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历史 > 正文

怎样读书的读后感10篇 跬步怎么读

导语:《怎样读书》是一本由胡适 等着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怎样读书》读后感:怎样读书1、《怎样读书》胡适 精

《怎样读书》是一本由胡适 等着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1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读书》读后感:怎样读书

1、《怎样读书》胡适

精:口到、心到,手到

博:“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功夫在诗外”亦是此理。其实很多事,都是这个理。有时只追求一个显在的目标,事倍功半,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条件来支撑。

读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2、《我的读书经验》蔡元培

做不到“精”和“手到”

3、《为什么读书》胡适

第一,继承智识遗产;第二,因为要读书所以要读书;第三,为解决困难。

4、《我的读书的经验》章衣萍

第一,读得熟;第二,读得多;第三,按期限读完。

5、《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江问渔

读书有三戒:一戒盲读,不加选择,一会儿看这类,一会儿看那类,徒耗时间, 一无所得。二戒浪读,虽经选择,而不确定目标,且忽作忽辍。三戒死读,不反省,不详察,不求与事实相考证。

读书有四要:一要与事物的观察相印证;二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合;三要配合目的,时间和需要;四要思与学合一。

6、《读书与兴趣》杨卫玉

吾所谓会读书,就是要懂得读书的方法,认识读书的意义,无方法无意义的读书,所获得的效力很微的。

真学问者为学问而学问,真读书者为读书而读书,也就是“无所为”而读书。

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教育的。

7、《读书实验》李公朴

所谓学问必须是能知能行,而且正确的知,正确的行,才能算是真学问。

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

8、《作文与读书》章衣萍

系统读书法。培根曾说:看书同吃东西一样,有的随便尝尝就够了。有的应该吞咽下去的,有的应该咀嚼消化的。咀嚼消化的读书,使自己受了书的影响,使书的灵魂,成为自己的骨肉。

9、《读书并非为黄金----我的不读书的经验》孙福熙

我以为,中国人把读书看得太苦亦太尊贵了,于是与世界事物脱离了关系。

我的肚子里没有书,没有把有系统的书本知识作为辨别事理的根据,每遇到事物上有疑问,只得乱翻书本来求解答而已。

10、《个人读书的经验》程瑞霖

读书不能照古法、读书不能闭塞、读书不能务外、读书不能尚强记、读书不可贪多。

《怎样读书》读后感:读书当如金字塔——民国名士读书经

此书成书于民国年间,为了指导当时的青年们认字读书,1935年,编者郭文彬汇集了当时各界名士的读书经验谈,出了这本《怎样读书》的指导书籍。

各家的读书心得大同小异,有些准则历经风云变幻仍为百年后的我们所遵从,然而有些却渐渐被忽略了。

一个较为完整的读书过程大致切三段:选书、读书、思书。一段有一段的讲究。

一、选书

生命有限书海无涯,蔡元培先生言及其自身的读书不得法,其一便是不能专心、贪多贪杂。在如何选择书上,王云五先生说“要认定方针,然后读书”。这句话与我导经常说的“读书有方向”,我想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选书,首先要选择自己要了解的领域,其次要选择这个领域要深入的程度,根据目的来选择,也即开列书单,是有效读书的前提。

然而书单并非自己一个人开列,朱光潜先生的建议是:向专业领域的人请教其领域内的书单,但自己也要加以抉择。私以为,这是比较科学的办法。从入门书到进阶书,逐步递进,这种书单并非门外汉能够开列出来的。

二、读书

大浪淘金淘出来的书单,也要进一步进行划分,有些书粗略浏览即可,有些书则要细细精读。粗览,最粗也要将书的前言、序、目录浏览一遍,以备日后查找相关资料时知其所在,为的是知识面的广阔。

至于精读,则最好作读书札记。蔡元培先生言其读书不得法,其二便是不能勤笔、不摘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本书中,基本每一个人都会言及笔记的重要性,最为概括性的当属胡适先生,他将札记分为四种:

抄录备忘

提要

记录心得

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之,作有系统之文章。

第四种常为自己所忽略,也是最难做到的一步,需自戒。唯有融会贯通后,书才能读成自己的。

此外,章衣萍在提及请教胡适读书法,胡适说的“应该克期”,也就是一本书拿到手里要定若干期限读完,这一点个人以为,也是很需要注意的,而这往往为现在的我们所忽略,也需自警。

三、思书

读书之后的反诌,个人觉得曹聚仁概括得最好,他讲读书要有系统,有创见。这便是思书要注意的两个部分了。书要读成系统,一书是一系统,一个领域的书又是一个系统。有创见自是不必多说,死读书不如不读书,已是老生常谈。

此外,胡适、章衣萍皆建议学习一门外语,此书中亦收录了林语堂和黄鉴村关于外语学习的专篇文章,然而阅读外文书籍在现今提倡力度并不大。然而却是真正打开视野的方法,值得注意。

读书当如金字塔,来自于胡适。他说,读书二法,一精二博:“我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像金字塔那样,又大、又高、又尖。所以我说:为学当如埃及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但愿自己也能有读成金字塔的那一天。XDDD

《怎样读书》读后感:关于读书的几件事

关于读书的几件事

我认为对于我这种人来说,这本书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建议那些自己认为自己对于读书有十分精要见解的人就无需翻看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肯定有人会如此的不屑:老子读了几十年的书还需要别的人教我怎样读书吗?当然也会有人惊问:原来我这十几年的书,读的方法都是错误的,那我该怎样去读书呢?我十分肯定的希望与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会有后者的感觉。无论看此书的人是恨我还是其他怎样,既然看了这样的几行爬虫,定是有与我交朋友的潜质的。

刚巧的是,今天做题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材料中的一句话,摘抄如下:"调查显示我国人均读书消费量化20年来几乎没有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以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哈哈哈哈,且先容我大笑一番,我想这调查有误吧?读书消费量肯定是没有涵盖各类资料参考书或者是其他。想我们这些读文科的,每天的读书时间恐怕也有十多个小时吧?那历史教材恐怕也被我们翻看了好几百遍吧。是哪里来的山野村夫把我们的阅读量给拉低了呢?当然只是说笑。

青年人是要读书的!也更是要真正的喜欢读书的!

我想要再补记一件小事。

之前,我花了二十多元买了一本红楼梦。花了几分钟把人物关系理清后,也读的津津有味。有人问,这么便宜?当然,便宜也是有代价的。纸太臭!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以六角书系为名,说是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了纸价所以书才便宜。但是我宁愿再多花几十块钱,何必为了书贪便宜呢?这本书只是一本小册子,但是也花了我29元,不过细闻也有一股纸香。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也花了我80多个大洋,油墨的香味也是很不错的。

所以说读书是贪不得便宜的,更是不用说那些无良的盗版书~~~就这样。

2014年10月25号

《怎样读书》读后感:怎样读书

诸位,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的书啊!众多先生集己几十年之读书经验,总结而来的读书方法,悉数在此。而为何我们的中学时代,没有一个身负指导学生责职的老师,将它推荐予我们呢?!此书初版于1935年6月,1936年再版,之后再没有新版了,第三版,已是三联书店在2012年5月出的版本了。这中间整整间距了六十六载!

怎样读书?涉及两大问题:一:缘何读书?即读书的作用;二:何以读书?即读书的方法。十几位先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背景、专着的读书方向,以及自己的读书习惯,总结而出的读书方法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来,通俗易懂,因为他们是在讲给中学生听的。因人而异,意见无法完全统一,但大概可以认为,诸先生以为读书的作用,在于长智识,悟德性,为做人做事服务。统一的读书方法就是:多读多想多写。正正验了古训:“笨鸟先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的作用,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只是谁也不可否认,读书是好的,只读书的“呆”总比不读书的“呆”好。也正正是因为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所以才会衍生出方式各异的读书办法。打个比方,大学期间为了应付学业考试,很多人大概都有相同的经验,在临考试之前的几天拼命熬夜背诵,把原本该一学期消化的知识就急速压缩成三天两夜的单纯文字,待考试过后便又全盘倒出脑袋,正谓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先不论这样好坏,这就是不求甚解但求牢记的读书法。与之相关的读书方法是,略读,但求有个笼统印象,不打算全面涉猎。还有一种是为专业而读,比如这份工作我们很在乎,为了保住它,必须不断进修。这时我们需要看些与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书籍,以通达古今,这就需要系统进行阅读,先列书单,分块,分前后顺序。而专业书籍是逻辑强,组织严密的知识,所以需要研读,详细做笔记,列图标,加深加强印象以牢固知识点。

以上所讲的两个例子,是属于目的性很强,求收效快的读书方法。但大多数像我这样的人,现今就用不上这些方法了。我曾跟同事聊天,感慨看了这些年的书,越来越觉得就像是在玩千块以上的拼图游戏,东一块西一块,抓到哪块就顺藤摸瓜地读下去,这整版的拼图,或许至生命终结前孜孜不倦勤读也未必拼得完啊,亦不知道该在哪条主线上好好研读,好把某一个角落勉强拼成样子。知识海洋太浩瀚,我们这叶小舟茫茫孤立汪洋,无岸可停泊啊!所以我但求“多读”,读得多,才能知自己的兴趣在哪头,才能借鉴书本反观自己的狭隘,得知前人生活经验之丰腴,获知宇宙变化之奇妙。进而求“多想”,这个结合一个书中很多先生强调的论点:“读必疑”。读书,是用谦卑的态度向作者讨知识,我们但且希望通过阅读他的文字,积累自己的智识,但绝不能因此就被作者牵着鼻子走,没了自己的主见。正是读得越多,林林总总的相互排斥的观点、理念不断在已形成的知识里面,混淆、冲突、厮杀、决裂。这才能引得我们干脆放置一个炸弹,把它们通通炸得粉碎成灰,再融入我们的知识体系继而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这便是不全盘接受、不全部肯定的读书态度,唯有此,才能体现了读书的启迪思想之作用。最后一个是“多写”,书中章衣萍先生在《作文与读书》一文说到:“作文就像蜘蛛抽丝一样,要抽才有,不抽永远没有。”读一本书,读者通过文字接收到的只获取了朦胧的一个印象,随着他的思考深入,开始明晰宗义,当最后当他下笔做札记,写下点滴心得,那么,这本书多多少少有一些东西被他吸收进自己的思想里的。因在提笔写字的时候,你不得不回顾全书的主旨,表达的思想,写作特点,精彩部分,这样,组织思路,贯通前后,你留住的知识确实就通过你的文字,转化为自身的实实在在的智识。这个“写”之重要,确实是本书给予我最大的收获,也正是如此,才强迫自己在每读完一本书之后必须写一篇阅读心得,只为付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能有实际的收获。

另一个颇为有意思的得着是,大学者们在书中都不约而同认为,寄望习得更丰富之知识的学生,还必须另外掌握一门外语,比如英语。如此便可凭借此项能力,接触更为广的学识。我们大多数人已经略通英文之语法,这点比起我们前面的学者,着实是一项大优势。这已经为我们扩展阅读路线,提供了最佳之帮助,其后,唯有勤力是法。

越是花更多的时间读书,越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回首学生时代,在专职上学的时光里,没有品尝到读书的真正乐趣,而错失阅读的大量时间而连连叹气。只是人生至此,无往昔之举止亦成就不了今日之我,但愿我的醒悟不算太晚,我还有时间,捧捧书,在每一天都闻到智识的气味。

《怎样读书》读后感:熟读,精读,限时

胡适时代读书的方式和现在不一样,那是肯定的。比如他提到看书要勤查字典,读的想来是文言文;他又提及需懂一门外语,便于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估计当时译作还不多,翻译也是他们这些学者作为主力吧!

但里面总结的读书方法还是字字珠玑,颇具警示意义。胡适提到读书应该融汇贯通,去阐述、去辩论,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了,才是真正读透了。

我时常有疑惑,为什么看过了一本书之后,虽然觉得手舞足蹈地好,也跟朋友推荐说好,但没有太多其它的描述;若干年后,只剩“那本书,好”的印象。原以为是自己笨,记忆力不好,但这些文学大家们也自称某一段文字,某一本书阅诵几百遍以上。年纪越大越发现“勤”才是一切学问的根基。

《怎样读书》读后感:三联,你该招些懂英文的负责校对了!

睡觉前,翻看这本书中林语堂那篇《怎样研究英语》,颇有共鸣,只是看到里面的英文单词错误连篇,感到有些不爽。三联有这么好的口碑和传统,难道就一定要同流合污、自甘下流吗?就不能让佳肴中少些砂砾苍蝇吗?

158,第4行: he was saying to me saying => he was saying to me

第5行:speaking his liues => speaking his lines

160,第8行:drownned => drowned ; mau => man

倒数第2行: brby => baby

161,第1行:是 if it were, if it be => 是 if it were, 不是 if it be ?

第7行 selle => sells

随便翻到前面,发现 p112,倒数第6行:爱伦波 =>爱伦波

这本书是民国版重出的,还“对讹脱倒衍做基本的修订”,不知上面这些错误是新出的还是原来就有的。无论如何,被三联收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中的书,是不应该出这种低级错误的。令自己蒙羞事小,遗祸下一代事大啊。

《怎样读书》读后感:养成读书的习惯。

从前很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现今再思考读书的方法,还是应从“积跬步”做起。

记录几点从《怎样读书》中学到的方法吧:

1.做札记/写日记。

张横渠曾说 : “心中苟有所开 ,原便劄记 ,否则还失之矣 。 ”以前总是拘泥于札记的格式,后面江问渔先生提到写日记的方法,既可以做札记,又可以写下感悟,且不必拘泥于形式,似乎于我更为合适一些。

2.尅期/限时。

“书非借不能读也。”时常买下许多书,随意翻过几页便搁置一边,正是因为没有限时的缘故。

时间限制应合理,否则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旁事打乱,应当避免今日复明日的现象。

3.其他需注意的事项:

精读与泛读都应掌握。三强老师常常提起他们地下读书运动的时光,应当多读书。不过亦须做到专精。

安心读书,不要像大学考试前一样强记。不要做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狐狸。知识获取的过程是快乐的,应保持在大学时的习惯,将办公室变为自习室亦可。

多观察,多怀疑,多思考。

《怎样读书》读后感:记录

怎样读书

- 我的标注 位置103-105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44:47

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者是看来的,不过在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馍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作成劄记,然後那经过整理和综和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於是这思想,就属於自己的了。

==========

怎样读书

- 我的标注 位置122-12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46:15

王安石所谓“致其知而後读。”

==========

怎样读书

- 我的标注 位置250-251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9:59:24

a抄录备忘;b作提要,节要;c自己记录心得;d参考诸书,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着作。

==========

怎样读书

- 我的标注 位置361-362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10:17:02

欧洲有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宁愿做一个终身穷苦的苏格拉底,不愿做一个快乐的猪。

==========

怎样读书

- 我的标注 位置407-409 | 已添加至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10:19:53

读书有三戒: 戒盲读 不加选择,一会儿看这类,一会儿看那类,徒耗时间,一无所得。戒浪读 虽经选择;而不确定目标,且忽作忽辍。戒死读 不反省,不详察,不求与事实相考证。

《怎样读书》读后感:2015.10.30

每个人的阅读经验都应该是不同的,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本书是集诸多大师的经验而形成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虽是不同头脑所生成的观点仔细品味和回想你会发现本质上都向我们传达了同样的思想。比如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做人,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读的书越多那末解决的方法也就阅读。怎样读书?读书要博而精,即读的书要多,但是要缩小自己的研究领域也就是这样才能拿得出手。该怎么样读呢?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看书的时候眼睛要逐字的看,尽量做到每一个字都看得懂,不懂的就要借用工具,好比字典。可以适时的读出来遇到好的语句要背诵下来。在阅读的时候拿起笔做备注,写笔记。阅读完之后把得到的零碎的知识归结成自己的知识,变成系统。

阅读是非常强调积累和坚持的,尤其是想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没有阅读这把刷子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媒体甚是流行的当下,想要成为这样的个体比以前真是难得多了,各种媒体都会跳出来表达观点,而观点背后实质都是商业利益所在,于是你常会看到“不看会后悔,请务必转发”等等类似的标题党,而文章的内容不值一毛钱,这种东西读多也就成为了随波逐流大员中的一员了,尤其是年轻人如果过早形成这样的阅读的习惯对自我的个人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越好的东西越能禁得起时间的考验,书本就是这样,活的越长越有价值。现在越来越喜欢看已逝的人写的书籍,读完你就会发现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其实早就已经被发现了,现代人写书很大部分程度上是追逐商业利益而去掩盖真相,畅销书还是少买些为好。

《怎样读书》读后感:发掘曾经未在意的

这本书是由一些名人对于怎样读书发表的文章的集合。

开始读到胡适的时候,他倡导精和博,从宏观上来说,当然是无可厚非的,我还仔细做了笔记,同时也联想到不久前读的《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大致所有提倡多读书的书和理论,都逃不过这两点了。、

后来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江问渔先生的文章出现了,他先说了,到底什么是书,古人书为书,师友训导也是书,观察事件,反省,实践,记载,统统可以称之为书,读书。这比之前头脑中书仅仅为纸质的,电子版的书的概念又深入一步,接下来详细讲了怎样读书。唯独这篇文章对我来说有新意和收获。

这大概也印证了江先生所讲的,书的选择是否为我所需。

关于怎样读书的书有很多,一经归纳整理,关键都是那几点,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去发掘以往没有注意到的新鲜又正确的观点。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lishi/90476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阿特拉斯耸耸肩》的读后感10篇 阿特拉斯耸耸肩2 下一篇: 轩辕剑之天之痕. 上读后感10篇 轩辕剑之天之痕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