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名言 > 正文

《见字如面》经典读后感10篇 见字如面作品

导语:《见字如面》是一本由关正文着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7-7,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见字如面》读后感:最是人间留不住,至情至性终难过世人总说,读

《见字如面》是一本由关正文着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17-7,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面》读后感:最是人间留不住,至情至性终难过

世人总说,读史使人明智,使人知兴替、明得失。而我们读的历史,就是它的全貌、它的全然吗?如果说从教科书、畅销书、研究着作中,我们得以一窥历史的梗概,那么书信,就赋予了历史以血肉、以性情。

见字如面,在那个“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遥远年代,千山万水、山高路远,书信载着人间的至情、至性。如今展开这些书信,见历史之细节、见人性之真伪、见伟人之渺小、见凡人之伟大,读之,吾辈之幸矣。

这些书信里,有爱情、亲情、友情等人间至情,更有家国大义、为人气节等人间至性。

书中公开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两封来往书信,为了这段满富争议的爱情传说提供了另一个侧影。在社会巨变的年代,二人情感上的苦闷挣扎,正是新一代青年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对于新生活的思考缩影。

从两千多年前的战地家书中,我读到了平凡的战士在千里之外的硝烟战场对亲人的思念。从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我读到了一个母亲,对于初涉世事的孩子的担忧与牵挂。

16岁便英勇就义的夏完淳在写给母亲的遗书中写道: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等视死如归的气节,读来酣畅淋漓、让人钦佩不已。

一封书信便是一个故事、一封书信便是一个看历史的视角。世人皆知李白豪放洒脱、不爱名利,可谁知他也曾向韩荆州写信,请求功名?世人皆被“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的文学造诣所折服,可谁知他也曾写过《鳄鱼,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篇如今读来啼笑皆非的书信呢?

书信是一座桥梁,通过它,我们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来到那些历史人物身边,看一看那些鲜活的年代。

我们生活的现在,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科技发展带给我们前所未有便利、高效的沟通方式。书信,已经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一个身影。这个年代,信息已经多到人脑无法容纳的地步,人们只能用碎片化的方式、浮光掠影式地,获得和传递自己的信息。有些信息甚至不是传递者内心真实的表达,不过是追名逐利、哗众取宠的手段罢了。

三联生活周刊评价《见字如面》:“真正动人的是书信背后的一个个故事,大江大海,至情至性。”“至情至性”,正是我从书信中读到最多的。这个年代,需要的,是多一些沉淀与坚守,需要的,是多一些《见字如面》向我们传达的精神:以沉静、纯美、内省,洗刷浮夸、造作与喧嚣。人间至情与至性,最是难得亦难留。回归文字、回归情感、回归人性,珍惜它们,表达它们,接纳它们。

于书信中打捞历史的尘埃,于文字中捡拾人性的碎片。最是人间留不住,至情至性终难过。

《见字如面》读后感:一封家书,一段故事

最近一段时间,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不少观众被书信中质朴的情感和动人的故事所感动。我们都曾写过信,如果翻箱倒柜肯定还能找到几封,虽然这些信被尘封了好久,读起来依然会让你激动万分,这就是书信的魅力。

由于机缘巧合,我也收到了一本由关正文主编的《见字如面》,其中的书信都曾在电视节目当中被诸位明星朗读过,或许也曾感动过你。编者说:以书信打开历史节点,重新领会中国人的情怀与智慧。从浩瀚的书信海洋中,精选出76封信件。历史的真相就在这些私人化描述中一点点显露出来,为今日的读者提供对历史、社会、人情和人性的认知价值,激发大众的独立思考。翻开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曾写过的一封信,那封信,我是含泪写完的,写完之后,当天夜里,我就将它烧毁了,不能说烧毁,应该说邮寄吧,只是我采取的邮寄方式比较极端,只有我和爷爷能读到这封信,因为我是写给逝去的爷爷的。记得,那时我刚读高中,而且在外地住校,母亲给我写了一封信,说爷爷病重了,并没有要求我一定去看看,我接到信之后,没有一丝犹豫,直接买了车票前往爷爷居住的城市,在火车上,身上仅有的十多元钱和学生证还被小偷偷走了,我是从火车站走到姑姑家的,晚上就去医院看了爷爷,爷爷看到我后,精神了许多,家里人都觉得爷爷的病情有好转了,我那时不知道怎么了,没有对爷爷说一句话,就是那样牵着爷爷的手,第二天早上,天上下着毛毛雨,我又是一个人赶往火车站,因为大人们不想我耽误学习。我回到学校,一直心神不宁,再次接到母亲的信,告诉我的是,我回学校的那天早上,爷爷就走了,从此我没有了爷爷。那是我第一次失去最亲的人,我还没满十八岁,我写了很长一封思念的信,现在还记得,那天是阴天,我将自己写的信点燃之后,一阵风就将信吹走了,我相信,天堂中的爷爷一定读到了我写给他的信。

《见字如面》这本书中也有很多让人感动的信件。如秦楚大战间隙,黑夫和惊躲在淮阳战壕的一角给家人写信。黑夫求母亲:“给我们做好夏天穿的衣服,和钱一起带过来”,惊告诉家人:“为我求神祭拜时,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不要想多了。”这封写在木简上的信,距今2200多年,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战地家书。如黄永玉在写给曹禺的信件中直言不讳:“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如甲午海战开战前,经远舰二副陈京莹预感到人生将尽,在家书里解释,“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经远舰在甲午海战中遭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二百七十多名官兵除十六人获救,其余全都壮烈殉国。如杨德昌逝世后,媒体都期待他的前妻蔡琴做出反应,蔡琴在写给媒体的公开信中说:“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做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这就是书信独有的魅力。最初我不赞同,大家将私密的书信翻出来展示给众人,我觉得那都是写给最亲密的人,但是现在想想,或许是我太自私了,我读了这些人写的信后,说实话,除了激动,还有思考。并非所有的信都是倾诉衷肠的,这其中也有为友谊而书,还有为正义而书,最令人动容的是为离别而书,这样的书信,一定是含泪写完的,因为他不知道,这封信到底能不能被亲人收到,他只是想借助自己的笔,给亲人留下最后的心声,这份爱无法兑现,或许还会刺痛家人的心,但是他只能做出最后的抉择,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敬畏。

读一封家书能让你热血澎湃,也能令你潸然泪下,这就是家书的魅力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中还夹杂了一封书信,黄永玉至曹禺信件仿真件,能让我们领略到书信的变迁吧。如今人们都是微信交流了,邮局的邮信箱不会再出现往日的繁华,能收到信件也成了一种奢望,就连曾经的邮票,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突然想起李春波唱过的一首歌:“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现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虽然我很少写信,其实我很想家……”一封家书,一段故事。

《见字如面》读后感:更真的人,更真挚的感情,更贴近的年代感

一封信看似简单,却拥有足够的内在张力,能打开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我们做的不是主流,我们只是在回归常识。 ——关正文说起来,直到2005年,我还在写信。那个时候信的开头经常会这么写:XX,见字如面,巴拉巴拉巴拉。往往一封信三四页有余,为了这种仪式感,还特意买了带花边的信纸,以至于毕业的时候积了厚厚一叠的信件。现在往往看到那一沓新,手指会摩挲着陈旧的纸张,看着干涸的黑色笔迹,那种感觉,是一种风干了岁月的质感。

然后网络就开始兴盛了。起初我们选择用e-mail维持过去的仪式感,后来开始写空间,再后来,就什么也不写了。

电子信件,怎么也写不出“见字如面”这种话,仪式感消失之后,这种方式让本来信里可有可无的话题变得好像有些刻意了,在之后聊QQ,聊微信,碎片化的联系多了,信——真是十多年没见了,就像电报一样,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见字如面》却让故纸堆的那有仪式感的交流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朗读者》节目形态一样,由邀请的嘉宾来读一封书信,通过宣之于口、通过表演出的情景交融,回到某个时代,走进书信书写者的内心世界。

看过了那么多徐志摩、林徽因、陆小曼三角恋的电视剧,可这却是第一次真切地触碰人物的内心世界。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书信,真诚地表达了对他的感情,也明确地表明了立场和选择,后世人传说林为“绿茶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对徐志摩感情的暧昧,类似于现在某些玩暧昧者惯常用的手段,既不拒绝也不承认,可是,哪怕只是一封书信,而且书信更是如此,这封私人书信,不是预设会被公众看到的文字,表达的,是更私密也更诚挚的感情。读了这一封书信,又怎么能对林做出如此武断的判断呢?而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书信感情就更为炽烈,在私密的空间,诗人的文字更贴近于他本真的心。在几封往来鸿雁中,当事人的感情已经随着时代的逝去而永久的消逝了,会蓦然悟道,其实今人的解读都算不得客观,而且是非意义已经不大了。他们曾经那样的爱过,也曾那样的活过,这本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重读我们自己写过的信,不是也会发现一个自己全然陌生的故人吗?但是,他还是令我们惊喜,这就是信件给我们的礼物。

黄永玉和曹禺的通信让我看到更多的职业操守,不管是黄不顾自己年轻自己后辈提出的犀利批评,还是曹虚心接受致信感激,都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一种风骨。我们都盼望有一个黄永玉一样能够在自己迷惘、错乱的时候醍醐灌顶的朋友,但是首先,自己要做一个能够虚怀若谷、肯悬崖勒马的真性情之人。已经在事业上达到一个高度的作家,仍旧心心念念着进步,反思自己,而这绝不是作秀,也许当事人都没有想到,时隔多年后这两份信件会公之于众,这样的精神是完全纯洁的,当然也是激励人心的。

还喜欢郑国强和郑义父子的对话信,在他们身体体现了现在两代人思想的碰撞,令我最为感动的是,父亲郑国强在信里对自己妻子的体谅,郑义的妈妈代表了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而像郑国强这样的父亲反而凤毛麟角,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位父亲,在中国父母的道路上及时止步,反思过往,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予儿子一个空间,大约他们也会和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父母和子女一样,总是一方服软,也许郑义最后会忘了初衷,也许郑国强会找不到那个从前的自己。不管怎么样,这都不是一个良性的结果,但是彼此共生的生命却完全形成。正是因为有了郑副,才有了郑义的独立思考,他们都没有很言辞激烈的抨击自己的妻子、母亲,我看到的是一种独立个体的宽容,只有共生体才会越来越狭隘。

现在都讲传播“核心价值观”“正能量”,这七十多封信,即便没有节目这个载体,也是很好的文字历史资料,它让我们能够更为接近人的本真。那些羞于在大众面前说的话,那些人私下的真性情和一场战役的真实情况。希望《见字如面》越来越好,也希望能够读到更多有价值的私家书信。

更希望,我们自己,提起笔,写一封家书,家书抵万金。

《见字如面》读后感: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见字如面》节目导演关正文在一场采访里说,本来他想做读书科目,因为觉得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但是很快否决了做读书栏目的创意。直到看到一本英国的书籍,那上面满满的全是西方世界征集到的私人信件。所以,他决定——读信。

节目录制之前,他们反复比较,从海量的信件中筛选中百封信,到录制前夕还在挑选替换。《见字如面》这本同名书籍,如实记录着他们在挑选上花费的心思。

看其他人的书信,不免有一种窥私欲在里面,大概像是在看如今的真人秀。

因为多是私人件,写信者不设防,一颗赤诚之心见诸笔墨,最容易拨动心弦。

很多知名的书信集如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王小波李银河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又如《沈从文家书》,我们正是从这些书信集里窥见了不一样的他们。

在学生时代的语文课本里也能散见李密《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戒子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对君王,对孩子,对妻子,情感拳拳总能令然动容。

但是在《见字如面》之前,我们好像正缺乏一本书,把这些圣人的平民的,怼人的慰人的,说给父母兄弟,妻子儿女,挚友知己的书信集于一体的书。

我们从私家的书信集里看到的是书写者的生平趣味,那么从一本书信合集里,我们看见的就是生而为人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情感中,她也不曾是传言里八面玲珑的社交女主人,她清楚克制又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那是一个16岁少女的选择,一个困在爱情的里的十六岁少女,谁不曾左右支绌过呢?但是谁又能如此冷静克制呢?

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在北京买了十套房存放小读者的信的郑渊洁,在他刚刚开始学写作时,就已经立志给孩子们写书了。他也曾是一个困顿的青年,也曾因为整天打毛衣同事们指责他看书是“干私活”而愤愤不平。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些遭遇谁能保证我们没人遇到过?

我们也可以知道,李小龙在大红大紫之前曾为3000美元的房租而烦恼,张爱玲和王家卫差点合作拍摄《半生缘》;李白“毛遂自荐”起来也是十分傲娇,而司马迁的外孙对“指点自己生活方式”人如此毒舌;还有那些战争中革命中慷慨赴死的人,原来最放心不下的,不过也是父母儿女。

我们不是从历史中窥见人的一生,而是从一个人的身上窥见历史。

关正文在采访中说,这个节目我们没法像那些综艺节目一样拿钱砸。这是一个有文化的事情,看的是嘉宾认不认同这个价值观。

但是这个节目的嘉宾大多毫不犹豫地决定参演,连何冰、归亚蕾这种拒绝所有综艺节目邀请的人也来了这个节目。

那么书信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诚然,我们可以从别人的书信集里窥私,窥史,感受生而为人都会有的情感,从别人的生活中观望自己;但我们对书信的感情不单纯来自于此。否则,淘宝店家不会费心思的,寄出一份手写或仿手写的随商品信;也不会有任何恋人在这个时代精心准备一份情书来表达爱慕。

一通微信,一番电话,一场视频,花费的一场沟通时间也许并不比写一封信要少,但是写信这件事,还是郑重。

微信电话太即时了,没有任何思绪的发酵,我们就要回答下一句话。另外,我们大部分人也习惯了边做其他事情边回复微信。

在现在的社会中,我们追寻是快,快速成功,快点解决,总之要快一点。我们失去了慢的力量,也不习惯做“花时间”的事情。

而写一份信如赴一场约,是要花时间的。”花时间”是关于爱的事情。

诚如《小王子》里所说,你对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朵玫瑰就变得独一无二。

花时间写一封信,情思种种,该问的不该问的,该说的不该说的,如何下笔?

这每一样都要耗费心神,需要我们把精力集中到收信那人身上,然后一笔一画诉衷肠。

这样写出来的信就有了沉甸甸的情感重量,收信的,读信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重量。

何况见字如面,一个人手写的书信,带着一个人温度,一个人固定的笔迹。

我们从这熟悉的笔迹中,能追溯到一个人的音容癖好,想到两个人的“当年明月”,也能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种回应中,描摹对方写信时候的模样,原来你在给我回信的时候,你那里刚刚下过雨。书信给想象增加了翅膀,我们不仅在和对方对答,也在和自己对答。

信息的即时还剥夺了另外一场浪漫。

“陌上花已开,可缓缓归矣”据说这是钱镠写给归宁的王妃书信中一句话。

书信且慢,那些寄出等待的时间,也总是一场情感发酵。书信到了,路旁花开,你正好一边看花,一边归来。

这种缓慢带来的浪漫催生了一门叫“慢递明信片”的生意,这生意贩卖的正是一场关于的时间的情感发酵。

但这不是说我们的时代不好,科技带来的便利是极好极好的。

在“战争”到来的时候,我们不需要狼烟的袅袅,我们要快;在疾病如山压下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一场缓缓归,我们需要快,当朋友家人需要慰藉的时候,我们也期望能快一点给对方一个拥抱。

然而,我们还是喜欢慢。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句诗,曾经打动过很多人。

但最终打动我们的,不是慢的车马邮件,而是一生只爱一个人。

有时候,我们吝啬的不是爱,而是为爱花的时间。

《见字如面》读后感:历史的记忆

最近喜欢上一个节目,叫《见字如面》。同年7月份同名书籍上市,那些读信人,那一封封饱含人世间各种情感纠葛的信件,不仅仅是坊间的历史记载,更是人类情感的记录,每次看完都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网上各种溢美之词不必重复,单单由“见字如面”这几个字就足以让记忆奔涌,冲破时间的闸门。

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似乎写信很少,用纸质写信的似乎更少。写信这件事儿,不管是在教科书里还是课外的阅读里,最熟悉的两句话,一是意映卿卿如晤,出自陈觉民的《与妻书》;另一句就是“见字如面”。总觉得这两句话写在书信里,一句话如千言万语,无以复加。

书内收录《见字如面》第一季朗诵的76封信件,以亲人、友朋、夫妻间的鸿雁传书打开历史节点,再现中国人的至情至性。其中,萧红写给弟弟张秀珂的信,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信、林则徐写给妻子郑淑清的信、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柳如是写给钱谦益的信、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信等等,都展现出写信者各自的性情、思想和趣味。

书信里有亲情: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秦楚大战间隙,一对兄弟黑 夫和惊躲在淮阳战壕的一角给大哥写信。借战友的钱都用光了,黑夫求 母亲“给我们做好夏天穿的衣服,和钱一起带过来”,惊告诉家人“为 我求神祭拜时,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 故,不要想多了。”这封写在木简上的信,距今2200多年,是已知的中 国最早的战地家书。

书信里有友情:

黄永玉在写给曹禺的信件中直言不讳:“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 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 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 透彻。……‘醒来啊麦克白,把沉睡赶走!’我爱祖国,所以爱你。… …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与我的友谊。”

书信里有家国大义:

甲午海战开战前,经远舰二副陈京莹预感到人生将尽,在家书里解 释,“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经远舰在甲午海战中 遭到四艘日舰围攻,管带林永升、帮带大副陈荣阵亡后,陈京莹毅然接 过军舰指挥权,最终不幸中弹牺牲。舰上水手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仍 然坚守岗位,继续向日舰发炮还击,直至经远舰沉没,全舰二百七十多 名官兵除十六人获救,其余全都壮烈殉国

《见字如画》里内容覆盖范围很广,从时间上从古至今,涉及社会,情感,建议等等。每一封信都真真切切,包含深情。每一封信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人的情感表达,一人一桌一信,特别简洁、纯粹的感觉。通过这些家书,我们可以读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可以了解到中国那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看看。

《见字如面》读后感:书信的温暖

如果提到《见字如面》这个栏目我想很多人都不会陌生:《见字如面》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季播节目,由翟毓红主持,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节目将持续推出近百封最切近中国历史节点,以单曲、合集两种格式创新推出。《见字如面》合集版每一集不但会集结多位明星读信,还会请出两位重量级文化嘉宾开辟第二现场坐镇交代书信背景、带来信件内外的精彩故事,共12集。

《见字如面》读后感:不被粉碎的勇气——我读《见字如面》

“想大声告诉整个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心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或许,是同样作为母亲,对儿女的牵挂与不放心。这样的两句话,是同为母亲的心声,让我很想看《见字如面》这本书。

之前,《见字如面》的节目火了,但没看。尽管有很多明星,但是总感觉明星演绎的东西总有很多秀的成分。就这样,错过了《见字如面》。

前阵,在喜马拉雅一个电台节目中,听到开头那段张晓风写给全世界的那封信时,被吸引感动。于是,买回纸版书一睹为快。

不过,在这里,这篇文章,也只能是谈谈自己的感受。因为,这本书所有内容除了一封信接着一封信,就是正文前的那些介绍信件背景的文字,再无其他。而且,这些信没有按时间或者内容主题分类,看起来很随机。前一篇可能还是家国大义的文言文书信,下一篇就有可能是浓情蜜意的情书。

1

书中有一封夏完淳临死前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夏完淳出生于明末,9岁能赋诗作文,被视为神童。14岁便随父征战抗清。战事失利后,其父投江殉节。夏完淳继续抗清,在16岁时被俘。书中这样介绍他:“临刑时,他立而不跪,神色不变,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良久以持刀从喉间断之而后绝。”恐怕,他这样的坚毅气节,是因为他明白,“凡人皆有一死,贵在死得其所。做父亲就该做忠臣,做儿子就该是孝子。”

书中和夏完淳一样大义赴死之人的绝笔信还有好几封,我不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勇气,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一个生命以超越人性的方式演绎不平凡的生命。他们在生命最后的关头,给予自己灵魂以自尊。

2

其中,也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而通过他们之间的书信,不仅看到了他们炽烈的爱,也了解到陆小曼的心境。她在那样的情境下,下定决心离婚,与徐志摩在一起,也是鼓足了勇气。

她对徐志摩说:“在我不认识你之前,我的思想,也同她们一样,我也是一样没有勇气,一样的预备就此糊里糊涂地一天天往下过,不问什么快乐什么痛苦,就此埋没了本性过它一本子完事的。自从见着你,我才像乌云里见了天,才知道自埋自身是不应该的,做人为什么不能轰轰烈烈地做一番呢?”

这是陆小曼追求心中所向往的勇气。

图片来自网络

3

众多信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封公开道歉信。这封信是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相关报道中,那篇“范跑跑”报道的作者向报道当事人范美忠的致歉信。从信中,我们了解到,当年的稿件本来是写的“范美忠”,最后刊出时却被修改成了“范跑跑”,而范美忠因此遭到千夫所指,被孤立,最后受到极大的情绪压力。这篇文章的作者吴聪灵在信中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也在反思,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真的有剥夺别人生存权利的资格吗?她心里一直很堵,感觉欠了范美忠一个道歉。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地震,作者在网上公开发表了这封道歉信,请求当事人的原谅。

吴聪灵的这封致歉信,或许是为了治愈他人,更重要的是,她是了自己一个治愈的机会,这也是一种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错误的勇气。

4

还有几封信,几乎都是含泪看完的。

其中一篇是影视剧编剧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与其他信不同的是,虽然写信的当时,喜禾只有两岁多,不久前才被确诊为“高功能低智能自闭症”。这封信的动人之处,不在于他把这件事叙述的多么苦大愁深,让人动容。而是,他的文字里有很多调侃和幽默的处理,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的乐观豁达,也能感受到他的心痛。看着,让人含笑带泪。他在信中说:“你父亲那天失态了,一边开车一边哭。三十多年树立的形象,不容易啊,那一天全给毁了……你的母亲没有哭,她没哭不是因为比你父亲坚强——车内空间太小,只能容下一个人哭。”

“那天你父亲哭得就像个娘们儿,花园的草看到了,你父亲可以拔掉;树也看到了,你父亲没办法,他们受《植物法》保护。杀人的心都有,却奈何不了一棵树。力拔山气盖世,时不利兮树不逝”。

他给儿子的信,就像哥儿俩在逗贫嘴,有泪,有笑,带着伤痛,依然乐呵呵的面对生活,面对苦痛,甚至调侃苦痛。

图片来自网络

5

还有邱文周与女儿的信估计也是戳中了很多父母的泪点。邱文周是台湾一位罹患癌症自知不久于人世的父亲,他在临别前,参加了台北市举办的预留遗嘱征文活动,让生离死别变成了一场泪中带笑的游戏。在信中,他告诉当时六岁的女儿,自己在和女儿玩儿捉迷藏,要躲很久很久,直到十六岁的时候,再问妈妈爸爸躲去了哪里。他告诉女儿,爷爷奶奶和妈妈偷偷哭的话,就是犯规,要逗他们笑。

十年后,邱文周的女儿给天堂的父亲写了一封回信。她问爸爸,自己都遵守规则,乖乖按照爸爸说的做了。她说,自己很勇敢,现在已经十六岁了,爸爸可以变成天上的星星永远地看着她。

“爸爸,我真的好爱你。可惜,比赛结束了。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这封回信末尾的这句话,估计会戳中所有父母的泪点。两封信加一起,文字也不多,却是我流泪最多的。

6

通过这些信,或许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勇气,但更多的是,他们通过书信,把自己的勇气给予了对方,给予了自己深爱的人或心怀愧疚的人。勇气,是大义赴死,也是有错就认,是坚定追求心中向往,或许还是在看到生活冷酷之后,还能对生活抱以热情。诚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见字如面,如面对面一般的诉说,每句话承载的都是自己内心最隐秘,最真实的情感。书信,无论是手写,还是电脑输写,都是未经即时通讯软件的碾压的完整叙述和情感表达。这样的表达是真诚而深沉的,书信的魅力或许也是在此。

t

《见字如面》读后感:《见字如面》评论-6分

这个节目我在电视上看过,印象不错,很多知名的演员演绎着信中的情绪和感受,也好也不好。观众对演员的喜好,演员的个人理解,都会左右我们对信件的印象,阅读可以放慢速度,可以更多的客观思考。

我在想一个问题,信件的公开应该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儿吧?都说看别人的信是有违道德的,也可能这种事儿我们每个人都干过!信件,始终带有着一种私密感。书中绝大多数的书信人都已经不在了,甚至还有上千年以前的古人。原本主流的沟通形式,在现代社会,在电子科技的洗刷下,貌似已经归于罕见了,重新来温习一下,这种严谨且正式的交流感。

书中一共有书信七十六封,这真的是一次考验知识跨度的阅读体验,那些你所听说过的人,无论是作家、诗人、演员、政治家、英雄等等,在你脑海中,如果有对于人物的背景了解,那读起来还算顺理成章,大概能够明了他所要表达的目的,或者多多少少能够联想起一些关联。但这些书信中,还有绝大多数,是我所不够了解的,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这样就会使信件的内容一听而过,归根结底,还是我对于知识的覆盖度不够。

对于那些熟悉的人物和他们的信件,我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比较喜欢的:郑国强和儿子的通信,好爸爸,必读。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老罗活儿齐啊,支持锤子。施剑翘十年为父报仇,干掉孙传芳。白求恩牺牲前写给聂荣臻。鲁迅也搞过师生恋。

比较差劲的:刘慈欣纯粹的作秀,给自己的作品变相宣传而已。林徽因臭流氓写给臭流氓徐志摩的信,在信里对一个有妇之夫提爱情,怎么能不算是流氓呢?如果你当初就果断拉黑他,那才值得佩服,你俩在事业上的成绩,并不能抹杀骨子里的骚浪本性,一提这两人,我就生气,乱搞男女关系还挺名正言顺。记者吴聪灵讨人厌。

《见字如面》读后感:见字如面

这是一本书信集,在如今网络时代,看到这样的文字,如沐春风。快餐文化的冲击,让我们没有耐心阅读很长的文字。微信、微博诞生了,更让人心里如长草,越发沉稳不下来。书信时代,漫长地等待,拿到手中的那信便成为至宝。每一个文字都带有温度。尤其是那个时代,信件特别容易丢失,还能千山万水地送到收信人手中,那份情,该是多么珍贵。不得不含蓄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次读到这些从远古时代到如今人们用笔留下的财富,心里的确有一种感动。

多久不写信了!十多年吧。最后一次写信是给四川辣妹子影雪的。我们在一个BBS上写文章,我是散文版主,她是音乐、绘画的版主。所以认识了,并成为朋友。有一次发表一篇文章,留恋写信的时代,说如果谁能给我写一封信,将会填补我的遗憾。影雪说:“紫杉,把你的地址给我,我给你写信。”于是我们开始通信。后来去成都学习,我们见过一次面。现在微信上也常联系。最后一次写信的记忆,依然清晰。

看到古代战场上将士给母亲的信,看到韩愈写给鳄鱼的信,看到邓丽君写给庄奴的信,看到鲁迅的信,看到陆小曼的信……信是私人的,不易公开的。但今天我们能看到这么多人的信,不得不说很幸运。我没看到《见字如面》的电视节目,很久不看电视了,不看电视,感觉特别充实,面对电视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傻子,几个钟头看着电视,完全浪费时间。当然不是说电视节目不好,而是感觉自己有好多事情要做。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信,让我对林徽因离开徐志摩的原因更明晰了。看林徽因传,也没真正弄清楚她为什么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徐志摩。这封信为了我解了惑。原来就以为林徽因是一个很果断的女人,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徐志摩不是她要的。看到这封信,我懂了,她是以一个女人的善良的心,再为另一个女人考虑。那个女人是徐志摩的妻子。她的哀怨,她的无奈,她的那个眼神……这些都是林徽因无法抹去的一切。离开,为了另一个女人。从中看出林徽因内心的善良。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内心柔弱善良的女人。

的确,信里的文字是带温度的,只有这样的信,我们才能真正明白那个时候,她是怎么想的。

再次拿起书,去感受信里的温度。

《见字如面》读后感:书信情怀

我很喜欢这本书,不为其他,只为了“见字如面”四个字,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给笔友写信的时候,每一次收到来信都会激动万分!虽然我们写信收信的人都不知道对方的样子,但是从彼此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挥自己无尽的想象去苏在一个完美的形象!可是随着电子设备的发展,书信的历史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但是会想起素不相识的两个人通过笔和纸分享各自的快乐伤悲或者小小心事的时候,内心深处总是会传来阵阵的激动!

我并不知道“见字如面”也是一个综艺类节目,大概是因为平常我并不看综艺类的节目吧。我觉得电视台能做着么一个书信朗读节目是真的好,我们可以从这些书信中去了解信中人的情怀!让我们这些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去体会曾经的慢节奏的生活,看一看是不是和我们想象的中美好一致!

大概03年以后,我再没动笔写过书信 。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移动电话,座机电话都逐渐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即使是没有充裕的资金购买,也可以去话吧直接拨打,也不贵,一角钱一分钟,想谁了 直接一个电话过去,分分钟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现在更是如此,打开QQ,微信中的视频通话,不仅仅是声音连对方的样子你都可以一览无余。方便是方便了,可是却再也没有了那种翘首期待来信的感觉了!上初中时,交过一阵子的笔友,那种把信寄出去,然后期盼着对方回信的那种渴望焦急的心情,真的是没写过信的人无法理解的!

书信的发展史在中国可以说是由来已久,遭到什么程度呢,在“见字如面”的节目中,最早的信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秦国,而书信离开人们生活的舞台也不过是十几年的时间,两千多年以来,书信一直是我们沟通的工具,几千年来,我们就是靠着手中的笔和纸来传达消息,来寄托我们的情感。我想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情感也是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的人不能完完全全的体会的!

《见字如面》一书中收录了大概六七十封信。有写给亲人的,有写给朋友的,有普通人写的,也有那些在某些领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写的。不管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好,还是普通人也罢,从他们的书信中,我们总是能够读出他们内心最深刻的情怀。毕竟书信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每个人的隐私粗者乃的,所记载的内容必定真实!正如主编关正文说的“私人书信,最初的时候并不是为了给外人看的,所以最大的保留了最真实的信息。”不仅仅是他们的情怀,我们还能从书信中看到一个时代的风貌,社会形态!

其实书信从活跃了两千年的舞台退幕是有必然的道理的,尽管说书信交流在文人们的笔下看起来那么美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书信是适应不了这个快节奏的年代的,时间在写信和收信的过程中慢慢流逝的确是很美好,但是肯定会因为时间的耽搁,不断的催生出很多不必要的喜剧和悲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mingyan/90447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有关于期末考试的空间说说 期末考试搞笑说说大全 期末 下一篇: 冬天下雪朋友圈说说搞笑大全 下雪天搞笑句子吸引人 下雪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