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诗词 > 正文

《坐天下》读后感10篇 坐观天下

导语:《坐天下》是一本由张宏杰着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446,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坐天下》读后感:皇帝们的敌人和朋友前几年通过整理战国楚简,《左传》内容的真实性和成书时间

《坐天下》是一本由张宏杰着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446,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天下》读后感:皇帝们的敌人和朋友

前几年通过整理战国楚简,《左传》内容的真实性和成书时间都有了可靠的依据,它所记述的是完全可信的。在评价“鲁国季氏出其君”时,《左传》里记录了一句很厉害的话:“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简而言之,在战国时的人看来,谁来当皇帝得靠缘分。

秦末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彼可取而代也”的项羽和感慨“大丈夫当如是”的刘邦看来,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只是个事业成功的男人,是人生奋斗的方向,谈论起来不算禁忌,他们能很自然的流露出对权力顶峰的向往。

只有文明才是王权的真正的敌人-启示 Apocalypto

《坐天下》读后感:换个角度看历史

推荐此书原因有三:一是作者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上想象生动的将历史还原,不生硬刻板,也不会枯燥乏味。二是撇开我们大众了解历史的那些渠道,不是皇上除了搞政治就是玩女人,慈禧不是一个只知享乐的无知蠢妇,光绪不是历史书上一心求变的雷厉君王,作者给了新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人物。三是书中从序言就开始说,皇帝是最不幸的人,书中对传统文化下君王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烦死,认为专制才是中国一切文化病象的罪魁祸首。

从敬业守成的嘉庆,到被帝王教育败坏的光绪,从洪秀全的前世今生,到对朱元璋开展心理咨询,从无奈称帝的正德,到命运悲惨的崇祯后人,从一生逃亡的永厉到被大业压垮的杨广,书中撇开皇帝们那崇高煊赫的神属性,单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认为皇帝是最不幸的人,那种铺张浪费的享受对皇帝而将已经演变成一种折磨,他们平均寿命最短,健康状态最差,没有边界的权利使他们成了权利的奴隶......书中从多个方面对皇帝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值得一读。

《坐天下》读后感:改革,殊途同归

《坐天下》讲述了四百零八位皇帝的九种命运,但我看到更多的是「改革」二字,嘉庆、光绪、王莽,甚至是杨广。他们或是面对王朝末期,或是推行新政,结局确惊人的一致——失败。

嘉庆面对乾隆末期以来政治腐败、民众困苦的局面,「嘉庆新政」未果后的皇帝选择的是圣人心法、祖宗旧制,守成、法祖将是未来帝国的行政方针。嘉庆的眼光受制于典籍旧制,无视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康乾盛世已经达到了传统的政治治理水平的极限,经济与人口的飞速发展已经达到了社会承载力的极限。从今天看来唯一的出路便是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城镇化和工业化来吸引人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这也正是过去数十年中国发展基本趋势。

历代较成功的改革都搭配了积极有成效的财政制度,嘉庆恪守「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祖训,但是人口增加势必造成社会治理成本上升,行政压力剧增,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恶性循环不断。

传统帝王接受的儒家教育使得嘉庆只能按照旧有思维寻找出路,得出守成法祖的结论便不奇怪了。

慈禧面对改革,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顽固守旧势力应有的反对态度,作为一个政治动物的她在保有自己政治权力的基础上默认光绪的改革决心,升至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

视之朝廷上被甲午的惨痛失败击醒的群臣,变法已是主流:「今日臣士愿意变法者,十有六七,拘执不通者,不过十之二三」,慈禧也表示「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一切似乎预示着,变法成功已是可以预期的未来。可惜无论是光绪,还是康梁新党,都缺乏改革的实际操作能力,中国的超稳定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改革更适合不急不躁、分割进行的渐进式改革。这时光绪、康有为却下定决心作政治赌博,意图「乘积弊之后,挟至锐之气,举一切法而更之」。这种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的鲁莽行为,将群臣、士子等一干社会精英推至变法的对立面,政治幼稚儿的结局自此注定。

王莽作为新朝的开创者,更是西汉帝国的直接承继者。面对危局,他的一系列措施,糟糕的实际效果把自己从「民选皇帝」推进了深渊。不一定是坏政策的作用,但是王莽和辅臣从上古制度、典籍扒拉出来的恢复井田制、禁止奴隶买卖、政府垄断经营,无疑是将当初把他推上地位的民意推向了对立面。

历数杨广改弦更张的逐项举措:1、重修大隋律;2、重视文教;3、建东都大运河等等,与其父相比杨广并不逊色,奈何其父「基本正确」,杨广却声名不佳?

一、民力凋敝

大兴基建、三征高丽和内部叛乱,使得民力凋敝。此处略。

二、春秋笔法

因为杨广夺位,被历代的历史学家们视为「不守名分」,此外「多欲好动」也是史家贬低杨广的原因。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个是富足文化,另一个是贫穷文化。欲望在西方人看来是积极的,有益的,但在中国人眼中却被恐惧、敌视。因为贫困和人口压力一直笼罩着国人数千年之久,西方人讲究消费文化,中国人推崇节欲的人生观,朱熹言「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荀子有言「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和主流文化相背离,杨广尊崇享乐,热衷巡视国家,大兴土木,数次兴兵,恰恰和讲究清静无为的文化背景冲突,与不兴革,忌扰民的统治原则难以契合,使得不能像人们期待的天下世世代代、一尘不变地按照圣人礼法原则运行。

不讨喜的杨广碰上史家的春秋笔法自然SB了。

中国的史学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惩恶扬善」,为了惩治史家眼里的恶,哪怕是造假,这一点在批判杨广的记载中坦露无遗。so,杨广不但新政失败,连「至今千里赖通波」这样利在千秋的评价都少的出奇。

引用原文中的一段话做结尾:

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国人更重视历史,从有文字开始,中国历代都设有史官,中国史书的浩繁,为世界所仅见。然而,也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在历史中肆无忌惮地造假;与其说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不如说主要是是一个抽毁、遗漏、修改、涂饰和虚构的过程。

朱元璋这一篇我膈应得慌,跳过去没看,不喜欢这种莫名其妙的风格。正德一篇关于正德因太监、宫女受底层文化影响的分析很有道理。

关于洪秀全的一篇相当值得推荐。

太平天国的地方治理。太平天国一直没有建立正规的财政制度,物资供应采取「包租制度」,选择旧衙役、旧绅士或者地痞流氓作为代理人,百姓遭盘剥变成自然了。那时候的JF区与相邻的清政府统治区一比,反而不如。

杨秀清一死,太平天国政权腐败堕落不可阻止,升官发财,买官卖官,把清政府学了个遍。这真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啊!

在定都南京以前,每到一地洪秀全等人首先注重享乐,这一点我印象深刻,这只是起事的前期而已,更何况定都南京以后,奢华享受之风登峰造极。

底层文化未必是革命的,道德的,质朴的,进步的,也有专制保守愚昧的一面。上层文化未必是专制的,保守的,虚伪的,腐朽的,许多超越性的理念口号其实也是上层文化的。

《坐天下》读后感:生动人物背后的故事

九个皇帝,每人的戏都很足。 王莽,只要不触及利息,贵族什么都好说,随便去玩你的礼教规矩,但是只要触及利益,必须要反你。 杨广,太自负且没受过挫折,想法是好的,但是想事情太简单,最终被曾经六国的旧势力干掉。死前说的真der 无知小人!诸侯之血入地,尚要大旱三年,斩天子之首,你们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吧?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拿毒酒来! 嘉庆,过于标榜"祖法",不能审时度势,导致民不聊生,腐败大量发生,而皇太极说"凡事莫贵于务实"。 光绪,教育学家说,刻板、教条、严厉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这些孩子往往拘谨懦弱、胆小怕事,同时又固执倔强、不善变通。这些人通常都是完美主义者,因为他们会下意识地时时处处以父母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对自己过分苛求,事事追求完美,对自己和对他人都缺乏宽容。 正德,底层出身的人固然质朴、单纯、明快,却又粗俗、单调、愚昧。上层文化提倡“制欲”、“淡泊”,强调对生命意义的形而上的追求;底层人的生命目标却完全锁定于物质享受,毫不克制地追求感官满足。

《坐天下》读后感:皇帝也是普通人

皇帝也是人,9个不同性格特征的皇帝,有道德模范,有理想主义,有懦弱被动,有厚积薄发,无论哪种类型都是殊途同归,这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制度的问题?

1.嘉庆:从亲政初期的伟大,到谢幕时的尴尬,嘉庆的滑落曲线如此令人叹息。在全面盘点嘉庆皇帝的统治时,历史书给出的词汇是“嘉庆中衰”,他二十多年的统治地位的前面连着“康乾盛世”,紧接其后的,则是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的不幸,就在于需要伟大人物的时候,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却是一个平庸的好人。

2.光绪:翻阅翁同龢的日记,我们发现,在大部分读者头脑中,那个清秀、文弱的光绪皇帝,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面:暴躁、偏执、骄纵。事实上,畸形的成长环境中,他的人格始终没有发育起来,许多心理特征仍然停留在儿童阶段。那场着名的改革之所以失败,与皇帝性格中的这种缺陷很难说毫无关系。

3.洪秀全:19世纪中叶,中国历史巨流之所以出现那个惊天大弯,仅仅是因为被一个乡下年轻人的怪梦轻轻撞了一下腰。这个梦如此离奇、如此绚丽、如此怪异,又如此惊悚。它似乎是上天的一个寓言,预示着它将把整个中国带入一个同样惊悚而狂乱的迷梦当中。

4.朱元璋:在一定意义上说,朱元璋的心理问题,就是这个民族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朱元璋这个人,对整个民族心理疾病的恶化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面对这样的现状,解决的办法还应该是中国式的,那就是相信时间,时间和耐心能给我们以最大帮助。

5.正德:自从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起,他唯一的渴望就是逃离:逃离这把龙椅,逃离这座皇宫,逃离这座京城。他愿意做将军,愿意做武士,甚至愿意做一个驯兽师,但就是不愿意做皇帝。上天赋予他的是多血质性格: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对于皇帝这项工作来说,这种性格无疑是最不适合的。

6.崇祯及后人:在明末的大战乱中,皇族死亡率最高。农民军诛戮皇室子孙,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坚决、彻底,不论主动投降,还是被动俘获,结局都是一律诛灭。二百多年来,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积累了太多的愤怒,这些权末代不得不用自己的鲜血为祖先的“幸福生活”付账。

7.永历:回首一生,永历更像是上天一个穷极无聊的恶作剧。从降生的那一刻起,他注定要在既定命运之河中顺流而下,虽然倾尽一生之力去搏涛击浪,还是不能逆流颁布,最终被带向不情愿的终点。

8.杨广:他是一个聪明、热情、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男人。如果在大业五年“及时”去世,隋炀帝就会成为历史上功业最显赫的帝王之一。导致他身败名裂的主要原因,是成为“子孙万代莫能窥”的千古一帝的雄心催促他把车开得太快,终于车毁人亡。

9.王莽:刚刚上台的时候,王莽绝没想到做皇帝。他确实想效法周公,做一个完美的道德标杆。然而,当民意大潮渐渐涌起的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需要自己挺身拯救这些可爱的人民,自己为什么不能献身呢?

《坐天下》读后感:历史总是在一次次地重复着

读张宏杰的书先看的是《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感觉作者读史的角度挺新颖的,就找作者的其它书来读,于是就找到这一本《坐天下》。

这本书是探讨皇帝这个职业的特点的,九位帝王大概代表了中国秦汉以来几百位帝王的最后特色的特点了吧,却也是最有个性的帝王。比如书中所说:朱元璋与其它帝国创造者一样地努力、艰辛,但是深深的农民意识,也注定了他执政期间的所作所为,而朱厚照的贪玩是其对帝王这个职业的叛逆,光绪是个可怜的人,生在帝王家,受到的只能是那样的教育,洪秀全则完全是一个另类皇帝,却是受华夏文明影响最深刻的一位帝王,对洪的解剖就是对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根本的解剖,胡闹也罢,悲剧也罢,最终的根子都是在这个文明的根基上,而维系辉煌的王朝的根基,也还是这个文明。最搞笑的莫过于永历皇帝,这位南明的末代皇帝——皇帝这个职业,真不是谁都能做的。

历史总归是在向前走的,不会往后退,崇祯也好,永历也好,光绪也好,皇帝这个职业带给他们无限的荣华富贵,却也带给他们无限的苦难和压力,最终都是死于非命,倒不如朱厚照这样没心没肺地玩一辈子更像个皇帝。

专制社会,芸芸众生,总归会有一个皇帝,统治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始终需要一个皇帝,不是你,就是他,幸运地坐到这个位置上,也才知道个中滋味——很多人坐这个位置,其实也是迫不得已,被逼的。

这就是命吧?如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中所描述的那样。

顺便说一句,鸡年春节期间用喜马拉雅听完了这本书,比看书省事,听完了再买本纸质的书留存。

毕竟是随笔,文字组织上还有点问题,引用典故中重复的内容有点多,可能是作者阅读的史料还需要加强吧。

《坐天下》读后感:已史明鉴

书写得流畅,读起来有趣不枯燥。是本让人读得下去的历史书。书中对九帝的描写的确让人有了对其有了新认识。

对于清朝,只知乾隆盛世,不知乾隆晚期社会已经埋下了如此腐败的伏笔,细读作者对这一段历史的叙述。联想当下政府大力反腐的决心和措施,不由发自内心感叹。同时让人再次深刻领悟到中国政治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历史和现实总是惊人相似;嘉庆的经历也让人颇为唏嘘,一个人的一生是什么样子,往往不由得你自己决定,很多时候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讨得个好,环境、大局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历代帝王的命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慈禧,一直以为她只是个对权力充满欲望却无知无能的妇人。想必也是错误,能在中国政坛上驰骋的女人都不应该被轻视,她对洋务运动一开始的支持,对当时破败不堪的中国的竭力挽救,其实已经尽到一个老去的妇人的全部心力;

正德,《明朝那些事儿》中对这位皇帝的所作所为已经匪夷所思,确实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皇位之于他,是束缚而非幸运;尽管如此,他的行为仍是不可被原谅的。人,除了本性还有责任,生在帝王之家,生来就是肩负重任的,由不得选择。对于一个人而言,这确实是命运的悲哀,但却是不能逃脱的现实。

杨广,隋朝两世即灭一直让我颇为感叹。一个过于有雄心壮志的人如果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听取别人的建议,很容易就走入极端。杨广继位的前几年,其政绩真的是可圈可点的。至今我仍然记得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大运河的称颂。可惜,这位皇帝的强迫症心理、好胜心理,造成其人生的不行,三次攻打高丽成为其最大的人生败笔。一国之君,却不能俯视其民、体恤其民,亡国已是必然。如果他可以稍事歇息,不是那么急于求成,历史之余其后将是另外一番境地。所以,在政治上,耐心和耐力永远那么重要。

王莽,恐怕是舜尧之后唯一一个民选皇帝了。现在来看,他均分土地、废弃奴隶制度是多么有前瞻性而且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但是他太大的触动了既得团体的利益,以至于被颠覆。自古以来概莫能外,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事情,中国庞大复杂多维的政治体系更是决定了任何一次变更都需要时间的潜移默化、制度的严密周全、时机的恰到好处。王莽是个好人,是个有理想有思想的皇帝,但是也是改革的牺牲品。

《坐天下》读后感:皇帝这个职业

张宏杰这本书就是在做一道证明题:皇帝不好当。

作者选了4个明朝皇帝、3个清朝皇帝、加东汉王莽和隋炀帝杨广,用九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当皇帝真的很惨!

从活法来看,要么励精图治累成狗,要么昏庸无道无聊到爆;宽厚仁慈的被臣子欺负,冷酷无情的倍感孤独;文治武功总是难以成就,痼疾流弊总是难以革除,政治不如意十之八九,这盛世总不能如皇帝所愿。

从死法来看,这9位难得善终。要么累死,要么郁闷死,要么被敌人杀死,要么亡国自杀而死,总之没有得到好死。

从后世的名声来看,皇帝们受尽了误解。名垂千古的其实背地里干了不少想起来就让人睡不着的坏事,遗臭万年的其实只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干过坏事,身前身后名都没挣到的,其实是有故事的人。

由于样本选取有明显倾向性,而且最后两个论据有拼凑嫌疑,我认为张宏杰给出的这道证明题答案只能勉强打个50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做天下主宰,享万物生杀予夺大权,承受痛苦乃至付出生命,就是等价交换物,否则天理何在?

《坐天下》读后感:高处多风雨

1、中国人对皇位的欲望,以及对皇权高度的顺服,看得是叹为观止。也很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还有“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动不动就暴力、革命,皇位的背后,往往是血流成河,残酷得不忍直视。

2、书里选取的九位人物,都是有些问题的主,偌大一个国家,落到这些人手上,看得那个急啊。居然我们就在这样的系统里存在了上千年。

3、要想做得人上人,必须灭人性,心慈手软就做不了皇帝。整本书里,充斥着夺取皇位和保护皇位所进行的各种争斗或是无端屠杀,权利的诱惑,释放出人性里最邪恶的本质。看得好绝望。

4、 喜欢作者写史的心态,不仅要有史识,还要有反思。 作者把这些人物的细微之处娓娓道来,也把那个时代的面貌呈现出来,打掉了我的刻板印象,看到他们何以为此,也为何至此。

5、看完觉得,皇帝是个多么悲惨的职业,自由度极小,风险极高,要求也近乎完人,偏偏引得无数人竞折腰,唉。

6、想看看作者对历史上比较正面的帝王,又会有怎样的解读。

《坐天下》读后感:两点感受

最近,在同事的介绍下看完了这本《坐天下》。读书不评书,等于不读书。故挤来时间,完成书评。

此书是一本写中国皇帝、中国历史的书,是从一个比较微观的角度来写中国明清时代的几个皇帝,串联起一些宏观的历史事件。我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我的高中历史是合格的,如对于清政府,我的第一反应是腐败无能;对于明朝,现在能够第一想到的是郑和下西洋。但此书不同于我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宏观方面的定性和评价,此书从一种相对微观的角度入手,为我提供了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一些其他方面的信息,让我觉得一个人有血有肉、历史事件有因有果。从宏观的角度对历史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因为我们对于历史的评价决定了我们对于自己、对于将来的态度,无论从哪种角度进行评价;但是作为一个个具体的读者,也因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读历史,多角度、多维度的观察,可以让我们离不可能100%弄清的历史真相愈加接近,而这每一次的接近,就是我们每一次的进步。

关于此书,读完之后,我的感想大致有两点:

一、性格是分析个人行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

此书写中国皇帝,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人物性格。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对弗洛伊德的理论也略有耳闻,本书应该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发,对人物先进行性格方面的解读,之后在以此为依据分析此人在一些历史事件中的行为。因该说,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但是,性格只是个人行为模式构成因素中的一种,而且这种因素的作用很不确定,依心理学说可以得出A这种结论,但依此学说也可以得出B结论,且A结论与B结论有时明显是矛盾的。我认为书中对依据人物性格分析其在历史事件中的行为,称不上是逻辑严密的过程。这种分析模式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玄学,这种学说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能解释的对象。但这种学说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或是说没有具体的理论体系;拿法律来做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种学说只提供法律原则,不提供法律规则,只运用法律原则来解决法律问题不确定性太强,因为自由裁量空间太大,从根本上不利于法律这种科学的发展,实际也解决不了任何法律现实问题。

二、历史是必然还是自由?

近几年来,我慢慢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点,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都是一些小事件的积累产生的,每一个小事件都是基础,少了一个,历史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历史绝不是一个从A到B的过程,而是一个从A1+A2+A3+。。。+An到B的过程。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一些历史大事件,绝不是在一夜、某一刻之间就完成的,历史大事件之后的一系列子事件构成了历史大事件,某一结果的发生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样的过程是时间、空间累计的结果。这种观点引发了我的另外一个问题,历史大事件由一系列的历史子事件构成,而一些的历史子事件实质上仍然由更小的事件构成,最终我们的历史就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之中,历史无法改变,那将来可变吗,将来如果可变,出发点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那这样的基础可变吗?这些思考,让我想起一本哲学启蒙书中关于自由与必然的争论,我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shici/87781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篇 清朝顶戴1到9品颜色 下一篇: 《倦寻芳》读后感10篇 倦寻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