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词典 > 正文

《大象席地而坐》经典影评10篇 保持缄默结局

导语:《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胡波执导,章宇 / 王玉雯 / 彭昱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象席地而坐》影评:大象席地而坐:人世间的仇恨与恶意,都在凝视的目光里:《大象席地而坐》在当地时间24日晚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由胡波执导,章宇 / 王玉雯 / 彭昱畅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大象席地而坐:人世间的仇恨与恶意,都在凝视的目光里

:《大象席地而坐》在当地时间24日晚举行的颁奖礼上获得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特别提及奖。 以下是处女作评委会主席,罗马尼亚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的回复,关于他们评委会对《大象》的看法以及授奖词:

我们都对这部电影爱不释手,并且整个评奖过程中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讨论。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电影,并且是一部如中国电影史上那些伟大的处女作一样、必将被铭记的电影。 这部影片的表演非常动人,对调性有着出色的掌控,推拉镜头也不输名家,这些标志都显示出这位英年早逝导演的渊博才华。在他仅有的这部影片中,胡波已经在电影史上留下了印记,他用电影发出的声音绝对不会被忽略。基于以上理由,我们三个评委非常高兴可以将特别提及奖授予《大象席地而坐》。”:《大象席地而坐》于当地时间2月23日晚获得第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论坛单元的费比西影评人奖。

首发于公众号“奇遇电影”仍是首日早上八点开票不到九点就被哄抢一空,放映厅外早早排期了等空位的长队,放映也真的是座无虚席。或许外媒及观众更多是对场外信息感兴趣,毕竟刻薄点说,“自杀的年轻导演”已经足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噱头了。放映后观众们的提问也主要集中在这部影片多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导演的原意,最终能不能在国内上映之类。胡波去世前完成了《大象》的粗剪版本。由FIRST电影节出面协助进行后期制作,赤角担任国际发行。目前这个版本仍有一些技术瑕疵,尚未获得龙标,不知何时会以何种方式在内地上映。

或许胡波这部电影并不会如他的死亡那般引起的轰动——吆喝是一回事儿,卖票是另一回事儿,但这部有待进一步后期打磨的影片仍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2018年乃至近十年非常重要的华语电影作品:胡波在影片中实践了一种贝拉·塔尔式的时间-凝视美学,是华语电影中极为少见的极端作者化风格,然而也是因为没能解决剧作和视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作品仍呈现出一种撕扯般的分裂状态。

《大象》的片名和一小部分情节来自胡波的小说集《大裂》中的一部短篇小说,不过影片把小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从花莲动物园搬到了满洲里马戏团;睡了朋友老婆导致其跳楼的“我”也不再是失业编剧,而改成了小混混;他跟前女友的纠葛也得以保留,这些大概是……影片十分之一的情节吧。小说《大象》算是作为小说作者的胡波的某一种特定风格:深受雷蒙德·卡佛影响的作品。另外一种典型的胡波风格则是脱胎于电影学院剧作教学的强戏剧化作品,通常人物及关系比较简单而事件比较离奇。我相信《大裂》中不少片目都是当做电影故事大纲来写的。这种创作状态忠实地反映在了电影之中。

《大象》是极度分裂的:剧作上是一个昆汀、盖里奇、宁浩或者《心迷宫》式的多线复杂叙事,并且更为极端地将故事时间限制在一天之内,四个人物之间除了人设上的联系,基本是靠巧合完成的,这是典型的靠剧作技巧实现的编剧工作。但与之背离十万八千里的是……恍如贝拉·塔尔般的视听风格。作曲听上去颇从Mihály Víg的作品中找了些灵感,有着很相似的曲式和编配方式;音效虽仍有待进一步润色,但仍能听出一些颇为作者化的处理,比如强调人物的主观感受,在情绪极端激烈的时候故意使用音效的静场处理等等;摄影则是以时下最流行的“沉浸感”为要点,但语法结构上则是强调对人物的凝视和对真实时间展示,以中近景到特写的手持跟拍和环移为主要的镜头调度方式,有许多设计非常精湛的长镜头。胡波曾参加了贝拉·塔尔做导师的FIRST训练营,也拍出了一部颇受好评的短片。《大象》中有多处指向贝拉·塔尔的段落,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养老院那场戏,完全是对《鲸鱼马戏团》里暴徒袭击养老院的致敬。这种视听风格当然极大地加强了对片中人物仇恨、恶意、无助、焦灼等情绪和状态的表现力,但也相当大程度上与剧作的强情节无法匹配。

这大概是胡波作为导演最挣扎的所在。一方面他的全部学院训练都将他指向一个强调强叙事剧作和类型电影的方向;另一方面他的个人美学追求又是与之完全悖反的。相比之下,贝拉·塔尔的处理就是以视听为先,《伦敦来的男人》作为一部乔治西默农改编,一部看起来一点不像,却又事实上包含主要元素的黑色电影和犯罪片,以牺牲叙事为代价换得了纯粹的影像。当然胡波无法跟早已大成的塔爷相比,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高度类型化的叙事和极端作者化的影像风格是如何之不可调和。

如果胡波选择他作品中另外一种影像来源作为主要风格的话,这种分裂状态或许可能得到解决——我所说的这个方向是日本“丧片”,比如山下敦弘等三位日本导演改编佐藤泰志的作品,或者桥口亮辅的《恋人们》。《大象》在影像风格上最接近的是吴美保的《只在那里发光》。片中有不少看上去颇为日系“凹造型”的段落,加之四个主要人物中两个中学生一个青年小混混——其实《大象》的一个可能的方向是残酷青春,但是胡波完全摈弃了这种可能,更多地通过凝视来直抵人物内心的恨和他们遭遇到的恶意。《大象》是无比绝望的,而且随着情节的推进变得愈加绝望;它对社会并无意批判,而是一种彻底的拒绝。片中人物不无故作深沉的那些人生感悟式的对话或者独白,正如片中那个刻意设计的、虚幻且无法抵达的满洲里一样,完全是作者赤膊上阵的干预;而这种稚嫩和生涩可以被原谅,而且必须被原谅。正如《大象》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的光芒是显而易见的闪耀。

看《大象》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想起罗马尼亚的天才导演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2006年时年28岁的他在拍完《加州梦想》后不久因车祸去世,同车去世的还有他的好友,年轻的录音师安德烈·通库。一年之后按照导演台本剪辑完成的《加州梦想》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并捧得大奖,也成为名震一时的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代表作。从那年起,罗马尼亚国家电影学院的国际学生电影节CineMAiubit就将最佳导演奖命名为“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奖”,最佳声音设计奖命名为“安德烈·通库奖”,直到现在。那么国内的节展,会有类似的举动来纪念胡波吗?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不轨之志——《大象席地而坐》获得影评人费比西奖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在此处,并在荒原里寻找可以通向哪里的通路,并坚信所有的一切都不止是对当下的失望透顶。”

——胡迁

人生是片荒原。

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胡迁遗作《大象席地而坐》获得柏林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此消息让我于混乱中醒来,一丝慰藉,更多的是悲哀,无头苍蝇一样的悲哀。第一次得知此人是一则死讯,这也恰恰是可笑之处,看吧,不得不说死亡是最好的催生剂。而后下单,购买此人的小说集《大裂》,混乱,恶臭,虚无,死亡,你所能想到的任一一个负面的词汇都能从中找到应证。要知道语言是具有欺骗性的,对于人来说语言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欺骗——欺骗自己,有人用来麻痹自己生存,有人用来告诉他人希望,而作者本人大抵是真的不想活了,告诉自己最现实的真相,这样的结局不是喜剧就是死亡,我想最后也是死亡。

当死亡套上那对世界的操蛋还心怀不轨的大脑时,无人知死亡者的感知,但旁观者往往蜂拥而至。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所有一切都不止是当下的失望透顶“,人生是片荒原,所有心怀不轨之人都在混乱,泥泞中前行,彼此相望,寻找着自己编织的”大象“,却不得始终。”最后一根稻草“往往伴随着死亡,有的人长的瘦,于是死的比较快,有的人生的胖,所以拖得比较久,胡迁恰恰是个瘦子,所以死了,操,这得警醒,我也是一个瘦子。不过写于此,我又觉得他是幸运的,死亡总会来的,而死的人用最后一个动作将自己催生,如果不是死亡,片方将不会妥协,如果不是死亡,自己得不到保全,如果不是死亡,我也不会知道他。呵,失望是种好东西啊!我笑了,我在此深深的恶意,实属不该,没人知道如果之后。世界操蛋于此,要用死亡来警醒,借一句他的常用语来表达:”CTMD“

好了,望天堂安息,哦,对了忘了,不轨之人只有在地狱。

谢谢的你不屈

2018.02.25

尤子

愿更多不轨之人看到你,愿你的作品成典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大象他妈的席地坐裂了地

今年上半年吧,读到了一个梗概,叫做《天堂之门》,简单得很,但半夜里读了好几遍,很是喜欢:文字里有诗意,故事里有哀愁。后来见到了作者胡波本人。尬聊了小半天,也还算愉快,虽然没有落实合作,但看成了他少为人知的处女作《大象席地而坐》,并与他在一个好天气里又见了一面,算是往前进了一步。再后来没多久,就是接到电话,被告知他死了,是自杀。

接到电话的时候,我跟对方说,你过十分钟再跟我说,我听不了这个。活到这么大岁数,认识的人亡故的并不多,没啥心理准备,也不大愿意相信。和胡波说是至交太那个了,说熟识都勉强,而且坦白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象》成绝唱了,《天堂》拍不成了。但是,是真切的难过,还夹杂着一点恍惚,并且延续到现在。

一个人的亡故,如同石子投入水面,涟漪再久终将散去,保持缄默或许是表达尊敬的最好方式。写点什么,是连日看到连日更陌生的一些人亢奋地议论他的死亡,胡波半年前埋怨生活困顿的微博被翻了出来,他本人作为一个酗酒脆弱的文艺青年人设被广泛传播。人们没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于是拼命转述他所谓的苦难,并表达无谓的同情或诘难。习惯用二手信息表达充沛的情绪,是碎片化时代稀释情感的一种癌瘤。

穷当然让人懊恼,但穷本身真的没有怕穷的人想得那么绝望。什么是绝望呢?绝望就是《大象席地而坐》里讲述的那样,大象不过是被叉子扎了屁股,人们却欣赏并向往它坐着的姿态。

现在会感叹何其幸运看过《大象席地而坐》,尽管是未定剪的版本。时长长达四个小时,这是《大象席地而坐》这版被“诟病”的地方,当然我并不这么觉得,个体感受自然不是权威,也要坚定表态:这是我十年来看过最棒的华语片处女作。四个小时讲真也挺长的,一起看的朋友一路小跑上了三次厕所,但影片结束时,我们共通的感受是:末段好几处都像是完美的结尾,但又确实希望这个故事一直继续下去。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发生在北方,重要的线索有三条:彭昱畅饰演的中学男生为小兄弟出头,招惹了街头混混的弟弟并闯出祸端;街头混混睡了哥们儿的女人,哥们儿的选择让他陷入道德困境;男生的邻居鳏夫老头莫名卷入了两人纷争,而他自己的麻烦是儿子儿媳打算卖了他的房子并把他送到养老院去。几个人最后相遇在火车站,都打算买票去满洲里,去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北方的冬天,天气凛冽,路上结冰,每个人都走得很艰难。

借一个少年的危机,胡波撕开了一个城市“有序”下的冷漠,每个人都在被生活扭曲和努力的抗争这种扭曲。主题不甚新鲜,胜在感知细微:少年目睹了心爱的女生被掠走,只敢留下一张托大装勇的纸条。青年一本正经的挽救爱情,失败就像后厨突如其来的火灾一样无法避免。老者勉力抗争拒绝卖房,最后的理由是在养老院无法照顾养了多年的狮子狗。在一个很随意的早晨,这条狮子狗被一条很随意走丢的大狗咬死了,狗断气的刹那,无处可去的绝望感几乎要冲出屏幕,把观众死死地钉在座位上。

三个人,牵扯出的,是与之相关二十个有名有姓的群像。导演胡波施与笔墨浓淡不一,但每个人都有声有色。比如男生小女友的妈妈,是个失败的丢了男人的医药代表,电影中总以中远景和侧面出现,寥寥几笔已写明,她对女儿的厌恶源于对自己的厌恶。只有两场戏的丢狗男主人,也拍得有趣的很,猥琐、丑陋、外强中干,正是我们每个人扞卫自己私利可能的样子。这个不具名的北方城市,被这二十个人物支撑起来,他们游走挣扎,像是我们操蛋的日子被拍扁到了银幕上。

技术层面而言,《大象席地而坐》呈现了胡波导演的天分,撇开这部戏实际制作成本超低这件事不谈,影片并无明显瑕疵可以诟病:人物庞杂有序,收束荒诞有力,影像表意准确,剪辑自然流畅,就连配乐也很有想法,诙谐俏皮,在故事沉重的调子里挑出亮色。看完称赞音乐好,胡波只是摇头,哦,没钱,还没做完。最让人意外的,是胡波在调配演员方面表现得完全不像处女作导演。影片里,每个人都像为这个电影生长的:他们眼角的皱纹、眉上的霜花、咀嚼烟卷后吐出的烟圈,都像是被胡波精巧安排。

文字不足以传达影像的魅力,写下这些是为了让多一点人在谈论胡波时,除了说他是个自杀的年轻人,也知道在他曾经拍摄了一部很棒的电影《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曾提过,想连拍三部电影,从一群人拍起,一群人好拍,再拍三个人,最后拍一个人。我暗自揣度《大象》是一群人各自沮丧,《天堂之门》是三个人无论如何选择都沮丧,最后那一个人的故事,则永远没有答案了。只是揣度而已,不敢妄言就理解了胡波的创作。创作者和观众永远隔着一条河,即使没有恶意,这层阻碍也容易让人沮丧生气:双方握手言欢,可能是在误会了的感知层面惺惺相惜;双方彼此不解,也并不会让任何一方看上去高级。但起码有个得体的方式,保留大家体面,不必呈现各自的愚蠢。

看胡波的电影,和读他的小说一样,一直被一种浓重的“丧”情绪围绕。但两次与胡波的见面,他都还算积极开朗,我曾天真以为投诸创作就是他释放绝望的方法。我也大意揣度,敢于在作品里呈现绝望,其实内心是渴求希望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就在展露丑恶时更褒扬善意,看世界万念俱灰,就在表达绝望时更努力去凿生命里的一道光。《大象》的结局是几人最后都打算去满洲里,看一头传说中席地而坐的大象,结尾处有个镜头美极了:开着夜灯,大巴驶向旷野,四个属意去满洲里的人,并其他旅客一齐下车来,抽会儿烟,踢两个石子,笑两下、歇一会子,又上了车,灯远车行。

谁都到了火车站,谁也没能去成满洲里。

让这道车灯熄灭的,也许是生活映射了丑恶,也许是负重压垮了前程,唯独不是穷困本身。看过胡波短片的人都称赞他技术过关,他也和我说过:商业片我会拍的,就是没意思。我想胡波对自己的选择是做过准备的:选择小众不必捆绑崇高,往高处走、往窄处去,本身就意味着是一条更艰难的路。但既然一去了之,多少证明,准备得还不够。对像胡波这样的人,朋友也好看客也罢,即使不能给他们点一盏灯,也不必为他们遮住日月;可以不与他们同路,也不必嘲笑他们披荆斩棘。欣赏不苛求,诋毁要不得,同情也不必,尊重,就很好。

无论如何,胡波只存在过去时态了。我对胡波自杀的决绝保有敬意,但说到底并不打算赞美或肯定这种行为本身,最诚恳的态度是:每个人都不得不对自己的选择埋单,就当是大象庞然巨物一屁股坐下来,他妈的坐塌了大地吧。死亡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胡波或许就是游吟诗人闯入了商业战场,一个故事也一定有不同版本,没有人能公正裁决全部,各得其所就好。再则,无论如何对胡波本人来说也没有更实质的意义了。只是喜欢《大象席地而坐》,也遗憾《天堂之门》只能停在纸上。

骑墙平庸如我一直宽慰自己:没有谁该一直困惑、一直愤怒、一直惶恐,向生活低头、和生活和解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有时候甚至是人生的幸运啊。但我还是不会忘记第二次见面,胡波你帮腔我说的话:他找我不是来炒股票的,是来做点事的啊。愿你说得对,愿更多人有机会看到你的《大象席地而坐》,愿你抵达天堂之门,看到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我在柏林看了胡波这部4小时长的遗作

去年在柏林看了马莉导演聚焦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囚》,今年在柏林看了青年导演胡波的遗作《大象席地而坐》,两部华语片的共同点是长,前者近五个小时,后者四个小时,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一场马拉松,且看完心情都会很低沉。

提前一天就去媒体中心申请了《大象席地而坐》的票,没想到被告知已经售罄,后来辗转通过其他渠道才得到一张票。我走进影厅的时候,主持人正在台上请观众帮忙寻找身边是否还有空余的座位,直到全部座位都被填满。看见外国普通观众们兴奋期待的面孔,我心情稍微有点复杂,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故事,以及它诞生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酸。可能很少有过这样的情况——电影节本该是一名导演最荣耀的时刻,观众翘首期盼,而后报以尊敬和掌声,可惜导演已经看不到了。

1,《大象席地而坐》讲述了四个人的困境:

第一个人是社会混混A,他睡了朋友的老婆,被回家的朋友撞见,朋友一时受刺激跳楼了。他觉得不是自己的责任,隐瞒事实的同时想去满洲里避避风头。

第二个人是少年B,他为了帮好友摆脱校园霸凌,失手将霸凌男孩推下了楼梯。男孩有个混社会的哥哥A,少年害怕他哥哥来报复,便到处躲藏,想去满洲里看传说中的大象。

第三个人是少女C,她和母亲关系恶劣,却渐渐和学校副主任产生了不正当的感情。C和副主任的绯闻传遍了学校,濒临崩溃之际,她同意跟随好友B一起去满洲里。

第四个人是老人E,是少年B的邻居。子女以学区房太小住不下为由,想送他去敬老院。老人机缘巧合被卷进了A与B的争端,再加上对子女的失望,便擅自带着小孙女前往满洲里,去追忆他当年当兵的地方。

男女老少四个人之间有着种种复杂奇妙的关联,他们四个都在遭遇接连不断的麻烦,仿佛掉进了逃不掉的人生怪圈。眼看四个主角都无路可逃的时候,传说中满洲里那头整天坐着、不为威慑和食物所动的大象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情感出口。

2,技术层面先营造出压抑氛围:

这部电影刻画了众多底层小人物,故事以一座并不发达的东北小城为背景,再加上非常粗糙的制作——完全不打光,多数时候画面都是偏暗的,接近消色调的,甚至看不清人脸;不怎么稳的手持镜头,嘈杂的同期声,一些素材看似并未被精剪过,很多地方的混音都出现了严重问题……首先在技术层面就营造了一种十分压抑的氛围。这一方面可能是受限于成本,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导演个人风格的选择,以及后期部门出于对导演的尊重进行了全盘保留。

3,一部悲观厌世的作品,但不乏作者才华:

死者为大,我很难以客观准确的语句来评价这部电影。但看的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实在太沮丧了,太悲观了,每个人物身上都萦绕着一股厌世情绪。但作为一部影像作品而言,它又时不时闪现出作者才华的一面。

电影里每个人物的台词多少都是有些深沉和文艺的,连两个中学生都是,口吻相当成年化。这些人物不停地拷问自己一些抽象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身边人和对这个世界的愤怒与绝望:“我什么都不是”,“你这么做有什么意义吗?”,“我是最后一个看透你是个狗X的人”,“人渣!狗屎!恶心的玩意儿!”,“这世界可真恶心”,“你什么时候感到舒服过吗?”,“人生就是一桩接一桩的麻烦”……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

尽管在价值观念上我并不倡导,但不得不说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融汇成了一股颓废、堕落、歇斯底里的气质,使得这部电影别具一格。尽管也是相互穿插的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刻意营造昆汀和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那种戏剧性的冲突和巧合,张弛有度的叙述,隐隐的情绪高潮,让四小时的片长并不觉得煎熬。片中用了很多跟在主人公背后的手持长镜头,除了人脸外几乎没有特写,很克制,还是有一些作者性的设计思维在里面的。据说导演在拍之前跟摄影师一起做了仔细的分镜,并非肆意而为。

几个主演的形象都很接地气,但演技一点都没被掩盖,尤其是彭昱畅,从《闪光少女》里的靓丽男闺蜜摇身一变,成了北方小城土里土气的中学小混混,年龄和气质竟然都毫无违和感,真是相当厉害了。个别配角演员略微出戏。

4,影片结尾向胡波致敬:

此次《大象席地而坐》开始放映之前,FIRST青年影展负责人高一天上台介绍:“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今年大家看到的最长的一部,但是一点都不沉闷,它讲述了四个人的生活,生活往往比我们想象得更长一点。希望大家可以多一点耐心,共同度过接下来这四个小时。”电影开始了一段时间、交代了主角们各自的故事开头后,银幕上才打出片名,没有主创名字。

在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原着/编剧/导演:胡波”字样,然后放了一张胡波的黑白照片,写着英文“纪念胡波”和他的生辰逝世年月;再然后打出了这部电影的版权归属者;最后才是主创人员名单的滚幕。可以看到演职人员名单中有一个后期部门,有“后期制片人”和“后期统筹”等等,可能是接手胡波做了一些他没能完成的收尾工作,最后还有一长串鸣谢名单,包括FIRST的工作人员等。

近四小时的电影结束后,我惊讶地发现,现场依旧几乎满座,没什么人提前退场。胡波的母亲在掌声中被请上了台,她表示能来到柏林电影节既高兴又悲伤,悲伤是因为儿子为了这部“大象”失去了生命。简短的发言后,她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然后被搀扶着下了台,有人为她献了一束花。

不知是不是胡波导演的本意,《大象席地而坐》的片尾曲选了一首基督教的赞美诗,有点洗礼和升华的意味。片中四位主人公最终都在那头坐着的大象身上获得了解脱,可惜在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里,胡波却没有。

《大象席地而坐》影评:“生活比我们想象的都更加漫长一点”

制片人在首映时说了这句话,“这可能是这届柏林电影节上映时间最长的电影了。生活比我们想象的都要漫长一点,感谢你们的时间。”

德国时间,2018年2月16日晚接近午夜。

经历了接近四个小时的观影,问答环节,有三位都提到了片长问题。

第一位英文提问的朋友问,230分钟的片长并不常见,在中国放映时也会是这个长度吗?制片人说,会,一刀不剪。

第二位中文提问的朋友问,我很喜欢结尾和片中的一些情绪高潮,但感觉高潮离结尾远了点,能稍微阐释一下吗?制片人说,这是这个电影的特别之处。

第三位英文提问的朋友问得非常直白,感觉电影比较悲观,这样的电影在中国会公映吗制片人说,会公映,而且中国现在也是有文艺院线的。更重要的是,其实这部电影终归到底是关于希望的。

I 序言

于我而言,《大象席地而坐》拥有独树一帜的美感。

就观影体验来说,并不算长,因为很明显能看出,每一个镜头导演都精心设计过。

它把生活最丑陋,最肮脏,最荒谬,最不可理喻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无力感,完完整整残忍地铺开来给你看——对,这他妈就是你的生活!你就活在垃圾场!你身边的人冷酷自私卑鄙,你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在某些对话或是行为的瞬间,又感觉有一些光从背后照过来,好像世界突然没有那么冷了,尽管仍然冰封,但好像还有一个奔头,它是片中所说的“无法解释的自然应该做的事”或者是标题里满洲里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

II 情节描述

———以下情节描述+括号内的评论约4000字————————

———由于全是剧透,请万万谨慎阅读,看过的朋友想看评论直接拉第三部分—————

———肯定有些记忆偏差,后续会改,烦请见谅,欢迎评论区提,谢谢————————

原文是篇同名短篇小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

电影保留了原文中的主线,把台湾变成了河北。

“我”即电影中的于成,睡了好哥们的老婆。好哥们回家换鞋,看到了我,于是从高楼上跳了下去。我是这位哥们唯一的好朋友,我知道这哥们跳楼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原来他和他老婆的关系就不好。我从这位哥们的嘴里知道了一只席地而坐的大象的故事——

“满洲里有一只大象,他妈的就坐在那,有人捅它或者喂它东西,它也不动。”

最大的变化是于成的身份,原来他就是个混吃等死的搞搞编剧“策划”的;电影里,他是个“有身份”的人。电影开头,是一组看似不相关的四位人物剪辑,配音是于成说大象的故事,于成在窗边边抽烟边讲,讲到大象一词,镜头切到一只小狗,从下往上,拍到了一位坐在阳台床上的老人,紧接着,切到一个正在用胶布缠棍子的高中男生。两次剪辑中间以近景雪地镜头为穿插。

韦布的爸爸咒骂儿子把家里弄的臭气熏天,韦布说是因为楼下在烧垃圾,厨房窗户没关。妈妈问韦布把超市卡放在哪里了,韦布说原来放在了柜子上,后来不知道。爸爸又骂了几句难听的,说儿子拿钱就知道去上网。镜头从韦布的脸推到原先虚焦的爸爸身上,逐渐移到他的瘸着的腿,随后推到地上的几颗药丸。紧接这个楼下烧垃圾的场景,回到一开始的于成。楼下传来声响,“你别在这里烧垃圾!”,小区保安的声音。“这是这个小区的垃圾,我不在这里烧在哪里烧?”另一个人答道。于成附和了这个烧垃圾的人,引起和保安的骂战。之后就是跳楼的完整叙事。随后,一辆大巴的模糊带水的前挡风玻璃上显示出片名《大象席地而坐》六字。淅淅沥沥的水声传来,是一个女孩在挂满内衣狭小的厕所内拖地。四位主要角色至此全部出场。

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

第一,在第一桥段,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人叫什么名字,彼此什么关系,甚至在观影的前三分之一,他们的名字都是从和他们不在场的旁人间彼此的对话中引出来的。在开头各自的场景中,他们的境况看上去都很尴尬,甚至很魔幻,父母没有父母的样子,儿女不成体统,朋友也是说说而已。

第二,对于“不重要”的人和背景,本片从开头一以贯之的大量虚焦,即便有些配角在说话,观众也只能看到一片模糊和主演的表情。直观上来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孤独感。

在第二桥段,四位角色的故事渐渐展开,彼此也有了非常密切的交集。故事的细节非常多,以韦布为主线,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以下八个主要场景:

1. 缘起:韦布的一个李姓朋友被学校小霸王于帅“欺负”,“诬陷”其偷了手机,韦布帮朋友说话,十分硬气的表示自己的朋友不会偷东西。在难以分辨的推搡中,于帅跌下楼梯生死不明。韦布逃走,囊中羞涩,回家找钱钱不见了,又被爸爸骂了一顿。想把自己的球杆当给台球馆,前台表示自己做不了主,韦布带着球杆逃亡。

2. 韦布和爷爷:韦布逃亡路上遇见楼下的爷爷在扔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的是自己早上被不明大狗咬死的小狗。爷爷之前根据寻狗启示找到狗主人,这对夫妇不仅拒赔,而且说大狗就是老爷爷弄死的,扬言要找他麻烦。韦布说要把球杆给爷爷做抵押借点钱,爷爷不给,韦布和狗主人放狠话,要把他的车从头到尾划一遍。狗主人觉得匪夷所思,嘴上说你有本事划车,腿上狠狠地踢倒韦布三次。爷爷后来松了口,给了韦布钱,拿了韦布执意要塞给他的台球杆。

3. 爷爷和于成:爷爷回家,在家边路边摊上吃面,吃面的时候台球杆被人踢倒了。爷爷进楼栋,听到一阵混乱的抢砸声,上楼时被三个人拦下来,于成发现老爷子拿着台球杆,让手下人看着他,自己跑火车站看前女友去了。老爷子的外孙女下楼找他,儿子看见这个围堵场景,慌忙把女儿抱上了楼。爷爷用台球杆把两个小混混打了一顿。

4. 韦布和黄玲:韦布把黄玲约到猴子园见面。黄玲问他于帅是他推下去的吗?韦布说,不是。黄玲问,那你为什么逃走?韦布说,你不懂。韦布问黄玲愿不愿意和自己一起去满洲里看大象。黄玲说不愿意,“笑”着问他他会什么能在满洲里定居,表示他就会个踢键子。韦布说我就会个踢键子。黄玲表示能把一个技术练成拿奖已经很不容易了。韦布说,只要你把大量无意义的时间花在这世上任何无意义的事上都能做到。为什么选踢键子,因为踢键子让自己感觉没有那么得糟糕。黄玲并不愿意一起离开,走了。

5-1. 韦布和于成:韦布在一个站牌后,前面是于成。韦布就一直盯着前方的一个地方看,于成走了过来,问那是你女朋友吗?韦布否认。于成说,我是于帅的哥哥,问韦布认不认识于帅,韦布说不熟只听过。于成说,那是你们的教导主任,你应该上去打他。韦布说,那是副教导主任。于成笑道,那正的就敢打?韦布没吭声,从包里掏出一张纸,写了三个字——“你完了!跑过去,贴在了店窗户上。

5-2. 黄玲和教导主任:咖啡店里,黄玲和教导主任在聊天。教导主任给姑娘买了蛋糕教导主任跟姑娘说,人生在什么地方都没什么不同,都很没有意义,不要想那么多。女生问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别人都是怎么看我们的行为的呢?教导主任没懂,问她什么意思。女生说,我觉得韦布把于帅推下楼,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教导主任说,可不是嘛!他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窗户外突然贴了张纸,女生冲了出去,茫然的四处张望找人,接着撕下纸来,读了上面的字。镜头给了一些背部镜头,但在整个电影的背部镜头中并不算长,紧接着切女生的面部特写,惊讶犹疑又有些许的惊恐。

6. 黄玲和妈妈:黄玲和教导主任回到他干净整洁的家中,突然被同学通知群里有了自己和教导主任一起唱卡拉OK的视频。教导主任知道后,大声责备黄玲,说都是因为她,自己转不到好的学校去了!黄玲回家,听妈妈絮絮叨叨说了自己和想揩自己油的客户的故事,说有件事要和妈妈说。交代完事情原委,妈妈只问了一句话“你和他睡了吗?”黄玲盯着妈妈看了很久,问“为什么?”妈妈说,“什么为什么?”又重复了一遍,“你和他睡了吗?”黄玲崩溃,大声指责妈妈是她见过的这个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并说喜欢教导主任家里的干净整洁。妈妈问她,有本事为什么不去找个小时工打扫卫生,自己明明一事无成,却把责任推到妈妈身上。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现在在千里之外。之后是超过任何正常家庭语言过激程度的激烈争吵,黄玲摔门背靠着自己房间的门。此时,教导主任的老婆找上门来,妈妈拦着,说什么事冲自己来,女儿不在家。黄玲从窗户上跳了出去,走过大门口听到妈妈和教导主任老婆的对话,妈妈说,“为什么你要把事情弄得这么尴尬呢?”原配说,“我才是你们当中最尴尬的那一个。”黄玲拿起早上准备打不明大狗的棍子,进家门,敲了教导主任和她老婆的脑袋。镜头转到妈妈,她没有一丝一毫的惊吓,反而有种冷漠和无可奈何。黄玲走出大门,路过一个宣传板,看到了满洲里大象马戏团的海报。

7. 于成和前女友:于成在跳楼发生后立刻约了前女友,表示在出门躲事之前想和她见一面。前女友并不想见他,但于成在她应酬的地方等着。前女友表示自己应酬时没吃饱,于成在小餐馆问为什么拒绝自己,都怪她所以朋友才跳楼。女友说我们不是一路人,和你在一起很不舒服,尤其是你反讽而又没逻辑的语气。小餐馆突然着火,女店员慌忙逃窜,于成把前女友推了出去,,于成再次冲回了店,推开添乱的男店员,救小店老板一命。女友问于成为什么这么做?于成说不知道,感觉就是应该这么做。于成说要带女友去满洲里看大象,女友表示让他不要再纠缠自己。于成质问她想展现出什么样的自己,平时都发什么滑雪、潜泳的照片,装什么中产阶级?在这种破地方,能有中产阶级吗?之后说自己现在不应该来找前女友,而应该去抓韦布或者去医院看弟弟。

8. 尾声与铺垫:

韦布与于成:韦布去医院看于帅,偷偷听见于帅的爸爸妈妈在骂他,说他曾经把弟弟的一个耳朵打得快聋了。于成愤然,说他们老调重弹。韦布听完对话逃走了。

韦布与李姓朋友:韦布打电话让李姓朋友帮个忙,没想到李姓朋友却带着自己的父母来了。韦布打了个机灵,把李姓朋友驾到楼道,质问他为什么背叛自己,说好一个人来的。李姓朋友说,最后你还是得靠父母,韦布说靠父母有用吗?李姓朋友突然说,其实他真的偷了于帅的手机。韦布一下愣住了;李姓朋友说,因为于帅用手机拍了自己上厕所的视频,他宁愿赔一个新手机,全都怪韦布强出头,把事情弄完了。自己有枪,啥都不怕。并且表示黄玲的视频不是自己上传的。

爷爷和外孙女:爷爷买了满洲里的票,一张成人一张儿童,打算偷偷带孙女去原来自己当兵的地方。

预估电影过了三个多小时,来到第三桥段,前文那么长的铺垫,都在为大家汇聚在满洲里做准备。

1. 最后的高潮:

被背叛的韦布异常愤怒,在去火车站的路上捡到一只毽子,公园大爷让他还给自己,韦布破口大骂,双方都声称要“弄死对方”。路过垃圾场,对着它放声大喊这个世界太糟糕了。买到假票,要骗子还钱,被骗子打了一顿,拿去了身份证。骗子发现是韦布,把他们的头儿于成喊过来了。

于成告诉韦布自己不是玩意的弟弟死了,跟他说无论你逃到哪里都有人能把你弄回来。于成问韦布,“假如你现在在一个高楼,你会怎么做呢?”韦布重复了两遍,“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成听到这里笑了出来,,他让骗子去给韦布买张真票去满洲里,打电话给朋友的阿姨,说自己其实朋友跳楼时就在现场。

就在骗子买票时,突然李姓朋友举枪出现,说自己报警了,让于成放了韦布,自己掩护。于成笑着问李姓朋友,你用过这玩意吗?韦布让李姓朋友赶紧走。骗子从后面抱住李姓朋友的脖子,李姓朋友挣脱,并朝着于成开了一枪。于成腿部中枪,倒在地上,疼着笑。韦布起身,问李姓朋友是不是想和自己一样,为什么要这么做?李姓朋友说,我得让他们都怕我。韦布冷笑一下,骗子也跑了,现在他们都怕你了。扬长而去。李姓朋友留下句,这个糟糕的世界,饮弹自尽。

2. 最终的团圆:

韦布、黄玲、爷爷和孙女相聚在火车站,黄玲告诉韦布,火车取消了。到了汽车站,黄玲说要沈阳转车再去满洲里。爷爷表示你们俩自己去吧,“对我而言,这几十年我都在喂自己糖衣炮弹,以为换一个地方,就有新的生活。其实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你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感觉那里一定比这里好,而不要过去。”说完带着孙女转身走了,韦布追了上去,看着爷爷说,“那就去看看吧”。。四人上路,停靠,在某一站,他们踢起了毽子,一道车灯远远的射在他们的身上,看不见脸,四处都是黑暗。突然,传来大象的鸣叫声。

从前面近四千字的叙述中,不难发现,电影文本相当丰富,前后呼应非常多,可以分析的情节镜头数不胜数,时间关系,对其中感触比较深的几点谈一点非常非常非常肤浅的理解。

III 大象席地而坐

————我是正文的分割线,这里只有荒原——————————————

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醒着的时间有十六个小时,电影有四个小时。

四个小时只讲述四个人一天的故事,对于电影而言,它足够漫长了。

然而生活无情,它让你经历几倍几十倍于此的时间。就像所有的苦难都没有尽头,而人活着只是为了受苦一样。所有的角色,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即便在一个环境中是强者,在另一场景中他就得示弱,比如于帅在学校是霸王,在哥哥那里只是一个没出息“娘们”;比如于成全县闻名,但在父母面前,却只是一个乖乖听话,忍气吞声的儿子。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个弱者,尤其是这四个主要角色,在某一个瞬间他们都无比坚韧,坚韧到让你觉得他们天真的可爱。比如挥杆的黄玲,比如为朋友挺身而出又执意要去看大象的韦布,比如和韦布交换台球杆的爷爷,比如救火的于成,甚至那个傻里傻气报警,说着电视剧中台词“我掩护”的李姓朋友。那些“感觉在那个时候就应该那么做的自发动作”似乎还在彰显这这片垃圾场上偶尔闪烁的东西,但闪烁的不见得是金子,它可能只是一张亮晶晶的纸片。发光,但没意义。

满洲里那只席地而坐的大象是什么呢?它并不是乌托邦,一个拥有一头一年四季不分昼夜总是坐着的大象的马戏团算什么乌托邦。它是一种猎奇,一种对世界的渴望。你看,在远方还是那么有趣的东西呢!一种自我欺骗,但即便是欺骗,为什么不选择去看一下呢,万一真的有呢?就像片末,在寂静的夜晚,寒冷的东北,竟然传来了大象的叫声,那么清脆那么嘹亮,一声一声像是要把人心给穿透。它是希望吗?它是虚无吗?它究竟什么?没人知道,除非你抵达那片土地。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欣喜或者失望,再前往下一片未知的荒谬。所以,于成听说韦布要去看大象,就笑着同意了。谁不想从垃圾堆里爬出来呢,连见过那么大世面的于成也想去看,既然有人还保持着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那就让他去吧。

我们不过在以不同的形式逃亡,逃亡现实生活的琐碎,望不到底的苦痛,活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席地而坐的大象”,好像奔向它,就能暂时忘记自己是谁,投身于一片没有烦恼只有目的地的汪洋大海。它就在那里,你会笑着嘲笑自己,在夜晚睡觉前,或者白天看见自己的破屋子清醒时,但是它就在那里,那只属于你的大象。

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社会和媒体也想打造这只大象,比如片中谈到的前女友塑造的中产阶级形象。但是这种普世对成功的定义,并不是文本想要推崇的。它太过于虚假了,或者它太有意义了。

四人最后听到了大象的声音,这是“成功”吗?这是“意义”吗?这算什么呢?就像片中爷爷问韦布的那句,“你为什么要去看大象?这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呢?”换成直白的话,这对你有什么好处呢?去看只大象,如果冷酷一点的说,它什么也不是,它既无法带给人名利,也不受人待见。讲出这件事,在某些听者心里可能权当是一个故事,“这他妈编的吧”。它这么无意义,为什么还要做呢?好像做了才可以安宁,就像我在写这篇文章一样。

副教导主任在电梯间和黄玲说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一个教授问渔夫,你懂艺术吗?渔夫说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丢失了一半。教授又问,那你懂音乐吗?渔夫说我不懂,教授说,那你生命又丢失了一半。渔夫反问教授,那你懂游泳吗?教授说不懂。渔夫说,我们现在在水中央,要是船翻了,你就丢掉了全部的生命。听罢,教授跳进河中。”副教导主任说这个教授好傻,想那么多干嘛!有人会为了没有现实意义的东西放弃生命,而另一些人永远都不会明白。

“我们不是一路人。”于成和她前女友,注定不是一路人。

问答环节,主持人问制片,短篇小说和电影有相似处吗?囿于语言不同,制片人没多说,只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我第一反应是不认同,但是后来细细想来原文的结尾,才感受到了电影和小说的根本不同。

原文最后,作者看到了那头大象,并且一定要弄明白它为什么坐着。

“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退,它看上去至少有五吨重,能坐稳就很厉害了。我几乎笑了出来,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

弱者与弱者,一个是生活的弱者,一个是动物园任人欺凌的弱者,本该抱团取暖,而大象却狠狠地踩了一脚。弱者以为自己能获得电视剧大团圆般相拥而泣的温暖,得到的却只是讽刺、唏嘘与伤害。与这样的结尾相比,电影的结尾实在太温柔了。就像制片所说,“它是关于希望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些毫无功利意义的事情,那些艺术那些美,应该能成真吧。

一些其他零散的想法:

1

片中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台词,比如韦布去副教导主任办公室赔钱,听教导主任说学校要关了,你们以后一半都没有未来,要去卖肉串。而自己要被调到很好的学校,韦布反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未来一定是积极的呢?”没有人知道自己未来什么样子,即便如此笃定,也因为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事情的视频,毁了前程。做人做事,谨言慎行,人在做天在看。

2

那么多背影的镜头,制片没有给出让人理解的解释,只说是和演员的排练很多。在三分之一的镜头里,你看不到角色的表情,你不知道韦布做了什么,你只能去感受。这些镜头,由于不切脸部特写,所以让影片更加克制和客观。背影走路片段往往会配合一段我很喜欢的背景音乐,旋律很单调,但逐渐有更多的音色进入,带着点荒诞,又有点喜庆,层次感就很强,解读的空间一下就会很大。

3

文中有三个人曾对别人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才有这般严重的后果。一个是于成,对前女友说的,因为你拒绝了我,所以我睡了朋友老婆,所以朋友跳楼了。一个是副教导主任,对黄玲说,因为和你的视频,所以我的前途毁了。一个是李姓朋友,对帮自己的朋友韦布说,因为你插手了,所以事情一塌糊涂。

这三个毫无逻辑的句子,会让所有人心寒。之前有个美国朋友跟我说,美国人一出事,就喜欢找人负责,一定要找到才罢休。世界各地都一样。为了消除自身的负罪感,能把所有肮脏的言语往曾经的救命恩人身上泼,所有的情谊,好像都因为这句话断了。因为这一刻,这个人自我感觉的“无辜”超过了你为他付出过的一切。然而甩掉责任又是那么的自然,去看看今敏的《妄想代理人》吧,谁没有在无法躲避的压力下,把责任往父母,往子女,往爱人,往朋友,往同事,身上抛呢?

副教导主任在视频在学生群里曝光后气急败坏的说,“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邪恶?为什么好好地走在大街上就有个人冒出来说要搞死你?”就像副教导主任孩童时看着一个经常被欺负的同学拿砖头砸猫一样,他没有上前阻止,相反内心暗爽。上传者看视频的心态,估计就和当年他作壁上观的心态一样。只不过猫无辜,他有罪。教导主任犯的也不是什么犯法的大罪,毕竟只是找一个少女聊天,用人生箴言劝谏她回头是岸及时享乐。然而那些一天一天积累的功利的嘴脸,让他在曝光这天一无所有。然而黄玲又觉得他真好,比妈妈好,妈妈才是世界上最自私最卑鄙的人,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

你说这个世界戾气重吗,重,每个人都因为自己的不开心扬言“搞死”别人。所以那些模糊的背景和脸,都是自我和别人之间画了的线。这是我的利益,这是我的世界,你不要侵占,我嫌烦。但是当这些边界打破,把别人融进来后,好像除了争斗和撕扯,偶尔也能有一点点温暖。

人性的小善小恶就是硬币的两面,该怎么办呢?

我不知道。

4

“人生是个荒原,这是本书里的话,我很感动。”韦布听到被欺负拖地的小男孩说了这句话。

“你……很感动?”韦布不懂。

“我很感动。”说完,小男孩进了副教导主任的办公室,和他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超现实主义的场景。

可能在听到大象叫的那个夜晚,韦布终于明白了这句话。

人生是个荒原,但我还是穿了过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席地而坐的大象”。

《大象席地而坐》就像是导演胡波人生的一个注解。

天堂和人间,他们有何区别?

唯愿胡波能在天堂获得属于自己的宁静,寻找到如他笑容般灿烂的真善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chengyu/88080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黄大年》经典影评10篇 黄大年观后感 下一篇: 《再见十八班》好看吗 经典影评10篇 再见1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