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作文 > 正文

《朋友圈的尖子生》的读后感10篇 马文亚

导语:《朋友圈的尖子生》是一本由小马宋着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295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朋友圈的尖子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近30年以来

《朋友圈的尖子生》是一本由小马宋着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295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朋友圈的尖子生||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近30年以来,我从没有像现在如此渴求书籍,每天都要读书,每天都要掌握新知识,每天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吸取自己前20多年的教训并总结经验。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简直给我的注入了强心针,我在想我前几十年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浪费那么的时间?没有给自己更多的时间读更多的书,认识更大的世界。接触财务这一行,有的时候真的会耗尽人的耐心,我们接触到最多的是企业财务人员,每天收到的反馈就是抱怨,抱怨老板给的工资低,抱怨自己被工作时间占满,抱怨每天跟其他部门的人员有吵不完的架,很多都埋头于工作,从没有跳出这个框架去思考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不断的吵架?我如何才能更好的做事?二年后我要达成什么地步?其实当你开始思考这些的时候,或许才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吧。我扪心自问,我自己又做的如何,其实并不好。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给我投射了一道光,给我带来很多启发,看到了所谓尖子生不同的人生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还有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本书是给那些有抱负,天资不算太差,对生活依然抱有期望但是有点迷茫的年轻人,告诉你如何去思考。这本书绝对不是贩卖鸡汤,而是告诉你成功人士之间共有的规律。李笑来说,一个东西难或者不会,仅仅因为你没做过或你没看别人做过。见到活人做到,见到有缺点的人做到,见到你身边有缺点的人做到非常重要。从恶性循环中走出来的方法,就是找到做到的人,活生生地见到他们,感知他们的存在,你就会默默地做下去。分享一下前五章的感悟。

1、差异化竞争

杨超,她是一个无法用常理推测的完全用兴趣导向行为的“90后”小姑娘,大二就是新东方老师,在青海西宁新东方担任校长之后成立了自己的“纠纠留美学堂”。报考大学的时候别人都是根据分数报考学校,根据就业报考专业,她却完全相反,根据自己未来的舒适度先选大学然后在考试,轻松考入北京传媒大学,考入后发现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在大学和几个好友成立了“学渣联盟”,专门研究如何不学习也可以顺利毕业,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实践给自己加分,就这样意外和几位学渣成立了公司,专门赚大学生的钱,可以进行语言培训、竞赛加分、搞定大公司的实习岗位等等各个环节赚取收益。她给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熟聪明和反常规,早早就懂得了和自己的同学中差异化竞争如何取得优秀的成绩,当你在浑浑噩噩的度过四年时光的时候人家早就甩你很远了。

后面讲述的李倩的例子也可以印证这一点,李倩是投资圈最懂品牌营销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营销圈最懂投资的,搞清楚自己的标签之后发力,去个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支持。马佳佳,也是这样,其实她很聪明,高考是当地的语文状元,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她最轰动的就是在大学旁边开设情趣用品店,其实这就是降维,明明是深刻有思想的高配置偏偏去做了这么恶搞的低配置的事情,迅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然后开拓了自己更大的视野蓝图。而且在我看来,马佳佳和冯唐都属于那一类聪明人,写文章就是找规律,用一个完全反常识的视角,给一个完全符合常识的框架,然后逻辑缜密,让人无法反驳,既颠覆又获得主流的认可。这个真要好好琢磨。

2、追求问题的实质

李倩,青山资本的懂事总经理,品牌营销的专家,在在行保持三高:“约见人数高;约见价格高;好评率高”。她是很早开始类似“一周见一个人”的行为实验者,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一些新的前沿的知识,在还没有提倡万众创业的时候她发现创业成为新主流,而且他们对于营销的需求十分强烈。于是去看了几乎所有营销方面的书籍,真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然后总结出书中的规律,建立知识框架然后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套,再去印证书中的理论,如此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这和我身边认识的优秀的人一样,我boss是原IBM大中华区的财务总监,他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叫“最佳实践”的东西,你掌握了这个行业的规律,然后通过你的认知你的资源不断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思考建立自己的体系,遇到再难的问题也不怕因为都逃脱不了你的知识架构,这些问题就变成技术层面的问题,技术层面的问题再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解决。当然他告诉我的道理不止这些,以后我会慢慢去讲。

学习中有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两种说法。追求技术效率的人热衷于各种电子和技巧工具,追求认知效率其实就是追求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李倩之所以转型了好几次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就是因为她已经养成了一个思维惯性,那就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先知道这个行业最好的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先确定一个目标,一个结果,把自己逼到绝境到推出最好的办法。

她给年轻人的建议就是,第一,找到好机会,因为选择比努力重要;第二,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做而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这件事情是否是你的最短路径;第三,大部分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读自己的书建立自己的框架建立自己的知识点,而不要去看太多人说的,做就对了。其实我看完这本书第一章,在想,就这样,为什么Elly要推荐这本书?看到这一章才开始发现新天地,很受用。

3、理财能力

马文亚,“中国巴菲特”,很少有人比他还幸运,也很少有人比他更努力。12岁炒股,15岁在上海买了一栋别墅,大学里就是股神,现在是国内最前沿做量化投资。看了他的简历发现他居然是1988年的,简直汗颜,当然这和他的家庭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多的是个人的努力。第一,不爱花钱,他很小就集硬币,加上七七八八的压岁钱,不少,但是他就是不爱花,在他看来在判断一件东西是否该不该买的重要标准是:你买了这个东西之后,如果不告诉别人,不给任何人看,你心里憋不憋得慌?其实有时候想想,消费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与别人的比较,你看奢侈品的卖点就是阶层的比较。拥有金钱给了他更多的选择权,不爱花钱就攒下不少钱,在上海2000年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糟糕,他做了大量的买房功课,在这个时间他说服母亲,掏出自己攒下的2万块钱,合股买了一栋别墅。当然这和她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母亲很早就告诉她合股投资的操作方式,投资的理念。

第二,利用大量拥有资产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资产而以很低的价格出售,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他明白要永远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东西。所以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才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第三,高度风险把控,在他看来,假如一件事情成功的概率只有51%,但是这个概率是准确的,而且需要你每天都可以做1000次,那他就会做这样的事,因为,概率上已经净盈利5100次,而且次数越多,概率越确定;但是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的概率是90%,一旦成功你可以赚5000万,但是失败了就一无所有,那么他就不会做这样的事;于是对于风险的控制,让他开始进行量化投资的操作。

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第一,想到一件事,这件事对你来说很重要,一定要每天做点什么,把目标变小;第二,把你的大目标化小,化成每一个阶段性或者每天要去做的事情;第三,去做,每天都要做。我已经在做了,你呢?

4、知识决定命运

李叫兽,百度最年轻的副总裁。人的能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断的实践,经历,学习案例,学习他人,这种更偏实践型的学习方式;另一个就是,看书学习理论,李叫兽就是其中之一,很小就通过书研究怎么打架。要看大量的书籍,并在书之间建立联系,还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战略是什么呢?就是达到你的目的的“招儿”,就是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竞争力。所以正确的策略并不是你比别人聪明,而是你跟别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所以李叫兽做了大量的刻意练习,找出自己的理论优势,作用于实践,并不断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

他给年轻人的建议是:第一,战略性的思维,去看书,比如《好战略,坏传略》,先看十遍,然后在思考自己每天的行动是否符合;第二,持续的创造并提供差异化的附加值。每天问自己,我如何差异化?如何做到?如何做到不可替代?第三、控制自己的抗压能力,不否认他的存在;第四,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起知识的联系并去使用它,遇到一个知识点就问自己这些知识可以做哪些事,并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看了这本书,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推荐给更多的人,简直不能形容我现在的心情,简而言之,去买去看去行动,你的框架可以慢慢搭建,但是你的行动可以开始了。

待续…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读《朋友圈的尖子生》:假装兜售的是成功学,其实贩卖的是方法论

1

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别人都遇到过,而且还给出了一个可能最优的解决方案,你要做的就是,寻找获取答案的路径,虚心求教,如此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尤其偏好人物专访的文章,研读他们经历和经验背后的处事哲学,他们看待世界的维度,学习的方法,及做事的态度等。

为什么说这个?

最近看了小马宋老师写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刚好满足了我长见识,研究牛人学习做事方法论的一大乐趣。事实上,小马宋老师的写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一个人是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将他在行业内积攒多年的经验与认知分享给他人,而这些知识若靠你自己摸索,可能需要几个月,可能需要几年,又或者穷其一生也无法参透。

正如书名所言,因为小马宋老师所选取的采访对象都源自他的“朋友圈”,所以他在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策经验和教训时,明显要比一般的采访更有料,情节更饱满;又因为采访的对象还是“尖子生”,所以你总是能从他们或有趣,或牛逼,或有趣又牛逼的经历中,获得各种有益、有意思的启发。

不过,在我看来,最牛逼的还是小马宋老师,除开他本人交友广泛,有能力聚合这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不说,更重要的是,在与受访者的聊天当中,他总能够敏感而很有洞见地揪出一些事件,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虽然似末端小节,但在他看来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分析一个人身上所有偶然与必然的重点。得益作者透过现象揪出事物本质的能力非比寻常,所以自然拔高了整本书的认知层次。

2

因为我看完《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见识了很多牛逼的人物,所以不得不说,还是作者您老牛逼啊。

说说小马宋老师,各种机缘巧合,我做了文案工作。又因为小马宋老师是文案圈顶尖的大师,所以认识了他又是一种必然。

老实说,知道像小马宋老师这么一号人的存在,我表示很欢喜。还真不是因为他在广告创意营销这些领域做得多么牛逼,给了我这个文案菜鸟多么深刻宝贵感人的启发;我之所以成了他的死忠粉,更多的是因为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职场生涯,真真堪称坎坷波折好事多磨啊。

没办法,互联网的时代,见识牛人这种生物的机会实在是一抓一大把,所以见惯了那些年少成名,月薪5万的助理,大器早成的牛人,继而不得不忍受一万吨的暴击后,当小马宋老师在文章中真诚且坦诚地写道,他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是那种想得特别明白的年轻人,不像他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里马文亚,10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李叫兽在高中的时候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说,他的青春过的浑浑噩噩,步入职场后也是经历了好几番的瞎折腾,才步入正轨。

可不是瞎折腾吗。

“1998年,西安交大锅炉专业毕业,分配到中石化集团天津石化炼油厂烧锅炉。

2001年,到北航上学,没好好上课,期间全职做过IPMP培训、经济观察报策划、财经时报编辑。

2005年,加入国际广告公司FCB任文案。

2008年,加入奥美互动任助理创意总监。

2010年,加入蓝色光标公关集团参与组建蓝标互动广告公司并任策略总监。

2011年,创办在线技能交易网站第九课堂。目前兼任暴风影音品牌顾问。”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工作经历复杂了点,对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来说可能没有参考意义,毕竟当他真正进入广告行业,已经是二十八岁的高龄了。而他也承认,所有的瞎折腾,原因都在于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做。

不过,也正是这种“坎坷”的经历,与他后来在所热爱的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高度,更让人信服,过去的荒废的时间,走过的“歧途”是你以后更加努力,愤而前进的理由,而不是你混吃等死,破罐子破摔的借口。

3

关于《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首先说明,这并不是一本贩卖成功学的书,这是一本兜售成功方法论的书,像我这般的普通人看了之后,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无趣了,太不酷了,甚至是太穷了?!

不过被虐后,还必须庆幸自己读到了这么一本好书,因为不管是有趣的经历,还是做事的方法,这些东西不仅能让人大开眼界,还能启发各种思考,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你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做,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也就是说它让你看到了一种自由。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本书带给了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关于学习与做事的方法论的思考,嗯,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说到学习方法论,一个毫无争议的分类维度是,自学与向他人学习。

关于自我学习,小马宋老师总结说,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观察,比如他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广告;一种是通过阅读,直接看书看会的,本书中讲述的人物之一李叫兽就是这样的,他通过阅读理论就直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了。

我们大部分人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式,即主要是通过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以及别人的案例和作品来学习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每一次我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着手一份新工作,主要就是看这个行业内最牛逼的人是怎么样的,然后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的积累,最终拼凑一个行业内的知识框架反正,我是压根就没有通过老老实实死磕一个领域最经典的书,来建知识体系的觉悟。。

4

老实说,我之前也是没有想到世间还有第二种方法论,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像李叫兽那样的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写的文章10W+也就罢了,关键是他的每篇文章都是干货满满,甚至很多行业的高手都在认真研读他定义的种种概念。如果只是10W+,有干货也就罢了,最让人不能忍的是,他居然是90后。

扎心了啊。

李叫兽长于系统的理论,能够将文案应该怎样写讲的头头是道,小马宋从李叫兽的少年经历和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分析李叫兽后来成为国内营销方面最年轻的专家,可不就和他年少的时候就展露出来的策略性思维方式有关。

可不是嘛,小的时候打架被秒杀,他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本书研究如何去打架,然后从各种街头小贩那里买了各种研究打架方法的书后,开始研究整理各种流派打架的技法和策略……然后就不断地刻意练习,最后就成了学校里面最能打架的熊孩子之一了……

我最佩服李叫兽的一点就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理论结合实践,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馈,继而坚定了对理论的信心,继而坚持看过的理论一定要一一实践。

我们大部分人读书,不管是出于装逼,还是为了自我成长,都有这样一个误区:看过就忘了,抑或看了、记住了,也是对书中的道理将信将疑,不管它是对是错,反正我也不会去验证,更别谈什么指导实践了。

哪相信嘴上说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心里最信奉的还是“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5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有自知之明,这辈子除了读书,我恐怕做什么都是废柴,好在对于读书,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擅长的。但是读完《朋友圈的尖子生》,看了像李叫兽,李倩等大牛的读书方法论,我觉得很恐慌啊,毕竟当你干一件事干了好几年,自以为还有点心得的时候,突然知道原来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原来你自己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天地间有多么的广阔。这很恐怖啊。

比之于困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更令人恐慌的是,你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怎么办呢?幸运的是,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小马宋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小马宋的做法是,跟不同的人聊天,观察和了解一个牛人,这甚至变成他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李倩,青山资本的董事总经理的做法是,整理她手头的名片,然后把她认为有意思的人,全部约出来喝下午茶。

脱不花,罗辑思维CEO的做法是,直接扑倒导师,很多年前,她在没有任何人背书和介绍,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找来各种导师为她解答问题,辅导或者帮助她完成各种不靠谱的工作任务……

当然,这就是学习方法论的另一个维度,即如何向他人学习了,那么,有时间再接着说。。。

公众号:送你一颗子弹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成功的人都太太太太太相似了

对我来说,人永远是最有趣的存在。

今年的读书计划里,除了专业书籍,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读一本传记或访谈家书一类的文字。这周刚刚看完了小马宋的新书《朋友圈的尖子生》,一共写了13位“尖子生”,今天和大家分享对马文亚和马佳佳“二马”的读后感,略去血肉只谈骨架和精魂。

马文亚

别和我谈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赚钱。

这个段子还挺适合大学就实现财务自由的马文亚。只不过他的快乐不是对金钱的占有而是金钱带给人丰富的选择权,我想那就是自由的味道吧。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金钱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艾因·兰德说,金钱不会听命于配不上它的大脑。

在我看来,怎么花钱可能比怎么挣钱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气质。

马文亚时常告诫自己:花钱的时候要问自己,你买到想要的东西了吗?还是只买到了别人觉得你应该要的东西。大牌的衣服、昂贵的手表、法式晚餐、五星级酒店,这些东西能够给你的内心带来满足感吗?

他判断一个东西该不该买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你买了之后,如果不告诉任何人,不给任何人看,你心里憋不憋得慌?很多人一辈子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成为金钱的奴隶。

马文亚做事有个原则,如果一件事,成功的概率是90%,一旦成功可以赚5000w,失败了就一无所有,但是一辈子只能发生一次。不做。假设还有一件事,成功的概率只有51%,这个概率是准确的,而且你每天都可以做1000次,马文亚会做这样的事。因为你做1000次,就净赢100次,而且你做得次数越多,这个概率越确定,所以他会做这样的事儿。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即使从理性上认同第二件事,但实际操作中人一定会受情绪的干扰。如果连着20次都是输的,人一定会崩溃会怀疑自己相信的东西。但电脑不会,它会按照你事先设置好的程序,机械地执行你的命令,而且可以频繁交易,专业的表述是“量化投资”。

这是机器的优势,但也可是劣势。人会受情绪的干扰,但也会因此纠正自己,机器却只能按照人编好的算法执行。但,人工智能崛起后,我们还能如此自信么?

前一段听到两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消息。

新一代Alpha zero完虐曾经打败李世石的AlphaGo,关键是AlphaGo是基于人类千百年的棋谱和对弈数据学习的,而Alpha zero则是通过简单的围棋算法自我对弈学习的,一套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思考方式,而我们对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一无所知。这件事的意义在于,以前大数据被看得非常重要,但现在发现,某些情况下可能算法更重要。听说,人工智能专业的研究生刚毕业就年薪50w起了。

另一个消息是坐顺风车时听百度AI工程师讲的,有两台谷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对话,讲着讲着开始用一种人类完全不懂的语言交流,吓的工程师赶紧拔了电源。万一他们聊得是,毁灭人类的话题就………

好了,还是说回投资这回事儿。巴菲特说自己的投资秘诀就是,永远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东西。道理很好理解,但怎么判断一个东西的价值是被低估的?另外,如何抵制快速捞一票的诱惑,价值投资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历经时间的检验,而这个过程中如果看到身边人因为投机财务迅速膨胀,如何不动摇就不是智商的问题了,而是近乎信念和道的东西。

Marc昨天说,信息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不妨往大了说,人们掌握信息的差异实际上是这个社会存在差异的根源所在。网络时代让人有个错觉,好像世界是平的,信息对每个人似乎都是平等的。我也曾经据此判断,天真地以为在互联网时代南京和北京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但另一个事实是:社会已经碎裂成了无数个小圈子,在“你关心的就是头条”的环境下,人很容易就变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因为信息是无限的,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本质上还是有限的。

一个更为底层的判断依据是,人类社会是分层的,千百年来有钱有权阶级虽然会更替,但金字塔是一直都存在的。这样的阶层差异就像气压的高低,是空气流动的动力。而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马文亚和我同乡,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了上海,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

马佳佳

我对她的印象是女版陈冠希。

马佳佳迷人的地方在于,一方面她身上充满了反叛者的气味和标签,一方面又被主流接纳甚至称颂,这点很像韩寒,他们对舆论对社会及自身关系的认知非常清晰,分寸感极好。

她对咪蒙的总结非常精准:写中产阶级怕自己的东西被抢走的那种感觉。

马佳佳是云南省的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她很早就认识到考试是个方法论的问题。高考要得高分,尤其主观题,一定要知道老师到底想要什么,要用一种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心态去想这个事儿。她能从主观题里提取出一个公式和框架,知道出题老师想要什么,知道他有一个基本的答题框架,然后就用那个公式组合成那个答案。

有两种聪明人,一种是冯唐那种一路第一类型的,他们会研究利用现有规则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一种是罗永浩那种,卧槽,SB啊,老子不赔你玩了。马佳佳则很像这两种聪明人的合体,一方面聪明的利用规则;一方面又成为反叛的符号,不过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对规则的利用,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反叛的价值。

在谈到自己被符号化时她说,其实“马佳佳”这三个字之所以能出名,是很多人在写马佳佳的时候,是在做二次创作。不管他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需要一个符号来把框架打破。其实这是他需要的一个IP,这与是不是马佳佳这个人是两回事儿。可能我身上有这样的特征而这社会需要这么一个icon,所以这个人格就是一个IP,我要做的事情是把这样一种从我身上能孵化出来的人格,找到同时符合这个人格的团队,把这个人格放到作品里面,这个作品可能是符合整代年轻人的某个群体非常精准的一个诉求。我们做内容,都是符合这个故事类型和这个心理机制的。

我们想拍的故事,比如一个人18岁,到一线城市上大学,可能上学是次要的,可能第一个比较干扰他个人成长的是怎么做一个大城市的人,他会陷入时尚的焦虑,社交焦虑,等等。

除了做视频以及大电影的计划马佳佳还在合作做网红渠道公司。和一个整形集团做一个网红孵化公司。她认为现在年轻人生活的几大块就是看网红节目,跟着网红购物,想着跟网红约会,然后自己也想成为网红,就这四大主题吧。网红这个概念需要扩充各种形象。

马佳佳从语文考试中获得了灵感:所有看起来文科类的非标准化的东西,情趣类的东西是可以量产,可以被公式化的。所以人格和情绪是可以工业化生产的。这里面很有很多元素,把他们排列组合一下,这个东西的工业化生产会比那些工业的东西工业化生产更牛。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格和情怀是很好推算出来的。比如《夏洛特的烦恼》,故事结构和笑点基本ok,但世界观不ok,你是不能跟年轻人讲回归平凡的。他们要看的是个体的成功,不能教育他们要老老实实过日子,比如说那个屌丝爱女神,女神爱男神,屌丝自尊受挫,这种东西不能再用,这也是比较老的东西。这里面女性觉得她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男性斗争的奖品,这个世界观也不能再用,需要创造一个新的。

当被问到会不会受到社会期待的压力时,马佳佳说,我觉得有这样的期待是很危险的,会导致你的东西再牛X,也不牛X。任何东西要牛X都要降低期待。他的期待值和得到的东西之间的那个差距就是口碑。那种期待值过高,就像一个人27岁还是处女一样,之后就嫁不出去了,因为总觉得自己一定要把这件事变得非常隆重,或者出手就要最好的,那就完了。

可能真的是越来越有底气了,在谈到和70后群体的关系时,马佳佳毫不客气地表达了不想和他们玩不想被消费的态度。她说自己刚出道的时候,出于礼貌对于那些好像更资深更权威人的接近都保持礼貌,后来发现人和人是平等的,他们是想消费你,但我无法在他们身上得到这样的回馈,能量的吸收永远来自更年轻的人。我再也不跟他们玩了,他们太无聊了。所有的活动和事情,不喜欢就不去,不好玩就不去。

不得不说马佳佳对自己的定位,时代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能做的事情之间的关系想得非常清楚。那种敏锐度和对自身能量的把握都让人叹服,她太早熟了;太成功了;太耀眼了。

这个时代从来不缺乏成功者,缺少的是犹疑的审问者。我相信真正伟大的作家都是失败者,因为他们永远向着不可能前进。希望我们这个时代在拥抱成功者的时候可以给予“失败者”更多的宽容和敬意。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小马宋的13个朋友:将有意思进行到底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大栗致自己

星空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位义子,号称十三太保。有意思地是,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里朋友数量也是十三位。十三,这是个吉祥而高贵的数字,在古代更被称为帝王之数。佛教中,十三也是有功德圆满之意。这是我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书里看到的第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让我觉得第二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作者小马宋本人。按照他的说法,就是他是一路从锅铲工升级打怪兽到现在的广告人的。他毕业于西安交大的热能工程专业。摸爬滚打进入广告圈后,曾任职过奥美副创意总监、蓝标策划总监。也在戛纳广告节获奖过,是虎嗅2016年度作者。

由于他自己现在有一家广告公司,名字挺有意思,叫“几件事“某某公司。他们公司在17年只3个人:他,助理,文案。由于他定位独立营销顾问,于是他想把这个“没啥事”文案给取消了。结果这个文案不愿意去小马宋推荐的其他公司的高薪工作。于是,小马宋开拓了他们公司的另外一项业务,那就是开辟了出租文案业务,给客户公司提供创意文案。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马宋自己就是个有意思的人,他选择的朋友也不赖。于是我们就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里看到了13个有趣有聊的尖子生朋友。在这些朋友里,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人有3个。

马文亚,88年出生,一个“葛朗台”与“巴菲特”集合式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能学到的关于财富积累认知。那就是要学会在把钱变多之前,要先懂得如何不把钱变少。他是秉承着购买被低估的资产来进行财富积累的,更是会对投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的人物。于是才会在私募市场上如鱼得水。

乐纯酸奶的Denny也是一个不走寻常的人。他的品牌酸奶是互联网食品类很火的一个项目。他的学生时代是隔壁家的孩子式人物,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去黑石集团香港公司实习工作不到一年后,辞职创业又工作再创业。走了不少弯路,但是终于到达彼岸。也算守得云开见月明了。他的经历有3点值得反思。精英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那就是完美主义,无法容忍一个丑陋的原型作品。听过精益创业的人都知道MVP背后的核心原则就是减少时间成本。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请市场客户验证待解决的问题和推出的产品原型,而不是闭门造车。第二个错误就是习惯将自己的商业模式包裹起来,害怕别人抄袭你的创意。这是个坑。其实如果你具备相关能力,但是依然一个人偷偷干,那么你就缺乏做成一件大事所需要的聚人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你获得更多的优势。假如你不具备相关能力,只有一个创意,要记住光靠伟大的创意是成就不了伟大的公司的。另外还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忽略团队协作,直接把一个团队该做的事情让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给全部做了。分享和协作才能产生更多的点子,要不然那个不干活的人就可以被剔除了,浪费经营成本。

叶梓颐从小喜欢天文,以一张50万年一次的北极日食照片成名,后来更是成为一名星空摄影师。她将天文摄影和广告两厢联合,成就她现在的专属标签。

这些有趣的灵魂就是我在《朋友圈的尖子生》中觉得第三个有意思的场景。我们在13个尖子生朋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会参考下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这就是镜像元的作用。

最后一个让人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小马宋给《朋友圈的尖子生》配了一本社交圈。里面有其他一些有品好玩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你最想结交的人。我运用了这本社交墙和六人社交理论链接到了几位想结交到的大咖,也尝试运用小马宋的放钩子建立深度社交。当然最重要的是真诚。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成功学的教材,也不是知名人物的传记,只是小马宋和他认为有意思朋友间的对话,让我们在酣畅淋漓之际找到他那些有所成的朋友们做事的规律,也能引发我们一些思考,甚至只是单纯地觉得好玩。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最值得2018年最值得阅读的一本人物采访

-01- 提起小马宋的名字,广告和文案圈的朋友一定早有耳闻,即使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写的文章《一个广告文案的自白》也决不陌生。 一个非广告出身的锅炉专业毕业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做过暴风影音高级市场总监,奥美互动助理创意总监、蓝色光标策略总监,2011年创办在线技能交易网站“第九课堂”,参与创意执行“甲方闭嘴”等大型营销活动,市场反响热烈;更被暴风集团老板“冯鑫”力挺支持。 冯鑫曾在与罗振宇的交谈中坦言:“小马宋这样的人,开多少薪水也不一定留得住。”直到后来小马宋离开暴风,冯鑫还专门发了一条微信给对方,说道:“第一点,我相关商业生涯的创意部分你当仁不让;第二,你遇到困难的话随时找我,我算退路。如果实在想创业也第一时间找我聊聊,我对你就是后盾”。可谓是一个打工者的最高荣誉。 我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和同事的聊天中,对方坦言自己曾去对方所在公司面试,且未被录用。 第二次是他写的一篇关于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且自信扬说自己是写人物写的最好的人,我觉得有点意思,于是就有了后来第三次的知道。 第三次,也是本文要说的重点,他的第一本意义上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豆瓣高达评分8.5。 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用朋友的视角观察十三个有趣有料的人生”。  说这本书是2018年最值得阅读的人物采访,你一定会觉得我有点标题党,但若以此嫌疑能让你能将它带回家去,那我想做一次标题党也无妨。 因为我笃定,你不会失望。 -02- 这本书的采访内容与我们通常拜读的人物采访有几点不同,第一,篇幅短小精悍;第二,人物涉及多个领域;第三,人物经历迥异;当然,作为朋友圈的尖子生,他们的人生无疑在某些程度上是成功的。 就像作者所言,这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赚钱的书,而是为你呈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状态,我只是想告诉你,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的,原来事情是可以这么做的。 这里有自带奇妙少女光环的杨超,用经历告诉你学渣也能逆袭;也有“功用主义者”李倩和她成功的“套路”,让你看到能够快速在某个领域掌握核心业务的秘籍;还有少年股神马文亚的传奇经历。 当然,大家最熟悉的人物或许是90后百度副总裁李叫兽,众所众知他的个人品牌有多出名,他的文章《月薪3000和月薪30000文案的区别》、《X型文案和Y型文案》被各种大号疯转。他是典型的知识性人才,作者从采访者的角度为我们抒写了一篇人物传记,从学校时期的人物性格,到毕业后的价值选择,你能从他的笔下更加立体的看到李叫兽的人格化魅力,领略到知识决定命运的深刻含义。作者还从李叫兽的身上,挖掘出人与人更深层次的认知差异;如:在压力倍增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想要出奇制胜,应该如何挣脱价值网,找到你的“附加值”。 说到脱不花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逻辑思维,当然这本身没错,因为她确实是逻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原名李天田。脱不花一名,出自梁羽生名着《萍踪侠影录》。因为李天田很喜欢这个角色,于是就将此当作了自己的网名。 所以可以想象,她的身上一定有很多江湖儿女的侠气。她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没有从高校毕业,也没有留学海外镀金,光是在高中时期凭借着一腔孤胆勇闯北京,扎根生存至今;她的成长经历更是丰富至极,很多业界大佬都曾在她人生路上指点一二,说到这里是不是很好奇对方是如何能得到大人物的垂青?我说靠勇气你也不信吧,所以不妨自己来看,我这里就不过多的书透,只想说如果你因学历低而迷茫焦虑过,她的故事里一定能有解你困惑的东西。 -03- 这本书里主要讲述了十个人物的故事,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其实从他们的故事里你也能看到作者本人的成长道路,比如如何和罗振宇搭建联系,如何进入暴风,又如何创立“第九课堂”等等。 这本书是非常规意义上的人物采访,毕竟作者本人也非常规意义上的作家,所以如果你想看到一些成功学上的一二三四五,这里是没有的,这里也不鼓吹任何一种人的价值观,它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让你看到“尖子生”的生活。 书里的人,有的天资聪慧,有的后天勤奋,他们有认为选择有时候比努力重要的人,也有强调成功最重要的是运气。但其实你更能发现,在他们的认知和思维里,相同的部分是做事有条理,选择靠逻辑。 当然,这些都不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几乎在每个采访人物后,都相应的问了对方一个问题“你对那些想做出一点成绩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建议各有不同,但又有各自的相像之处,比如: 1、主动和牛人建立连接 2、读书和实践相结合 3、积极且认真的思考 4、不鼓吹坚持和努力,也不强调天资聪慧的重要 5、做比想更重要 6、扬长避短 7、培养差异化竞争力 …… 当然,里面的某些观点我读一遍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于是想着还要继续读第二遍,这或许也是一本好书的意义所在吧。所以,听人说,不如自己做。 最后摘录书中的部分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1、高考650分和450分的人,他们参加高考看的书单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所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为什么有的人总能让人感觉“充满洞见”,而有的人却不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摘自《李叫兽:知识决定命运》 2、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天才型成功,一种是思维型成功。 有些失败的人,是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当作天才型对待,结果自己其实没有天赋,又不够勤奋,每天看的却都是那些思维型成功人士讲的道理,他这样就不太可能成功。 ——摘自《李倩:“套路”的胜利》 3、当你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做了几年,自以为很牛的时候,突然知道原来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你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这才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上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 ——摘自《杨超:奇妙少女和她的学渣联盟》 4、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像一台告诉运行的电脑,一代比一代运转得更快。我们从懂事开始就有人告诉我们要运行各种程序,从幼儿园到上大学、工作等。我们停不下来,关键是,我们很难运行自己想要运行的程序,因为过去二十年我们所运行的程序都是别人编好给我们的——我们自己不会编程。 ——摘自《刘丹妮:尖子生的另一条道路》 5、很多人觉得读书很重要,却死活没时间,那你能不能让这么重要的事在生命当中出现?让它每天出现一下,哪怕只有五分钟,如果五分钟都没有,那一分钟可不可以?睡觉前,你不可能说我每天一分钟都挤不出来,这就是瞎扯了。 ——摘自《马文亚:葛朗台和巴菲特》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用5分钟的时间汲取13位“尖子生”的成功养分

关注小马宋有一年多的时间,特别喜欢他发的海报那些,那上面经常会写一些十分令人启发的话,它可能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一个现象,而这些都是我平时比较少思考的。例如“为什么自助餐厅很少能通过连锁做大?”、“如果微信公号突然决定每个公号每天只能发一篇文章,你做好准备了吗?”、“营销不是数学,不会有完全一致和确定的答案。营销专业不是会计,有些问题他们也算不明白”、“不要鄙视雇人排队的商家,这跟你开业邀请朋友捧场没啥区别”、“男人败起家来会比女人更厉害,还往往号称自己在做投资”等等。

由于一直关注他,所以当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叫《朋友圈里的尖子生》后,立即下单购买了。而后,当看完这本书,我十分欣喜自己的决定,很感激与这本书的遇见,因为它着实教会了我不少东西。现在,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一本书,那么只有这十个字——“很启发人思考的一本书”。

小马宋在这本书中,列举了13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在叙述他们成长经历的时候,他尽可能地讲清楚当时的环境,这些人物当时遇到的困难,他们的思考,以及他们的选择带来的一些成果或成就。让我们在看的过程中,有学习到一些方法、知识或观点。这些东西,相当于是这些人物总结出来给大家的。所以,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是你都跟随过这些人物,还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件对你有用的事儿,然后迫不及待的想要总结下来。而我现在也是打算这么做的。

以下即是我的个人总结及理解,欢迎大家探讨。为了方便做好总结,我按照“观点”、“经历”、“提及”、“待理解词”、“输出”,拆解了人物的经历,具体如下:

1. 杨超

观点:1)在中国只要不太笨又能稍微努力会活得不差;2)要始终对各个行业保持敬畏之心,她觉得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上遇到的最可怕的事情是:当你在一个行业一个公司做了几年之后,自以为很牛的时候,突然知道原来世界上还存在一种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你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经历:1)从小明确自己以后靠语言吃饭;2)大一开始开淘宝店,大二开始在新东方教英语……为自己积攒经验;3)在经历中发现自己的具有说服别人的天赋。

输出:1)大学的实习经历十分重要。工作不是从毕业才开始的,而是从上大学的那一刹那起就开始了;2)从小明确自己的优势,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3)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4)要深耕自己的专业。

2. 李倩

观点:1)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尖子生,不是看他的学习成绩,而是他未来的潜质;2)任何事情习惯确定目的,确定以后就自己想办法。因为有些东西是在变化的,商业环境在变化、公司的体量在变化、人们的想法和传播途径这些都在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无法复制原来的经验;3)教科书一定要看,能帮助建立只是框架;4)现在的营销不讲究延展性;5)如果想升职或着做一些事情,要搞清楚这件事情的价值;6)在一个地方做,一定要都懂得核心业务;7)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行业规律,要找到这个规律,然后丰富资源、认知、再努力的思考,就可以在这个行业成为头部的重要贡献的20%;8)做事方法:先想明白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再叠加技术效率的东西;9)任何事情要先确定一个目的,一个结果,把自己逼到绝境就能到倒推初最好的方法。

经历:1)转型次数特别多,从内容到商务合作,再到互联网公司内容管理、中科院、创业等,都做过;2)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人全部约出来聊天,通过聊天获得新的感受;3)踏实读遍营销类所有经典书籍、抗干扰性强,注重原理;4)磕书方法:用生活实例验证;5)自荐到新闻中心做BD

提及:1)发现中国的创业公司对营销拥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而这样的人才特别紧缺;2)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特劳特《定位》、凯文莱恩凯勒《战略品牌管理》、艾里斯《品牌22律》、《参与感》。

待理解词:技术效率、认知效率。

输出:1)营销类经典书籍等教科书必须要看,它能帮助建立只是框架;2)看一件营销事件,需要思考的是它背后的原理,明确它的目的性;3)磕书方法:可以从生活中的例子验证书中所讲的观点或方法;4)要学会主动自荐;5)应该经常思考,工作有没有优化的空间;6)要重视个人品牌差异化的打造;7)做事一定要非常明确目的及结果;8)重视厚积薄发

3. 马文亚

观点:1)在学会把钱变多之前,应该先学习如何不把钱变少;2)坚持原则:永远购买价值被低估的东西;3)方向不对,努力白费;4)当你想到一件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每天做点什么,这是一个把多的目标变少的一个过程;5)锁定目标。

经历:1)硬币换来青蛙,第一次认知:钱是用来花的;2)收藏硬币,第二次认知:物以稀为贵;3)在邮币市场,第三次认识:信息不对称;4)10岁后确定人生目标:成为巴菲特那样的人

提及:1)股票的书分两类,一类是价值投资,一类是技术分析。

待理解词:有效市场

输出:锁定目标,每天做一点点,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了。

4. 马佳佳

观点:1)创作就需要每天不断地反复去弄,要有个框架,每个事件电商你要布置一点小店之类的,不停地去探测观众的情绪。

经历:1)在处的环境中,每一次都能成为意见领袖;2)小时候就挑战老师说的话;

输出:1)很多东西是玩出来的;2)做自己;3)任何东西都是有模板的

5. 李叫兽

观点:1)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他不知道怎么做,那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去做,一定要想办法找一个招;2)当直观感觉和证据起冲突的时候,每次都相信证据,而不是直观感觉;3)坚持培养长期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是任何战略的基础。没有办法导致差异化,任何无法导致差异化的行为必将失败;4)坚持挣脱价值网,有利于创造未来的优势,体现差异化;5)要成为专家,在了解诸多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刻意联系;6)坚持战略的基本要义是扬长避短,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7)任何商业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8)达到你目的的“招儿”,就叫战略;8)碰到有用的知识,停下来寻找联系,不仅要想可以用过去的现象可以用知识解释,还要想自身的行为是否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更要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有“好奇心”和想问“为什么”。

经历:1)通过打架理论成为打架最厉害的人;2)写出x型文案y型文案文章

提及:1)金字塔原理的“逻辑表达”方法:自上而下的表达,结论先行;2)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3)心理学Perspective taking的理论,人们考虑问题习惯先从自己出发。

待理解词:价值网

输出:1)重视并要学习战略学;2)学会视觉化表达;3)明确“差异化”的重要性,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化表现在哪里。

6. 脱不花

观点:1)做一名精巧的复制者和模仿者,代入导师的角色,观想他们的行为和思维;2)不能为了赶路,就着急到忘了方向不做无谓的争取;3)当日事,当日看。

经历:1)大胆给湛国祥先生电话求教;2)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己捣鼓培训;

输出:1)先确定目标,再为目标寻求做成的方法;2)大胆求教;

7. 马占凯

观点:1)文案是心理学;2)拖延症不是时间管理的问题,也不是规划问题,其实是一个内心成瘾的机制;3)“双生子催化效应”现象;4)“人生的匝道现象;5)“最速训练程序”。这个程序最核心的方法就是,宁可在一个技巧上或者内容上重复10遍以上,也不要用同样的时间去尝试10个技巧;6)想要学好一项技能,第一要注重数量的训练,二要注重多样性的积累,三要注重极致,坚持用最顶级的材料学习;7)要多和高层次的人士接触,收入是最亲近的6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跟高手接触,这些高手会帮忙跨过最初的学习障碍达到拐点。

经历:1)给百度和搜狐写信聊输入法,最终进入的是搜狐旗下的搜狗;2)为推进搜狗拼音项目,做了两份PPT向王建军讲解,最终项目启动;3)找到渠道“番茄花园”,通过软件捆绑,让用户下载搜狗输入法,获得初期大量用户;4)而后加入360、美团

提及:李笑来个人专栏《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待理解词:

输出:1)始终保持阅读;2)运用”最速训练程序”

8. 叶梓颐

观点:用广告的思维思考自己的事业,认为对于作品来说,当然有水平高低的差异。例如产品,即便有人能够做到跟你的产品一样好,但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有名的品牌,品牌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别人降低选择成本;

经历:1)高中喜欢上天文,暗自做决定将拍摄星空放进大学毕业旅行,毕业时实现;2)2016年获TWAN奖项头奖,成为大赛中首次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女性;3)在校期间获得不少广告创意奖项,并成为当年北京地区金铅笔广告节校园大使,后来进入奥美实习,并在奥美实习期间,通过参加真人秀创意竞赛项目获得冠军,最后毕业后接受offer去了宏盟,然后成为宏盟集团亚太区创意顾问;4)通过事件策划,寻找合作品牌方,并联系记者,在社交媒体引爆传播炸弹;

输出:如果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那么我最先要做的事让更多人知道我。

9.刘丹尼

观点:1)谈判的核心:告诉我你想要什么,你究竟究竟想要什么。意思是在谈判过程中,要跟坐在对面的人包括你自己,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2)第一次创业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忽略精益创业,即在将创意变成自动化服务之前,应该先做的是首先通过人工的方式来确定你的创意是否可行,然后再通过开发产品将这个创意转化成可以通用的自动化服务。二是把创意和商业模式当作机密。认为能力比创意重要的多。通过交流,你的收获会是巨大的,将有机会避免不必要的尝试,少走弯路;3)认为快消品的未来就是“去中心化”和“用户驱动”的,因为在一个寡头垄断的大市场里,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通过“用户驱动”的思路,设计一个强烈差异化的产品,否则后面的运营都没有意义;4)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一件事的时候,你如何看待它。

经历:1)高二跟父母谈判出国念书;2)大学毕业后去了黑石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看到了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由于提前拿到了黑石offer没有找工作的压力,开始思考了人生意义;3)大四期间选修谈判课,教授的总结引发刘丹尼思考,最终想清楚人生目标;4)毕业去了黑石留缓冲余地及赚取启动资金,而后为了目标进行第一次创业,并在之后对第一次创业失败进行总结;5)从硅谷学习回来后,加入大众点评;6)离开大众点评,对大众点评的地推活动经历进行总结,尤其是发传单的经验总结,转化率高达22%炸了创业圈。

提及:用户驱动传播理论乐于探索新东西,保持好奇心,多尝试更多的可能;2)实践书中的道理;3)注重差异化

10.冯鑫

观点:1)万事皆有解;2)你所担心,就一定会发生;3)有能力的人,干什么都不会太差;4)做事讲究逻辑推导;4)创业成功的捷径就是千万别下牌桌;5)阿里集团参谋部负责人余力老师说,在未来的组织中,员工应该是一个被赋能的人,这种员工是为了自己的追求而工作,而不是为了完成kpi而努力,为了挣一份工作而上班。

经历:1)上大学差点被劝退,大学毕业后去了矿务局,随后毕业的四五年时间里,做过bp机维修、煤炭运输等等,明确人生判断:为了吃饭找工作,不是他要的;2)曾经一段时间很喜欢广告,帮女朋友写文案,结果获得叶茂中赏识及邀请,但随后拒绝;3)加入联想金山,负责金山毒霸业务,通过简单的定价策略抢占码头,在实战中锻炼出营销能力;4)创立暴风,通过坚持与好运气,最终上市;

输出:1)要明确并找到自己的做事风格;2)简单总结一下他在北航的讲话:一无论是冲钱还是冲名而创业,无非对错;二是承认变化带来的影响,现在对的东西未来不一定是对;三是创业不创业问题的本质在于想不想折腾;四是认清社会守恒规律,你创造一些东西,社会就会回馈一些东西;五是认定每件事都有创造的空间。总的说来就是创业不创业不重要,但一定要找到空间去折腾,去创造,好好享受创造的快乐。

11.猫、痞子和李楠

观点:1)舒服的状态很难出创新;2)写文章一定要有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告诉读者:他不知道,而且还是对的东西;3)李楠的做事思路:首先,收集行业情报并理解情报代表的角度,深入原理寻求解释,再根据解释构筑问题的答案,其次要正确理解风险,最后需要开放的性格来承担。

提及:时光隧道概念

输出:1)通过采访牛人及读书,跟他们学习,是一件比较靠谱的事情;2)遇事先思考,最重要的是要思考背后的原理

以上便是这13个人物的总结,如果大家嫌长,那么我再对这些总结再进行总结,个人认为他们成功的因素是以下几方面:

1.重视读书的力量,并坚持每日读书

获取知识最快的途径,即是读书。以上这些人物都有读书的好习惯。

2.懂得创造个人“差异化”优势

正如李叫兽说的,如果从战略角度而言,没有办法导致差异化,任何无法导致差异化的行为必将失败。也例如李倩打造的个人品牌差异化——在营销圈里懂投资,在投资圈里懂品牌,这种差异化的身份帮助了她获得了流量;

3.制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以上的人物中,他们很多都是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了目标付出了自己的行动力。例如杨超,例如马文亚。

4.始终保持好奇心、乐于探索新鲜事

5.学会自我推销

最后,虽然我一直觉得成功这种东西是非常私人的,它与一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并且无法复制,但我觉得成功人的很多良好的习惯是相通的,值得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借鉴。如若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排除运气后是我总结的那几点,那么我相信这几点每个人通过坚持和思考都可以做到。

我们一起加油吧!

《朋友圈的尖子生》读后感:别人有趣有料的人生,能否照亮你的路?

小马宋是我长期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之一,从他叫“中国文联”这个名字一路关注过来,在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所以当他出书并在他的公号卖书开始,我就第一时间用实际行动支持了。因为平时几乎所有书籍是在当当和亚马逊购买,都有折扣,而他的《朋友圈的尖子生》只有他的微店卖,且没有折扣,我能说这是我买的单本最贵的书之一吗?

初读《朋友圈的尖子生》,觉得小马宋很不靠谱啊,就是把身边朋友的故事拼凑在一起,拿出来“忽悠”人,但慢慢读下来直到读完,一改我之前的想法,小马宋还是那个小马宋,文章中处处体现着他喜欢思考的特质和超强洞察的能力。

如果把职场比作江湖,他就像一个游走江湖的大侠,把江湖里那些各门派高手的经历拿出来和大家说道,我听的是畅快淋漓,更多的是引发了很多感慨和思考。而这——通过别人的经历引发对自己思考,我觉得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本来我想找几个对我感触最大的故事分享一下我的感受,但后来觉得这么做太常规,我就尝试去找一找这本书中所有人的共性,看看是哪些品质或能力,让他们成为了行业里的佼佼者。

1、 主动行动的能力

这是全书人物都具备的特质之一,印象最深刻的是【脱不花】那章的两个例子,从她用一张名片开始找到北京奥美总经理湛祥国先生请教问题,到想方设法的电话销售拉人“攒局”、上中国惠普首席CKO高建华的课,而当时的她高中都没有上完,也就20岁左右,无不体现了她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说到小马宋认识罗振宇和与罗辑思维建立合作;再到【叶梓颐】拉赞助促成她的北极拍摄之行和有计划的营销曝光;还有【马占凯】一步步的推动“搜狗输入法”立项并最终成型。书中太多这样的案例了,每个人都是在推着事情走,而不是被事情推着走,且都是在有目标的行动,看似理所当然的成果背后都是提前“设计”好的。

曾经不止一次的听过一句话:“人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某个角度讲,解决简单的问题价值就低一些,解决复杂有难度的问题价值就高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公司前台比部门经理的工资低,社会是在为我们的价值买单,而不是你的品德或年龄。所以我们第一要敢于去解决问题,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二要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书中【李叫兽】那章写的很精彩,推荐大家买回去自己深读,分享李叫兽的两句话大家自己感受:“正确的策略并不是你比别人聪明,而是你跟别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从而能够产生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任何成功的关键,都是要有持续地创造并提供差异化价值的能力”。

2、 学习力

我认为学习对象分三种,跟人学,跟事学,跟书学。

书中【李倩】从网编转行营销,到成为营销圈专家,不过三四年,而她是买了几乎所有的品牌、营销类书籍,然后死磕。知名文案大神、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更是博览群书,通过看书学习的典型。

看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而且门槛特别低,所以我每年会给自己定读书计划,建议大家不要放弃阅读,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有些好书真的是宝贵的财富。

创业连客失败,小马宋放弃第九课程,冯鑫的暴风上市遭遇阻力,很多人都会在做事的过程中面对难题甚至失败,但优秀的人是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他们能在下一次的做事中用更优的方案,吸取上一次的教训和经验,这就是跟事学的能力。

跟事学的精髓在于思考和总结,如果只是去经历一件事,一件又一件接连不断,但没有思考总结,你就没有在事上面学到多少东西。经历事情是为了成长,而不只是经历罢了。

而【脱不花】是一个跟人学的典型,她的章节里讲述了很多她跟别人学习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扑老师”,《赢在中国》里大部分企业家她都认识,这些都是她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和经历。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关键在你看待别人的态度,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比自己好的面,我们要学会发现别人好的面,然后学习,而不是总拿别人的不足处跟自己比,这个态度和方向就错了,会让你在人身上学不到东西。

最后再说学习的早晚,我做事的时候时常想起那句鸡汤:“种树最好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书中的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33岁才开始系统的看书,他现在也很有成就,所以再一次印证了要干什么何时都不算晚,只要你行动了,你就比没有行动的人强,你就会有收获。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3、 选择的能力

刚好最近在学习“时间管理”,讲到人对时间的运用分为三种类型:

随波逐流型,高效率导向型,高价值导向型。

随波逐流型的人有什么事做什么事,整天忙忙碌碌但没有成果,这就让我想到小马宋在后记里说到一句:“我发现大部分人是从不思考的,每天只是机械的做事,不忙的时候就看电影打游戏,所有个人时间都被事情和内容占据了,缺少了独自思考的时间,这非常危险”。

其实我认为在社会上能做到第二种高效率导向型已经算优秀了,但要成为佼佼者,就需要向高价值导向型转变。

小马宋在讲【李倩】那章提到一个学习名词,叫“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就是说人在做事和学习的过程中,“技术效率”的人热衷于各种点子和技巧,而“认知效率”的人会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思考。我的理解是“招式”和“内功”。

而后者比前者要重要很多。比如我们进入一个行业,要先想清楚行业的原则和规律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往上叠加技术效率的东西,虽然前期认知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样做是事倍功倍,否则其实是事倍功半。

正所谓:“选择不对,努力白费”,确实如此。

很早以前看过李开复的一本书,他说:“follow your heart”,意思是做事要遵从你的内心。

纵观《朋友圈的尖子生》故事中这些人,他们也许是换过很多行业、岗位,但他们都在遵从着自己的心在做事。

不论是【刘丹尼】放弃香港黑石百万年薪自己去创业,还是【叶梓颐】离开国际4A广告公司转型做星空摄影师,亦或是小马宋刚开始放弃暴风影音CEO冯鑫千万薪酬的邀请,他们都是在遵循内心的想法行事,而我觉得,只有遵从内心行事,才能把事做到极致,而做到极致才有可能成功。

4、 环境圈层

在读【马文亚】故事的时候,真的是让人羡慕不来,这个人在初三的时候就说服家人和自己合资投资了一套别墅,后来房子一周内涨了50万。高中三年靠炒楼花赚了100万,让人望尘莫及。

但我想说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马文亚】10岁的时候就读完了所有的商业人物传记,初中时因为家在上海,通读了全国只有上海才有的杂志—《上海楼市》,这杂志就是教你怎么炒房的。

说这些是想说说环境对人的影响其实也还蛮大的。我们常说书香门第、医学世家,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是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更优秀,更容易获得舒适的生活和良好的前景一些。

那章有一段话让我非常感同身受,他说:“我现在在很多方面其实是负分的,比如理财、时间管理,演讲和幽默能力等,这就是从小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我们有幸能够上大学和取得一点成绩,完全靠自我成长,我现在要用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才能把这些能力从负分变成零分,再从零分到达及格的水平”。

很多东西我们的父母没办法给我们,我这里说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而是眼界、见识和环境,这的确会让我们在起跑线落后一些,但其实你也没必要去抱怨你的父母,那是很无聊的行为,因为除了让双方心情更糟改变不了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当下、立刻、马上行动起来,去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来改变下一代的境遇,这是最优的方案。

我现在就是在自我成长,用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把很多负分、零分的东西往上提,这个过程并不舒服,有时候很迷茫,但是未来还是可以预见的美好的。

而贵人和朋友呢,【马文亚】在6岁的时候遇到一位在银行工作的阿姨,对他说了一番话唤起他的投资意识。【脱不花】遇到湛祥国、高建华等;小马宋本人遇到暴风影音CEO冯鑫,我看到那章故事最后小马宋辞职时冯鑫给他发的那段微信,差点哭出来,这样的老板,一辈子能遇到一个,真是难得!

好的朋友像梯子,会助你越走越高;会坏的朋友像泥沼,会把你拖住举步不前,甚至陷入窘境。所以交朋友很重要!

以前我认为朋友应该是选定了就应该热络一辈子的,尤其是像发小、学生时代同学这样的,但我现在并不这么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马拉松,大家都在成长和进步,如果你停下来陪那些不思进取的人,会限制你的发展,你就看不到后面更美的风景。有人把友谊简单定义为义气,这是很不成熟的想法,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你的朋友一起成长,大家开开心心的共同跑向终点,婚姻其实也是如此。

而朋友也绝对是影响你格局的重要因素,【马占凯】说:“你的收入是你最亲近的六个朋友收入的平均数”,所以“人往高处走”这句话也是没错的。你为什么没有致富,因为你周围都是领死工资的人,你就根本接触不到也意识不到其他赚钱的方法和思想。

主动行动的能力,学习力,选择的能力,环境圈层,这四点我觉得是书中所有人包括小马宋在内的共同的特质和能力,他们都运用的很好,四种能力其实也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而这四点对人的影响真的太大了,有的方面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更多的还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所以,还是从主动行动开始吧。

好了,最后说回到标题:别人有趣有料的人生,能否照亮你的路?

如果说人生的奋斗过程是一条伸手不见五指摸黑的探索之路,那么书中或是你身边那些优秀之人的故事,就像一座座路灯,路灯本身是杵在那的,但他们都装了“触摸”开关,需要你打开才会亮,否则有跟没有一样。而“触摸开关”这一关键动作,就是你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如果我们学会了打开开关,路灯当然是有比没有好,多一些比少一些好。

最后分享【脱不花】那章故事里牛根生对脱不花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有心去做,才会做好,愿你做一个有心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zuowen/90445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简单统计学》读后感精选10篇 生活中的统计学小例子 下一篇: 朋友圈晒美食的文案大全 分享美食的幽默逗趣说说 分享美食的朋友圈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