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诗词 > 正文

《摩天大楼》经典观后感集 摩天营救豆瓣

导语:《摩天大楼》是一部由本·维特利 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 / 杰瑞米·艾恩斯 / 西耶娜·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摩天大楼》观后感:看不看字

《摩天大楼》是一部由本·维特利 执导,汤姆·希德勒斯顿 / 杰瑞米·艾恩斯 / 西耶娜·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悬疑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天大楼》观后感:看不看字幕只要坚持看完就能领会精神的好电影——女人才是人类的核心

导演很细致。

电视剧的镜头,但符合了电影的规格。

细节很凸出,清晰,精准,冷静。

抖森真的太有魅力了。Wilder也是。

开扯:

我第一次看时,没有字幕,我也听不懂台词。看起来搞不懂什么,但反正也没有什么事,坚持着看完,大概就懂了。过了两天重新看有字幕的,感觉差不多。

大概就是说,一个有资源有理想的人,想造一个小环境,做个试验,为了让人幸福。如何让人幸福,这是西方哲学的古风。试验实施了,但结果做得乱七八糟,人都疯了。他,还有其他一些人,都从这疯狂里想到了各自的什么。

这很像《蝇王》,但《蝇王》是用孩子做试验,而《摩天大楼》则是照搬社会人。在《摩天大楼》里,这群社会人取样很周全,最凸出的是英国人的某种“等级”。说实话我也拿不太准这一点,所以加上了引号。电影里“等级”的问题贯穿始终,而且牢不可破。我想看过的人都不会反对我这么总结。

于是,将这“等级”的各自特点和“等级”间的冲突细分并展开,内容情节上就表现为,人物一方面对自己的定位,和对其他“等级”之人的定位。人物角色表现出强烈的“阵营”意识,这在观影时多多少少令我有点不适。也许是囿于时长有限,无法将人物角色似乎反常的行为,进行合理化的铺垫解释,或者是出于其他某些考虑,我乐于接受电影的这种设定,不去细究。

那么,我感觉最有意思的问题就是:

一 人,假如他自认高于某另他人,在他的价值体系里面,那么当他与此某另他人发生面对面的冲突时,为何竟然不掩饰这单方面的价值判断呢?这简直包办了文学作品中一半的戏剧冲突。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根本不必要回答。假如我认为A是一条狗,那么我当然认为A是一条狗,我会对A说:狗。之所以我会提出这个问题,恰恰暴露了我自己的心理定位:我无法坚持“等级”观念。所以我才会不愿相信别人上演的这样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我无法理解这个电影的这方面观点。

二 男人,战斗;女人,变通。

电影里面,无论是上层的女人还是下层的女人,最后都活了下来,而且心态平稳。男人则发疯、互屠、消沉、萎蔫、隐去。有一个镜头,当上层的男士们商议决定如何行事然后散去之后,给出了那几个女人无声地吸烟的特写,无疑在透露,女人们感觉到了:对于男人来讲,情势已然失控;该我们女人,不得不,做点什么了。这个镜头之精要,简直是哲学式的,我要给它画上一千个红圈。还有女人们在泳池边洗衣服d 镜头:女人默默维持着生活的基础运转。女人们隔离起孩子。女人们搜寻灾难的残余有价物。女人们接管了女人和孩子。而最激烈的一个镜头,就是女人们一起刺死了Wilder。Wilder用手枪杀死了建筑师,女人们则用刀杀死了Wilder。这是不是明显不合理?他手里的手枪呢?他为什么不反抗?他当时爆发了怎样的心理状态?之前我已经说过了,这个电影是比较抽象的,不必考察它的细节是否都合于常理。我想强调的是,女人们一起杀死Wilder,被表现为一种仪式,在这样一个仪式里,杀人的意义变了,不再含有我们习以为常的法制意识里的“犯罪”,而是原始的“除恶”:女人们当即决定除掉的这个“恶”,是相对于她们接管的这个小社会的利益而言的“恶”。女人们没有经过语言交流,出神式的拿起刀子聚拢到Wilder身前,一起将其刺死:这“未发声”之中,高超地展现了女人的精髓:我们是用情感做决定的,我们的集体意识是统一的,我们是女人,永远都将是女人,女人是人类的核心。

三 何以抖森安然无事?

抖森,在电影里,几乎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好,我以为我抓到了他活下来的关键: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抖森这个角色,年轻,健康,漂亮,受过良好的教育,性格温顺,但又不会没有底线地退让,具备理性反思的能力,但也会时而受控于情感的冲击。抖森在社会地位上属于下层,在下层里他受到了女人们的青睐,在色的方面,他的肉体品质上乘,在情的方面,他充满细腻的体贴意愿,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理想的照顾者。而在电影的末尾,上层女人也接受了抖森的存在,因为正是平着这些个性,他对她们圈定的小社会无害且有利。

抖森能够活下来,只为告诉观者一件事情:爱女人,顺着女人,爱孩子,身材好,脸漂亮的男人,是女人的宠儿。

《摩天大楼》观后感:脑洞影评——海怀斯先生发疯记

其实,这座摩天大楼,是一个人。

他的名字就叫Highrise。就叫他海怀斯吧。而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象征着海怀斯心里的一个部分、某个情节、某个人格、某种倾向等等。

于是,这个电影是用象征的手法,记述、表现了海怀斯最终发疯的一段经历。

电影开始的时候,海怀斯的脑袋还是比较正常的,也就是说大楼运行的还不错,没看出什么毛病。

楼层高的住户,是些高超的意识,类似于“上层建筑”,整体搞一搞花钱啊、审美啊,还有创造、理想之类的事情,尤其是那个建筑师,就是佛洛伊德所谓的“超我”,是海怀斯心里最“高远”的一个主意:幸福。

而楼层越低的住户,就越是基础,更关心俗事,更加日常,贴近生活。其中有几个重要的象征角色。

wilder,可以说是海怀斯的心理组成中最优势的一个人格,精力充沛,野性十足,头脑简洁,富于直觉。他他正处在“膨胀”的状态中,从电影一开始就在追求那个魅力十足的野女人;而这个电影也几乎就是关于他的电影。

魅力十足的野女人,是海怀斯对女性魅力的投射的凝聚,是他的阿尼玛的妖魅状化身。wilder已有身孕的妻子,是海怀斯对现实中女人之存在的刻板印象,平淡无趣,已失去了魅力,他在设法逃脱。

抖森,是怀海斯本该接纳的,那一理想的人格,但他却就是不愿接受。因为wilder对抖森有抵触,或者说wilder坚持认为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对抖森欣赏但不认同。抖森和wilder究竟有那些不同?抖森接受了男人心中的阿尼玛,而wilder不接受自己的阿尼玛。但无论人接受还是不接受,阿尼玛总要表现着,于是wilder的阿尼玛就显现为那个魅力十足的野女人的形象,一种阴暗的方式,危险的状态,强烈的吸引,对其狂热地追求,而这也预示了他终不可达到,因为这形象诞生的出发点,便是对它的拒斥。抖森则不然,安然承认女性的力量,坦然使用着自己内心中阿尼玛的力量,温婉,柔顺,腼腆,细致,怜悯,配合,这些都是wilder极力排距的,因为他以为这样有损于自己的雄性。

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本来大楼挺好的,但上层占用了太多的资源,,代表海怀斯的主力人格wilder说了:都怪上层的,胡思乱想,虚无缥缈,咱就不能活得自然一点吗?可是其他的人格因素作为旁观者都清楚:你其实就是放纵野性。

抖森,作为海怀斯受过文化教育之后得到的比较理想的、有潜力的人格,一开始也是生机勃勃的,他对楼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好奇,想接触、了解所有邻居,到处对他都是敞开的,也充满了诱惑。最为最高理想的建筑师,也亲自召见了他,他们之间是可以通过理性的语言交流的。但上层的某些人格,却对他不是那么体恤,在那次仿古酒会上着实讥笑了一番。没办法,抖森还年轻,资历尚浅,名不见经传,如何能博得自觉高人一等的“理性”的信赖呢?另一方面,抖森也将wilder的行为和动机看得比较客观,但抖森自己的顾虑太多了,,觉得对他人不好干预过多,除了处理极端事件,一般的还是静观其变吧,。

抖森只“发威”了一次,那就用一个阴险而恶毒的“玩笑”,逼死了以取笑他人为乐的同事邻居。这个插曲如何解释?我能想到的解答方案是:当一个人的幽默感消失了,表明他就已经病得不清了。

在与上层的冲突之中,wilder开始撒野,没完没了。追那个野女人,得不到手。当人受挫时,往往发生“退化”,于是wilder带着一群孩子撒野,并在上层的地盘无理取闹。下层其他人格也在其煽动带领之下,愈发无理张狂;上层也逐渐越来越恼。

上层里的管家和贵族姥爷,,出手给了wilder一次严厉的教训,将他打了个半死,。抖森则表现出“智慧“最低级的一面,即软弱的一面,在各种内在的冲突中无所适从,徒生焦虑,他选择置身度外,力求在自身的孤立中寻找新的平衡,于是在海怀斯乱糟糟的内心之楼里,变得像个自欺欺人的怪物。上层那些已经出击的家伙找到抖森,想让他发挥他作为怀海斯的一个,有潜力发展壮大的人格,融合多元能量的人格,发挥“观察”、“判断”的智能,好驯服野性的代表wilder,却没能谈妥。因为抖森并不想“除掉”什么,一个健康的人格,是不会通过“除掉”、“抹去”这种极端的手段对待心理的,他希望做的是——正是荣格看待健康、看待自性成长的唯一道路——整合。

抖森是希望大家相安无事的。于是冷酷的、偏执的、狭隘的,即不近人情的上层理性,觉得干脆连抖森也排除吧。不过就在凶案现场,最高理想——建筑师出现了,赦免了抖森。为什么建筑师认同抖森,更愿意他能留下呢?因为建筑师的目的是“幸福”,而虽然也透着最高理性的不近人情,但他从理性上明白,抖森是个有前途的人格,是唯一可承担起怀海斯的“我”的人格。此时抖森的地位也得到了明显地定位:连接、整合理性与感性。

在这之前,wilder挣扎着多少恢复了元气,从死亡的边缘爬了回来。他的反应几乎是所有人的自然反应:反思。但他并不代表智慧人格,所以他能想到的反思方法比较表面,“我要拍一部纪录片”:观察是反思的第一步,搜集信息。他走回海怀斯的脑袋时,直接撞上了最高理想的建筑师,他将这一切混乱都直觉地归罪于建筑师的理想实践;而建筑师狡猾地躲开了;wilder没有抓到把柄,就毫无察觉地走了。但是即使他抓到了,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代表放纵野性的wilder,没有与理性对话的可能,。这时难得一见的警察来了,建筑师直接将他拦在了门外,这个插曲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就仿佛怀海斯对身边来表示关心、询问的朋友说:没事,我挺好,我没病。

wilder找到了梦寐以求的野女人,但他究竟是否获得了预期的快感?看着不像。

wilder继续向上,终于找到了建筑师,两个人毫无实质交流,空有焦虑,于是建筑师死在了自己对本能之物由衷的鄙视上。而wilder,既然一个人格杀死了另一个人格,那么等待它的也是崩溃或毁灭。

是谁杀了wilder?女人集团。

就在下层躁动反抗的过程中,在怀海斯精神失衡还没有表现出严重症状的时候,上层的人开了一个小会,几个激进的、傲气十足的男人商定,用享乐和暴力将下层制服。就在他们一哄而散之后,上层女人们静静吸烟的特写镜头出现了,那表示怀海斯的阿尼玛察觉到了这个精神结构的危险,决定出手接管怀海斯的脑袋。之后,大楼的女人们在肮脏和混乱中安定了下来,维持着日常。而在影片的最后时段,顶层聚集的几乎全都是女人。就在她们动手杀死完全失控的wilder时,她们之间已经不需要言语交流,阴森森的气氛。荣格说:当人完全堕入集体潜意识,他的人格将被吞噬在原始的深渊里,也就是彻底的崩溃和疯狂。阿尼玛代表母性,象征大地的原始力量,对立于人之个性的集体潜意识之境。

最高理想和莽撞张扬的“我”都死了;由女性联合的集体潜意识掌管着;抖森,这一本来可以将怀海斯的生命带上健康活力的正轨的人格,也落得个半疯的状态,游荡在灵魂的废墟里,记录着见闻和感受,安于这势如累卵的平衡点上,宽慰自己。

===

荣格的两座塔楼

”1923年的塔楼,它是在荣格的母亲去世后两个月破土动工建造的。因此它基本上便体现了一种怀念和祭悼的心理意义。荣格说:’对我而言,它代表着一种母性的温热。’”

“到了1927年,荣格感到最初的塔楼已经不能表达所需要的一切,于是,他又建造了一个塔一样的附属物,荣格的精神开始从1923年塔楼形成的母性基地中延伸出来,男性的力量逐渐增强,它表现了一种融合那些看起来不相容的对立面的努力。”

“又过了几年,我对它不满意了。我想该建筑样式还是显得过于原始了。于是在1931年,我再次扩建了塔形的附属建筑成为真正的塔楼。在这座塔楼里,我需要有一间可共我单独使用的房间。”

“1935年,我心中有了想要一片封闭场所的愿望。我要有一个更加宽大的空间,一个面向天空、对大自然完全敞开的空间。于是4年之后,我又添加了一个庭院,还在靠近湖边的地方建了个凉亭,它们构成了塔楼的第四部分。”

“妻子于1955年去世后,我在内心产生了要成为我自己的想法。用波林根这座房屋的语言来讲,即我突然意识到了,该房屋中央的那个低矮的、被遮掩乐得那一小部分就是我自己!我再不能将自己隐藏在‘母性的‘和’精神性的‘塔楼之中了。于是,我马上为塔楼增添了顶层,以此来突显我自己,或者说是自我的人格。如果是在以前,我是不可能做出那样举动的,因为或许我会将它看作是狂妄的自我表现。现在,它则意指我年迈时积累下来的自我或意识的延伸。这样附带而来的也有这座建筑的日臻完善。”

===

假如……

假如,怀海斯的生命力的急先锋wilder,能够不只是欣赏,而是认同抖森,消除迷障,管束原始猛兽,吹散野女人的妖魅幻象,与抖森联起手来,那么怀海斯应该就不会把自己的脑袋搞砸了。

《摩天大楼》观后感:如何用一个牛逼的团队拍一部让人极为难受的电影

如何用一个牛逼的团队拍一部让人极为难受的电影

关于《摩天大楼》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豆瓣几条排名靠前的评论很具有代表性:

“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我搬进了新房子,爬梯更癫狂~掀了房顶又桶墙,狗肉吃得香~卧槽最后一罐漆,竟敢跟我抢!——dr13”

“我看过了,我没看懂,我打不出分……——张咩咩”

“有雪国列车珠玉在前,这部装腔作势的电影连存在的意义都没有。抖森挑电影剧本的能力真的不行,好像有露肉能耍帅他就从了。——麻绳”

“抖森以后去拍情色片可能会更好——Marilyn教父”

“呵呵,这也叫反乌托邦,除了装腔作势,什么都没有。——frozenmoon”

“形式主义装叉电影的典范之一,作者颇以为自己巧妙地暗喻了一些根本的事情,实际上都是流于表面的浅薄说教与附会。——foun”

“如果是平庸还可以给三星吧,基本上是每一个方面都有一种”看,我很厉害吧“的烂——徐若风”

影片的豆瓣评分是5.7,IMDB评分6.0,票房30万美元,可以说无论从口碑还是票房上看,它在大众眼中都是一部非常失败的电影。虽然在极少数影评人眼里,它可能还有着别样的价值,以至于它能够在个别电影节亮相,但电影毕竟还是一种供大众欣赏的艺术,烧完钱自嗨,那是自欺欺人。

整个影片的观影体验,正如众多豆友所言,是让人非常难受的。尽管它有着非常华丽的演员阵容,万人迷抖森自然不必赘述,王尔德的扮演者卢克·伊万斯是《速度与激情6》中的反派欧文·肖,《霍比特人》中的弓箭手巴德,以及《德古拉元年》中的主角吸血鬼德古拉,也是位熟脸。而建筑师的扮演者杰瑞米·艾恩斯更是1990年度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改编自J·G·巴拉德的小说,这位英国小说家是“科幻写作新波”的重要成员,其作品《太阳帝国》曾被斯皮尔伯格改编为电影,另一部作品《撞车》改编的电影《欲望号列车》则是戛纳电影节的大奖得主。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这也是一个不错的IP。尽管如此,影片导演依然用一种让人难以下咽的方式将这一切给毁了。

想讲道理的电影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这样几种。一种是牛逼故事+模糊道理型,这种电影先讲一个很牛逼的故事,然后捎带在里面藏一些导演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比较含混、模糊,一般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不要紧,你觉得故事好看就行。《少年派》是这类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牛逼故事+简明道理型,这种电影的主题比较清晰,故事又好看,特别容易受欢迎。例如《头脑特工队》。还有一种是平庸故事+简明道理,这种虽然故事讲得不怎么样,但是里面的道理很浅显,或者导演会让演员将道理直白的说出来,观众看着不会太难受,例如《道士下山》。最后一种是故事讲得不怎么样,里面还糊弄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自以为高深,甚至有意将简单的东西给复杂化,《摩天大楼》就是这种。如果要更进一步分析,这部电影让人难受的原因还有这样几个:

1、创造一群没人喜欢的人物

这里说的是人物,不是演员。抖森再帅再有料,但是他所扮演的角色不讨人喜欢。精神病医生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缺乏人物的主动性。他的特点主要就是克制、律己,但也只是表面上的总是打领带、待人礼貌,背地里照样把孕妇、单身母亲给上了,最后狗肉也照吃不误。所以我在他身上看到的不是文明,而是虚伪。但导演似乎并没有想要去讽刺这种虚伪,而是努力想塑造一个观众会接受、喜欢的角色,显然他没有做到。再说王尔德,他是大楼里”唯一正常的人“,但也不过是整天喊着瞎闹,最后也没做出什么真正有益于改变现状的事。其它的如建筑师、单身妈妈、孕妇这些角色感觉都只是为了一个象征意义而存在,没血没肉的,十分空洞。

2、选一个没人关心的主题

可能导演自己也觉得前面装逼有点过,担心大家看不懂,最后让小孩坐在天台上听收音机时,点了一下主题,无非还是文明的堕落、资本主义的丑陋之类的老生常谈。这种东西无所谓对与错,只是一个观念。在《雪国列车》里,故事讲得顺了,大家也就认了,平时其实没什么人去关心,也很难产生公众的共鸣。其实电影最怕的就是这种,选一个好不接地气的主题极力去渲染,自以为特别伟大光明正确,其实没人叼。

3、营造一个漏洞百出的世界观

对比一下《雪国列车》就会发现《摩天大楼》的世界观薄弱得不堪一击。《雪国列车》故事背景是未来世界处于严寒之中,某个天才修了一条特殊的铁路,利用永动机驱动唯一的列车运行。整个世界只有这一辆列车,逃出去就是死路一条,大家被困在这狭小的车厢里,阶级斗争被显着激化。而《摩天大楼》的故事设置则非常莫名其妙。平民、富豪住在这栋楼里,却并非出于强迫,他们还可以开车去别处正常上班。于是我只想问一句,但楼里面已经脏乱不堪、危机重重时,他们干嘛不搬走算了?底层人民无处可去也就算了,顶层富豪赖在这里等死就是为了作?

4、让故事毫无逻辑的发生

导演在讲故事时是完全不顾逻辑性的,仿佛是在随心所欲地画画,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停电而已怎么就让局势变得这样失控了?超市里怎么就没东西了?建筑师怎么就看上主角了?无所谓,剧情需要呗!

5、让观众永远不知道要看什么

影片从头至尾就不是在认真地将故事,而是在写日记、做流水账,导演把一切他觉得有用的东西都丢出来,观众从头至尾不知道要看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关心谁的命运,不知道该对未来的事情有什么期待。就是等着看导演喂出来什么就是什么。喂着喂着也就想吐了。好故事得给观众一个钩子,让他不断保持期待,勾着观众不断顺着剧情往下走。本片导演拍广告出生,基本没什么故事片经验,却想一上来就啃这么硬的一块骨头,野心太大,能力却远远不及。

最后用一句网友的点评作结:“无所适从大概就是看完后的感受吧”。

PS我的评分:5.0

《摩天大楼》观后感:Brief Comment To High-Rise

电影构图真是太太太精致了,拍摄手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故事简单但隐喻很强,建筑师是大楼的设计师,知道他想要建立什么样的体制,医生熟悉人体的架构,所以建筑师一开始就很欣赏医生,也有手术室对人头的解剖和大楼设计的双向呼应,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对资本主义阶层之间抢占资源暴露出的巨大矛盾最深刻写实的电影之一,但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可能是没看过原着的原因,后面女性在redesign building的时候真没看懂是含沙射影个什么,女权的崛起?可她们同时又为男权社会的掌舵人复仇,充当镇压的刽子手?这样想好像有点偏题,不是很清楚导演这样安排的意图,前40分钟好好看,后面建议跳着看。

《摩天大楼》观后感:《摩天楼》万花筒男孩

《摩天楼》观影心得简记。

※ 未读过原作小说 ※

摩天楼的生活就好比万花筒里的金粉:绚丽迷人,却被永久禁锢,不得动弹。摩天楼里的乌托邦,究竟有没有男孩的未来?

我双眼还盲,没法看清那是有意的操作,或者无心的弄巧成拙:Ben Wheatley 的叙事成果,恰恰呼应其所讨论的主题。风格强烈的影像充斥、极端的文学对白轮番上阵;但就如同 Charlotte 形容主角 Laing「不穿衣服比较好看」;电影的华丽与暴力仅止於影像这层外衣,剧本的数路倒是极简单纯。作者对议题的论述不若影像来得锋利,在半超现实的场景幕迷并置中,也未见独到而积极的剖析,对於 Laing 独善其身的态度,未予以过多评论;电影作者既不支持资本,也不完全反对资本,刻意保持一段观点距离,究竟其背後的心情是对现实的控诉嘲讽,是不予置评,抑或是纯粹制造的玩笑一桩?《摩天楼》更像是一支精心编制的音乐录影带,Wheatley 则是揣着万花筒的男孩,在试图捕捉真相、蒐集资料的同时不停怀想;可能有一点旁徨不安,有一点恐惧焦虑,但随着 Laing 紧牵着男孩 Toby 一步步上走阶梯,尘世里愤怒而无解的一切,就这麽暂时耽溺在万花筒无限轮转的美妙/暴捩之中。

片末,Toby 攀上楼顶,以夸张的天线设备接收讯息,一副绝顶聪明样,似乎意味着过去所发生的种种荒诞,将文风不动地一再重来。《摩天楼》是一台外观眩目,内里却沈静不语的现世投影机。或许那是特意抽身的批判姿态,也或许它是真空洞。

倒是 Charlotte、孕妇 Helen、建筑师之妻及影星等女性角色的故事,包括她们行为与地位的转变弧度等,皆比医生 Laing 的小意识流动,来得更吸引我。

※ 原文:https://file.hyjzdh.com/uploads/2022-02/24/ijqdneqzcz1

《摩天大楼》观后感:一部更真实的雪国列车。

刚看完,分享一下个人见解。大楼说白了就是一个制度象征,只要带着这个观点去观影就不会不懂电影要表达什么。 由于第一次看,我就只了解了一部分人所代表的含义,先说主角,主角除了长得帅没什么特别的,别指望他拯救世界,因为主角是个自私的,顺从的五好公民,我想主角代表了我们大多数人,首先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外界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只要还没危机到自己就不管,有点像写忏悔诗的马丁尼莫拉,从大楼断电后人们的反映就可以看出来,其他人末日狂欢,他自己淡定的刷墙,健身,做自己该做的事,丝毫没有反抗,最后成为大楼的一部分。我倒觉得王尔德是个英雄,只有他一个人思考这楼有问题并想做出反抗,作为最底层的人民,颜值没主角好,技能没主角吊,可他还是勇敢的站了出来,并指责主角这种沉默的行为是最可怕的。最终王尔德失败了,他败的是他的孤立无援与莽撞。这部片的女人我还没弄懂代表什么,个人猜测是给点甜头就开心的愚民,最好统治的一部分人群,无力无脑的象征

《摩天大楼》观后感:嗯写的一篇骂娘而已别看了

妈的去年就一直被trailer里的抖森肉体勾着想看,结果侧,被浇的冷水一头。预测可能没什么人能拍出更烂的tystopia主题了。完全没有套路啊导演在干什么,做demo玩吗?断-电是阶级矛盾起因???除了片名叫High Rise一开始些许猜到方向,此外就对存在着阶级并无交代啊……阶级矛盾唯一线路扔给王尔德,一个莽汉……带孩儿大搅泳池,还要杀掉高楼的设计师来进行阶级斗争......如何能够指向建筑设计师?我..我我真的没懂。对于这整个高楼是个爬梯的设定,更是牵强得叫观众尴尬。

我觉得导演剑桥毕业的,不该是理科生吧?有无法施展的文科情节才这样拍?那至少也会读过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想和《美》进行区分,少说用了一半的时间在疯狂混剪mv和bgm,表现出“人比起稳定,更喜欢热闹与混乱”真的是做到了,连观众也混乱了。那是否很蠢,有能建起来高楼的前提,还提供不了供电?有压迫底层劳力的智商,还没有给每个阶层洗脑的智商?做到让大家都以为自己活得同等幸福,万世太平好吧!

其实真是为众位我喜爱的演员以及抖森吃到过这样的屎心疼

哦但是想起来居然还有喜欢的点!改编的《SOS》很棒!

《摩天大楼》观后感:超现实主义之内的政治

《摩天大楼》影评 --- 欧阳韵

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电影中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一幢40层楼高的摩天楼里。摩天楼象征着社会,是社会的缩影。大楼楼层的高低则象征着社会的阶层。大楼里有限的电象征着社会有限的资源。而社会的矛盾就产生于不同阶层的人对有限资源的争夺。楼层的高低象征着社会阶层的高低。

医生莱恩是新搬来的住户,住在大楼的中层部分,他的楼上就住着洛伊的情妇-夏洛蒂。洛伊是这幢大楼的设计者,他住在40楼,而40楼上面的楼顶是他的私人花园和设计室。他有一个太太,此外还有4个情妇。

电视台摄影师王尔德也住在大楼的中层,他的太太海伦曾为他生过2个孩子,而海伦现在肚子又大了,但怀的却是洛伊的孩子。

莱恩因打壁球而和洛伊有交集。在和洛伊的交谈中,他得知摩天楼是洛伊的一次社会实验,实验目的就是希望能融合阶级,这是他的抱负,也是他的野心。而莱恩一开始就对此表示怀疑,人类几千年文明下来,始终都处于:阶级平等→建立政权→推翻政权→阶级平等 这样一个无限循环中,这条人类行为带来的社会规律似乎比自然规律还要客观。融合阶级?谈何容易!

莱恩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从始至终他都保持着中立立场。而王尔德不是,从开始他家里墙上挂着的切.格瓦拉肖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追求自由、渴望平等的斗士,是坚定的改革派。

身处上层的洛伊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为自己的理想而设计了这样一个社会实验,但他只是理想化的设计了一个原型,原型在社会现实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他自己也不清楚。摩天楼最后是失败的,正如他最后总结的那样:'摩天楼的设计并没有遗漏什么,只是他放了太多东西进去'。其实,不是他放了太多东西进去,而是由人所组成的这个社会本身就是复杂的。大楼他可以设计、修建,规则他也可以制定。但是,当大楼住满了人时,形式就已经变了,已经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

而另外一点,摩天楼的失败,却给了底层居民循入新生活的契机。动乱之后,底层居民才有更多往上走的机会。洛伊说,摩天楼或许会成为未来建筑的新典范。那是共产主义社会,但他真的能到来吗?

最后,我们能看到,这其实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超现实主义只是它的表现形式。影片通过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元素来表现政治独裁者个人的理想化追求是不合实际的,注定要失败。因为社会中还有一大批像王尔德、切.格瓦拉那样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志之士在。

《摩天大楼》观后感:除了肉体,趴体和疯狂,High-rise还说了些什么

High-rise是J.G.Ballard在1970’s年代写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关于什么是反乌托邦,黄老师的评论里已经解释过了,在《龙虾》那部电影中,有一位楼主的也有非常非常好的解释。但是总的说来,这部摩天楼要拍得更加“不可描述”的多,里面以刀客特Laine的视角来叙述三个月以来高楼里发生的事,疯狂而失控,但又不仅仅是疯狂与失控那么简单。

1.底层,中层,高层的恩怨情仇

首先,这当然不仅是一部搞搞搞highhighhigh喝喝喝的让大家观赏这座高楼有多么不堪的电影,Laine医生所居住的高楼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中层和高层。这很自然的就会让人对应起社会中的分层。从故事的开始来看,高楼里有着看似平静的状态,能相处到一起的人们一起交谈,一起开party,一起做一些没羞没臊的事情。外表上看起来倒是也挺像我们的和谐社会。而这种和谐与平静下面总是让人觉得哪儿有些不对。毕竟,有层级划分就会有不平等,而这种层级差,在高楼里,是非常苛刻的。这边儿你看Laine医生是个体面人,初来乍到,就有社交红人Charlotte往上凑;接受了顶层Royal的邀请,一身西装还特地带了瓶雷司令赴宴,结果发现上层居民根本不理这一套。连Laine在顶层那儿都是如此待遇,就更毋论底层居民了。这种不平等也是如片中所说,Wilder最痛恨的东西。但是Wilder对于这样不平等的憎恨,并非是伟光正的。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不平等的憎恨,都不是伟光正的。大家憎恨的是那种“你有我没有”的状态,心里想的是“你有我凭什么没有 ”,于是在一次泳池被高层住户开的小party封锁之后,Wilder带着一帮孩子越了界。开了个属于他们的party,算是挑起了真正疯狂的开端。

而有意思的是,上层对这个party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应对措施。他们也有自己的party,但他们的手段更加高明。就是切断了资源的供应。在底层party过后,顶层Simmons和Royal他老婆那几个人在商量怎么对底层住户反击的时候有这么说过:“现代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健康而良性的竞争,但你是对的,我们必须压倒他们。我们必须没收一切必需的资源”。这一段感觉和片子结尾Charlotte她儿子在吹泡泡时的画外音有所呼应:“自由的企业体制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体制,那就是资本主义。唯一的区别在于资本是掌握在国家手中,还是大部分掌握在国家控制之外的人手中。只要有国家资本主义存在,就永远不会有政治自由”。二战后的英国,一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基本是凯恩斯经济政策,而到了70年代,出现了“滞胀”的状态。原着的背景就是70年代,或许对于这样国家实力干预经济的现象,在当时来看是不满的。

看过采访有说到,由于Ballard自身的经历,他对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颇有兴趣。于是问题就来了。人们没有了水,电,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后,会表现出怎样的一面?高楼住户没有让我们失望。大家陷入了彻底的疯狂状态中。上层的疯狂状态是sex,而下层就开始争夺食物,囤积食物,或者如同牙医steel说的那样“有人用老婆换食物”。这也是对于未来社会能不能好的一种表现方式吧,人们对各种各样资源和科技的依赖,在某种程度或某个特定环境下,就会转化为人性的疯狂。大家开始争斗啦,打架啦,想要变革啦,想要改变啦,不光是自己层级之间的,也有层级和层级之间的。当然所有的这一切,怕的是,底层对于必要资源的要死要活的疯狂争夺,不过来自于上层开的那个party和他们故意制造出来的这个变革熔炉。

2.高楼里形形色色的人们

高楼里的人们,简直是不逊于这个高楼本身的精彩。从底层到顶层,大家仿佛都活得在不停刷新认知,刷新三观,刷新道德与伦理。讲道理,其实好坏是个很难界定的准绳,大家的行为都在服务于“人性”这个词。

Wilder这个有着酷似恶心版列侬发型,仿佛看起来三年没有洗头的人,在片子里是作为“反叛者”的形象出现的。你看他对致力于曝光并反对这个不平等的大厦孜孜不倦,拿个摄像机挂着鸡血四处记录挺像一个热血人士。无论怎么说,对这种不平等有意识和反应固然是好的,但正如之前所言,他对这种不平等的愤怒不是出于真正的善良。就像他对Charlotte的追逐,除了Charlotte本身的“魅力”以外,或许她代表的是一种他所认为自己应当属于的高阶层生活。而对自己老婆的不管不顾,三番五次的嫌弃,最后进行自己的“事业”时还把钱拿走了都能看出这个人的复杂。当然,人本身就是复杂的,不止Wilder一个。

相比于Wilder的形象,Laine医生的形象就要帅气的多啦。反正基本上属于瞅见他就把持不住的状态。妹子们也都是这样描述的“You are definitely the best amenity in the building”.但是这并不意味着Laine医生就是个小可爱。他有他这个阶级的特色。也有人性上的优缺点。受到羞辱之后用自己的方式让Munrow玩儿了个自由落体;最后对Wilder也没下了手,别人都抢食物的时候他抢灰色的漆…他是个要面子的人,也是有自己判断力的人,是个某种程度上冷漠的人,但也是有感情的人,他说着不能忍受Wilder杀狗的行为,在最后一片萧条之时终究还是把狗腿烤了。他能和Wilder这样的人交往,但同时又像顶层三人组说的:“我觉得他清楚自己的高低”。

而作为高楼的顶层,Royal为首的这些人物也有自己的特点。奇怪,但也正是因为奇怪,才有所不同。从片中来看,Royal这个人和顶层其他那几个人相似而不同。当然,他是大厦的规划和设计者,但是无论是从开party还是其他方面他似乎都没有他周围的人们那么极端。并且,Simmons和Wilder都对他说过“hide”这个词,Simmons认为他藏在顶层,甚至说出其实他并不是work for Royal,而是work for building.而Wilder呢,则认为他藏在女人的裙子后面,最后也是他周边的那些女人们把Wilder给怼死了。或许并非Royal这一个人是这个大厦的决定因素,大厦本身和里面的人才是。女性的这个象征,或许比Royal这个建造者的象征要更显着。

除了这几个典型的人,也有其他人和小细节贯穿其中。比如Charlotte的儿子Toby这个后期举着万花镜的偷偷看形象,Royal那只白狗的偷偷看形象,还有Wilder的卷毛助手—Talbot这个心理医生,Royal老婆和女演员Jane之间有那么点儿les的行为,滑稽而神神叨叨的牙医steel,留着一个中间劈开了的发型

《摩天大楼》观后感:让老外来拍《欢乐颂》,结果大概就是这样咯

一栋现代化的高层公寓,分别居住着一群小市民、中产精英、有钱人富二代,住户之间亦敌亦友,关系暧昧,表面繁花似锦井然有序,实则勾心斗角互看不惯,有钱人在大house开party,以戏弄中产和小市民为乐,但关键时刻又总要找中产精英救场,精英表面与有钱人虚与委蛇,实际性格孤僻,内心充满心理疾病,还有个下落不明的亲人,小市民工作不错,内心自卑,表面混蛋,个性耿直,善于打砸抢,请问以上描述的是新晋网红大剧《欢乐颂》还是你森又一卖肉力作《摩天大楼》?

是啦就算我牵强附会吧,但归根到底两部片子的核心冲突都是阶级,万恶的阶级,阶级冲突放之四海而皆准,搞到最后,生出了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关于乌托邦这里不多说,非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背一遍就知道了,可能因为画面太美,至今也没什么导演染指。不过反乌托邦就不一样了,拍的人那叫一个多,分分钟折射出资本主义的腐朽和罪恶。

反乌托邦是什么呢,是一种悲观的社会预言,简言之就是我们的老祖宗觉得我们的未来不能好了,别看你们丫挺的一个个穿的人模狗样尊老爱幼擦完屁股要洗手,其实里面早烂了,烂透了,有钱的嫌弃没钱的,没钱的嫉妒有钱的,你斜眼看我,我斜眼看你,搞到最后,不要了,什么文明,什么道德,统统不要了,丢茅厕里了,来啊,互相伤害啊,正面肛啊,痛快的撕到宇宙尽头啊。反乌托邦的代表作,随便说说就有《黑客帝国》,《十二猴子》,《少数派报告》,还有这部《摩天大楼》。

不怕剧透,《摩天大楼》基本上就是以抖森视角把上面那一段实体化拍下来的全过程,当然我知道你们这些不要脸的都是冲着抖森老师的美好肉体点开的链接,然而抖森老师在本片中的重要职能除了卖肉和接下来他们疯狂的搞在了一起,还要撑起全片的价值取向。在老外的视角里,中产精英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抖森老师扮演的医生结实,性感,高知,冷漠,腹黑,承上启下,永远能在动荡中置身事外,用电影里姑娘们打完炮评价他的话说:“amenity”,电影接近结束,该死的基本也死绝了,而你森还能白衬衫大长腿,淡定的烤了一条资本主义狗腿吃,这是一种恶毒,也是一种肯定,肯定了这个阶层生存的能力、存在的价值,如果人与社会的存在本身就是恶,中产起码是他们千百年来被证明最合适的幸存者。

不过这种恶毒,终究还是资本主义的恶毒,图森破,要我看,反乌托邦程度不及《欢乐颂》百分之一。

《欢乐颂》,实话港,看不下去,倒不是拍得假,其实深究起来拍得演得都挺认真的,然并卵,掩盖不了从根上烂掉的气味。这部剧表面上看戏份是海归刘涛女一,也就是说主视角其实选了个跟抖森定位差不多的努力奋斗中产高知精英,妄想做出大都市女性独立自主力争上游活出精彩范儿。然而实际上呢,王子文演的曲筱绡存在感压倒一切,按现在网友一边倒的评论看来,这个人没被打死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了,有钱没教养,不学无术,卖弄风骚,宽于律己严于待人,别的女人跟男人走得近一定是小三,我抢人家男朋友绝对是真爱。结果这样一个人,就因为富,半点苦头没吃,最后混得比谁都好。还记得《摩天大楼》里同样有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抖森医院里的实习生,一样是曲筱绡的人设,将将撑过电影一半就被抖森玩得跳了楼,这才是画风正确的不学无术富二代的下场好吗?实话港我不是一个道德楷模,也从来不觉得影视作品里非得三观正,恶人可以笑到最后,杀人犯也能有真爱,反正是搞闯作,什么都可以试一试的嘛。国外也有“有钱坏人”担正的影视剧,比如汉尼拔,作为富裕阶层代表,你可以狠辣,傲慢,算无遗策,也可以狡猾、贪婪、贪图享乐,甚至到最后还能有个善终,但你不能既狠辣又纯洁,既傲慢又可爱,狡猾被人夸机智,贪婪被洗成真性情,大熊猫拉的屎也没人给镀金呢,怎么到了我们这里,仅仅是一个天生的有钱人就可以被宠爱到如此地步?古往今来也就咱们的电视剧里独一份:让一个讨人厌的有钱作逼笑到最后,不是因为需要表达钱权的可怕社会的现实智商的差距屁民的无可奈何,而是因为创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她认同她。

更何况《摩天大楼》演到最后,社会结构塌缩,穷富互殴互杀,看着挺惨,至少谁都不是好鸟,谁都罪有应得。而《欢乐颂》呢,电视剧不知道,书的结局查了下绝望一百倍:没有对撕,没有抗争,没有反杀,穷的更穷,富的更富,小职员活该凄凄惨惨一辈子,富二代真爱与钱两手抓两手都很硬。我知道你们看着觉得恶心,我也觉得恶心,这种恶心不是只针对这个人的,而是我们都明白,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这特么的才是真的。

同样是螺狮壳里做道场,一栋楼里折射人生百态,放到中国,是富二代坑完中产坑小资,仗着有钱有势活出婊气真我,最后还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高富帅,走上人生巅峰;放到外国,是中产精英浴血大逃杀,在秩序崩盘时坚挺到最后,为有钱人送葬,为小市民接生,在一群神经病里疯都疯得比较帅,高唱一曲 I Will Survive。如果《摩天大楼》是一个预言,想告诉我们建立在贫富分化的阶级之上的社会终将倒塌,那《欢乐颂》就是一剂麻药,她告诉我们:钱买不来欢乐,钱就是欢乐本身。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shici/904972.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云水谣》观后感精选10篇 电影云水谣 下一篇: 朋友生日文案个性短句 生日祝福说说句子 生日祝福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