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历史 > 正文

《我们的留学生活 丁尚彪近况

导语:《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由张焕琦执导,张丽玲 / 李雪健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小留学生讲述日本留学生张焕然与妻子、女儿在日本团聚后的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由张焕琦执导,张丽玲 / 李雪健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小留学生

讲述日本留学生张焕然与妻子、女儿在日本团聚后的故事。主人公为9岁的张素,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初到日本,自信活泼,觉得自己会在学习中战胜日本小学生,一如我们民族的仇日心里。而一进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陌生的语言让张素的自信瞬间崩塌。在听着陌生的同学齐唱着听不懂的童谣,上了一节完全听不懂的课,还被同学团团围住观看之后,小张素忍了又忍的泪水终于滑出了眼眶。后面的故事似乎早已预料,刻苦的学习,渐渐地融入,两年后的张素一切都适应了,大家也仿佛早已忘了她是一个外国人。直到爸爸就职的公司破产,张素与母亲不得不回国。而在这部纪录片中,最感人的两个民族的“心灵碰撞”。我们抛去了仇视,感受着中村老师及校长的温暖,感动于竹田友纪两年楼下的守候,更让人会心一笑的是,任何民族的孩子都是一样的单纯善良,虽然教育背景千差万别。

正如班主任中村老师所说,“对于外国人,仅仅教一些课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这估计也是此片最想要传达的吧!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年少时的梦,不调零的花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远不调零的花。

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

看世事无常,

看沧桑变化。

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

是永远都难忘的啊……

……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也曾伤心流泪,

也曾黯然心碎,

这是爱的代价。

《爱的代价》里的这两段歌词,是对《我们的留学生活》一片最好的概括。

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这部纪录片,只是时间过得太久了,根本记不住小时候碰过的支离片断,这次的观看,形同初次体验,所以才有我在豆瓣上的那句“这是继《中国铁道大纪行》后看过的第二好看的纪录片!”

之所以是“第二”,是因为导演的中文旁白太那个了,CCAV式矫情,还有一些意识形态。但不管如何,依然是部优秀的作品。

我觉得本片所展现的,才是最真实的日本,这里既不是小清新的乐园,也不是邪恶帝国,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地方。你享受着更好的科技,但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义务。

陈晨的事例是个很好的代表,被一个日本人坑过,被另一个日本人帮过,遇到好人还是坏人都得靠运气,社会本来如此,无论中国社会还是外国的社会。

《我们的留学生活》收录了六个故事,但都有着相当不同的视角。

《初来乍到》是两个刚到日本的留学生的蜕变过程,《彼岸的青春》是一群在日本已生活了几年的青年们的生活,《家在我心中》是一家三口在三个国家的分分离离,《角落里的人》是日本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小留学生》是中日孩子之间没有偏见的童心,《我的太阳》是一个重新燃起的梦。

这些故事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却也有共通之处。

本片的日本版和中国版是有很大区别的,这点下边会陆续说到。

第1、2集:《初来乍到》

很多人都喜欢韩松,大概是因为这个富二代、官二代太励志人心了,一个原本只会摆臭架子的公子爷,却没有被困难吓倒,没有拼爹,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混出了个成就。这种强烈的反差令人震撼,与我们印象中那些只会仗势欺人却没啥本事的X二代们完全不一样。

影片以韩松大学毕业进入了三菱重工告终,看起来是一段成功学的演示,但其实韩松在此之后经历了更为痛苦、更为励志的第二阶段,他很快被辞退走人,之后连续打了11年杂工,然后考中了博士。这段传奇经历简直完爆影片展现的内容。

《初来乍到》另一个主角王尔敏,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怎么提她。其实王尔敏的表现完全不输给韩松,也相对成熟了一些,毕业后还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她的经历只是不像韩松那样漫画式,但其努力、收获、坚强、做人的准则相比韩松都是有之而过无之不及的。

第3、4集:《彼岸的青春》

这一部分有很多主角,戏份最多的是陈晨和陈麒。

陈晨是个随着河流漂的人,去朋友家蹭澡,不善理财却也无私地教学中文,常买家乡的水饺解谗,尽显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本色。有些人不喜欢他这种随意的作风,但我却觉得他挺可爱。本质上,他是个旅行者。

陈麒那种超顽强的意志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老丁,全片大概就他最能扛了,连续几年只睡4个小时,超恐怖……陈麒一直板着脸孔,但片尾那一笑,似乎说明了他的内心其实并不那么冷漠。

渡边敏行堪称本片成就最牛的一个,靠自己的才干爬到了高富帅的位置,到处开中餐馆,还养活了大堆亲人亲戚。据说他后来和导演张丽玲闹翻了,但我在网上查不到具体资料。

第5集:《家在我心中》

人气最高的三个故事之一。

丁尚彪一家的故事,不必我重复了,《牵手》那首歌响起时顿时眼眶湿润。

一个人的城市,两个人的重逢,三个人的家。

在日本版中,这一集的标题叫《含泪活着》,为系列第6集,片长延长到了110分钟,补充了老丁之后与妻子相聚、并最终回国的部分,而在本片上映后不久,老丁前往美国参加了女儿的毕业典礼。老丁为女儿挣学费的使命已经完成,此后在中国定居,并找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含泪活着》同时是张丽玲的封山之作。如果你已经看过《家在我心中》,可以从第57分钟接着看下去。

日本版旁白,开头说到这样一句话:

“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

:日本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最喜欢自杀的国度,但实际上,日本的自杀率其实是和中国、俄罗斯差不多的,这些年来基本是韩国、立陶宛和圭亚那高居榜首,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争次席,接下来才是日本、匈牙利、俄罗斯、拉脱维亚、以及中国……

第6集:《角落里的人》

这一集,老实说……不喜欢。但这个故事,却也是个很好的视点。

主人公冯明和史国强是灰色人物,属于社会的边缘。由于是非法居日,为了求生,他们不惜铤而走险地走违法之路,经常打假卡到游戏厅里骗钱。

影片播出后不久,主人公之一的史国强很快以“侵害名誉”、“伪造情节”为由起诉张丽玲。

事实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部纪录片是以同情的口吻来叙述冯、史二人的经历的,而在两人坚持使用违法途径时,摄影人员保持了中立旁观的采访准则,并没有上前干涉。

整部影片更侧重用“浪子回头”的基调来刻画冯、史二人,不少观众看完后也没对二人产生反感,还对小李被驱逐出境的事感到惋惜。全片唯一不利于两人的内容,只有那段打假卡的片断,但在这过程中,冯、史亲口说了自己拿到了多少骗来的钱,并不是旁白主观地作出论断冤枉当事人,不存在“伪造情节”的说法。

如果说这片有不客观的地方,那莫过于包庇了主人公,过度渲染他们的苦衷,而淡化了因主人公的违反行为给各家商店造成的损失。

史国强起诉导演的理由是这片有“不实之处”,但实际起因是自己回国后被老板炒了鱿鱼,虽然观众并没有对他产生过多的厌恶,但老板对有作假前科的员工持一种不信任的态度。

史国强的代理人蒋丰曾写文章指责张丽玲的弟弟,为了掩盖事实殴打史本人,但蒋后来被法院判定捏造事实,并赔偿张精神损失费。

史及其日籍妻子分别在中国、日本对张提出控诉。三场官司都以张大获全胜告终。

片中有段内容让我反感,在一场聚会上,一个中国女人抱着史国强刚出生的孩子说“你是中国人,不是日本人”。

虽然在情感上,我也倾向于把孩子视为中国人,片中这话中国观众听着爽,可是,孩子的母亲——那个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没有偏见、与他共度难关、最后还与他生下孩子的妻子,从家庭的角度,这话,对她公平吗?

爱国秀表演起来很爽,可当它凌驾于人的亲情之上时,我总有一股厌恶。

孩子的名字叫“拓航”,史国强认为他应该叫“错航”,来到日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选对了,可是,认识了那个如此呵护你的女人,她怎么也算有恩于你,至少也该承认一下“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吧。

我对本集的反感,倒不是主角史国强所说的影片“丑化”了他,恰恰是相反的原因,导演给予了过多的包庇、以及对爱国情结的滥用。

第7、8集:《小留学生》

又一个大人气篇章,日本版正是以这一集为开篇的,而且补拍了主角张素之后几年的生活,内容比中国版增添了许多。

张素后来更名张添雨,曾以交换生的名义再次留学日本,胡主席于2008年访问日本时,她还负责给主席献花。

第9、10集:《我的太阳》

李仲生这人,怎么说呢,他是个很复杂也很真实普通的人物,我个人对他有些不喜欢。

在没经商量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妻子努力挣来的400万日元去投资,结果碰到了传销组织打了个水漂。

谁没做过错事,浪子回头就行了,本来事也就这样,但李学经济的,在经济上栽了跟头不说,还口口声声谈教育、教育的,没什么认真点的反省就想教导别人,让我感到别扭。

然而李的妻子、女儿,她们带来的家庭温暖,让我暂时打消了种种不快的想法。李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母女俩的功劳——那个虽然在生丈夫的气、但过年还是叫他回家吃饭的妻子,那个为了在圣诞节和父亲约会提前30分钟到达地点的女儿。

李本人当然也有优点,年少的博士梦,曾经因为政治被毁于一旦,始终不甘心的他,在多年后卷土重来,终于在这部纪录片上映的两年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博士学位。

半生的博士梦,有多少人能够坚持?

十多年的辛苦,十多年的家族亲情,这与丁尚彪一家太相似了,但是,却也有着不同点。

这个不同点,就是丁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李家则再次分道扬镳。

李回国了,但他的妻女在日本还债。

李仲生回到中国后,无数女权主义者向他伸出了食指:“你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事业,根本不考虑您妻子和女儿的利益。”

李说:“国家是个大家庭,咱们是个小家庭,与个人小家庭相比,国家更重要。我希望把自己学的知识奉献给国家。”

李说:“我认为自己不怎么自私。如果我自私的话,我根本就不会回来,我会留在日本:一个月几十万元的收入……可以有买汽车、房子,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像别人过得一样好。但我回来了。”

李说:“我在日本这么多年始终就没有过留在日本工作的念头,也是表示对祖国的热爱――这不是大话,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么做的。说我自私太不公平。”

好一个“大家庭”,好一个“但我回来了”,好一个“没有过留在日本工作的念头”,好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敬重你的努力,可我厌恶你拿“爱国”当不顾家的挡箭牌。

你说爱国比爱家更重要,可我倒想问:“不爱家的人,怎么爱国?不爱小家庭的人,怎么爱大家庭?不爱自己家庭的人,怎么去爱无数个别人的家庭?”

一个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的人,能不能担任“教育者”?曾经有女权公知回答我:能。当时,我列举的是一个工作下班回家后几乎不去料理家务、总是让婆婆做饭买菜和带孩子、总顾着自己去玩的女教师。女权公知说她没有做错什么,女性应该自由解放,不再受传统的束缚。如今,面对这样的一个男性教育者,做同样的事,她们会怎样回答我呢?

前阵子豆瓣上都在炒作李安夫妇,有人嘲讽李安是个“软饭男”,可是,李安家庭,只不过是夫妻双方将“主外”和“主内”的任务对调了一下而已,李安主持着家计、照顾着孩子,没有任何偷懒,好让妻子放心外出工作,并不像李仲生把生活的担子全扔给了妻子。

李仲生第一次写完论文之前,他的女儿李博曾微笑着说:“好希望爸爸能够赶快提交论文,他老是工作,没时间和我们说话,以后我们就有时间了!”

李特别喜欢言“牺牲”,他打从内心就觉得自己是在“牺牲”,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

可他并没有牺牲自己,他只是牺牲了妻儿,他扔掉了妻子的血汗钱,叫妻子去背债,然后毫不脸红地说自己是在牺牲,他并不是在“说假话”,他就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从心底这么认为,所以他毫无悔意地把这些事写成文章,再来一丁点儿“感叹”。

“李仲生精神”曾被中国官方作为政治宣传,可在网上,网友们却更喜欢丁尚彪。

李的梦想能够实现让我感到高兴,但不是为他本人,而是为“付出得到收获”这一点本身,还有支撑他的妻子、女儿,她们更伟大,她们才是另一个丁尚彪夫妇,“李仲生妻儿的精神”才是更为可贵的。

如果我以后有了家庭孩子,我希望年老时,能够像丁家夫妇那样牵了手的手:“爱着你的爱,梦着你的梦,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而不是像李家夫妇那样。

世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亲情,一个不顾家、扔了妻子的血汗钱还叫妻子背债的人,就算他拿“爱国”做冷落子女的挡箭牌,我也照样鄙视他。

==============================

上边这些内容只是临时感想,下边的才是正文!!

其实本片给我最大的启示,倒不是众位主人公的励志之路。而是吃饭啊!生活在都市中的民众那个高强度的生活节奏,吃的饭都跟喂饲料一样,以前常看到日本人外出吃饭时都会露出幸福的表情,然后来一句:“哦~依~稀~~~”或者“吾卖!”,观看此片方晓其中的辛酸和真谛!

关口知宏到中国蹭饭时不少天朝网友都纳闷“真的有那么好吃吗?”很多天朝人民都看不上的美食赠饭君偏偏吃得有滋有味,大概在霓虹国生活久了,就会这样了!

还有我想过度忙碌的日本人,其实心灵也很孤单吧。都说人缺啥爱啥,高富帅最缺的不是钱,阿凡提也对国王说最想要的是钱因为自己不缺善,还有《包青天》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

日剧中常能看到对社会温暖的描绘,而日本动漫如此少年崇拜,也是因为对少年时代的怀念吧——那个还算无忧无虑、在校园中胡思乱想、父母还健在、准备泡对象、不必被沉重的生活担子和工作折腾得喘不过气来……的时代……

按:本片的日本版除了收录中国版的大部分内容,新增的部分除了上边提到的张素、丁尚彪的后半部分,还有讲述本片拍摄过程的第5集《来自中国的瑰宝》。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有梦的日子

七八年前看过这部片子,当时没有看全。周末的时候用一天的时间重新看了一遍,腿色的记忆,一样的感动。

《彼岸的青春》

最推崇的一集,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在奋斗的路上给了我无限的鼓舞。人生短暂,为梦想而活,生命有了最绚丽的色彩。

《初来乍到》

同样很推荐的一集。王尔敏,弱小的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使我感动;韩松,开始的时候觉得他很可笑,放不下架子;后来通过自我奋斗实现理想,我竟然为他流泪。

《小留学生》

唯一还有记忆的一集,小孩子的努力让我们看到希望。

《我的太阳》

有些固执的李仲生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确用自身的奋斗来与命运抗争。但这样执着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却要牺牲家人的幸福生活到底值不值得?

《家在我心中》

上次没有看到的片子,这次补上。老丁一家人很可怜,至少我这么觉得。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为孩子做那么大的牺牲真的值得吗?我不明白偌大的中国没有一所大学容得下他的女儿?老丁要黑在日本挣钱把女儿送到美国去上学,中国就那么不好吗?如果这个故事给外国人看,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人家的笑柄。这集我严重不推荐。

《角落里的人》

和上面那集一样,很不推荐。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黑在日本挣黑钱,还有没有中国人的骨气!!!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希望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可以包容,不要飞板砖。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高唱“我的太阳”的男人

终于把《我们的留学生活》最后一部看完了,其实每一部最长也只有1个半小时,但带来的触动和思考远远超过片长。这部的名字是《我的太阳》,主角是一个45岁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男人,丈夫,父亲。

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男人,并不挺拔高大的身躯,微微发福的身材,闷闷的性格,看不出喜怒哀乐的表情,靠妻子洗碗的收入养家,几乎没有跟女儿的交流,一心只想读书,拿学位,直到没有学位可读。感觉上,这个男人应该具备了我讨厌的男人的一切特点。但是,随着故事的讲述,我还是为他感动了。

经历了政治运动的打击,出身的限制,让他失去了年轻时在国内求学的理想。为了圆梦,35岁来到异国,打工,上学,一直读到博士。因为政治运动而失去机会,放弃理想的故事已经听过很多,之前一集中,父亲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拼命打工,8年不曾回家,只为了能把挣到的钱留给女儿去美国读书。这可能是很多已为人父母的人选择的道路,顺理成章,而李仲生选择了由自己来完成未实现的理想。

为了跟朋友在国内建私立学校,将妻子十年来全部的400万日元积蓄拿去投资,没有跟妻子商量,结果遇到诈骗集团,分文不剩。妻子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不仅仅来自财产,更来自丈夫自做主张背后对自己的轻视,夫妻俩决定分居。

分居后的老李搬进一个仅4.5平米的简易房,开始了更加投入与专注的论文写作中,每周打工两天,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但是,片中有四处场景让我对自己之前的判断动摇了。

圣诞前夜,老李约女儿一起过节。他将自己仅有的1万日元存款取出,为女儿买了一跟铅笔和一块橡皮,吃了一碗拉面。也许他并不是个好父亲,但也许只有父亲才会甘愿为女儿付出自己的所有,不仅仅是金钱。

分居后的第一个春节,妻子让李老回家吃饭。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妻子回想起过去一年中发生的点滴,不能自已地落泪不,老李开始沉默了,惯性地用筷子夹着菜,然后,平静地告诉妻子自己一定要完成学业,承诺将自己弄丢的钱还给妻子,不能让她没有依靠。其实,他心里应该明白,与钱相比,他才是妻子最大的依靠。

博士论文提前的最后期限,妻子去帮老李整理论文。近一周没有休息的老李在屏幕上敲出自己名字的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

博士论文没有通过,对全家意味着最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妻子失业,家庭和学生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老李身上。将时间重新一分为二给工作和论文,虽然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但一家三口似乎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忧愁与伤痛,妻子回忆着当初与老李相识相恋的甜蜜过程,感慨着自己青春的逝去和梦想的远离,却并不后悔,望着为自己梦想拼命奋斗的丈夫和乖巧懂事的女儿,欣慰和满足填满了她的内心。而老李的那句“总要有一些人要为这个国家考虑,为这个国家去做些事情。”起码让我开始有点明白他那一系列让人不可理解的举动。

其实,能做到这些,我们还能说老李不是一个好男人,丈夫,父亲吗?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王尔敏——没什么可抱怨的

一个匆忙的身影出现在东京成田机场,面露慌张的神色——初来日本的王尔敏竟然就遇到行李票丢失,取不到行李的麻烦,这趟日本留学之旅对于她来说,注定不会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

取到行李的王尔敏,仍然在镜头前啜泣。我想,我大概能理解,第一次来到异地,周围都是说着陌生语言的人,一开始还遇到了不小的麻烦,思念家人的心情,小小的委屈和对陌生环境的畏惧,都让这个青涩的小女生止不住的流泪。别人来问她问题的时候,她的眼中还含着泪水,却已经露出淡淡的笑,让人看一眼就觉得这个女孩是多么的可爱。

不认识日文,不会日语,这都给王尔敏带来不小的沟通障碍和麻烦,好在遇上善良又乐于帮助她的日本人民,以及王尔敏相对较好的适应能力,这首先让她在日本找路不成问题。勤奋好学的她,在来日本之前自学了基本的日语,这也让她入日语学院前答题也能比较顺利。

懂事的王尔敏希望能够尽快经济独立,不给姑妈增添负担,于是踏上了很多在日留学生都会走的路——一边学习一边找工作。

然而,作为一个日语只会皮毛的外国人,尽管对工资要求不高,找工作仍是处处碰壁。毕竟日本的餐厅,当然是精通日语的人工作起来可能的麻烦更少。王尔敏自己也深知这点,在说到,他们不直接拒绝你,总是提出一些你拿不出的条件回绝你,他们不需要外国人时,她也只是带着她那淡淡的无奈的笑,“在日本不能没有工作”。随后,她低下头深深的叹息。此时王尔敏心中一定有深深的挫败感,但是骨子里很有韧性的她不会那么轻易被打败。

果然,几个月后,她成功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找到了工作,我们看不到的那几个月,她一定也没有少收到拒绝,然而她最后还是成功的迈出了走向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元旦了,大家都回老家过年,王尔敏仍然要在便利店工作,一边说着希望统一考试与口语考试能够取得高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的愿望,一边也说道期盼快点回国,“现在已经快顶不住了,一个人生活,实在太困难了”。尽管嘴上这样说,可是,她不是已经挺了这么久了。在我看来,王尔敏是个从来不会把脆弱的一面展现出来的女孩子,除了第一次在陌生的机场,她哭了,其他时间,不管是一开始找不到工作,还是现在说着自己撑不下去了,她总是面带她经典的淡淡的笑,露出可爱的小虎牙,让我也被她感染,觉得一切好像都不是难事儿。

脚下生风一般——王尔敏踩着自行车,行在林荫道上,车轱辘的声音都显得那么愉悦。前方是康庄大道,王尔敏来了!

语言上的障碍还没有完全解除,专业课的压力又跟了上来,王尔敏面临着初来乍到的又一个新起点。但是对于乐观的她来说,这又算什么呢!

此时的王尔敏已经搬出姑妈家,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她仍然在打工,在一家距离学校一个半小时车程的牛肉盖饭店,放学后就匆忙奔波而去,一直工作到末班车的时间。在回家的地铁上,王尔敏又一次带着淡淡的笑说道:“来日本之前,曾想过要吃苦的,但会吃什么样的苦,不知道,现在来了,我知道了。”

头发一次比一次更短,人却一次又一次成长。我们见证了王尔敏的成长与蜕变。这种成长不只是外表上、身体上的,更多是知识在慢慢增长,经历也在慢慢丰富。虽然一开始的路没有那么顺利,可是只要坚持下来了,接下来有多苦多累也不畏惧,一定会扛过去。遇到困难的事儿,也要像王尔敏一样带着淡淡的笑,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用王尔敏的话说:“每个人活着都不容易,每一样磨难都要经历,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那些落在日本的过去

话说听到这部片子的名字时,确实没有多大的期待。“小留学生”恐怕就是描述一个年纪小小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独自来到日本上学之类事情,最多会有父母、亲戚的陪伴,讲述他成长的过程,发生的变化。但是,看过之后的最大感触确实——如果独自一个人生活,会不会比这样更痛苦。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让我的一些想法动摇了,或者说内心触动了:一直以来想要出国去读书,幻想着国外的生活是另一番摸样;但是现在却觉得:它确实是另一番摸样,至不顾与我的预期相反罢了。

接触过的为数不多的纪录片中,《小留学生》确实可以看成是一部以细节打动我的典型了,即使是在那么多的故事片当中,这部电影的细节也有非常突出的优势。

从片头开始说,第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就是张素来到新的班级,站在教室的最前面,全班同学一起唱歌的镜头。那个时候,老师为了显示出一个班级的文化,尽快让张素了解班级、融入班级才给大家带头一起唱歌,但是这种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却造成了一种潜在的压抑感:张素刚来到新学校就发现自己与同学的不同!这隐形的在她的心理上造成压力,我想如果是我一定瞬间就会崩溃掉然后泪流满面了,但是张素却没有哭出来,眼睛里发出的是无助的、暗淡的光,后门处的妈妈心里想必也是难过的。尽管在后面我们看到妈妈说这是对张素的一种锻炼,但是妈妈那个时候的表情也是无奈、难过的。

片子的中不断出现一个镜头——张素家的风铃。我们都可以注意到风铃上写着的是“快乐”两个字,但是我们很难说张素一家是快乐的,早在张素还没来到日本的时候,爸爸在机场就提到了:相对一家人团聚的快乐,他更担心的是孩子的成长和一家人的未来。每次拍摄到张素家的时候,总会给风铃一个特写,但是这样的两个字却和整部片子的气氛不那么合拍。最开始三口之家只有父亲在日本生活过,能够正常的与日本人交流,对于张素和妈妈来说,可能一开始的压抑和难过更甚于来到日本的开心。张素家的风铃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物件,不如说是家人对于生活的期望,对于未来的念想。

在要送走张素和妈妈的那段片子中,有一个镜头确实让我难过了:爸爸倚在地铁的车厢上。我们很难看到爸爸的眼神,但是我们可以想到那必定是无助和绝望的,本期待一家人能够在日本开开心心的生活下去,但是却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得不把刚刚适应日本生活的家人送走。他此刻虽然在平稳的地铁里,但是心里一定很不平静,作为一家之中的顶梁柱,他没能尽到父亲和丈夫的责任,不能让一家人团聚、好好的生活,自责和愧疚必定在这一刻都涌到心里来了。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际埋藏的是难以平复的难过。

有很多人说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一它的真实性,但是在这部片子中有些地方确实让我思考所谓的真实性是不是评判一部影片的硬性指标!

张素来到日本之后被送到东京最好的小学上学,班主任是学校里资历较老、经验丰富的老师,为了让她适应日本的生活专门给她找了翻译……还有许多这样的细节,对于张素来说这可能是真实经历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就看出对于每一个来到日本的“小留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待遇,是否张素的成长就能客观反映出在日本的中国人实际的生活状态呢?显然是不能的,那么这样看来这部片子还具有真实性吗?当然是有真实性的,但是只是真实的反映出了张素的生活,却不是全部在日华人的生活。我们说它具有真实性,并不代表他具有普遍性,这样好的待遇或许也只有纪录片中的人物才能享受吧……

总体看这部片子,触动人心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我们由此了解张素,也看到中国人在日本生活的一些方面。远离国家远离故乡的生活必定是苦难的,但这样的生活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经历。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生活不易,砥砺前行

看完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感触良多。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中青少三代中国人在日本或短暂或漫长、或失意或落拓的留学生活。有家境优渥意在闯荡天涯的高干子弟,有非法滞留被迫犯罪谋生的飘蓬浪子,有随家旅日仿佛初生牛犊的小留学生,有处境匮乏仍然风趣说笑的单身青年,也有在日多年立誓读博不辍的古道中年。总的来说就是生活不易,但我们仍然要砥砺前行。当然,对于这样严肃而沉重的话题,我总是愿意换另一种王小波的说法:“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有意思。” 如同三流的作品关注形式,二流的作品关注内容,一流的作品可能什么也不关注只是有感而发水到渠成,尽管当时的制作精良在现在看来已显粗糙,但亘古不变的是体物缘情——不但不变,反而历久弥新。那一代人的白手起家、吃苦耐劳、理想远大和不屈不挠,很难不侧敲旁击地让我联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某种理想主义的自然延续,这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看来难免有些难以思议或不可理喻,但没人能否认个体意义上的每一份努力,也没人能否定这样一个真理:时光流转,世代变迁,但生活的主要内容却一成不变。至于这种主要内容,在动物身上是吃喝拉撒,春天来临的时候再谈谈情说说爱;在一部分人身上当然也不例外,在另一部分人身上则是孜孜不倦苦苦以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既然人生就是无数选择的瞬间合集,那么我们也不妨检视一下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做出或将要做出的选择。 最后还有一点题外话。尽管已经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五年计划也已经过了用手指扳得完的数目,但生活中匪夷所思的事情并非总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思议。因为2017年发生的事件已经向我们证明,现实总是魔幻主义的代名词,戴眼镜的人总会大跌眼镜,不戴眼镜的人总被大煞风景,所以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处变不惊,而不能要求生活合情合理。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那个为中国争口气的女孩不见了

中国高校校报记者曾雨艾

“我要好好学习,为中国争口气!”十七年前的日本列车上,9岁的张素大声说。

2000年,一部名叫《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纪录片在中国与日本播出。在这部介绍了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学与奋斗故事的纪录片中,小张素是主人公之一。

如今的张素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她每天和人们一样,上班、下班、买菜做饭。但即使十七年过去了,张素走在路上时,仍然会有陌生人停下脚步,带着吃惊的目光询问:“你是《小留学生》中的那个张素吗?”

在百万庄大厦的一家咖啡馆里,记者采访了张素。和十七年前的小女孩相比,除了留长的头发,张素并没有太大的变化。9岁女孩的留学生活1991年,中国正处于国企改革、国门解禁的特殊时期,不少中国人选择下海经商或出国留学。张素的父亲张焕然便是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在日本毕业后,他选择留在东京八王子市工作。

这是一个很有住家气息的城市,以教育见长。1996年,张素随母亲跨出国门,来到这里,和父亲团聚。“八王子的城市构架特别稳定,这么多年过去了,八王子市的街道和建筑几乎没怎么变。”张素说,“哪怕一家面馆被换掉,在这里的社区都是一件大事。

在异国学习和生活,语言常常是最大的障碍。刚到日本时,在从机场回市区的列车上,爸爸问张素:“对于日本语你有什么担心没有?”她摇摇头:“没有!”爸爸又问她:“为什么?”张素大声说:“学!”由于语言不通,区政府特意为张素配备了一个月的翻译,帮助她适应日本的生活。与此同时,张素也努力地学习日语。

纪录片中,初来乍到的张素和日本的小伙伴一起手牵手回家,张素说一串中文,日本女孩说一串日文,两人交谈着,但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小小年纪的张素单纯地认为:日语就是放慢速度的中文。

谈到这里,张素有些不好意思,“好在我当时年龄小,接受能力强,加上整天在日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大概三个月以后,我就能和日本人进行基本的交流了。

每年元旦,张素一家都会收到从日本寄来的自制明信片,这些明信片都来自张素的小学老师———中村老师。她经常给孩子们上一些很有意思的家庭课,比如缝包、做小蛋糕,她也会让张素在每天早上和晚上教日本学生说“早安”、“再见”。“中村老师每年都给我寄明信片,说说她去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我们常常了解对方的近况,感觉特别温馨。”

张素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一些学生活动,也常和父母一起去附近的公园健身,但她认为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日本文化。“我们家的饮食习惯还是和国内一样,父母的生活方式也是传统的中国式。”张素说,“我和家人一起居住在日本,家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会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在日本的两年学习经历让张素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说日语时张素不再受母语的干扰。1998年回国后,她的初中和高中都在北京的月坛中学就读,这是北京唯一一所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公立完全中学。直到六年后考入复旦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就读本科,张素才开始从零基础学习英语。大三的时候,张素远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大学老师,也结识了许多有可能成为日本精英阶层的一批人。这让我受益匪浅。”张素说。一部纪录片搭起了一座桥《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一群留日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己集资,历时三年,屡经磨难,亲手制作的十集纪录片。三年中,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前后涉及近百人,但没有任何人拿过报酬。后来,日本富士电视台被这批留日中国学子感动了,他们投入了一流的摄像人员及设备,跟踪拍摄留学生的拍摄制作过程。

2000年,日本富士电视台在黄金时间分别放映了纪录片中的《小留学生》和《年轻人》两集,两天的收视率分别为15.2%和15.5%。2005年5月5日,富士台在儿童节于黄金时段再次播放《小留学生》,收视率达20.6%。

富士台推广部的小田多惠子曾在采访中说过:“没有想到来自观众的反响如此强烈。尽管收视率并不算最高,但它引发的轰动效应却是空前的。”

影片播出后,富士台很快收到一千五百多件观众来信、来电,富士台不得不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刊载这些信件,来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

应观众要求,富士台在总部大楼举办了《小留学生》和《年轻人》的照片展览,还于05年12月在《产经新闻》登出整版广告答谢观众。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摄制组的张焕奇正是张素的大伯,他九十年代初便去往日本留学。

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摄制组希望能找到不同类型的中国留学生,特殊的“小留学生”张素便通过张焕奇进入了摄制组的视野。

从张素在日本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摄制组一直跟踪拍摄。他们在拍摄的途中完全不干涉张素的任何生活。当拍摄途中日本小伙伴不停地转头看摄像机的时候,张素还一直告诉小伙伴:“别看它,就像它不存在一样。”《小留学生》让张素小有名气,打开百度搜索她的名字,可以看到关心她近况的大有人在。“那部纪录片让我认识了很多本来没有缘分遇见的人,也时刻提醒着自己做一些有利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事。”张素告诉记者。

在中国,这部纪录片被许多学习与日本相关知识的师生熟知,它也因为拍摄手法突出常被当作案例用在讲授拍摄技巧的课堂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纪录片都是枯燥乏味的,但是这部小成本的纪录片却打破了大家对纪录片的偏见。”来自山东教育电视台的周长笃这样评价。上海大学的逄娜也说道:“影片之所以能引起中日两国的广泛关注,其原因除了制作精良、艺术观赏性强之外,还在于它搭建起了中日两国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

我校新闻系的罗自文老师曾在视听语言课上使用《小留学生》作为教学视频。“它并不是讲述小姑娘在日本一帆风顺的故事,它有戏剧转化、矛盾冲突,这在影视结构上称为‘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罗自文老师讲解道,“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当年在日本留学的华裔张丽玲,她了解中日双方的文化,把片子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后留学时代”

张素在去日本前便和妈妈定下合约,一定要拿第一,当爸爸问她为何要拿第一时,张素不假思索,答道:“为中国争口气!”小张素来到日本的第二天,全校为张素开了欢迎会,张素被请到主席台上讲话。在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小小的张素神情肃穆,清晰地冲话筒说:“国家和国家之间永远是和平的,愿我们这一代永远和平。让我们捧起和平的鸽子,唱起和平的歌。”

这几个镜头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长大后的张素说也是看了纪录片才有些许印象。“小时候在国内参加春游,我们会去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老师会教育我们‘铭记日本侵华战争,但要与日本人民友好相处’。”张素说,“我当时在纪录片里说的话并没有谁教我,也没有事先打好草稿,全是下意识的。”

张素的父母在看待中日问题上都温和、理智。她的妈妈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十分痛恨历史上日军的侵华行为,但来到日本后,张素的妈妈也喜欢上了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与礼貌的日本国民。“她铭记那段历史,但她更希望两国关系向友好发展。”受妈妈的影响,张素也由最开始的“为中国争光,用学习打败他们”转变到了后来的“日本小伙伴很不错”。

小时候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让张素的心态趋于开放。“我也见过一些留学的小孩儿走向极端。”张素说。有的孩子去了其他国家以后对中国很反感,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去获得当地人的认同;也有的小孩出国后很不适应,经常被同学欺负,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我小时候体验的这种多元文化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我潜意识里就认为不一样的东西是有意思的。”张素把这归功于父母及校方给予的保护。有一次,学校的一个孩子对中国的摄制组说了一些不敬的言论,校方知道后,立刻要求这位学生道歉。

中日两国近年的摩擦日见增多,两国的关系趋于恶化。谈到这,张素有些无奈:“每次一想到这种问题,我就感到挺头痛的。两个国家离得近,摩擦会多一些。加上日本经济下滑,国民的心理比以前要闭塞一些。”

在张素眼中,中日两国人民对彼此的认识流于肤浅。

中国人看日本人的眼光很极端,要么是只看到日本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以及出色的电子产业、动漫文化,要么就是日本的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和懒散的年轻一代。

同样地,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只有“贫穷”“美食”“大熊猫”等。两国人民缺乏对彼此的深入全面的了解,很难从内心肯定对方的存在。国民间距离的疏远,必然导致两国关系的冷淡。

张素大学时的主修专业是国际政治。她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确存在领土争议,但由于双方互不承认争议的存在,使问题形成“死结”。

在她看来,中国外交界有许多有智慧的前辈,他们与日本的一些学者都意识到两国间存在着争议。“只有做到这一点,有很多事才有可能坐下来去谈。”

张素认为外交人员应该更讲究证据,学会调查,用事实来说话,而不是单单坚持“这就是我们的”。证据是表达观点的最好态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向是中国外交的大问题,我们缺少一个策略性的外交方式,常常以‘硬碰硬’的方式处理国际问题。我们不能够等篱笆破了才去补,应该经常检修,预防漏洞。”

张素目前在中国新闻社任记者,她常反思自己在中日关系日趋恶化的今天究竟做了些什么。

“我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我经常有一种‘近乡情怯’的感觉,很怕对这方面研究深了以后摆不正方向。但是,因为我有日本留学背景,也因为我是一名媒体从业人员,所以,我自感需要承担比别人更重的责任去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张素顿了顿,说:“推动民间外交是我的责任。”

■17年前,一部反映中国学生在日留学奋斗的纪录片一度热播。如今,当年片中的张素已经是中国新闻社体育版记者。

■“那部纪录片让我认识了很多本没有缘分遇见的人,也时刻提醒着我做一些有利于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事。”

■中日两国人民彼此认识肤浅。中国人看到日本的军国主义、干净的城市、电子产业和动漫,日本人看到中国的贫穷、美食和大熊猫。缺乏了解因而冷淡疏远。

http://www.cuepa.cn/cate_11/detail_56889.html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重温 感动

昨天终于完完整整地看完了《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又一次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记得上一次看时大概在7、8年前,当时浙江台播的,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当时很励志。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是当时在日留学生自己拍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人在日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感觉自己真的很幸福。里面每一集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个面对困难始终面带微笑的王尔敏、那个经历巨大变化的韩松、为了女儿考上国外大学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丁,聪明伶俐的小留学生、还有《我的太阳》中的博士生李仲生,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么多人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韩松。他离开他已经结婚的妻子,连一句日语都不会,孤身一人去了日本。一开始到日本,去咖啡厅喝咖啡,上日语学校时一个劲地那个人讲英语,话语间很高傲,给人感觉典型的官宦子弟,让人特不踏实。但是环境不得不使他改变,住的是不到10平方的房子和很臭的厕所,东西是捡来的。不得不脱去西装开始白天刷盘子,凌晨看书,每天只吃一餐还是餐馆里剩菜,有时还酱油拌饭。一年半廋了30斤。但是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硬是学完了日语一级和明治大学。

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生活坏境对一个人的改变,看到一个平凡人的蜕变。日本的环境使他不得不改变自己。无论你在国内你父母是谁,无论你的家庭有多优越,在日本你什么都不是,得从刷盘子开始,踏踏实实。现在想想自己有时老抱怨别人过的比自己好时,也许应该想想自己为什么过的不如别人?从他的身上我知道了什么叫生活、什么叫人生、更学到什么叫“踏实”。

最后,正像他在考上大学那一刻所说的话:“刚来日本时候的我,现在回想起来,感到非常难为情,真的,现在回想起来的话....为什么呢?以前的我真是....现在我觉得比以前实在了...人要实在,就要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每天都要实实在在的,不要追求的太高。任何一个人到日本来走一趟.不光是日本,法国,美国留学一趟,你一下子会理解我。随便是谁听了笑了也好,信不信也好,他走过这一趟就会知道。”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实,苦难是上天赠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就看我们怎么对待这个礼物了!!

《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影评: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这部片子我很久以前就看过,现在身在异国他乡再看颇有感慨。

故事里讲了很多人的故事,我只想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韩松。

第一次看,刚开始觉得韩松为人极不成熟,太挑剔,不能吃苦。但是后来他的蜕变特别惊艳。

现在第n次看,我忽然觉得韩松其实本身身上有非常好的品质。至少就我来说是我的榜样。

第一,适应能力强,迅速进入状态。初来乍到韩松在厨房做饭说一切都要快,这是个需要快的国度。

第二,学习能力强。在买电饭锅的时候都努力学习数字的发音。

第三,有勇气,有反思自己的能力。经过了历练之后能承认自己在当初是很幼稚的。

第四,坦诚。贯穿整个纪录片的部分吧,觉得他是个比较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人。自己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会粉饰自己的错误。超喜欢看韩松对着摄像机吐槽,感觉超可爱。

其实看到最后,我不得感慨,那时候的留学生活和现在的留学生活差别太大了,当然,也许也有日本和欧美国家的区别,没去过日本但是听闻日本人都比较拼。我身边的同学没有一个像片子里的人那样苦兮兮。我自己问自己,我们究竟还是否需要那种吃苦的精神。吃苦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但是确实可以磨砺一个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再可以找苦吃听上去像是有病,但是我还是觉得片子中人的生活更加充实。

没错,充实。这两个字的分量太重了。

我不太敢把自己和他们作对比。因为真的自惭形秽。即使一向认为自己并不是吊儿郎当不干正事,但是相比他们缺乏了一种专注,一种自信。现在的我真的很难想象片子中韩松备考没时间看电视的那种日子。我平日里如果做题做烦了,心情不好了就去刷视频刷微信,刷到心情好或者愧疚心告诉自己即使心情不好也不能再刷了才去看书,其实不过是转移注意力拖延时间罢了。抑或是看到一个问题心生胆怯,大概也是因为自己还有退路,做不成也不会怎样。于是又想到片子里韩松熬夜看书看到凌晨四点,一个来日本之前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的人,并没有想我不可能考得上,他想的是我怎么能考得上。道理说出来都太简单,想做一个事,也不好问为什么,也不要问能不能,想办法去做就好了。

努力如片子中的那些人,才进入了拼天赋的阶段。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lishi/88278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天下第一楼》经典影评集 天下第一楼豆瓣 下一篇: 《亲恩情未了》经典观后感集 亲恩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