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作文 > 正文

《推手》观后感10篇 推手影评

导语:《推手》是一部由李安执导,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推手》观后感:平衡——《推手》观后感 在我看来完全不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片,也不

《推手》是一部由李安执导,郎雄 / 王莱 / 王伯昭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推手》观后感:平衡——《推手》观后感

在我看来完全不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片,也不是围绕孝道,也不是派给外国人看的片,也不是拍给新移民。

这就是一部给人看的电影。如果非要设定一个对象,我想是20岁以上的人吧。如果我22岁之前看推手,估计领悟不到以下感受。

父与子,各做出一次选择。

儿子,在父亲离走后崩溃发泄,选择送走父亲,成全小家庭。为了自己。

父亲,在获知真相后,选择悄悄离开,成全儿子,其实最终是保全自尊。还是为了自己。

人,遇到冲突,本能反应是保护自己,是为“自私”。

推手,是为了保持平衡,同时令你的对手失去平衡。动作要领是——

“Relax,don’t resist and don’t break contact.”

“放轻松,不顶,不丢。”

可是,“气要散,不能练,越练越伤。散了才会舒坦。”

散,是儿子在牢中探望父亲。一段时间的冷静,儿子散气;一场酣畅淋漓的格斗,父亲散气。二人经过一推,一退,再一推,再一退。儿子的一翻心底话,忽如一团热空气,把结了雾气的玻璃吹明透了。

就像比利·林恩最终回到了伊拉克战场,儿子离开北京、离开父亲,来美国求学、工作、组建家庭,命运在其中已经埋下剧本,儿子沿着剧本走啊走啊,他以为是为了接父亲来好好赡养,殊不知,他与父亲的距离已经比一个太平洋更阔。当然,这也许是我投射到自己的部分。

虽然气都源自私心,但爱是所有人性弱点的解药。

这场以“中国式父子关系”命名的太极赛,最后也以主题结束。儿子最终为父亲租了公寓,然后带孙子探望他。用父亲的话说,这是“孝心”。

尚年轻的李安,还在被天秤座主导,善良地为父亲安排了红颜知己。

《推手》观后感:中年三部曲:人间爱晚晴

《哀乐中年》《东京物语》《饮食男女》是我心中的“中年三部曲”,而这部《推手》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的开篇,同时也是李安的处女作。以上提及的一系列影片,其时间跨度有近50年之久,而其内在的人物矛盾和探讨内核却是一致的。因为世代更替、亲情温存、责任与义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伦理问题。而除了对影片的热爱之外,更引发了我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不妨先回想一下《推手》中最让人心境凄凉的对白:

《推手》

《推手》观后感:患难容易安乐难

看了推手 内心有一股淡淡的感伤 看到最后老爷子和陈太的对话 内心又涌起一股暖流 就像太阳照向自己 生活的希望还是一直存在的。

故事并不复杂 也没有很花哨的镜头 李安就是在静静地讲一个简单的故事 却道出了人间的真情 是啊 共患难容易 共安乐却很难 当我们的生活逐渐的过的好起来的时候 却总也想不到父母 这也并不是我们都没有孝心 而是很多时候最亲的人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 我们总是在陌生人处寻找刺激于慰藉 却忽略了曾经和我们共患难的那个人

练太极就像是情感的来来去去 反复推移 很多人在情感之中推不出个所以然 忘记了以柔克刚 忘记了温柔的力量 老爷子的太极柔中带刚 渗透出他性格上的倔强 生活之中没有什么可以打到他 也没有什么可以让他退缩与害怕 但面对与儿子的情感 还是死去的伴侣 情感的脆弱表露无疑 或许再怎么强身健体 情感上的伤痕还是很难治愈

最后还是能那么一句话 共患难容易 共安乐却很难 别让与我们最亲的人感到孤独与感伤 别在情感的太极中忘却了温柔。

norden

6月10日

《推手》观后感:与时代前行,与父辈和解

连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虽然是二十多年前的老片,但现在看来比二十年前更有感触。因为年纪的增长,经历和思考的更多,对家庭婚姻都有了不同的感触。

《推手》是看的第一部,简单看了评论发现很多都认为在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我去觉得其实更多在探讨两代人之间随着年纪环境变化,想法、关系和诉求的改变。其中的矛盾即使没有出国的因素也是随处可见的。后来接着看完《饮食男女》和《喜宴》就知道确实如此,李安要说的是两代人的事,不论在哪里,这些故事都在上演,包括我的身边,我的家里。

中国人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有千年的历史,对下一辈的爱与关注一直延续的很好,一部分是传统,一部分是人类延续后代的本能。但对长辈的反哺也是中国式家庭文化不断延续的重要一环,却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和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下不断受到挑战。老实说三部曲中的晚辈都是在更传统的中国文化下长大的,已经是非常孝顺,在二十年后已经越来越难找到了。想起我的房东和她的一对儿女,从小在国际学校寄宿,现在在国外读大学,与父母的关系和西方人一样疏离,但要父母出钱付学费生活费的时候又像东方家庭一样觉得天经地义。

随着我自己年纪渐长,有了孩子,对家庭关系的想法开始更倾向传统模式。实际上现实环境要求父母对孩子的付出越来越大了。与我们的上一辈相比,不光是金钱精力和时间的付出,同等的付出的机会成本也大大增加了,在这样的付出背后当然隐隐希望他们将来会成为孝顺的孩子,虽然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能期望太多。影片中,最后三个家庭的父辈于晚辈都达成了和解,希望我与父母和孩子的缘分也能平安幸福的走到最后。

《推手》观后感:“惹不起,躲得起”,至少,我们还能在冲撞中栖身

 从《推手》到《喜宴》,再到《饮食男女》。画面交错中,可以看到李安拍摄功力的日趋成熟,感情的日渐丰富,以及,从未改变的,一颗飘在美国的中国心。与后来被奥斯卡厚爱的《卧虎藏龙》、《断背山》和被媒体炒得火热的《色戒》比起来,十多年前的家庭三部曲,更能让人看出李安是位怎样的导演——本质上,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他深谙传统文化,也切身体会着在外华人遇到的社会问题。 于是这个故事里虽然有着很强的对立性,却没有俗套的“好人”、“坏人”之分别,也正因如此,我们便更加不能一味地指责哪个人,哪种制度。

既然谁都没错,那么继续生活下去的办法就是融合。大家各退一步,你理解我一点,我谦让你一点,矛盾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把它搁置在一边,也就不用再理会它的尖锐。这一点,也正是导演李安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中西文化冲突是当时大批在外华人需要面临的问题,他用电影给大家提了一个醒,既然不能消除矛盾,那不如就选择融合和理解——就好像太极中的“推手”,彼此制约,掌握平衡,以柔克刚,——虽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抗。

《推手》观后感:谁来化解凝重的对峙

浅评《推手》李安的影片总是用他的淡定与从容让观众体会不可抗拒的细腻与厚重,他含蓄而内敛,却又颇耐人寻味。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在影片细水长流的叙述中显得那么的深刻和厚重。推手:两人你来我往,进退均衡,攻守兼备,本应达到圆转如意的效果,在现实中却那么无力。郎雄作为李安一直倾向的老演员,他把那种特质表现了出来,一个老父亲的稳重,无奈,哀伤,和在餐馆时的另一种勇敢,姿态,让人印象颇深。影片中的朱老本质上是中国文化的化身,影片以他的视角来反映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将这一典型人物放置到现代文明充斥的西方社会中,通过表现朱老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朱老与社会的矛盾来表现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世界中遇到的尴尬境地。这种尴尬境地貌似个例,实质上反映了一个相当普遍的文化社会问题,不仅涉及年龄种族,意识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两种文化的根深蒂固和不可融合。影片起初的8分钟没有人说话更体现了父亲和媳妇的矛盾,有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表现出导演的胜人一筹。“太极”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朱老只能通过太极来减轻自己的孤独感,那种寂寞和哀伤也许没有人体会,他还需要儿子的亲情。在通过当太极老师,教别人太极的过程中也许会感受到一点家的温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下去。可以看到在影片末,朱老的班上出现了外国人,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在融合,当然这是需要过程的,也是需要时间的。影片中的东方文化在这种冲突中处于不可融合的被动地位,不能得到西方文明的接受和认同,只能是偏安一隅,在固步自封中实现自我满足。同时,导演也表现出深深地忧虑,虽然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其生存和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如何实现在文化冲突中保持东方文化的完整性和生命力,这是一个严肃而又无奈的话题。在两位老人的戏分中,导演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来表现二人的共同之处,比如小笼包、书法、太极、中医甚至是共同经历过的那段历史,无不体现了他们在西方文化环境中骨子里那份抹不去的那份中国情。晓生的妻子玛莎,也许是由于美国人和中国人价值观的不同,对待老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她可以说是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己的书,一直想把老人赶出去。在中国,绝对不允许如此对待一个老人,她和朱老之间的陌生很叫人心寒。但是,作为朱老儿媳的玛莎却也不努力的去改变他们之间尴尬的关系,年轻人应该多多谅解老人的,但也许在美国人心中,这并不重要。影片中的亲情呈现出来了一种悲剧色彩,及两辈之间感情无法融合与交流,并且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亲情的表现和震撼力明显淡化。导演独辟蹊径地把一个典型的家庭作为了矛盾的根源,把亲情搁置在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语言和思想行为差异中。中国传统思想中家的概念和亲情的约束力被冲击的支离破碎。影片中的父子情,翁媳情,祖孙情都带有明显的隔阂,亲密无间的传统的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融洽,气氛的祥和在文化冲突中退居次席。因此当最后我们看到父子相拥而泣的时候会被这种亲情所感动,并作出反思。导演关注的家庭虽具有特殊性,但也符合了社会现实。一个代表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父亲,激活了一部看似平庸的电影,使它成为了一部亲情家庭曲的经典。如果说父亲对儿子的无奈妥协是由于一位有着西方文化血统的儿媳妇所促成的,那么父亲与陈太太这两位分别来自北京和台湾的单身老人则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因此,爱情也是在含蓄、温情中收获的。影片通过对陈太太和朱老两个人的关注来表现老龄群体在社会中尴尬的处境,父子辈的隔阂,情感世界的封闭。行为方式不合时宜使他们感到内心的孤独和失落,自己精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和被尊重,在面对现实时才会茫然失措。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老人陈旧思想的保守与家庭氛围不相融合,这就让本来就怕孤独老人更觉得孤独,甚至感觉到家庭的排斥与疏离。然而思维的落后性使他们无法适应社会前进的脚步,彼此的内心无法相互透析和理解,对亲情的依赖和自身的安全感得不到任何保障,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导演通过对个体的关注表现了他们的弱势地位,呼吁人们在生活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及其生活。整部电影画面柔和,总体感觉给人一种轻缓但有一些凝重,在这缓缓的节奏中,慢慢地对生活的场景进行展现。《推手》给了我们思考,不仅是老一代与后一代之间的隔阂,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当文化形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也要求现在的我们多接触不同的文化,学会应变、理解和接受。https://file.hyjzdh.com/uploads/2022-02/25/2i4yea3i2bs

《推手》观后感:《喜宴》《推手》,一场中国式冷暖人情的滑稽表演

李安导演影片的镜头和剪辑风格是比较保守的,但他就胜在故事的主题往往犀利、深刻,时而忍不住表现一下人文剖析的哲思。他从来不会随随便便就开始讲一个故事,他总是娓娓道来,而他真正想说的话,是那隐藏在角色人蓄无害表情下的匕首,和那些隐忍脸孔下随时有待喷薄而出的情感爆发。

更多发在微信号《电影随记》号:dysuiji — 超凡思

《喜宴》,这场中国式狂欢,它如此巧妙的用一堆喜剧的元素堆积出一个悲剧的故事。连导演对糟粕令人发醒的讽刺,都是面含微笑说出来的。

作为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与第一部《推手》的二元对立结构类似的,来自中国的长辈代表过去的、传统的、中式的、儒家的、固执的、封闭的、家族的。来自美国的晚辈代表现代的、西式的、直接的、开放的、个人主义的。

然而又与《推手》很不同的,这只是一个借用西方旁观视角展现的纯粹的中国故事。《推手》的中西文化比例五五开,《喜宴》的西方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推手》是中西文化赤裸裸的碰撞,《喜宴》中的西方文明只是隐藏属性。

比如片中的同性恋元素不过只是家族传宗接代大故事背景下的一个元素罢了,安德鲁的角色换做一个白人女孩黑人女孩残疾人女孩不能生育的女孩,都不会改变故事曲向的一丝一毫,“同性恋”这把锋利的刀子只是为了在高父高母那古老的心脏上插得更狠一些。

作为长期侵染在些许传统糟粕文化中的我们来说,犹如温水煮青蛙,面对生活中一出出喜怒哀乐的闹剧,也许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偶尔有发光的勇士想要脱离,最终还是被强大的集体意识踩在脚下,日子久了也褪色成为身后那黯淡墙壁的一部分了。

导演很聪明的是,他借用了距离。只一个距离便使观众产生疏离感,学会了客观的审视。他把故事搬到美国,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就显得那么滑稽、陈腐、扭曲甚至变态。高父倚老卖老的权威姿态,陈腐的儒学做派;子女存在的价值是为了传宗接代;结婚的标准就是学历和身高;评判一个女性的第一标准是好不好生养;婚礼是为了在亲朋好友面前挣面子;不给父母挣面子就代表不孝;友谊深不深是看酒喝得够不够多;不熟的人也要当着大家的面跟新郎套个近乎;床事要集体观摩以满足大家的偷窥欲;婚礼上可以开放的排队摸伴娘大腿、亲新娘脸颊。导演亲自客串,就为了点名那一语中的的一句:“你正见识到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一个世纪性的变革难题放到一场婚礼中来集中体现。再通过这场中国式冷暖人情的滑稽表演来一一解构。我们也能看到,虽然婚礼舞台上站着的是新郎新娘,但每个人极力配合演出的背后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搭建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

一场婚礼还反映了一个社会现象:华人群体,纵然在国外生活了一二十年,很多人还是连英 语都不会说,思想和习俗从来没有真正融入当地文化,也很难向当地植入中国文化。抱团取暖可以帮助华人抵抗文化歧视和排挤的局面,也导致了他们的生活封闭落后故步自封。

这种现象也体现在一个家族的延续当中,与中国讲究血缘族亲的捆绑是一脉相的。是的,至少在影片中高父高母的那一代人当中,他们强调的是家族而不是家庭。而家族捆绑的那条线正是“性”,“性”是如此的重要,却又如此的讳莫如深。“性”已不是个人的私事儿而是一个家族的公事儿。又因为“性”是如此见不得光说不出口,所以“秉公执法”的族长们便以孝顺、道德、亲情作为执法工具,对子孙们做着权威的审判。

高父自诩为一个文化人,仍然没能改变他将儿子视作延续香火的工具,将儿媳物化成为辅助工具。他说:如果我不装作你们都瞒住我样子,有怎么能抱上孙子呢?是啊,所有人的痛苦他全看在眼里,他自己也在真相里痛苦的不能自拔,可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挡他抱孙子的脚步。他接受安德鲁,安抚安德鲁,不敢打破局面,只是害怕局面一旦打破发生变故,他抱不了孙子。

没有西方式的冲突来的那么激烈对抗,这种中国的、传统的、儒雅的冲突里的,是绵里藏针的压迫。

长辈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进行的意愿强奸,一旦用上了“为你好”三个字,便立刻理直气壮的占据了道德至高点。晚辈的为自我生活的合理争取,一旦碰上了“孝顺”二字,便立刻理屈词穷的微弱了起来。

有一个细节,高父在躺椅中小憩,儿子竟去试探他还有没有呼吸,这象征了一种潜意识里的反抗,然而这种反抗随着高父的醒来一并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中国父母的好常常让外国人感叹,他们会带着大包小包各种礼物不远万里的填满你空荡荡的厨房和卧室,用爱填满你异国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他们比当年养育你还要用心一百倍的带着你的孩子,他们煞费苦心的帮你准备着一日三餐,面面俱到的做着各种家务。同时,你便没有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了,你也不再有权利拒绝他们的教育和对你家庭指挥权方方面面的占领。

当高妈妈把各种漂亮衣服各种金银首饰以及一个大红包塞进威威的怀里时,威威的心里是向往的,是温暖的,是安全的。对于她一个人很苦的“代价”,这犹如雪中送炭。所以她对高家人产生了感情,她在送走高父高母时依依不舍泪眼婆娑。可是当高妈妈劝诫她“女人毕竟是女人,最重要的还是老公和孩子”时,她警醒而倔强的回答道:我做不到,我有我的前途啊。

正如中国父母常说的一句老话:父母的眼里你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是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你微弱还是健壮,他们都会一股脑的保护你,他们也都会坚持不懈的挟制你。

高父高母眼里你不会长大,你不会知道你该选择什么,你年龄的成熟只意味着你该行驶生育机器的使命了,但不意味着你的心智可以脱离我们的管控了,只有我们才掌握着最正确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父母是很善于表达的,他们热情的给你送礼物、喂吃的、摸脑袋、咬胳膊、回忆你儿时对他们的依赖、你结婚了可以让他们放心、抱上孙子有多高兴、你让他们失望时他们会哭泣。但他们就是不太会聆听儿女表达真正的需要。

伟同去医院探病那场戏,一面是伟同在一系列的复杂身份和矛盾之中终于到达了压抑绝望的至底点,另一面是高妈妈得知儿媳怀孕实现了她的终极愿望而到达喜悦的巅峰。她兴奋的咬了儿子的胳膊,仿佛他又是那个与母亲情感共生的孩子。是的,她从未注意到儿子的表情下传达的是怎样的情绪,她只知道她很高兴。她从不知道她的儿子对这个结果是否满意,她只知道这是她想要的结果,所以理所应当也是儿子想要的。

类似的,前几年以婆媳大战为代表的一系列家庭矛盾戏风靡中国,正是新时代背景下家庭矛盾白热化的产物。戏剧成分如何激发?往往年轻人们从小在外来文化的熏陶下,思想上接受了很多西方的独立的家庭价值观,可悲的是中国的生活现状却不能允许他们拥有效仿的条件,他们买房子要依赖父母,他们看孩子要依赖父母。两代人之间,物质生活不能完全分离,价值观却走向决裂状态,新的家庭模式中西合璧,不伦不类,想要没故事讲都难。观众们热闹看得不亦乐乎,编剧们却给不出解答。因为这不是一句相亲相爱就能解决的,这是时代产物,是中国经济发展、思想进步必须经历的一个尴尬阶段。

李安导演的故事讲得绝对比我们超前,格局比我们更扩远。那么他给出解答了吗?

高父高母一厢情愿的施压只能带来反抗,而子女发自内心的选择未必不会恰好满足父母的心愿。结局对伟同、安德鲁、威威三人来说绝对是不能再完满的结局,只有一对老父母含着不甘不愿的泪水走向归途。因为年轻人已经适时的接受了突如其来的变化并且展望明天,而老人终将守着他们传统的执念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正如一种文化不能面对多源文化的接纳和融合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便只能产生隔阂与闭塞。一对父母不能面对子女的成长独立而做出心理上的调整,便只能产生自怜与痛苦。

而一对中式传统父母和一个西式现代儿子之间,以上两者皆有。

《推手》观后感:我眼中的推手

自己可能算是个伪李安迷,所以想着看看李安的东西,是不是都像 卧虎藏龙 和 少年派 ,那么有趣,有空间,话转正题。

资源不是很清晰,看着如此的的东西,加上前排无特点的取景和太节约的对白,自己还是敲打了几次,才静了静心,看一看。老头,扎破了我一阶段对外语电影场景的感觉,昏暗,不协调的感觉迅速攀升,接着是中西方“教养”的碰撞,老头俨然是传统中国的缩影,没有交流,无需交流, 简单不解,退步求解,无解,步步退解,最后还是变了方式,其实本就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只有进进退退,推手而已;老太,起初好若留洋派,一股子的傲气,但拨云见日后,骨子里点燃的依旧是传统的无限感伤,本求偕同,确太不糊涂,而得同归;儿子,是我个人觉得很有玩味的存在,父辈、祖辈、祖祖辈的影响,格局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冲击,独而外乃求,以为得,终实不得,踟蹰变而求,半丢不丢,无可奈之,丢而求一刻安宁,终还是不可丢。片中,给我个人的触点很多,开始学着看影评后,很多东西就不知道该怎么感受、表达了,故事没得说,就流畅性而言,不知道该不该用在这样的东西里,于自身而言,不甚连贯,有些推推挡挡,磕磕碰碰的表达,让我很切实的感受了些片中生活的感觉,大概如此,抄袭一诗为终: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的《酬张少府》

《推手》观后感:《推手》:人的孤独

李安导演的《推手》是他的处女作,是一部剧本精彩、电影语言优秀的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大陆老人来到美国同已经在那里结婚生子的儿子一起生活的故事,故事中他与儿子的美国媳妇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故事的尾声,老人和一位有着类似情况的陈太太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凄凉中有着一丝温暖和安慰的结局。

整个影片贯穿并构建于“冲突”。老人朱师傅与儿媳玛莎的冲突,老朱与儿子的冲突,老朱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冲突,当然电影本身也是从一次次的冲突之中推向结局的。

但是在我的解读中,冲突是影片的手段,最后的结局表达了这样一种思考:人是孤独的。

这也许是我非常个人化的解读,但艺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他作用于不同的欣赏个体,产生的艺术意蕴也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老朱为主人公的故事主要是以两条叙事线索交错进行:一条是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条是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发展。

老朱与儿子家庭的矛盾冲突从影片的开始就以专业的电影语言表现出来,影片从此安排了几个升级的冲突事件,把故事推向了无法逆转、必须产生变化的高潮。

影片的一开始,没有借助对白,没有借助音乐叙事,直接以画面语言表现了老朱与美国媳妇的冲突,李安此处视听语言运用之精彩,足见其功力扎实。

通过这几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布景中墙上的中文字画和电脑屏幕上的英文,中国老人和美国女人,开始的对比蒙太奇是非常温和的。

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置于景深镜头中,前景的人与后景的人自然产生了某种联系,那种强烈的冲突和无声的矛盾被画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厨房“微波炉爆破事件”出现了一个冲突小高潮,此幅画面中,为了吸引观众的视线,前景的光线晦暗,照明集中于处于后景的两个人身处狭小的厨房之中,人物被框在狭窄的门里,逼仄的空间,喻示着两人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

中西方的饮食差异也参与进冲突的构建,而两个人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却是身处于两个隔膜的世界。

这一组冲突蒙太奇把两人之间的“战争”升级,老朱“啪啪”的切葱声,玛莎“哗哗”的洗盘声,两人发出的声音像是一场枪战一样激烈,而两人朝向不同的脸剪辑在一起也强调了这种冲突。

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动作外化出来,这场厨房的冲突戏既合情合理又十分精彩,叫人佩服。

晚餐饭桌上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儿子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我一直佩服李安导演设计台词的功力,看似随意自然但又效果突出、用力恰到好处。

画面里餐桌上三个人的矛盾冲突不断,背景声音是孙子杰米在看的动画片里传来卡通人物枪战打斗的声音,这种声画组合巧妙的传递出“餐桌战场”的寓意。这可以看作是影片的第一次冲突高潮。

中国学校里,老朱和陈太太“不打不相识”,很普通的相识场景的设计,同时又让人觉得印象深刻、独一无二。在以后的段落,我们也可以看到,没有讲半个“情”字,但是老朱对陈太太的“情”观众都一目了然。

玛莎在工作上受挫,老朱帮她瞧病,治疗失败的这场戏可算是第二次冲突的高潮。老朱帮玛莎看病,最后玛莎胃出血,慌乱的画面、不稳定的构图、晃动的机位运动、虚化的焦点都强化了这种冲突的高潮。

经历过这次冲突之后,老朱接着和陈太太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送字画拉近了感情。而紧接着玛莎病愈回家,矛盾又卷土重来。

老朱出门遛弯却迷了路,迎来了第三个冲突高潮。晓生把厨房摔打得一团糟乱。

在这个段落的照明以蓝色为主要基调,显示出一种凄凉、凋敝、绝望的家庭环境,传达出一种深陷危机的家庭氛围。

这次冲突迫使儿子晓生必须面对这一系列冲突,人物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做出改变的行动。

在这一刻,影片的两条线索开始交织,老朱与家庭的冲突和老朱与陈太太的感情两条线索交织到一起。儿子晓生安排了老朱与陈太太一家外出郊游,试图借此来解决两条线索的问题。

在郊游爬山一段中,晓生和陈太太的女儿带着自己的孩子远远的走在前面,留下两个老人在后面吃力地行走,李安导演用这个场景动作巧妙地喻示了人物的关系:人生的路不正像是爬山吗?儿女正年轻强健,而父母已经不中用了,走不动了,拖累了他们,只能被他们甩在了身后。

最后,被抛下的两个老人被框在了山洞的弧形之中,这样的构图又表现了两个渺小老人的困境。

爬山这一场景设计富有深意,让人不禁赞叹,电影以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复杂的人物内心及人物关系,十分巧妙传神。

老朱最后了解了儿子的用意,独自离家出走。离家后的老朱走在肮脏的环境中,这样破败的环境也传递出老朱内心的凄凉。

老朱在中国餐馆打工与老板发生矛盾,最后被警方围捕入狱,晓生前去探望的这幅画面,牢中的父亲侧脸面对镜头,虽然儿子就在眼前,他的脸部轮廓光却勾勒出老人的孤独。

故事的结局,老朱和陈太太都离开了自己的儿女独住,而温暖的李安导演还是给了悲凉的故事一个稍显圆满的结局,让两位老人还是重逢了。

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也好,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锋也罢,在我的心中,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是一种关于人性孤独的思考。就像片中陈太太的经历那样,年轻的时候从大陆跟随丈夫到台湾,后来丈夫死了她改嫁他人,后来改嫁的丈夫也死了。她跟随女儿来美国,却因受不了女儿的美国丈夫被“赶出来”独自生活。她也曾回北京探亲,但也没什么亲人了,只有几个侄子,但是她离开大陆那年,这些侄子都还没出生呢。曾经的故土她也认不出了,北京城也变了味儿。陈太太的经历简直让人感到莫大的孤独,但是老朱的故事何尝不是呢?老朱也是年轻时候死了老婆,最后跟随儿子来到美国,和陈太太的故事差不多。

我想,人们早就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孤独的本质,所谓的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只不过是众多人生模式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种。

人生哪有那么容易没有叹息?

人生哪有那么容易尽如人意?

只可惜,这些道理很多人只有老之将至的时候才得以领悟。李安导演的处女作便把这种浓烈的关注给了老年人,足见其心中大爱。

我们每个人都将是老年人。关注老年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爱他们,就是爱我们自己。

《推手》观后感:朗雄把李安带活了

大概说到因为一部电影爱上一个女人,诸如纳塔莉波特曼之于《黑天鹅》、赫本之于《罗马假日》、朱茵之于《大话西游》、费雯丽之于《乱世佳人》……

可要说到因此而喜欢一个男人,可就是百中无一了,既有同性之间天然的排斥,也是对异性少了些苛责多的是欣赏的眼光的原因,总之,因为李安的电影让我不由得欣赏起了一位男性,朗雄,他让人不由得想到父亲,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的父亲,也是因此《饮食男女》《推手》《喜宴》能被称得上是“父亲三部曲”吧。

我是先看的《饮食男女》的,看完了大概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没什么人生大道理,随着一盘盘的美食,一桌桌的盛筵,故事就这么烹饪着。如问闻不到屏幕内的香气一样,你也猜不透故事的结尾。最后一掀锅盖,好个李安,手法娴熟也不过如此,看电影如烹饪美食,最最享受的,大概就是最后这一刻吧。

后说郎老先生,倒把丧妻、膝下三女、国宴大厨给演活了。煎炒煮炸蒸焗焖炖倒是拿手,如何与女儿们交流倒是有些摸不着头脑,就好似个平凡父亲……故事就这么发展,或许有些冗长杂乱,却和市井毫无距离,就或是街坊中实实在在发生着的,这也是考验朗雄先生表演火候的,稍不注意就有了疏离感,便不会那么熟悉又亲切了吧。

《推手》看来就更加具有情怀,些许是李安心中一直隐藏的《卧虎藏龙》的影子的折射,用现代社会的背景,讲述的却是英雄迟暮的故事。也有很多中国的传统:太极、书法、京戏……这就是早期李安的作品的特点,也是所谓的情怀吧。影片的格调一直沉稳而忧伤,却似乎没有一个爆发点,这大概就是老了,也是李安拍摄手法的成熟,讲一个平而不淡的故事是最难的。无疑,主角选用朗雄也是非常正确的了。

《喜宴》中的朗雄是个配角,戏份称不上多,却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不仅是推动影片发展的明线,也是全片的亮点,这也是李安和朗雄最为默契的合作了吧。

很难想象是李安成就了朗雄,还是朗雄成就了李安,但也仅就这三部了。郎老爷子应该欣慰才是,毕竟人死后13年了,还能有个后生晚辈念叨着挂念着佩服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zuowen/90506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快手超拽句子合集 一般般的我一般般的拽 一般般 下一篇: 2020端午微信小短句 端午节个性说说10字左右 2020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