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名言 > 正文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精选10篇 刘贺

导语:《海昏侯刘贺》是一本由辛德勇着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98,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一座古墓引发的关注——《海昏侯刘贺

《海昏侯刘贺》是一本由辛德勇着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98,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一座古墓引发的关注——《海昏侯刘贺》读后

辛德勇:《海昏侯刘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20180131草就

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我也不知道是哪些,但被大家关注最多的可能就是海昏侯刘贺墓。虽然我不专门研究中古史,但汉废帝刘贺是我青少年重要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乌龙闯情关》是那些年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之一。虽然电视剧主要围绕着汉宣帝刘病已展开,但负责搞笑的刘贺却让人喜欢得不得了。用现在的词说就是呆萌,虽然看似大奸大恶,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人。

辛德勇的这本书《海昏侯刘贺》,应该是蹭着这个热度出版的。总体而言,本书文风还算质朴,没有那么重的学究气,不像一些学术着作或者学术论文艰涩难懂,掉书袋嫌疑,比如这样描述汉武帝——“这位戕害天下苍生而乐之不疲一辈子的汉武大帝”。这本书虽然也有《史记》《汉书》等基本史料的引用,但却处理得当,主体还是以作者的叙述为主,在论证中引用史料支撑,并且会做一些交代。如若对这段历史有研究的学者可以细细阅读,像我这样关注于基本史实的读者,可以跳过或者忽略一些学术上的严谨注解,而关注重要的史学节点。

辛德勇对这段历史应该是研究有年,颇有自己的史论,从前我看过他的《制造汉武帝》,基本史实也是颇多重叠。故而,虽然作者不是专门研究刘贺,但却能从自己的资料库里蹭热度改写出版这部着作,不能不说辛德勇被称为“辛神”是有原因的。据我平时阅读所见,辛德勇涉猎广泛,出版诸多着作,属于高产,应该说被称为“学术帝”也是不过分的。这与孔飞力等人一生只有两三部代表作是不一样的,可能与现在学界量化考核有关,每年要求发多少论文和多少着作,所以现在一般的学术明星都是高产作家。

对于书中一些历史史实的探究,虽然我不熟悉,但作者的态度在我看来还是严谨的,他与王子今围绕“海昏”是地名还是政治定性的商榷,估计也会很有趣,学界这类商榷文字总是免不了一些笔战。对刘屈氂接受李广利建议,试图拥立刘髆为太子的分析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作者对本书的一个最后结论其实但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对历史研究的一个论述。他认为,出土文物固然重要,对于历史的精彩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但不能过度解读,宁缺毋滥,暂付阙如也比强行解读好,更不要因为出土文物而轻易否定历史文本所记载的史实,“大多数出土文物,往往不能简单地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更不宜简单地用某一具体的实物率尔否定像《史记》《汉书》这类正史记载的史事。海昏侯墓的发现,墓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对历史研究的促进作用将是巨大的,但学问需要平心静气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做,要花费很多工夫,才能推动学术研究取得进步。对古器物的研究是这样,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研究,更需要潜心积累,不要过多指望依赖某一新的发现来徒然改写什么、颠覆什么。”。对于这种态度,我是认同的,但我觉得不应该自我设置藩篱,过度解读也未必不是好事,只有各位学者都提出自己的猜测与想象,才能有各种可能,在这些可能里,谁都没有百分之百的证据证明孰是孰非。所以,我认为,只要不是恶意制造历史,那么如何解读都应该被提倡,哪怕我们的猜测是完全错的,至少后人可以在我们这些错误的猜测上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作者的意思可能就是年轻人还是要潜心爬梳传统史料,不要想着一夜暴富,博得大名,更直白的潜台词可能是,这块领地我已经占了,不要想着靠一两个新发现来推翻。

可能由于急就章,书中有一些表述上的笔误,如引言第6页,老海昏侯刘髆,应该是老昌邑王,海昏侯是刘贺时汉宣帝赐予。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听辛德勇讲海昏侯的故事

这两年海昏侯的故事炙手可热,辛德勇好像在历史学圈里圈外都是声名显着,两者叠加起来,这部《海昏侯刘贺》被我捡到购物篮里带回了家。

我是第一次读刘贺的故事,也是第一次接触辛德勇的书,故而还是抱有期望的。

断断续续看下来,大体明白了这个海昏侯刘贺的前世今生,同时也粗粗见识了辛德勇的功夫。以下胡乱写几段话,以标记这一次“经历”。

一、 讲了好几个人的故事,最精彩的还真不是海昏侯

刘贺称帝前后有很多故事。要讲清楚这个只坐了27天帝位的前世后生,需要讲好几个人的故事。

第一自然是汉武帝,这是后面一系列故事的起点。

然后是卫皇后及其儿子,即后来谥为“戾太子“的刘据,因为这位原太子被废,刘贺才有机会。

第三是李夫人,汉武帝宠幸得妃子,她是刘贺的奶奶,刘贺之所以能够接替汉昭帝,与这位夫人的地位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第四是汉宣帝刘询,一方面是因为他接替了刘贺,而且,刘贺之所以后来被封海昏侯,直接取决于这位刘询,还有,他是戾太子的嫡孙,也就是说,转了一圈,汉武帝的子嗣继承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此外,汉昭帝及其母赵飞燕也是其中一环,但因为其基本属于霍光的傀儡,乏善可陈,所以着墨不多。

最后就是在此过程中运筹帷幄的大司马霍光了,要讲清楚其中的帝位传承,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

我感觉,辛德勇讲的这些人物故事里,费笔墨、花心思最多的肯定不是这个写进书名的刘贺。

最为惊心动魄的,当属戾太子刘据的故事。其出身以及被立太子牵涉到好几位皇后,中间“起事”有很多是是非非,最终评价遭遇难题,几度反转,这些都招惹作者花了很多笔墨。

最精彩的,我以为是汉宣帝刘询。颠沛流离的童年,借助于霍光“政变”上位,长期韬光养晦,然后清除霍光影响,最终取得“光复炎汉”佳绩,这一切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非常引人入胜。

二、 怎么讲故事,文献考据是大头

辛德勇最精通的是文献学,所以他肯定不是按照一般套路讲故事。掉书袋必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但全书看下来,感觉这个书袋掉的有点太厉害了。全篇充满考据,直接关联的人和事固然应该考,向外延伸出去的旁枝末叶也不放过。最后的效果是,可能让读者抓不住主线,不连贯,并对那些可有可无的训诂心生倦意。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篇“老来波俏辛德勇”中对辛德勇的评价:行文过于繁密,窒息了文气,还有一句形象的说法:铺陈繁密如石榴籽,让人头大。有时真的“让人头大”。

举例而言。有关戾太子刘据的故事。1)巫蛊,用8页,讲来历、当时的用法以及后世的用法;2)江充之奸,是否栽赃太子,8页;3)汉武帝后来“感悟”到什么,17页。

再举一例。海昏侯这个“海昏”,当时是一个县还是一个侯国,里面的“昏”字是否意味着再次对刘贺的羞辱。这些论证我以为都在情在理,但是,为了应对王子今提到的“东海昏”,作者花了21页把南齐萧宝卷的故事整个“分析”了一遍,似乎还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或许,单独来看,这些内容确实有必要,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从刘贺出发来讲故事,是否有必要详细到这样的程度?

所以,不能将此书作为讲故事的史书,如同此书封底推荐语所说,是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着,是以此为契机考证相关问题。

三、 有文献的地方,没考古什么事

此次海昏侯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层面的广泛关注,全赖考古挖掘之功。然后才有了一大堆的论文,以及辛德勇这本书。由此就出现一个如何看待考古发现,以及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问题。

“开估发掘物品的这种直观性特征,很容易吸引社会公众来关注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考古学,可以为历史学研究提供史料,同时帮助解析过去遗留下来的实物。因此,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不仅可以给历史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同时还会极大地丰富历史学的研究资料,从而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度。”辛德勇在书中这样说道。

但是,辛德勇还说了其他的话。

“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进入传世文献记载比较清楚的时段之后,若是就重要的政治史进程、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和属性等问题而言,总的来说,考古新发现,大多只能起到补充细节的作用,通常很难对历史文献的记载做出根本性改变。”

具体到海昏侯,“只要认真梳理传世文献的记载,基本上无需依赖考古学家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做出比较确切的解答。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传世文献的记载,才能解答这些问题。”

“大多数出土文物,往往不能简单地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更不宜简单地用某一具体的实物率尔否定像《史记》《汉书》这类正史记载的史事。”

“传世典籍与考古新发现之间的关系,类同主干与枝叶,首先把握住主干,才能更好地梳理清楚枝叶。”

“考古不能被娱乐化。”

四、 一些有趣的事情

反叛的太子刘据为何谥号为“戾”。依据周公谥法,“不悔前过曰戾”。对应的还有一句:“追思前过曰思”。当下人起名,自然不会用“戾”,但带个“思”字很多见,不知大家是否知道其本意。

王夫人一病不起,汉武帝去看她,她遮住脸不让他看。众人都说她的不是,王夫人则说:“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闻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真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

讲到汉武帝之死,作者说,“这位戕害天下苍生而乐之不疲一辈子的汉武大帝”,这个评价和历史教科书中所写差异甚大哈。

汉宣帝初即位,有公卿议论欲更立皇后,以霍光之女代之,宣帝下诏“求微时故剑“,以此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患难夫人许氏得以册立为皇后。汉宣帝之不俗由此可见一斑。

每一位帝王使用年号,都有固定的年数,而且绝不与前面的皇帝相同。在当时人看来,年号的使用年限,意味着一种天运之数,天不变,数亦不变;反过来讲,天若有变,则数必变更。所以,汉宣帝一旦摆脱霍光控制,必然要改年号,不再以五年一个周期,而是用四年一个周期。意味着宣帝独自奉天承运,不再延续昭帝既有的运数。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白痴王子碰上专擅权臣——辛德勇《海昏侯刘贺》读书总结

大名鼎鼎的敢和北大当局叫板的辛德勇教授,作为研究西汉政局的专家,在解读刘贺时代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方面可以说是最合适不过。本书的封底简介也说这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着”。那么在这本小书中,作者提出了哪些有意思、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呢?

一 回应海昏侯墓之热

首先,针对近来由海昏侯墓发掘所引发的关于刘贺生平和西汉历史的热烈讨论,甚至有些期待历史叙述被颠覆改写的论调,作者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给泼了盆冷水。他承认考古发掘对史学研究的特别贡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不仅给历史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同时还会极大地丰富历史学的研究资料,从而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度。”但同时他也指出考古发掘不是全能的:“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进入传世文献记载比较清楚的时段之后,若是就重要的政治史进程、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重要人物的历史活动和属性等问题而言,总的来说,考古新发现,大多只能起到补充细节的作用,而通常很难对历史文献的记载做出根本改变。有一部分人,对此缺乏合理的认识,总是期望通过某项考古发现,来颠覆对上述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只能沦为空想。”5-6所以,对于理解海昏侯刘贺的那段历史而言,墓葬发掘只能起到补充和辅助理解以往历史材料的作用,我们对“颠覆性”的发现则不必期许太多。

海昏侯墓之所以会引发大家的关注和遐想,一方面是由于墓葬保存完整,发掘出的文物十分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位集昌邑王、废皇帝和海昏侯为一身的墓主人刘贺,其身前的事迹在史籍中的记载显得极具戏剧性。他留下的陪葬财富和神秘的历史身影引发了大家的诸多疑问和想象:这些财富从哪里来?汉代豫章郡下的海昏侯国是不是已经非常富庶?同时,刘贺为什么会被立为皇帝?为什么在登基仅仅27天后就被废掉?为什么他后来又在遥远的豫章郡做了个海昏侯?这些问题如果不是海昏侯墓被发掘,或许就没有太多人会去重视和认真思考,但现在却变得让人十分好奇。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解答这些问题,刘贺的生平事迹真的就神秘得无从理解吗,海昏侯墓是否会颠覆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理解?

作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对此给出了很有底气的回应: “那些围绕着海昏侯墓而产生的疑问,或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只要认真梳理传世文献的记载,基本上无须依赖考古学家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做出比较确切的解答。事实上也只有通过传世史籍的记载,才能解答这些问题。同时这样的解答,还会给考古学家接下来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凭借。我相信,考古学家接下来提供的文物信息,只能进一步印证、丰富和完善我们依据历史文献所复原的历史面貌,而不会对此做出重大改变,甚至像有些人所期望的‘颠覆’。”6

那么,对于秦汉史籍极其精熟的辛德勇教授,会为我们揭示哪些重要的历史内情,来回答这一系列疑问呢?

二 刘贺身世与武帝传嗣风波

本书最可吐槽的,在于有点“名实不符”。书名为“海昏侯刘贺”,但全书也只有三章差不多一半的篇幅是直接关于刘贺的,其它则是间接的背景,因为毕竟刘贺本人确实没有那么多东西可写,考古发掘的材料也还有待解读。不过话虽如此,对我这个西汉历史门外汉来说,读起来并不觉得哪个部分是多余的,收获都很大。

话归正题,刘贺这位皇族旁支的王子居然能够机缘巧合当上皇帝,做了一回历史舞台的主角,始作俑者当属当初执意立他为帝的霍光。但稍微前溯历史脉络,刘贺的非凡命运更早则是得益于他的祖父祖母:威名赫赫的汉武大帝和美貌倾城的李夫人。所以作者就先从李氏家族的蒙幸说起,然后再谈及波云诡谲的汉武立嗣风波。

李家身份寒微,本是“倡”家,也就是“乐人”。按《汉书•外戚传》说法,李夫人是入宫为宦的兄长李延年引荐给汉武帝的。其中的情节已是千古流传:音乐歌舞方面才华横溢的李延年颇得汉武帝欢心,一次奏乐起舞时唱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闻之叹息道:“善!世岂有此人乎?”李延年遂把妹妹荐举给汉武帝,武帝见她着实是美貌善舞,由之极为宠幸,这便是刘贺的祖母李夫人,事在元鼎六年。不过,据作者引《史记•佞幸列传》的说法,实则是李夫人由平阳公主引荐,先被汉武帝宠幸,而后李延年的音乐才华又被武帝所赏识。李延年所吟唱的那一段歌词可能本来就是专门为妹妹所作。作者认为,同时代的司马迁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更为可信。另外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作者认为这个李延年很可能也是汉武帝的同性伴侣。《史记》记述他“与上卧起,甚贵幸。”作者解释道:“西汉时人的性行为,往往比较‘任性’,特别是皇帝和王侯们的性生活,尤其如此,都很放纵的享用感官的愉悦。同性的性爱,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而又相当普遍的活动。”后来李延年和其弟李季因为淫乱后宫而被诛,可见其在这方面也不是什么善类。

汉武帝是个超级颜值控,见到心怡的美人就神魂颠倒,并且确实会付出真情实意。前有美貌的王夫人,武帝就把富庶首屈一指的齐地封给其子刘闳。王夫人去世后汉武帝还日夜思念,甚至为其招魂以求再见。李夫人也是如此,武帝完全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不能自已,甚至为她写了一篇文采华丽的汉赋。不过红颜薄命,李夫人在太初元年病重去世。所以她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的第五子刘髆的出生年限就在前111至前104之间。就在死前,李夫人还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宫廷大戏:武帝前来探视病重的李夫人,希望再见一次她的样子,并且有意好好照顾李夫人的兄弟和儿子,但李夫人却宁死不肯转过头来,甚至惹怒汉武帝也在所不惜。究其缘由,李夫人说了一段惊绝千古的后宫真谶: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能说出“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这样的话,说明李夫人不仅有动人美貌和能歌善舞,也是位长袖善舞的“心机女”。李夫人之子刘髆在天汉四年被册封为昌邑王,在王位上坐了十年去世,谥号“哀”,他唯一的儿子刘贺继承王位,时在昭帝始元元年。

到刘髆这一代,就涉及到汉武帝传位的问题。在“巫蛊之祸”中,汉武帝和皇后卫子夫的长子,后世所谓“戾太子”刘据举兵反抗失败,逃亡中自杀,卫子夫也因此自杀。整个事件离奇诡异,引得朝野动荡不安,后来汉武帝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反思悔悟。对于这件事,作者也有其独到的看法。

首先,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施行巫蛊乃是当时整个社会流行的行为。汉武帝自己希求长生不老,所以一俟得病,便怀疑有人施用巫蛊诅咒自己,于是就让酷吏江充去调查。江充带人把朝廷和王宫上下翻了个底朝天,波及数万人,最后在太子宫挖出了个偶人,引得太子急中生乱,逮捕杀掉了江充,并举兵反抗。最后汉武帝在甘泉宫坐镇指挥,平定了叛乱,太子和母亲也因此丢掉性命,时在征和二年。这就是所谓“江充造蛊,太子杀”。

但据作者的分析,这件事的主要起因是卫子夫色衰失宠,汉武帝见异思迁,对其他后宫女性及其子女更加宠爱,并且由于他性情不定,管罚严酷,导致太子担心自己储君之位不保,因而施行巫蛊。作者专门分析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太子在施用巫蛊上并不会是完全清白,而且江充也没有太多机会进行栽赃。所谓“江充造蛊,太子杀”,并不是说江充做了个偶人去栽赃,而是说江充主导了巫蛊之祸,导致太子身死。汉武帝在收到“壶关三老”令狐茂的劝谏后有所感悟,也不是说他后来就认为太子在施蛊和起兵上并无过错,而是反思自己对太子长期不信任甚至起了更换储君的念头,先有自己“父不父”,然后才有太子的“子不子”,以致其在遇到奸人挑拨时举措失当而起兵反抗。因此,武帝后来意识到痛失亲子也有部分自己的原因,理解了一向老实的太子是“惶恐无他意”,就决定诛灭江充一家解气。汉宣帝时给太子刘据的谥号为“戾”,意思就是“不悔前过”,所以也没有给刘据在施行巫蛊问题上完全平反。作者这样的解释颇为大胆,等于要重新解释史书中多次出现的“太子冤”的表述,与学界多数意见不同。

太子罹难后,武帝传嗣之事变得更加风云不定。二儿子齐王刘闳是宠姬王夫人之子,但不幸早夭。三儿子燕王刘旦不识好歹,居然主动上书要求入京宿卫,显然是有意太子之位,惹得创痛中的武帝怒斩其使节于皇城之下。与刘旦一母所生的四子广陵王刘胥也是性鲁莽、多过失,不为汉武帝所喜。所以此时储君之位的争夺就在五子刘髆和幼子刘弗陵之间。刘髆是已故宠姬李夫人之子,武帝也已受重托;刘弗陵则为当时武帝的新欢赵婕妤所生的幼子,武帝尤为偏爱。其实两人都有可能争夺储君之位,年纪更大、自主性更强的刘髆甚至更加有利。但导致他与皇位失之交臂的,是其亲属的行为。李夫人的另一个兄弟也就是刘髆的舅舅李广利,也是汉武帝重用之人,封为贰师将军征讨匈奴。李广利还与宰相刘屈牦结为亲家,可谓权势正盛。于是两人在刘据死后,有意力保刘髆为太子。李广利出征,刘屈牦“送至渭桥,与广利辞决。广利曰:‘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屈牦许诺。”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刘屈牦被人举报对汉武帝施用巫蛊,并且他与李广利私嘱立刘髆的话也泄露了出来。汉武帝大怒,诛杀刘屈牦一家,并导致在外征战的李广利投走匈奴,刘髆也因此不再有继位的希望。不过他自身无明显过错,也没有受到责罚。最终,在前87年汉武帝病重驾崩之际,刘弗陵被立为太子,年仅8岁。

作者这样评价汉武帝的逝世:“这位戕害天下苍生而乐此不疲一辈子的汉武大帝,命终长安城西南方向的盩庢五祚宫。严格地说,这恐怕也算不上‘寿终正寝’,实际上是和前朝另一位与之差可比肩的暴君秦始皇一样,死在了不倦游走的途中。”88 汉武帝去世很急,甚至没有明确的书面遗诏,只是把几个辅政大臣叫到身边叮嘱了后事。

三 霍光的崛起与本色

不过,在后事安排上汉武帝确实显示出了一代英武大帝的深谋决断。他一方面担心刘弗陵年少,易被母舅一族专权,便以子贵母死为由下令处死了赵婕妤。另一方面,他安排了一个五人的辅政班子,希望他们能够共同为匡扶汉室出力。其中首辅当属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从小在皇宫中任职,后来做到“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武帝在去世之前数年,“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作者形容这样的嘱托方式“不啻为西汉版的‘你办事,我放心’,比文字的表述更为形象,意图也更鲜明,可谓厚望独寄,其地位绝非其他四位顾命大臣所能比拟。”91所以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被赋予最高的统兵之权,并且“领尚书事”,负责内朝的决策,“政事一决于光”。

另外一名顾命大臣金日磾也是长期侍奉汉武帝左右的亲信。金日磾是昔日的匈奴王子,部族投降汉朝时,他被遣至汉宫为奴,为皇宫养马。后来被汉武帝赏识,“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金日磾还曾经舍身阻挡刺杀汉武帝的莽何罗,乃是武帝的救命恩人。武帝弥留之际托付大任给霍光时,霍光表示要谦让给金日磾,日磾不受,说:“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而后他出任车骑将军、驸马都尉,成为霍光的副手。

除了以上两人,上官桀也曾是武帝的内侍,还曾与李广利出征匈奴,敢于孤军深入,武帝时候他出任左将军、太仆,享有兵权,辅佐霍光。丞相车千秋则是名义上朝廷百官的首领,很多人认为他“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是个平庸之辈。但据作者的意见,车千秋在太子之乱时身为小小的县令,却果断处置田仁的反叛,立下功勋,并且后来又敢于犯颜直谏,为太子伸冤,是个有决断的人。汉武帝感动于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其“敦厚有智”而任为丞相。最后就是着名的桑弘羊,在经济政策上富有谋略,从《盐铁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凌厉作风,曾经做过搜粟都尉。武帝去世后他出任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掌副丞相”以“统理天下”。

据作者的分析,这五位顾命大臣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以霍光为首,金日磾、上官桀副之的“内廷”班子,同时三人都带将军衔,领有兵权。车千秋为丞相、上官桀副之的班子则是“外廷”的领导者,官衔崇高。在实权上是霍光为首,“内重外轻”,但官位上外廷丞相反倒是首领,所以既是“以内领外”,也是“以卑驭尊”的局面。从上述的职责安排中可以看出武帝在内外分立、权力制衡上的良苦用心。

政治设计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情势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在英明神武、主威独运的汉武帝面前,霍光和众位大臣当然是尽忠职守、谨小慎微,但当巨人已逝,皇朝变天,事态就有了逐步的变异,首当其冲的就是五人权力体制的失衡。

在《汉书》、《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典籍中,霍光的形象颇为正面,汉书形容其“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光为师保,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将其抬举得比周公、伊尹还高。只是稍微批评其“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婬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也就是没有管教好家人子女,导致后来宗族被夷。我翻阅小时候买的一本彩图本通史,也是叙述霍光辅佐幼主,“对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外与匈奴和亲,民生国力逐渐恢复充实。”正史传记中霍光的主要事迹是辅佐幼主昭帝,拥立后又废掉荒淫的昌邑王刘贺,最后选择戾太子刘据之孙刘病已为帝,至死也没有颠覆汉室的逆行。并且他的忠诚形象还体现在诛灭阴谋造反的燕王刘旦、盖长公主和上官桀集团中,所以俨然一副股肱重臣的面目。

但是在作者分析之下,霍光却不是什么善类,而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专擅权臣”。武帝在世时,霍光自然是“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但年少的昭帝甫立,霍光便与另外两位大臣金日磾和上官桀结为亲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霍光的外孙女,也是上官桀的孙女,还被立为昭帝的皇后,两人都平添了作为外戚的分量。在一件密诏封侯的事件上,霍光的野心露出了马脚。《汉书霍光传》载“武帝病,封玺书曰:‘帝崩发书以从事。’遗诏封金日磾为秺侯,上官桀为安阳侯,光为博陆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时,卫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扬语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遗诏封三子事!群儿自相贵耳。’光闻之,切让王莽,莽鸩杀忽。”作者强调,武帝是骤毙,没有留下完整明确的书面遗诏,这个所谓密封的封侯诏书更是不知从何而来,颇为可疑。王莽之子王忽的话显然是合理的怀疑,但霍光却表现得出奇愤怒,吓得王莽逼死自己的儿子。同卷的《金日磾传》就更显示出其可疑性:“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西汉一朝的规矩是无功不得封侯,所以常在武帝左右的霍光并没有什么机会立下大功,其求侯心切也无可奈何。并且在莽何罗事件中,首功当然是舍身护主的金日磾,霍光、上官桀的所谓“捕反者功”实在是牵强。作者认为这个密封诏书乃是霍光本人甚至是和上官桀合谋伪造,以图侯爵。金日磾的态度颇为吊诡,他本是第一功臣,此时却以昭帝年少不受封,表现出不愿与霍光、上官桀同流合污的态度,暗示了这件事的名不正言不顺。此举使得霍光未能如愿封侯。

这位与霍光同卷入传的金日磾的形象反倒更像是一位忠诚汉室的正派大臣。他因为自己是匈奴王子,“亡国之子,心危而虑深”,在异国汉庭侍奉皇帝就尤为小心,领马入宫时目不斜视,为汉武帝所赏识。他对母亲遵奉孝道,对子女教育严格,不肯接受汉武帝让其女儿入宫的好意,后来又因为长子与宫女狎昵而痛杀之,可见其谨小慎微而又严厉果断的人格。他在汉武帝榻前受托,又谦辞霍光之让,既表明其身份的重要又体现其政治判断的审慎。所以其在不明不白的遗诏封侯事件上表现出消极态度,也体现了这种慎重正派的作风。甚至他是在自己病重之时才被霍光硬塞了一个侯爵,此事更显得诡异。其子女秉承这种忠诚加谨慎的家风,才能在险恶的宫廷政治中得以保全家族,绵延数代,成为望族。与之相较,霍光及其一家的野心和欲望便带有小人得志的邪气,因而最终不得善终。可以说,金日磾是昭帝初期最能对霍光钳制平衡的人物,所以王夫之说:“日磾不死,光且惮之。”不过,生死有命,昭帝继位仅一年,金日磾就去世了。霍光幸运地失去了一个强大对手。于是他和上官桀在日磾去世后赶紧给自己封侯,以了夙愿。

金日磾的过早去世让内廷三足平衡顷刻改变。霍光的野心从以上一系列细节中可以隐约透视出。同时,霍光的正面形象也不是空穴来风,这就是与霍光争权的上官桀覆灭的过程。上官桀勾结盖长公主,让自己孙女做了皇后,仗着自己皇亲身份,便敢于同霍光争权。因为权欲不能得到满足,他又勾结燕王刘旦和桑弘羊等人上书攻击霍光,由于昭帝不配合而作罢。最后上官桀一伙干脆准备诱杀霍光并废掉昭帝,迎立燕王,却由于阴谋败露被霍光一气诛灭,燕王刘旦也忧恐自杀。此时就剩下一个孤立无援的丞相车千秋,但他无兵无权,只能任由霍光侵逼,甚至在斗争中自己的女婿也被霍光下狱处死。虽然保全了性命,但颜面尽失,最后百官“视丞相亡如也”,也就是不放在眼里。至此,经过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霍光才真正获得了大权独揽的地位。周公恐惧的“流言”之所以能够终结,就在于他最后还政于成王。而之所以说霍光“专擅”,最确凿的证据就是他在昭帝成年后仍然握权不还。但昭帝也无可奈何,只能老老实实做个傀儡皇帝,直到元平元年驾崩,年仅21岁。从以上事迹中可以看出,霍光相对于燕盖之乱中的逆臣确实显出了对汉昭帝的效忠,但这也不能掩盖他自己贪夺权力的真面目。

四 刘贺的废立

作者认为,大权在握的霍光控制昭帝刘弗陵这个傀儡已是得心应手,所以昭帝之死只能徒增变数,因而不必过多怀疑是霍光所为。昭帝死后的帝位安排,遂成了又一个检验霍光品质的事件。昭帝死而无嗣,此时武帝的儿辈中只有广陵王刘胥尚在,于是“群臣议所立,咸特广陵王”,这也是名正言顺。但霍光却“内不自安”,名义上的理由是“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但刘胥无非是“好倡乐逸游”,并没有什么不当的大过,否则也不会得到群臣的公推。霍光之所以担忧,是因为这位广陵王“体格壮硕,力气之大足以扛鼎,甚至能够空手搏熊彘猛兽,一旦触怒龙颜,无需刀斧手出面,自己就能轻易解决他这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当然没有勇气冒险。”123 所以深层原因是霍光觉得年富力强的刘胥难以控制,搞不好会让自己苦心争来的权位泡汤。这时便有揣摩霍光心思的谄臣上书:“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霍光大合心意,把上书给丞相看了一看,又提拔了这位小臣,然后就以自己外孙女上官皇后的诏令名义,迎奉昌邑王刘贺去了。于是汉家皇位就这么被霍光一己私意决定了,此中作为,足见其专擅权臣的做派。那么,被霍光相中的刘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根据宣帝时被派去监视废帝刘贺的山阳郡太守张敞报告,刘贺“年二十六七,为人青黑色,小目,鼻末锐卑,少须眉,身体长大,疾痿,行步不便。”这是地节四年,所以前推刘贺的出生年份就是前92或93年,其在前74年进京称帝时大概就是十八九岁的样子。刘贺似乎没完全没有继承其祖母的美貌基因,黑皮小眼,胡须眉毛稀少,“鼻末锐卑”也不像汉高祖刘邦的“隆准”,脑补一下就知道其颜值不及格。他身材倒是高大,但又患有“痿”症,行动不便。据作者解释,“痿”的病症是“两足不能相过”,“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也被称为“风湿不仁”,可能就是今天所谓的类风湿病。所以刘贺形象上似乎是个患有先天遗传病的半残废。

那么刘贺的心智品行又如何呢?张敞的报告形容其“清狂不惠”,“不惠”就是脑子不太清楚,近乎弱智白痴,但又是“清狂”型的白痴,有时发作起来言谈举止就显得突兀鲁莽,所谓“动作亡节”。比如,昭帝病重消息传来时,刘贺却“弋猎驰骋如故,与驺奴宰人游居娱戏,骄嫚不敬”,可见其毫无政治觉悟。又如,张敞通知刘贺昔日昌邑哀王门下的一干宫人没有姬妾或官职身份,不应留在哀王墓园中而应该遣散回家。刘贺回答说:“让这些宫人看守园子,得病的不给治病,相互斗殴杀伤不法办制裁,就是让她们快点死,太守为什么要放她们回家呢?”张敞判定其“天资喜由乱亡,终不见仁义”,俨然一个昏悖残忍的统治者。刘贺身体不好,还纵欲过度,在张敞报告时他有16位妻子,22个子女,平时随意淫乱或是祸害良家妇女似也不会少见。《汉书五行志》《天文志》等描述他的词汇就包括“淫辟”、“狂悖”、“狂乱无道”、“狂乱失道”、“淫乱”等。

当然,在刘贺入京前,霍光可能确实不太了解刘贺。据作者分析,霍光选择刘贺的原因大概有三个:首先他是汉武帝的孙子,辈分比刘胥低,更方便霍光用外孙女上官太后的身份去压制;第二,刘贺比较年轻,缺少政治经验,容易控制;第三,可能霍光也听闻刘贺脑子不太灵光,觉得对自己构不成太大威胁。霍光舍弃广陵王刘胥而迎奉昌邑王刘贺,可见他也不是有意择贤而立,暴露了其擅权的本质。

霍光下令让人到昌邑通知刘贺进京,准备立其为太子,主持昭帝葬礼,不出意外就按部就班登基为帝。可是,当命运把做皇帝的机会摆到刘贺面前时,他却上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出着名的政治闹剧。其中的内容,主要载于汉书刘贺传,以及霍光传中所录群臣请求废黜刘贺的奏书,已被世人无数次谈论。这里列举其中一些重要的事迹:1刘贺接到诏令后毫不犹豫,率领王府的一众臣僚和宫人,星夜兼程赶往长安,途中累死马匹无数;2 纵容奴才抢夺民女;3 到了长安城下,郎中令龚隧劝其按礼制哭泣,刘贺回复:“我嗓子疼,不能哭”;4 登基前后的国哀期间,率领昌邑王宫的官奴,违反祭祀和丧礼的礼制,照旧宴饮、奏乐、游逸,还与昭帝宫人淫乱;5 取国库钱财封赏故旧,还把府库中的金钱刀剑等赏发给自己的宫人;6 还未到祖庙告庙,就先以三太牢祭祀昌邑哀王;7 受玺27天,频繁下发诏书命令,有“一千一百二十七事”,还责罚了劝谏的夏侯胜等老臣;8 把王国相调任为皇太后长乐宫的卫尉。霍光因此“忧懑”其“行淫乱”,众臣责其“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最终经太后同意下令废黜了这位屁股还没坐热的皇帝。

以上记载给我们的印象似乎应该是霍光等臣僚为了大汉社稷废黜了一位潜在的昏君甚至暴君,乃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不过在作者的分析之下,内中情理却并不是如此单纯。对于霍光这样的人来说,碰到一位昏庸无能的君主,反倒更会依赖自己。如果其耽于淫乐,不问政事,那就更方便成就霍光的独断专权。所以当霍光初见这位昌邑王私行不检时,反倒应该为其素质低下感到高兴才对。刘贺干的众多不守规矩享乐的荒唐事,其实大部分既没有到使其不能做皇帝的地步,也没有有碍于霍光的地方。真正使霍光忌惮的,是刘贺和其从昌邑王府带来的手下开始运作权力,以至于有了威胁霍光权位和安危的迹象。

其实在刘贺进京之时,昌邑王府中尉王吉为其剖析形势就说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意思就是你今天有幸被霍光选来继位,就要老实听霍光的,做个听话的傀儡。但是刘贺显然没有理解此中要害,居然头脑发热,真的做起皇帝来了,在众人面前,“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公然不尊重霍光的权威。并且发放库房中的兵器给自己的手下,还调动太后长乐宫的防卫,触犯了大忌。刘贺带来的二百多臣僚属下中可能也有人怂恿刘贺准备对付霍光,所以龚遂才会借解梦之机劝说刘贺“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后来霍光把刘贺属下逮捕处斩时,这伙人临死大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可见他们也是动过除掉霍光的心思,而这一切显然已被在宫中遍布耳目的霍光所察觉。

从霍光谋划废掉刘贺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权臣的老谋深算。作者介绍,西汉皇帝受玺登基后,不几日便会到祖庙告庙,完成继位的程序。可是刘贺从元平元年六月初一受玺,到六月二十八日被废时,也没有举行告庙的仪式。其中原由,只能是主事的霍光从中作梗,有意拖延。所以霍光从一开始就留了一手,虽然让刘贺进京立为太子主持丧礼,并受玺登基,但不到有十足把握,不让刘贺去告庙以完全获得汉朝皇帝的身份。而后在感到事态不对时,霍光就与其故吏张安世、田延年等密谋废掉刘贺,实则就是策划政变。

六月二十八日当天,霍光在未央宫召集群臣,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从其中“群臣皆惊愕失色”可以看出,满朝大臣也都对此事感到诧异,说明他们之前并没有意识到刘贺的皇帝已经到了不能做下去的地步。然而田延年按剑离席并“慷慨陈词”,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淫威迫使群臣就范,否则就“请剑斩之”,众人就只能唯唯诺诺地叩头表示服从霍光。随后霍光一伙人以刘贺觐见太后的机会,把刘贺属下二百余人阻拦在王宫外逮捕,等刘贺一进入宫殿就关闭大门,将其禁锢起来,随后又把刘贺诏至太后面前“伏前听诏”,将武士和群臣列置两旁,向其宣读了众臣联名请求废黜刘贺皇位的奏书。宣读完后,

皇太后诏曰:“可。”光令王起拜受诏,王曰:“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光曰:“皇太后诏废,安得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

就这样,刘贺丢掉了还没坐稳的皇位。整个政变的过程,千钧一发,刀光剑影,让人不寒而栗。同时霍光实际上也走了一遍“法律程序”,他是以刘贺尚未告庙,没有完整的皇帝身份,并以太后批准的名义,废除了刘贺的皇位。其中武力准备,罢免奏书,以及外孙女太后这个工具,霍光都充分地准备和利用好,因而政变得以成功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刘贺先是一头雾水,而后惊恐万分,在大势已去时居然还冒出《孝经》中的一句话“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企图挽回局面,让人啼笑皆非。最后又老老实实地拜曰“愚戆不任汉事”,貌似他被废了还很服气。所以刘贺之白痴,并不是指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而是形容其在政治上是十足的低能儿。这样的人在别的时代或许还能在皇位上多苟延残喘一会儿,但在霍光当权的情况下他的命运就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了。所以作者评价刘贺被废立之事,是“立也霍光,废也霍光,并不取决于刘贺本人有多优秀,或是有多昏乱,而霍光的阴谋和伎俩在《汉书》当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记载。”276 刘贺被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的“淫辟”,而是他威胁了霍光的地位。苏轼也认为:“观昌邑王与张敞语,真清狂不慧者耳,乌能为恶?既废则已矣,何至诛其从官二百余人?以吾观之,其中从官必有谋光者。光知之,故立废贺,非专以淫乱故也。”换言之,如果刘贺完全不淫辟而又企图与霍光争权,其实也不会有好下场。

五 霍光与刘贺的结局

与政治低能的刘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继之为帝的汉宣帝刘病已。这位戾太子的长孙在巫蛊之乱中幸存下来,后又避过多次危难,虽流落民间,却得以知悉民情,又好学而受教经典,最终经过一番曲折继承皇位,可谓上有天幸。宣帝“自在民间闻知霍氏尊盛日久”,完全吸取了刘贺的教训,对霍光表现得毕恭毕敬,“时大将军霍光辅政,上共己正南面,非宗庙之祀不出”,做到了避其锋芒,不与争权。甚至当霍光表示要归政于宣帝,宣帝也谦让不受,让群臣依然凡事先请示霍光。“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面对霍光的“骄溢过制”,宣帝只能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对弹劾霍光的上奏视而不见,任由霍光裁夺。甚至霍光的夫人为了让女儿当上皇后而毒死宣帝原配夫人皇后许氏,宣帝也只能隐忍不咎,接受霍氏宰制。毕竟霍氏家族和党羽“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可谓是“生杀在手”,因而宣帝在霍光乘马随从时,才“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但宣帝毕竟是个幸运儿,在登基六年后的地节二年霍光去世时,迎来了喘息的机会。宣帝名义上大举奖谥霍光,赏赐其子弟,使霍氏家族极尽风光。但实际上宣帝逐步削弱了霍氏的兵权,不再封其后人大将军衔,逐步增加自己的亲信任要害之职以掌控局面。霍家人习惯了作威作福,生活奢侈,傲慢不拘,如司马光所说,“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甚至轻视宣帝,说“县官非我家将军不得至是”。最终随着双方矛盾日益公开化,霍家人感到危机日近,企图孤注一掷起兵造反自立为帝,但事情败露最终被悉数诛灭,“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霍氏在一场血雨腥风中卒告覆灭。

宣帝在诛灭霍氏后的地节四年,改年号“元康”,意味着树立新的皇朝机运。后来自己还改名为刘询,照顾百姓忌讳不便,也去除故名中的不祥含义。汉书评价宣帝“功光祖宗,业垂后嗣,可谓中兴”。据作者的解释,所谓“中兴”,其实应该是“仲兴”,“仲”即“再”的意思。而之所以是再兴,指的就是霍光当政时刘氏的皇权萎靡不振,直到宣帝时才再次恢复了“圣刘炎汉”。刘向评价宣帝,“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才材,恐文帝亦且不如孝宣皇帝者也。”作者也赞赏道,“若就处事韬略和施政手腕而言,不唯文帝,高祖以下,实莫有匹敌”。178

宣帝诛灭了霍氏族人和党羽,但对霍光仍然保持了名义上的尊举。究其原因,宣帝继位乃是霍光所定,所以如果完全否定霍光,也会波及自己的合法性,这是其聪明智慧之处。霍光的历史形象,由于宣帝的审慎被故意蒙上了一层良善正直的面纱。作者说:“追根求源,霍光为大奸大恶竟能以大忠大贤的形象留存于青史,便是当时宣帝似此称之、后世复有班固和司马光一辈史家信而从之使然。”178据作者介绍,实际上霍光不仅擅权,其执政策略本质上也并不宽仁。在施政之初虽然略显宽缓,有“百姓充实,四夷宾服”的表象,但更多是用以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当自己得以操控局面时,霍光就逐渐恢复了武帝时的严政,包括扰民的屯田轮台之策。而在燕盖之乱后,霍光又“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上严酷以为能”,可见是个严酷的统治者。后世史家有洞见者已经看破霍光不仅是汉书所说的“不学无术,暗于大理”,而是“以权术挟主”,“擅废立,亡人臣礼,不道”,可以说是开了王莽、曹操的先河。146-7

政治白痴刘贺碰上老谋深算的霍光,皇帝没做成,也丢了昌邑王的身份,变成了庶人。不过霍光为了自己的名誉,并没有去进一步责罚这位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刘氏王族子弟,而让其回到了昌邑故王宫中居住,保留了原来的财产,并赐汤沐邑二千户供给其生活。后来宣帝对于这个废帝也有不安,就有了前述山阳郡太守张敞监视刘贺情况的报告,宣帝听过之后,就知道刘贺“不足忌”。在元康三年,宣帝把刘贺封到豫章地区做海昏侯,食邑四千户,显示自己的仁德,但也坚决禁止刘贺参与祭祀汉朝宗庙,以免引发风波。

作者专门回应了王子今的《“海昏”名义考》一文解释“海昏”为“晦昏”的观点,认为宣帝不可能在表示善待刘贺的同时,还要讽刺刘贺“晦昏”,认为海昏应该就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被封为海昏侯后数年,一个叫孙万世的人问刘贺:“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贺曰:“然。失之。”万世又以贺且王豫章,不久为列侯。贺曰:且然,非所宜言。”这段谈话被人举报,刘贺被削去食邑三千户,好在没有被逮捕。不久后刘贺就死在了海昏侯国,时在神爵三年,享年大约是三十三、四岁。从中我们可见刘贺的政治智商并没有随年纪和经历而显着增长。刘贺死后,海昏侯国一度被废,到元帝时又复立,在刘贺子孙中传了三代。据汉书记载,到了东汉年间,还存有海昏侯国。

六 海昏侯墓发掘的启示

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金钱财宝和文物,是否能证明该地区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超出我们已有的认知?据作者的意见,刘贺时代的豫章郡尚未充分开发,并不会非常富庶,或许比史记所载“地广人稀,饭稻羹鱼”的情况好不到哪去,刘贺不太可能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内在此地聚敛大量财富。所以刘贺墓中的大量财宝,主要来源应该是原来昌邑王国的财产,从写有“昌邑九年”、“昌邑十年”的漆器,以及有“昌邑籍田”铭文的鼎可以看出这点。另外大量的麟趾金、马蹄金、金饼、金板,也不大可能是豫章本地出产。作者专辟一节介绍了昌邑地区自战国秦汉以来逐步发展为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其粮食生产甚至影响到了项羽刘邦楚汉之争的结果。刘髆在昌邑王位上十一年,刘贺做了十二年,期间足以聚敛如此多的财宝。

另外,墓葬中发掘的大量经典文献,以及所谓“孔子屏风”,甚至西周时期的文物,也并不能说明刘贺就是一个文雅的读书人,甚至是正人君子。学习《诗经》、《论语》、《孝经》等经典,是汉代王子的基本教育,并不稀奇。就算熟读这些书,甚至有忠心耿耿的龚隧、精通《齐论语》的王吉对他谆谆教诲,刘贺的心性和品行也没有明显改善。从他下意识地说出“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亡道不失天下”看来,他更多地只是有口无心的诵记文句,而没能理解和遵从其中的内涵意义,从而最终沦为历史的笑谈。

作者通过爬梳历史文献,为我们揭示了刘贺时代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面貌。他认为,“以往一些比较通行的现代研究着作,叙述往往比较粗疏,以至很多基本面貌显得模糊不清,但那是研究者没有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或是未尝用心读书所致,而不是历史典籍缺乏足够的记载。”278 他再次强调了历史文献研究和考古发现之间的主次关系:“研究中国古代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其中绝大部分问题,最重要的基础,还是传世基本文献。传世典籍与考古新发现的关系,总的来说,类同主干与枝叶,首先把握住主干,才能更好地梳理清楚枝叶。研究者不宜抱持对立的态度看待二者,更不宜颠倒主次关系,以为所有的问题都要依赖考古发现来重新证实,以为新发现的一定就是更好的,动辄就想用后者来颠覆前者。”282-3比如发掘出的一些罕见文物的用途,作者认为要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发现去考据推断,随意猜想是没有意义的。对孔子生卒年份的认知,也不应过分看重所谓“孔子屏风”的记载,因为以往争论所依据的材料并不比它晚。作者认为,对考古发掘的解读不应“娱乐化”。

感想:这是我第一次读辛德勇教授的着作,觉得收获颇多,对他的学问和风格也有了深切的感受。首先他对秦汉原始史料非常熟悉,同时也旁征博引历代文献和着作,可见其史学功底扎实。其次他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敢想敢说,有时让人觉得洞见深刻,有时则让人心生疑窦,觉得推论过于大胆,不过从中也可以瞥见辛教授的性格和才华。从篇章结构和行文风格上来看,这本书确实不太像严格的学术论着,有些急就章的感觉,但因此反倒比较适合我这种对刘贺问题感兴趣的史学外行。

勘误:

. 6 “老海昏侯刘髆”应为“老昌邑王刘髆”

. 103 “其母霍氏嫁入上官桀家,自然不得早于此年”,似应为“不得晚于”

. 138 “其事头脑正常的人”,似应为“其实”

. 249 “下葬前又已遭除国”,似应为“下葬后”

版本:辛德勇着,《海昏侯刘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嘲弄与执拗

在海昏侯墓发掘,媒体铺天盖地有关身份、财富诸项考证下,作者应景地推出该书。通读之后,深感作者古代史知识之精细,治史之求精。但同时对其在写作过程中表示出对其他史学家的嘲讽和扞卫所谓传世典籍如《汉书》不容置疑态度的惊异。

晋傅瓒认为“太子诛江充以除谗贼,而事不见明……”董仲舒说:“有其功无其意为之戾…..”唐人颜师古随后信而从之……清人周寿昌则大胆揣测汉宣帝所定谥号……作者评判上述诸学人说:按照自己对相关史事的错误理解,自以为是地做出凑合己意的解释,如傅瓒胡乱讲什么。宋人朱翌甚至还称车千秋为‘一妄男子’,此等文士肤廓之谈,自是疏于稽考。说《南齐书》着者萧子显颇以驰骋论说自嬉,所谓自嬉就是自己闹着玩。作者对持不同见解的异己予以嘲讽,用词甚为刻薄。这些被嘲弄的人早已作古,嘲弄一下没啥,形不成纠纷。不久,作者开始对现当代史家动手:“有许多学者在论及……都有一番看似‘很深刻’的研究”在讲述刘贺身世及相关政治背景时,作者认为《史记》与《汉书》资料记载已经很丰富了,但是很多现代的史学着作连基本的面貌都表述的模糊不清,他得出结论说,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研究者未尝用心读书。作者认为如《汉书》、《史记》等传世基本文献,是考证历史的主要依据。不能因为考古发掘出来一些东西,动辄想用考古新发现来颠覆传世文献。书中尚有多出对现代史学家的指责,阅读时没有着重划线,也不一一列举。

其实传世文献也是史学家史事加个人观点的大集成,不可避免地掺杂主观意识,如果作者一味地奉为圭臬,将后世史学考证材料视为无关主旨的细枝末节,别妄想颠覆传世文献,只在那几本传世文献里反复折腾臆想,试图分析考证出新的发现来,我觉得尤为失之偏颇与执拗。

《海昏侯刘贺》读后感:一座千年古墓能改写历史吗?

一 千年古墓引爆的全民热潮 2015年,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墓进入公众视野,入选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发掘者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进行了广泛宣传,墓葬品展览场场爆满、相关学术会议不断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座无虚席……这座引爆全民考古热潮的古墓就是海昏侯刘贺的墓葬。

刘贺印章 海昏侯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汉朝历史上几乎被人遗忘的皇帝,在位仅二十七天,被废后改封为海昏侯,一身兼有帝、王、侯三重身份。在其去世两千多年后,刘贺随着其墓葬的发掘而重新为世人所知,其热潮持久不散,受关注度甚至远超声名煊赫的曹操墓。 世人多目眩于海昏侯墓葬中的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玉佩、龟形玉印、漆器等众多精美琳琅的器具,专业学者们则更聚焦于墓中简牍文书、孔子像等更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物。不少学者认为墓中出土的简牍文书学术价值极高,或可提供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如史称刘贺被废是因为其昏聩、淫乱,二十七天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件坏事,而出土文物中的“孔子屏风”、刘贺生前阅读的《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为参与汉家宗庙祭祀而预制的大量“酎金”、毕恭毕敬写给汉宣帝的奏疏等却似乎具有另外的指向,有学者由此认为刘贺应该是个风雅、尊儒、知书达理的文化人,这也许能为西汉中后期政治斗争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考古新发现是否可以改变甚至颠覆传世基本文献的记载?学界对此各执一端。而对于刘贺及其墓葬,公众还有种种疑问: 刘贺身为藩王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刘贺为什么只当了二十七天的皇帝?其背后有什么宫廷秘闻和诡谲动荡的权力纷争? “海昏”一词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贬损之意? 墓中如此精美众多的陪葬品从何处聚敛而来? …… 针对这些问题,辛德勇先生《海昏侯刘贺》一书给予了解答。

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和金饼

海昏侯墓中的《论语》 二 《海昏侯刘贺》 《海昏侯刘贺》出版于2016年10月,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着。作者辛德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研究,着有《隋唐两京丛考》、《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制造汉武帝》、《中国印刷史研究》等。因其学术水平精湛,着作颇丰,出书速度快、质量高,得号“辛神”。 《海昏侯刘贺》一书主体是西汉武、昭、宣三朝政治史概述,作者结合《史记》《汉书》等基本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围绕海昏侯刘贺的各项重大问题,对刘贺及其背后的时代进行了详细分析,“揭开汉武帝晚年以至汉宣帝时期西汉朝廷深宫争斗的内幕,展现海昏侯刘贺在这场宫斗大戏中的荣辱浮沉”。 “巫蛊之祸”: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身为藩王之子,刘贺本无机会承继大统,但起伏动荡的政治风云将一干历史人物裹挟其中,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这场政治事件就是太子据的“巫蛊之祸”。 太子据,武帝嫡长子,母亲卫子夫。刘据为政宽厚,温和谨慎,深得民心。但其性格、为政方式与武帝大相径庭,武帝以其不类己而渐生不满。而其母卫子夫因年老色衰而失宠,武帝新宠不断,前有王夫人,后有李夫人,继之以赵婕妤、尹婕妤等,且多有子。又兼武帝晚年为求长生,常服仙药,性格暴躁多疑,任用酷吏江充,时生大狱。卫子夫、刘据母子的皇后、储君地位岌岌可危,常惶惑不安。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巫蛊之祸”。 征和二年七月壬午,江充率人进入“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太子据发兵反叛,后兵败自杀,史称“巫蛊之祸”。后世学者多认为江充栽赃陷害太子据,预埋桐人于太子宫中,是“巫蛊之祸”的幕后黑手。而辛德勇先生在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人物关系之后,认为虽然武帝“父不父”在先,但从史料记载的事情经过、武帝反应、臣下上书及朝廷定性等情况来看,太子据确实是对汉武帝施行过巫蛊,难谈清白。而江充之所造,是制造巫蛊之祸,而不是埋置巫蛊之具——桐木偶人。 正所谓吾之蜜糖,彼之砒霜。“巫蛊”成为太子据的砒霜,他因此而兵败自杀,却成为老昌邑王刘髆、昌邑王刘贺的蜜糖。 立也霍光,废也霍光——昌邑王刘贺的悲喜人生 太子据造反,兵败自杀,储位空虚,老昌邑王刘髆也有了被封太子的机会。但武帝临终前选择了五岁的刘弗陵,是为昭帝,以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等五人辅政,老昌邑王与大位擦身而过。元平元年,二十二岁的昭帝去世,无子,帝位再次空虚。霍光“征王贺典丧”,选择昌邑王刘贺作为新君。但在刘贺登基仅仅二十七天之后,霍光借当朝上官太后之口废黜刘贺,另立太子据之子刘病已为君,是为宣帝。刘贺只当了二十七天的皇帝便被废黜,命运大起大落,正可谓立也霍光,废也霍光。 后世史籍述及霍光,每多褒扬之词,多认为他作为武帝临终托孤的辅政大臣,功勋堪比伊尹。而辛德勇先生梳理了《史记》《汉书》中的大量文献,结合历史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霍光在昭、宣两朝所作所为,不过是挟持幼主以号令天下。霍光只是一介权臣,等同于“莽操之辈”。昭帝完全被霍光挟持,只是汉家江山还没有公然改姓易号而已。此部分论证严密,材料翔实,颇见功力。 “海昏”一词有无微言大义?巨额财富的地域来源? 刘贺被废黜后,被宣帝改封为“海昏侯”。自唐代颜师古以来的学者,通常把“海昏”看作豫章郡境内的一个属县,但随着海昏侯墓相关发掘情况的公布,一些学者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如王子今认为“海昏”一词“应有特别的政治象征意义”,或带有“昏乱”的贬损之义,一如萧宝卷“东昏侯”之封号。历史地理是辛德勇先生的老本行,在这部分,他对海昏字义、海昏历史地理进行了详细论述,最终明确“海昏”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不带贬损之义,也无特别象征意义。 至于墓中丰富的陪葬品,辛德勇先生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详细分析了昌邑故国所具有的“天下之中”的优势,结合《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指出海昏所处地区并不富庶,墓中财富来源应该有二:一为其父昌邑哀王刘髆所留;二为从昌邑故国带来。 辛德勇先生治学所涉,除当行之历史地理学外,于中国古代史、古文献等亦用力颇深,多有不同凡响的创见。《海昏侯刘贺》一书引用的史料相当翔实,推断也较为丰富、有趣。围绕海昏侯墓的种种疑问,辛德勇先生坚持认为“只要认真梳理传世文献的记载,基本上无须依赖考古学家下一步的工作,就可以做出比较确切的解答。”所以“无须期望对《汉书》记载的有关刘贺的基本史实做出什么翻案文章。”书中有关刘贺的论述较少,而太子据、霍光的考证、训诂非常详细,略有喧宾夺主之感,或与海昏侯墓葬文物信息公布不多及辛德勇先生不以之为意有关。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mingyan/90458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烟愁读后感精选10篇 月光鸟读后感 下一篇: 2018高考励志说说大全最新版 祝大家高考顺利 高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