶花女》,并不是只有死亡才能带来那种深入骨髓的无奈。心里还是要问一句:“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

《大校的女儿》读后感:喜欢就要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

一个当兵出身的女作家,在海岛上,做过班长,做过护士,最后成为了女编剧女作家。这不小说就是作者自己的传记。在豆瓣上小说的评价不是很高,然而在看完评论时我才知道原来也拍成了电视剧,而且电视剧是观众却给予了很高的评分,说是一部成功的改编。当然看小说的时候确实不是很有激情的,因为小说写的是很杂的,是作者一步一回忆的,里面有申申和胖子的角色。因为只看到三分之一,对姜士安这个人物印象不是很深。小说让我看的有点无厘头。

而电视剧让我看感触很深,周末在被窝里可以看到凌晨一两点,可还是想看下去,想看到韩琳和姜士安的爱情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眼睛实在是受不住了,不是困,而是疼。

姜士安是比韩琳晚两年的兵,那时韩琳是姜士安的班长,但是由于政策的原因,韩琳没有被提拔,姜士安被提拔到了排长,然后不断的升官,一直到师长。那时韩琳是大校的女儿,而姜士安就是一农村的穷小子,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韩琳,于是让自己的那份喜欢和爱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家里一直在催着姜士安回去结婚,因为家里有跟他说好的一门婚事,可是姜士安和来家的姑娘没感情,他不愿意,没能战胜他父亲,最后还是和农村的翠花结婚了。姜士安对自己的妻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叫她好好的学文化,在回部队的时候还给她买了几本小学语文课本。后来翠花怀孕了,但还是不停的忙着,干农活,干家务活,照顾公公。下午孩子出生时,上午还在地里干农活。也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村里一个诊所的奶奶,其实她年纪不大,但是辈分就是比我大几辈,我妈让我喊她奶奶,上初中那会个子长的很快,她看到我就说,那时上午还看到你妈在洗家具,在打扫卫生,下午就说你出生了,还以为你要过了年才出来呢。因为我是过年前两天出生的。母亲都是伟大的,在孩子没出生时,就要经历着劳苦,何况还要经历生时的痛苦。当姜士安回家探亲时,看到她的儿子把自己买给翠花的书给拿来玩,而且都撕烂,姜士安很生气,那有什么办法吗,公公也提醒过翠花,“这是士安让你学文化的书,你怎么就给龙儿玩了?”。我一下乡下人学那有啥用,要学那干啥。如果当初翠花学点知识,学点文化,姜士安也不会嫌弃她,不会什么都不对她讲,他对他的一个战友说“我对她是有三不说,外面的是不说,工作上的事不说,自己的事不说。”。夫妻就是要思想相互交流的,有什么不开心的难过的事,那都是可以分担的,而姜士安所有的事情都只能憋在心里。在最后大结局的时候,姜士安对韩琳说“她是一个好女人”。是的,她是个好女人,却活的很可伶,家里大事小事都是自己一个抗着,即使公公生病了动手术了也不跟他说,怕影响都他的工作,可是翠花付出所有努力的为了整个家庭,却得不到自己丈夫的欢心,他们没有共同的话语,没有丈夫的疼爱。

韩琳最后还是和自己的好朋友张雁南的前夫彭湛结婚了,可是短短的三四的婚姻还是走到了尽头,最后已离婚收场。刚开始的时候韩琳是先喜欢上彭湛的,就是因为张雁南把部队里唯一的上大学的名额给抢去了,本来是韩琳去的,在学校里,张燕南和彭湛好上了,后来毕业了,他们两结婚了,也是短短四年的时间,因为张雁南嫌弃彭湛没出息,生活习惯又不好,实在是没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了,离婚,儿子彭冉是跟爸爸的,自己要去美国了。单身的彭湛开始追求韩琳,开始给韩琳写信,告诉她的想法,表达着他的喜欢和爱。。韩琳也是很纠结的,有一次在和姜士安相遇的时候,韩琳还问过姜士安的看法,问他行不行,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就要嫁给别人了,他还是有几分难过的,你既然结婚了,没办法抛弃现在的家庭,没办法娶韩琳,那你就应该放弃对韩琳的爱,可是姜士安还是做不到,他一直关注着韩琳,一直关心着她,他把韩琳每次的在杂志报社发表的文章,诗词,有关韩琳一切的新闻他都给剪切下来,收集起来,放在自己的办公抽屉里。韩琳自己也对姜士安说过,除了我的父母之外再也没有一个人像你这么的关心关注我。可是那又能怎样的,他们还是能在一起,他们的爱情还是没能战胜现实。张燕南有一次回国看望父母,知道韩琳离婚了,于是就开始给她介绍起对象来,刚开始韩琳不接受,她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的,带着自己的儿子海辰,“婚姻是生活的必须品,买不到好的,就买次的。”很有道理,女人太需要一个家,一个自己健全的家。

很喜欢这部电视剧,但是小说和电视剧却各有春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aoyu/90398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早上吸引朋友圈的句子 一天一句心情早安语给你力量 早上吸引朋友圈的句子 下一篇: 宇宙读后感10篇 奇塔姆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