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作文 > 正文

魏征直谏 魏征:一双冷眼看君王(三)

导语:三魏征劝谏的胆识,千载以下犹令我们钦佩不已。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误解,以为魏征直谏起来什么也不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魏征的性格,他的谏诤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直谏而不强谏,更不
三魏征劝谏的胆识,千载以下犹令我们钦佩不已。人们似乎有这样一个误解,以为魏征直谏起来什么也不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符合魏征的性格,他的谏诤是有原则的,那就是直谏而不强谏,更不死谏。魏征对唐太宗的施政心态非常了解。唐太宗知道自己易受情绪的左右,他就提醒周围的大臣注意纠正他偏激的决定,并把批评朝政制度化。他建立了前朝所没有的新制度,即允许谏官、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种制度不仅保证谏官、史官能够及时了解朝政的内幕,还起到了一定的监察作用,使宰相及其他官员不敢谎报政绩。这种制没还规定,在会议之上,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如有过失和不当之处,谏官可当面指出,予以辩论,再者,史官也了解皇帝大臣的许多情况,根据第一手材料写出起居注,对他们也是一种监督。在这样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中,魏征谏诤起来自然少了不少顾虑。正如魏征对太宗说的一句话:“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这番话并不只是谦逊之辞,而是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言。确实,当太宗不受谏时,魏征决不强谏,一般人很少谈这点,在近人蔡东藩著的《唐史通俗演义》(此书名虽“演义”,实则“演义”的是真正的信史,已被不少学者引为史料)中就有这样一件事。当东突厥灭亡时,有十余万人口降唐,太宗令群臣妥议安插方法。“温彦博请仿汉建武故事,会降众齐居塞下,令为中田捍蔽,既是全彼生齿,复足实我边疆,好算是一举两得的良法”。独魏征勃然奏阻:“突厥世为寇盗,与中国寻仇不已,今幸得破亡,陛下因他降附,不忍尽诛,自宜纵归故土,断不可留居中国,从来戎狄无信,人面兽心,弱即请服,强即叛乱。今降众不下十万,数年以后,蕃息倍多,必为心腹大患。”并举出西晋初年没把诸胡驱出塞外,而与民杂居内地,导致以后的“五胡乱华”。魏征的见识不可谓不高,但太宗好大喜功,采用温彦博之策,不但把突厥降众处置塞下,且简选酋长,令入宿卫,想让“彼等畏威怀德”。魏征见太宗不听,自料难以挽回,乃默然退出。结果,当太宗幸九成宫时,入充宿卫的突厥降众四十余人,谋犯御帐,幸为折冲将孙武开等击退,这时太宗才由后伯产生了悔意。从这儿可以看出,魏征和历史上的龙逢、比干这些人不可同日而语,他清醒明智而不愚忠愚义,既能竭忠劲智,又善保已全身,这种“外方内圆”的处世态度,在其谏诤生活中是一以贯之的。魏征有个关于忠臣和良臣的著名辩论,从中也可看出他的谏诤原则。有一次,唐太宗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批评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后来查无实据,又经魏征辩论,唐太宗知道自己错了,魏征进一步说道:“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大宗听后很吃惊,就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什么区别吗?”魏征说:“区别很大。良臣身享美名,君主也得到好声誉,子孙相传,流传千古;忠臣得罪被杀,君主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连声称赞魏征的话很对,并赏给他好绢五百匹。魏征深邃的目光穿透古今,对古今忠臣出力不讨好的下场看得格外透彻,因此极力去做一个良臣,极力开创一种君臣双赢的局面。这种见识无疑是十分高明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军国大事上的失误,出于为国考虑,太宗能接受;但君王的私德也对治国有相当大的影响,这方面的失误魏征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魏征当然也进行了谏诤,比如劝止太宗不要大兴土木,要节俭,但这属于细枝末节,而太宗却有一种大弊,就是素性渔色。尽管他在即位之初,曾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这只是收买人心的表面之举,好色本性却一直未变。见有丽质佳人,往往不肯放过,所以弟妇杨氏,隋后萧氏,以及隋炀帝的女儿,一律不客气的收为己用,就这还意犹末尽,尚想广选天下美人儿,作为后半世的娱乐,终于招来了十四岁的武媚娘,在他身后大唐天下被这个女人闹了个天翻地覆,幸亏天不绝唐,否则就惨了。对太宗的这一失德之处,未见魏征有谏诤之言。对此,蔡东藩感叹到:“唐代谏臣,莫如魏征,唐代奏议,亦莫若魏征之十思十渐两疏。但……武媚娘之召为才人,亦何不力加奏阻?徒就普通君德,陈入千百言,吾犹惜其末中主弊也。”蔡氏感叹得十分有理,不要说武氏后来乱了大唐天下,单为太宗的身体健康考虑,好色这点就应提及。由于纵欲,感觉精力不济,只好求助于长生不老医方,由此吞食金丹,反使一代神武之君51岁就匆勿辞世。当然,对于帝王的这一私德,做臣子的是极难规劝的,有道是,“设想英雄垂暮日,温柔不住住何乡?”我们又何必一味苛求魏征呢?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知识分子曾经高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最后却是怀才不避,只能泪湿青衫遗恨终生;又有多少知识分子经过“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虽然跻身朝班欲大展宏图,也曾激烈谏君,可惜所事非主,轻则遭贬,重则被诛。悠悠辛酸泪,士人心头流。比较起来,魏征能得遇唐太宗这一英明君主,确属三生有幸。他冷眼旁观,匡正朝政得失,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得到了太宗的特殊礼遇与尊宠。魏征由于为官清正,生活简朴,以至家无正堂。太宗下令停止营造皇室小殿,用其木材为魏征建造正堂。建成后,又根据魏征的好尚,赐给他素屏风、素被褥、几、杖等家物。贞观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征病危,太宗命一中郎将住在他家中,及时通报病情;所赐药膳无数,中使相望于道。太宗与太子两次亲临病塌探望,并面许将衡山公主下嫁给他儿子叔玉。十七日,魏征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时年64岁。太宗悲恸之极,于安葬之日登苑西楼望丧痛哭,还诏令百官送丧至郊外。并亲自撰写碑文,亲笔书写。他思念魏征之余,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太宗论定功臣,魏征得以图像于凌烟阁。虽然对待死人是做给活人看的,但太宗的感情真诚多于做作,他与魏征这种鱼水情深的君臣关系堪称世间楷模,千古绝唱!世必先非常之人,然后成非常之功焉。魏征的横空出世,助成了“贞观之治”这一盛世的开创。他确为一非常之人,因而屡有非常之行。他不屑作“不事二主”的“忠臣”,却成就了名垂千古的第一良臣!他不为一己之私名私利而苟延残喘朝秦募楚,他的人生准则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故而他一双冷眼看君王,满腔热血酬苍生。他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孟了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能做到这种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之不凡境界者,魏征当属古今大臣第一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zuowen/64075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爱你不容易 爱你不容易 下一篇: 上课偷吃 上课偷吃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