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词典 > 正文

2012影评 后天2012

导语:2012电影评论几乎每个人都应该幻想过世界的毁灭和审判日的到来。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想体验灾难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埃梅里希几乎以各种方式诠释毁灭和被毁灭,为观众宣泄。发泄自己的不满,发泄现代社会的压力,在爆炸和绝望中冲击观众的视野,让他们满足自己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毫无疑问,《告别亚特兰蒂斯》就是这样一

2012电影评论

几乎每个人都应该幻想过世界的毁灭和审判日的到来。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想体验灾难带来的快感。另一方面,埃梅里希几乎以各种方式诠释毁灭和被毁灭,为观众宣泄。发泄自己的不满,发泄现代社会的压力,在爆炸和绝望中冲击观众的视野,让他们满足自己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毫无疑问,《告别亚特兰蒂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传统方式。

如果把《后天》和《永别了亚特兰蒂斯》相比较,可以看出两部电影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描绘了世界尽头的人性、邪恶和善良。无私又自私。还用大场面和巧妙的特技来赢得观众的注意。观众的食欲被死亡和灭绝的恐惧激起,然后观众在阳光下松了一口气,人类又重生了。

美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美国人的民族荣誉感、以美国为中心的故事结构缺一不可。但在《后天》成功的基础上,埃梅里希又加入了一些《后天》所没有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这部电影的独特性。

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向观众呈现了危机下的世界。一艘漂浮在水坑里的玩具船被主角的车碾过。背景是模糊的雨。男孩拿着伞看着被雨水吞没的船,没有任何表情。然后是到达地面的黄光,还有地壳的晃动。导演剪辑了几个快速镜头,以及部分令人沮丧的音调。准确地向观众传达了这个世界上的一种不安。同时,被掀翻的玩具船是否预示着电影后的方舟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一个问号。

影片一开始就没有《后天》前面部分过于拖沓的问题,对地球危机的解释也很简单,甚至用地下的开水来清晰传达灾难的严重性。

然后导演很自然地把故事的主线拿出来了。美国家庭自救的故事和《后天》没有什么不同。虽然有点老套,但如果注意细节,就会发现里面人物的设计很有意思。男主角是一个真正的无名小卒,而对面的俄罗斯人是一个百万富翁。这是一个知道世界毁灭真相的疯子,但这是一个希望人们死去并腾出逃生船的政府官员。导演用了很多对比来加深观众对每一个角色的理解,并在脑海中塑造生动的角色,最终让电影根据角色的不同而升华。比如最后那个傲慢的俄国人把儿子扔上了方舟,他却在深渊里翻滚中失去了重心。主角前妻的丈夫和主角互相憎恨,互相欣赏,摒弃了情敌的芥蒂。

在导演的镜头下,英雄的所有特质都被淡化了,但他们的共性并不代表他们一旦身处险境就不能真正承担重任。无论是从主角开车到毁灭的世界,还是从他在水中开关闸门,他们的普通人在危机中迸发出一种英雄的能量。

影片的叙事过程总是带着时间的紧迫感,字幕不断报道时间和日期,无形中加剧了观众的紧张情绪。而且,危机的渐进性增加了讲故事的悬念,就像火山的喷发,不断喷出轻烟,然后是最后一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喷发。

我想每个人都会佩服这部电影的特效。特写,地球像一层薄薄的纸,上帝用手指戳了几个洞。从近景来看,人类文明被卷入其中,一切都被毁灭,瞬间消失。这就像上帝的大手抚平了整个世界的起伏,试图杀死所有的生物。从白宫到埃菲尔铁塔,从黄石到印度,从加州到西藏。死亡只是镜头中的一闪而过,绝望似乎成了强调的符号。无论从天而降的天火打得大地千疮百孔,无论地震如何撕裂人间无数褶皱。

当然,我不认为任何人可以忽视这部电影的一个有趣之处。《最后的方舟》是在中国制作的,这部电影的档期刚好在美国金融危机复苏之后。不排除恭维中国的意思,作为一部商业片取悦中国观众确实能为《别了亚特兰蒂斯》赢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而且,就美国而言,是时候拍一部灾难片来发泄金融危机后的情绪了。

送别亚特兰蒂斯没有刻意强调信仰、人类责任、爱和友谊。就电影的深度而言,只是一部强调亲情的商业电影,但没有人怀疑他的艺术电影的影子。从梵蒂冈教堂,上帝的手和亚当被一条裂缝永远分开,从乞丐在街上徘徊举着末日来临的标志,到象征美国荣誉的方尖碑倒塌。

人是上帝的弃儿?人类的末日是毁灭还是自我毁灭?状态形式重要吗?可能大家看完都会有问题。也许问题不一样,但导演的目标终究达到了。当结局来临时,你会怎么想?

最后的结局不会出乎意料。至于毁灭的电影,人类终于赢了,三艘方舟驶向光明的未来。

影片最后部分缺少了电影前部的精致,有些人有拖沓费时的嫌疑,最后的高潮明显不如开头,让人觉得虎头蛇尾。甚至在船撞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还有一种看《后天》续集的感觉。导演不遗余力地展现氛围,但不合理的结局时间和稍显重复的剧情给这部电影带来了一些不足。

导演的叙述不严谨,有些前后矛盾。比如全球通讯系统已经停止运行,黑人科学家仍然可以打电话给印度。既然地球板块在运动,为什么最后一个场景中地球还是原来的样子?飞机引擎是如何坏的。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部将于11月上映的好电影。毕竟这是一部能让你视觉震撼的电影。

2012电影评论

虽然叙事相当缓慢,但《告别亚特兰蒂斯》依然以其出色的特效震撼着大家的视野。如果能有选择地避开宣扬美国“主旋律”信仰的台词,不深究这部电影是赞美中国还是贬低中国,就能享受一场盛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要面对大自然的极端终结,人类该如何应对?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内容。

先说点好听的吧。这部电影真的可以在特效上笑遍全世界。这部电影结合了灾难电影中使用的各种技巧。率先在《后天》制作团队参与作品的地震、火山、海啸、雪崩,都在这部电影中倾泻而出,而且都是“增强版”。埃梅里希正在证明,除了他之外的任何灾难片都只是从他身上挖走了冰山一角。想看最真实的灾难现场,还是要等他的新片!如果你被残羹剩饭吓到了,不要来电影院看《告别亚特兰蒂斯》!

这部电影有两段最霸道:一段是主人公开着一架小破飞机在倒塌的建筑间穿梭,另一段是主人公父亲所在的游轮被巨浪掀翻。前者将现实与灾难完美结合。前几天上映的韩国灾难片《海云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真人和海啸特技没有很好的融合,没有办法给特技镜头的震撼增加张力。这部电影的这种戏剧性可以说是灾难片的震撼和动作片的张力的结合,可以让观众更加担心男主角的动作。尤其是从飞机内部拍摄的一个正在倒塌的建筑。倾倒的建筑就在眼前,小人们或垂或落,这不是“宏伟”,而是更引人注目。后一段,一艘超豪华、超巨大的游艇被海啸引起的巨浪硬生生穿越。透过窗户,你可以看到里面有人摔倒。记得上一次看到“煮饺子”这样的场景是泰坦尼克号!

这部电影最好玩的地方之一是,美国总统放弃了乘坐方舟的机会,留在了家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不仅没有给任何难民带来救济,最后还被美国自己的大型航空母舰给压扁了。作为总统,他死于自己国家最骄傲的战略武器之下。这是因为埃梅里希无意中透露了自己久违的不羁行为吗?幸运的是,这部电影中的美国总统采用了符合奥巴马当选的黑人演员。如果埃梅里希发现布什酷似他,那么这一刻将真的成为一个巨大的讽刺。

这部电影描述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个主题被认为是功过并存。然而,这不是电影或制片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令人头疼的问题,一个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这部电影在这个主题上力求完美。整个救援计划由政治家策划,由商人支持,由科学家保障,由普通民众贡献。除了理性的救援计划,我们还设计了一个英雄和其他人的团队,他们代表了非理性和情感的救援。全民自救的成功,可以缓解“只保全人类精英”行为带来的情绪压抑,这对于人权来说是不够的。毕竟,如果你问自己,有多少付费看《告别亚特兰蒂斯》的人能承认自己是“必须”走进方舟的?

与《后天》中的一对父子不同,这部电影描写了多个人物,颇像多线叙事。不知道是不是从尹齐均的合作中学到了这种新的灾难片人物塑造方法。这些人代表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阶级,也反映了“世界末日,人类文明生存”的大主题。通过这些不同的人,影片既展现了政府的应对策略,也展现了个人的应对策略,两者的结合成为一次完整的末日生存演练。从电影的完整性来看,这次演习非常成功。

美国总统是黑人,最早预言灾难的科学家是黑人,方舟是中国制造,无数多国峰会的召开,都证明这部电影试图摆脱“美国是灾难的核心,只有美国人才能拯救世界”的好莱坞老形象。《告别亚特兰蒂斯》打着“世界末日”的旗号,自然要动员全世界一起抵抗这场灾难。遗憾的是,总统和科学家的两次激情演讲依然充满了哈里森·福特的味道。了解好莱坞精神污染方式的中国观众,还是可以在瞬间选择性屏蔽。然而,意大利总理带领人们祈祷的这段话相当新鲜,因为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被认为是这些国家最有趣的领导人之一。

最后说说这部电影的中国元素。在电影上映前,很多喜欢育儿的人就贴出了这方面的帖子,说电影中有很多中国元素,致敬中国汶川大地震等等。看完这部电影,我真的很惭愧。《告别亚特兰蒂斯》中的中国形象几乎是负面的。也许有些人看不清楚,但如果有人只是为在好莱坞大片里听到普通话而欢呼,我只能说是悲哀。首先,在电影开播的八国峰会上,除了中国的,日本、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领导人都有摄像头!你什么意思?ark都是中国制造,但是中国没有参加决策会议?美国人真的把中国当工厂,不是吗?光凭这一点,这部电影就该下地狱了。其次,电影中有那么多讲普通话的中国面孔,但这些人都是底层工人。不要谈论方舟上的乘客,即使是方舟上的工人也很少看到中国的脸。这能叫“很中国化”吗?最后,带人进入方舟的人也是中国人。而在这次潜水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中国向导的一个失误,差点葬送了两个方舟人的生命。希望这个设定不是嘲笑中国人想去方舟,只是钻个洞而已。

2012电影评论

从灾难片来看,罗兰·艾默里奇的新电影除了灾难场面超级震撼、灾难效果超级逼真、杀人灭口的文明太多之外,没有以往好莱坞灾难大片《独立日》、《末日》中的救世英雄。整个人类并没有靠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的文明,而只是被卑鄙的全球政府合作所压制,以至于极少数拥有权力和金钱的人活了下来。影片不仅基调悲观,而且人文关怀极度匮乏——影片结尾,十多万用金钱和权力活下来的人,甚至没有为其他日子死去的几十亿人哀悼,只为他们的生存而欢欣鼓舞。

在剧情上,影片基本分为两条线索。一个线索是地质学家阿德里安博士,他首先发现了太阳导致地核变热的现象,并将其报告给了美国政府。结果美国政府选择保密,被迫在八国峰会上与其他大国分享秘密,互相合作,在中国青藏高原秘密建造诺亚方舟,一国一艘。各国政府联手封锁信息,任何打算向公众泄露秘密的人都会被暗杀。阿德里安博士自始至终都失败了,他的预测总是不准确的。幸运的是,影片以“正义”的演讲结束,让成千上万买了票却被挡在船外的达官贵人登上了船,赢得了美国前总统女儿的青睐。

另一条线索是“杰克逊一家的末日冒险旅行笔记”。估计编剧写剧本太深入了,直接把三流垃圾小说家杰克逊当成自己的化身。在各地高尚人士的帮助下,从预言电台狂人到俄罗斯大亨再到中国方舟工人,杰克逊一路带着前妻和孩子在这场夺去数十亿人生命的大灾难中活了下来,但他一根毫毛也没有受伤。影片结尾,杰克逊不仅成为拯救了整个美国“诺亚方舟”船的超级英雄,还在编剧的帮助下杀死了前妻和现任丈夫,并在影片结尾与前妻和孩子一起顺利享受家庭幸福。

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情为了自圆其说而颇有瑕疵,我们来说说看这部电影的作者的“震撼感”:最“外在聚焦和温情”的剧情是,在电影的结尾,人类文明被地震、火山和海啸摧毁,只留下了青藏高原。阿德里安博士其实可以用普通的索尼爱立信手机,用普通手机接一个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同事的电话;为了保守秘密,其他国家的政府毫不犹豫地暗杀了所有想泄露诺亚方舟计划的高层人士。他们甚至死了,从一个利用电台宣传世界末日,掌握诺亚方舟项目现场的电台狂人那里消失了。他只是把地图递给杰克逊吗?

好莱坞特意将上一场超级灾难指定为海啸,大概是在暗示仍在全球肆虐的金融海啸。类似的暗示还有很多,包括几乎所有的灾难场景都发生在美国,金融海啸最严重的地方——住宅楼裂开,摩天大楼倒塌,加州城市坠入太平洋,华盛顿方尖碑倒塌,白宫被海啸带来的船空摧毁...几乎所有代表美国资本主义概念的符号都被摧毁了。在金融风暴下,好莱坞似乎迎合了西方一些人的“末日心理”。此外,把“诺亚方舟”拯救人类的计划放在中国,似乎暗示在当前的金融海啸下,只有中国才能拯救全球经济。

总的来说,《告别亚特兰蒂斯》是一部灾难大片,场景最震撼,效果也是历史上最真实的。好莱坞电影人“恶意”混淆虚构情节和虚假神话概念,通过互联网在人群中激起“末日恐惧”赚取更多票房。观众可以把这部电影当成超级放松的“末日冒险之旅”。他们不用花太多的脑筋去思考电影的假设和情节是否合理,也不用关注几十亿没有去诺亚方舟的人的命运。只需盯着屏幕嚼着爆米花,跟着杰克逊一家去探索和享受那一波又一波超级震撼的“末日场景”。虽然这是好莱坞电影人的一厢情愿,但不管怎样,还是看电影吧!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chengyu/822800.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刮痧电影观后感 电影刮痧 下一篇: 小孩不笨2观后感 小孩不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