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教育 > 正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经典影评10篇 春天的17个瞬间

导语:《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是一部由塔季亚娜·利奥兹诺娃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Yefim Kopelyan / 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春天的十七个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是一部由塔季亚娜·利奥兹诺娃执导,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Yefim Kopelyan / 列昂尼德·布罗涅沃伊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少将的容貌和上将的行踪

以下纯属玩笑,与剧情无关。

一、施伦堡少将的容貌

德国人对于他们的英国「表亲」一向抱着爱恨交织的情绪,因为,他们难道不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吗?撒克逊人难道不是发源于德国北部的吗?德国人对英国人的举止、财富和帝国荣耀景仰无比,尤其赞叹他们的情报部,海德里希对于SIS创始人曼斯菲尔德•卡明有一种中学生式的敬畏和膜拜之情,Abwehr的架构很大程度上是模仿SIS。然而,这也改变不了他们势不两立的现实。

一九三九年末,英国情报人员迫切需要招募德国抵抗组织成员推翻工人*统治,施伦堡少校通过他在中立国荷兰的特工获知这一消息,遂向海德里希提议假扮成抵抗组织成员,到伦敦和英国「表亲」取得直接联系。

「直接绑架他们。」海德里希说。

「我反对,这么做是杀鸡取卵。」少校说。

海德里希拔出他的绿色水笔在任务书下签了字,说,「去绑架他们。」

少校不悦地走出上司的办公室,几天后出发前往荷兰边境市会见英国情报官员斯蒂文斯少校和贝斯特上尉。

英国人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两小时,施伦堡少校喝了九杯咖啡,抽掉十五支骆驼烟,才看见一辆别克汽车停在门口,里面走下两个人,他站起来走出去。但这时一辆SS汽车撞破了荷兰边境检查站,局面一片混乱,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少校走到门口时一个人拔出左轮手枪猛敲了一下他的脑袋,作势要朝他开枪,但另一辆停在咖啡馆转角处的SS卡车全速冲过来,拿手枪的人被撞翻。少校跑回他自己的车里,另一个SS士兵拿枪指着他。

「你在干什么?」一个SS班长大声叫道,「你没看到这是少校吗?」

「这是哪个少校?」士兵茫然地问,「是敌人的还是我们的?」

班长定睛看了看施伦堡少校,发现他的容貌和刚刚被逮住塞进对面那辆卡车里的贝斯特真的很像⋯⋯他又凑近点看,确定自己看到的不是幻觉。「应该是⋯⋯我们的⋯⋯」班长说。

「啊,当一个人干这一行干久了,像你我一样,他遛狗时都能看见幻觉。」许多年后,赫尔弗里希上校这么对少校感叹道。

二、沃尔夫上将的行踪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日,消息传来说马克•克拉克元帅将于两天后率盟军进驻罗马,有必要部署一次反攻。六月三日清晨,沃尔夫上将的副官赫伯特•戈兹把计划念了一遍给他听,请他作进一步的计划。

「我现在没时间。」沃尔夫上将说完,在部署计划下签了字,走出了办公室。

戈兹的部署非常好,就和历史上所有着名战役的部署计划一样好:

「第几师在将于何时到达何地,第几师将于何时到达何地,他们将在何处会师,狙击手应该隐蔽在何处,如何阻拦伞兵师,协力摧毁敌人」等等,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周密细致,只不过,和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战役一样,部署没有,也不可能,付诸行动,没有一个士兵在指定的时间到达了指定的地点。

傍晚时,秘书把计划复印了两百份,戈兹找来一个年轻的传令官,让他把它们交给沃尔夫上将处理。他带着这项重要的任务赶到上将的军营。

「他走了。」上将的一位侍从说。

传令官马不停蹄地找到另一位经常和上将一起工作的将军。

「他也不在。」一个年轻的士兵说。

「他们不会让我为这延误负责吧。」传令官的脑海中浮现出卡尔滕布伦纳阴森的神情。他饿着肚子开着车在军营里转了好几圈,到处都找不到上将。有人说他和另外一位将军开车去医院了,上将生病了。传令官匆忙地赶到医院,医生说上将二十分钟前开车去机场了,他病得很重,必须回柏林治疗。传令官又赶去机场,他绕着候机室又开了好几圈,没有看到上将。最后他发现上将斜靠在机场跑道边的电话亭上和某人交谈,虽然那天雾很重,还是晚上,但他还是一眼就认出那高瘦的人就是上将了。作为下级军官,传令官本来应该站在旁边等着,但他意识到自己肩负重任,就直接走了上去。上将转过身来,听他说明来意,微微皱了皱眉头,一言不发地把部署计划从他手中抽出来,对折两次,塞进制服内侧的衣袋里,走向飞机。

「你觉得上将是碰巧生病的吗?」同在机场的一个军事参谋望着正在启动的螺旋桨问年轻的传令官。

七小时后,沃尔夫上将的飞机在柏林降落,他开车回到办公室,去向他的上级汇报工作,在接待室里看到施伦堡少将,他站在窗口。「啊,每到夏天,首都就空空荡荡了。」上将走上前去有些伤感地说。「不错,这就是勾结外敌发动政变的最好季节。」少将一边从口袋里摸出骆驼烟一边和蔼地笑着回答,他的蓝眼睛在阳光下显得更加亮晶晶了。「你就是为了这个才回来的吗?」他又问。上将没有说话,每当他看见他的同事露出这样的笑容,都会感到背脊上一阵发冷。「他一定全知道了。」上将心想。

「德国军队群龙无首,盟军在罗马没有遭遇任何抵抗,加拿大军队长驱直入⋯⋯」他们听到播音员在新闻里这么说道。

三、「战争首先让我们忘掉了自己,就像复活节的狂欢过后遗忘在壁橱里的大衣一样。」施季里茨上校不无伤感地说。「遗忘在壁橱里的大衣⋯⋯亲爱的上校,告诉我,你是什么时侯学会作诗的?」施伦堡少将瞥了他一眼问。「报告,从一九三三年工人*上台后。我的诗作受到过戈培尔部长阁下的嘉奖。」上校回答。「难怪你现在会在这里,真正的诗人都被部长阁下驱逐出境了。」少将说。上校:「⋯⋯」

四、「你在哪学的这么好的枪法?」施伦堡少将问施季里茨上校。「在莫斯科军事学院。」上校脱口而出,然后担心是不是说太多,立刻又问,「你的骆驼烟是哪里来的?」「是布鲁克元帅托我的特工从雅尔塔带过来的。」少将也脱口而出,然后担心是不是说太多。「我是在开玩笑。」他们同时脱口而出。然而一切都太晚,卡尔滕布伦纳的爪牙出现了⋯⋯

五、「我们养出这么多傻瓜,会在对的时间说对的话。」上校话音刚落,坐在看台后排的人就站起来,要拘捕上校,他们是缪勒中将的特工。「您有什么权利这么做?他的罪名是什么?发表个人意见?」少将生气地质问缪勒。「发表个人意见只是一条罪状,但我要逮捕他的理由是泄露国家机密!亲爱的少将,您该感谢我替您完成了您的工作!」中将阴沉地回答。「亲爱的中将,但是——只有我有权定义什么是国家机密!」少将回答。两人吵了起来。于是,施季里茨上校把他们忘乎所以地激烈辩论什么才是国家机密时所列举的事件一一记下汇报到总部。回国后,上校在莫斯科军事学院情报科作了一场《如何制造并利用人民内部矛盾以获取情报》的精彩演讲。几年后,此演讲稿由USSR投敌者带到了西方,成为西方间谍学校中的通用教材。

六、施拉格牧师从伯尔尼回柏林后,和施季里茨上校一起在施伦堡少将的办公室内,和他就秘密会谈一事交换意见。「牧师,我认为我们需要再派沃尔夫上将去一次梵蒂冈向教会说明我们的真实意图,但我认为教会不会接见他,所以我需要请被工人党驱逐出境的克劳斯部长前去,战前您就和他很熟,您能为我牵线吗?」少将和颜悦色地问。施拉格牧师说,「这一点上校已经⋯⋯」施季里茨上校慌忙扯了扯牧师的袖口,低声说道,「亲爱的牧师,和少将交换意见的意思是:把我告诉你的所有意见带进来,把它们全部当作他的意见再带出去。」

七、一九四五年六月,哥本哈根英国军情六处办公室内。贝斯特上尉为前来投降的施伦堡少将和施季里茨上校分别拖开一把椅子,英国人的礼貌让少将大为赞叹。「很高兴再度见到您。」上尉说,「很抱歉一九三九年时我的属下把您打昏了。」「很抱歉一九三九年时我的上司把您劫持了。」少将回答。他们非常愉快地就如何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入侵欧洲的问题进行讨论,这让上校十分郁闷,因为——他不会说英语。过了很久,上尉让他的下属把少将和上校送回牢房里去,他们发现上校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他喝醉了,卫兵无法把他搬起来。「让他去,」少将说,「喝醉的人,尤其是外国人,尤其是俄国人,尤其是在晚上,总会担心找不到回酒店的路,这种担心很快就会让他清醒起来的。」贝斯特上尉的额头上滴了一滴汗下来。立即排查德国投降军官中的USSR间谍,回到办公室后,他下达了这样一道命令。

: 这个剧本叙事技巧中的古典气息自然不用多说,需要说的是,谢谢,勃列日涅夫时代举止优雅的好演员们,把这些德国军官也演得如此具有古典时代的军官气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新旧版优劣

新版于前几年在CCAV8首播,旧版在70年代就播出过。

配音:新版配音特色少,也许显得更现代,但翻译腔浓厚,比较流水化。

为史基里茨配音的徐涛比张云明更有气势,说话掷地有声。张云明声音较柔和,而主角是很有自信,在组织内衔级较高,他的声音不适合配史基里茨。

为缪勒配音的白涛完败于张家声。张家声是旧版中最大亮点,游刃有余地表现出缪勒的老辣、阴险与处变不惊,霸气的风格力压张云明,这点白涛无法企及。

为希姆莱、舒伦堡配音的两位演员毫无特色,两人在办公室密谋监控媾和的一幕表现得非常平淡。而旧版中,希姆莱的阴森、狡诈与自保体现得很成功,舒伦堡的配音显得有些玩世不恭,符合他的娃娃脸与爱笑的形象。

为卡加配音的新演员不如旧版,旧版能够表现出卡加自信过头、有些蠢笨的特点。

不过新版绝非一无是处。最大的改善是背景音的消解。旧版中很多背景音盖过配音,对话、动作声等根本听不清。新版在这一点上处理有效,保证了播出质量。节奏更加紧凑,删减了一些无关环节。例如舒伦堡在办公室里与史基里茨畅想在瑞士度假情景和吟诗讨论,这个情节对全局影响甚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了不起的英雄 不平凡的功勋

太精彩了。施季里茨在德国纳粹能“混”到高层,简直是不可能。这要靠对祖国的无限忠诚,要靠超乎常人的毅力;要时时处处谨慎小心,遇事毫不慌乱,却也要敢于大胆行动,该行动时毫不犹豫。还要有超常的智慧,能利用敌营中的矛盾。这一切,施季里茨都完全具备;而连续剧把这一切也都充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连续剧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是通过一系列很可以信以为真的事件,也把德国纳粹的骄横,残暴作为对立面,作为反衬作了充分的揭露,从而也更衬托出施瓦里茨这一形象的高大和闪耀出的光辉。连续剧也塑造了施季里茨的报务员,一个德国的老学究和一个看守报务员的德国士兵这几个形象。那报务员对上级也即对祖国绝对忠诚,那老学究在面临绝境时很痛苦地咬了氰化钾;那德国士兵在关键时刻站到正义一方,托付了自己的孩子后,主动跑到马路上与追杀他的士兵对射以引起报务员的警觉。这几个人物都很感人,也充分说明了法西斯必将灭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连续剧的最后是施瓦里茨一人开了车回去,在路边休息。说是他的上级要他回去继续潜伏。然在下认为,如真是这样安排,那是败笔。纳粹眼看就要完蛋,回去还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呢?连续剧到此也就收场,恐怕也是这个原因。为什么就不能让施季里茨回到自己人这边,以后解甲归田,让施瓦里茨去过已告别了二十年而梦寐以求的田园生活呢?还要他回去潜伏,是不近人情!

吉洪诺夫也是太出色了。他扮演施季里茨,无论形象还是表演,再无人能超过。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关于《春天》,是从那段绝密个人鉴定开始八卦的

《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关于《春天》,是深刻而模糊的儿时记忆,当日的情节都已记不清,直到重看还一直以为是刺杀希特勒的戏,印象深刻萦绕脑海的总是那句绝密级的个人鉴定:

绝密:党卫队旗队长施季里茨个人档案 “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员,纯雅利安人,未婚,性格内向,喜爱运动,曾获柏林网球赛冠军。与同事关系良好,对元首忠诚,作战勇敢,对帝国的敌人毫不留情。曾获得过元首的嘉奖和党卫队大队长的表扬。”

第三帝国上至帝国元帅,以至保安局的小把戏,都有这样的语词宣判着他的最终命运,fatherland于是乎化作每个人背后的一双冷峻的眼睛,能看透黑夜白天,维系着钢铁的意志。那些宏大的叙事、曾经不可一世最后又被历史弃之敝屣的名字,与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被严丝合缝的镶嵌在一处,这幅镶嵌的马赛克图景在优雅的配乐与当日看来跌宕起伏今日却略显慢的节奏展开,贯穿其中的是那个不朽的神话,794同志,马克西姆•马克西姆维奇•伊萨耶夫,一个优雅而有着贵族气质、知识精英、与周遭乃至他服务的政体都格格不入的人,然后,没有爱情,牺牲了婚姻,只能在一家咖啡馆中,隔着无数桌子与妻子遥遥相望,然后,如同陌路的离开。。。

他穿插捭阖于帝国钢铁意志的缝隙中,那些有着扑克牌脸孔的大人物在他面前展现丑恶的狰狞,胆怯,他会冷峻无情的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湖边将自己的工具一枪毙命,又会为了自己的同志、亲人,在那么一个眼神中流露出难以寻觅的忧伤。总之,他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是出色的完成,然后得到一个来自祖国的嘉奖,那里,同样是一个红色的帝国,钢铁的意志,老大哥的眼睛。于是春光明媚中,他那辆往来奔忙的汽车终于停了下来,伊萨耶夫可以在草地上享受阳光了。

观众总是会产生不应有的希望,以为794会回到生活,可是,最后新的任务总是会将他隔开,《没有电波》中,在上海的田野苁蓉中,他离别了妻子,潜入德国,那是二十年代的光景,直至到见面已是很多年。。。。而《春天》的结尾,他又要派往美国,去《奉命活下来》。更早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钻石》中,他送别了歌者丽达,眼睁睁的看着她即将死去,而只得无动于衷,丽达曾说过,“间谍是不能爱的”。其实,不必期许他回到生活中,因为,潜入,与无数的大人物、小人物牵扯不断,间或陷入关于生活的纠结爱欲之中,然后冷峻脱身,这本就是他的生活。因为在苏维埃的档案中,大概也会有这样的话吧:

“绝密,克格勃伊萨耶夫上校个人个人档案,党员,列宁格勒人,未婚,性格内向,喜爱运动,对社会主义忠诚,作战勇敢,对苏维埃的敌人毫不留情。曾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与最高统帅部的嘉奖。”

多少年后,中国的《潜伏》热播,同时看过这两部戏的,都说很像。总该向这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伟大谍战作品致个敬吧。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历史的春天

你莫要一分一秒等闲看。

你自己明白,那一刻就近在前,

就像子弹飞擦过鬓角边,

在一瞬间,在一瞬间,在一瞬间

终于在正月里看完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部早就列在待看名单里的片子。

1945年的初春,施季里茨在郊外陪絮絮叨叨的老妇人散步。德国已经注定败局,他是党卫队的旗队长,苏联的间谍。

笑眯眯的党卫队六处处长舒伦堡正撺掇他的上司,党卫队领袖希姆莱抛弃希特勒,私下向西方投降。

此刻的局势,没人在乎希特勒了,战争的矛盾双方变成了欧美和苏联,他们要争夺战胜国的利益。

苏联得知了纳粹高层私下和美国代表会面的消息,要求安插在党卫队内部的施季里茨去调查清楚会面的双方到底是谁。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此时的施季里茨,还不知道他摊上了多少倒霉的队友,下线去世,发报员被炸死,发报员的妻子被抓,再之后新下线暴露,他自己还被狡猾的盖世太保头子缪勒给盯上了。

他把安排破坏和谈的人去瑞士,中间要经过一段雪地,看到他穿上滑雪靴之后才发现,他的人不会滑雪。看到这的时候我真心笑了。

生活就是这样艰辛,难怪施季里茨要吐槽自己的苏联上级:他们以为我潜伏了十年没暴露,就以为我万能了吗?

然而最后他都做到了。

据说普京因为这部剧才决定去加入克格勃。

因为施季里茨太有魅力了,而且,吉洪诺夫可比余则成帅多了。

对党卫队内东拉西扯又暗藏玄机的对话,从不适应到沉迷其中。

敌人中的两大boss舒伦堡和缪勒,一直在明争暗斗互掐,见面却总要说,我亲爱的舒伦堡。

舒伦堡对他能干的下属施季里茨倒是信赖有加,从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以至于我在紧张的剧情中只要看到他就会松一口气,简直是主角的神助攻。

缪勒是个笑面虎,他又聪明又圆滑,几乎把主角的老底掀了,最终却在机智的施季里茨和他的老对手舒伦堡设计下功亏一篑。

其实整个故事只是二战中的一个片段,前后大概只有一个月时间,施季里茨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破坏了纳粹分子的私下和谈。

不久之后德国战败,接下来就是自杀的自杀,该绞的被绞,逃走的逃走,被抓的被抓,这些我们已经知道了。

故事里有个瞬间,傻乎乎的下线到了瑞士,还以为自己找到组织圆满完成了任务,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把一切搞砸了。

他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不久之前,高兴的去瑞士的动物园看猴子。

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做这样无忧无虑的事。

那短短的一会儿,对一个曾进过集中营,在德国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来说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再絮叨几句,故事里提到德国科学家也曾经想要研究原子弹技术,但最终没有成行,幸好。

突然想起了在那之前的德国,那个曾经汇集了爱因斯坦普朗克波尔无数璀璨之星的国度,因为一个希特勒的横空出世,就葬送了所有。

历史的残酷,尽在于此。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势均力敌的游戏

如果这不是战争和间谍题材的影视剧中最优秀的,至少也是最优秀的之一。它为什么吸引人?是什么特质使它能让观众——或者仅仅是我——反复观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对比一些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我的印象当中,一些战争题材电影浅显直白地传递反战信息;一些用宏大壮观的视觉效果突显残酷;一些热衷于谴责和反思,表现战争给人造成的创伤,一些正好相反,明白地告诉人们战争中的道德律只能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让好莱坞的影视剧编导们渴望尽情地攫取图像的力量,渲染截然对立的正义同盟和邪恶轴心,不错,许多好莱坞电影有一种把善恶分得一清二楚的爱好。一些间谍题材电影强调场面,一些拷问道德,一些关注一方的movement,对另一方的counter-movement轻描淡写。

与上述凭印象简单分出的四类构成反题的电影我能想出两部,一是《大幻影》,它是完全通过含蓄和间接的方式来表现战争,那里面的主角尚未经历种族灭绝的浩劫,他们是来自旧时代的彬彬有礼的绅士,老派贵族们不分国籍,都像大文豪笔下的安德烈公爵一样,既具有知识分子式的怀疑和悲伤,又将保卫国家的荣誉视为自己最高的责任。二是《海的沉默》,里面的德国军官和《大幻影》里的鲁芬斯坦上尉很像,同是生于老派知识分子之家,喜好古典时代的悲剧作家拉辛,被自己崇高的道德感折磨得憔悴不已,连两位法国人也为之动容。知道写这出这么个德国军官形象的维尔高尔是法国抵抗组织成员后,我对他想像力产生无法言说的尊敬。

《十七个瞬间》是个时长八百五十分钟的电视剧,今天的影视作品已经不太可能以这样的节奏、长度和语气来表现这么个悬疑故事。篇幅的长度不仅可以让它的节奏显得像如歌的行板,也让它得以细致地表现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物各自性格的复杂,将敌对双方的movement和counter-movement都完全展开,外加对于道德困境的讨论。如同一个人要就一个包含着多个小问题的议题写一篇论文,要将每个论点充分展开,篇幅必然不会只有一百二十个汉字。

知识分子——尤其是上了年纪的——通常都能打动我。当观众敬爱的施季里茨上校对遭迫害的施拉格牧师说教会上千年来都在使用暴力驱逐异端的时侯,当他问他,假如某个仇恨当前统治的年轻人要去刺杀某位官员,而那官员有三个小女儿和一个瘫痪的妻子,您会怎么做的时侯,一瞬间我以为我是在听桑德尔讲课。这样的问题本质上等同于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才好?》中给出的,为救五个孩子而轧死一个孩子是否合乎道德的两难困境,区别在于数量,即为救许多人而将三个无辜的小孩限于绝境。牧师说不出话来,他有很强的正义感,擅于思考,金钱收买不了他,严刑拷打也无法折断他。这位诚实善良的老人没有阴影,自己没有心计,目睹并亲身经历了种种恶行之后,也还是想像不到别人的恶,一个伪装成善者的诱供者来敲门恳求,他就答应。他永远被自己严格的道德律约束着,坚决不肯妥协,不愿意用恶人的手段对抗恶人,他不断在思考那些不可能有固定答案和结论的问题,这对他来说充满乐趣,可是如同上校说的,他的思考和善心对那个世界毫无意义。自私的阴谋家还是要利用他,拿他的姐姐胁迫他,该抛弃的还是要被抛弃,「异端」还是要被烧死,西方还是可以背着他们的布尔什维克同盟和轴心国秘密会谈,还是会为在政治博弈中获胜在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时放走部分战犯,可以随时杀掉某个伊斯兰国家独裁者,我们也还是可以给巴基斯坦送武器。物理学教授普莱什纳是那种仰望星空思考人类终极命运却不注意到脚下有坑结果跌进去的那类知识分子,他智商高到可以发明新的物理学理论,却忘记了进房间前要先看一眼窗台上是否有花,最后吞下毒药从三楼窗口跳下来。他们都是纯粹的善者,可善者并不都是克拉克•肯特,能飞檐走壁,能一劳永逸地清除所有的恶,善的意图和好的结果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轻易接受《青春禁忌游戏》中瓦洛佳的策略:「有时不得不妥协,比方说,崇高的目标要求我们暂时地修改一下为人处事之道」,却不意识到其实相反的修辞同样成立:低级的目标让我们彻底修改了高尚甚而是基本的处事之道。

这个作品和《大幻影》相似的一个之处在于,全片都在用一个一个小事件来弱化敌对双方之间的敌意,而非强调是一个大无畏的好人深入虎穴。一开始施季里茨上校的顶头上司施伦堡少将知道不会有战胜的可能,提出该尽早求和。作为间谍的上校看上去必然要和敌人一模一样,他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很了解,能从对方说话的口音中判断出那个人来自哪个地区,和他密切交往多数都是德国人——各种各样的德国人,有自私的,有无私的,有坚强的,有软弱的。有一个场景是他在轰炸过后的废墟中间开车,回想起曾经见过的坚定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塔尔曼,此人被他视为这个国家的希望。后来在去瑞士的火车上,上校偶然遇到一个将军,发了很多幽默的牢骚之后,他论及德国必败的最终命运,不禁热泪盈眶,「我们的失败,会让几代可怜的德国人回想起来都感到心碎」,上校看着他,也被触动。上校是用「为德国」说服了牧师和教授跟自己合作。这个作品从头到尾没有在宣传任何一种主义,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当中可以看得出来,有一种家国情怀是任何一个有品格的人都拥有的,它不分国界。街道两边残破的建筑物和扎乌里赫太太阵亡的儿子在提醒着一件大家都知道的事:战争拖得太长了,对敌对双方都是如此。与上述所说相反的是,用台词兼或旁白来挑明立场或身份一致的人,他们友好表面之下隐藏着的紧张,乃至致命的敌对:上校一开始不知道真正的对手就是他的「老朋友」兼上司施伦堡少将,秘密会谈正是他的主意;邪恶轴心的内部高层人士亲热地握着手,拍着对方的肩膀,其实暗地里都在图谋如何将对方置于死地,为达到这个目的「什么都干得出来」;正义同盟国领袖人物坐在一起商讨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实则各自打着各自的算盘,过不了两年,两个国家就互相把对方视为邪恶的典范了,构成深受影视剧青睐的另一场战争。是啊,事情就是这么复杂,我们的主人公那么聪明也无法一眼看清全局,而且能看到的和真相十有八九是相反的。

因为篇幅足够长,这个作品才可以做到不把善恶简单地对立起来,不仅如此,它更是刻意省略了我们所熟知的「恶」。它用了一些新闻录像带,用旁白逐一简要介绍每个我们听说过的右翼狂人的所作所为,但这些不是为了谴责或制造视听冲击,因为「他们的所为已经不能让任何人感到震惊」,它们只是起到给观众提供些背景信息的作用。如果说这出戏深得我心的第一个原因是上面所说的「多样」和「相反」,那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它注重一个官僚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作机制,而非强调宏观层面的二元对立。用面目狰狞的士兵和流离失所的平民来渲染「恶」和恐惧,这是比较常见的,看到这些以后抒发感怀,反思道德也是免不了的反应,只不过任何更加具有效力和力道都是建立在了解——如果不能说是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英国历史学家Gerald Reitlinger在The SS, Alibi of a Nation, 1922–1945一书中所写的,RSHA的复杂程度没有哪个官僚机构比得上,底下有上百个部门和分属部门,大概是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典型例子。作为一个没有切身经历过那种复杂性的人而言,能够调动起我的思维的,是其中的最小单位是什么,如何构成,是什么职能,每一个小的单位如何互相作用或互相牵制或互相算计。当然这么复杂的官僚体系是八百多分钟里面不可能表现得完全清楚的,就算这样,借用一个虚构的事件,只表现一点点——RSHA第六部海外情报部和第四部秘密警察部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好的。

幽默感是处理严肃题材的影视作品让我喜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我一直认为幽默是一门伟大的艺术。《十七个瞬间》讲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故事,秘密会谈的结果关乎几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命运,然而从一开始它就非常幽默,每个人物的「机密档案」中对于他们各自性格的形容词基本没区别,官僚特征尽显无遗。每个人的档案中几乎都写到「他勇敢坚定,对同事诚实,对帝国的敌人绝不手软」,对比一下缪勒中将风使舵的惯例,这些人中几乎没一个人对同事说真话且对帝国的仆人也都绝不手软的作风,这种尖锐的反讽,让我不止一次地想到托尔斯泰写拿破仑接见巴拉绍夫将军时的情景——「他好像很肯定他从来不会犯错」,最后皇帝却不得不把军队扔在俄国一个人逃跑了。当然把档案里的brave and firm两个词理解为心狠手辣,就非常恰当了。

我们的正面主人公施季里茨上校虽然险些因判断失误而一败涂地,但他毕竟足智多谋,逻辑思维强大的高手,那么能晋级成为他的对手的反面人物,必然在智力上——绝非人品上——也必须和他旗鼓相当。如同人们会长久地对本因坊秀哉和吴清源对弈时的每一着津津乐道,而不会热衷于想像其中任何一位和业余二段棋手比赛时的情景,这样的比附不算太恰当,因为后一种智力比赛中严禁作弊,我想说的只是,任何一种游戏——从规则出发进行分类,把参与者分成胜败两组的活动,无论规则是光明磊落还是阴暗龌龊,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它才可能精彩,当然到了这一步,就道德伦理或灵魂自省无关了。

不把善恶截然对立起来,意味着主要的反派人物就算人格有缺陷,但也不至于到惹人厌恶的地步,不会是以帮艾希曼助纣为虐的反人类杀手的面目出现的,不会让观众觉得被绞死也是死有余辜的。施伦堡少将确实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我一直认为他,而非缪勒,才是上校真正的对手,因为提出和策划秘密会谈的其实是他一个人,不过离右翼狂徒也差得很远。少将的样子和蔼可亲,大部分场合下以温和有礼的面目示人,一眼看去不是那么凶残可怕的。他能明辨是非,谨慎,识时务,懂妥协,难怪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而他也相当自私,能想到的一系列——也许也是惟一一系列——问题,就是——如何把谎话说到白日见鬼也让人当真?如何为自己开脱罪名?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在战后销声匿迹?他和我们的正面人物的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绝对的善恶,而在于前者自私而冷酷,为达成目的随时准备好不择手段,背叛或陷害任何人;而后者无私而温情,同时他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效忠的组织存在缺陷,里面有些人会想当然,他也会抱怨,却仍然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情愿赴死也在所不惜。正是这样的特质让我相信他永远不会背叛,因为他的忠诚是经过理智的考量后作出的决定,而非凭一时的激昂情感和盲目幻想在意气用事。至于这两个人使用的大部分手段,城府的深度,说谎的技术,操纵别人的能力,大致是不分伯仲的。

施伦堡少将真的可谓是一幅细腻的青年官僚的肖像,他深谙游戏规则,神态和蔼可亲,很喜欢笑,左右逢源,每次行动失败后都没完没了地开会。技巧高超地挪用别人的好建议,先把它们告诉他的上级,得到许可后再传给下级,表述时把它们「和事关帝国命运的大事联系得天衣无缝」,除了能明察秋毫的施季里茨上校,别人都觉察不到他是「在剽窃」。在把施季里茨和物理学家合作的建议付诸实践之前,还要先试探一下他是否仍记得这件事,以避免剽窃行为被识破,而上校也很配合地假装已经不记得了。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少将和一切伤春悲秋的感怀都是绝缘的,当上校无意中流露出那种感伤,他讥笑他说,「你什么时侯开始写诗的?」每次想到这两个细节我都忍不住想笑,这是因为他绝对不是一个迟钝的人,他对人情世故乃至每个人的性格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否则他不可能立刻就意识到施季里茨上校不满意他把牧师拿来做替罪羊的计划他更多的是努力想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即便如此他冷酷狡猾,他也并不让人生厌,因为首先他相当镇静聪明,他在策划私自与西方求和这起「叛国阴谋」的时侯考虑到所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备选方案一套接着一套,每一个备选方案中需要使用的人手也早已准备就绪,果然应验了狡猾的野兔要做三个或者更多的窝才能免于一死的俗语。其次他和特别喜欢疑神疑鬼的保安局头头卡尔滕布伦纳很不一样,即便他看见上校无故出现在希姆莱的办公室里,也明知他在说谎,却也并没有做什么小动作。到了最后,我也不能确定我们敬爱的施季里茨上校是不是真的能赢过他,因为他从阴谋中全身而退了,可是上校却出于一颗赤子的忠诚之心回到柏林。上校回柏林之后境遇会如何?少将这么精明,是不可能对上校在背后捣鬼完全一无所知的,那么他会做些什么呢?我不知道,因为这出戏到此就结束了,我希望它就这样结束,我就可以一直虚构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施伦堡少将是这出戏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五颗星星中的最后一颗是给这个角色和扮演角色的Oleg Tabakov,以及沃尔夫上将和扮演他的兰诺沃伊,我喜欢这两个角色多于Stirlitz,因为他们都是会引起争议的。

这里加一点Schellenberg的有趣生平经历,这也有潜力成为另一部精彩电影的素材。Hal W. Vaughan先生出版于2011年的Sleeping With The Enemy: Coco Chanel’s Secret War一书中首次披露Coco Chanel小姐早在1941年就受雇于Schellenberg中校,1943年末或1944年初时,这两位合作谋划,试图让英国停止对德国的进攻,此次行动代号为Model Hat,以失败告终。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少将因战争罪被判六年徒刑,也许是所有SS军官中处刑最轻的几个之一,部分是因为他于战争末期下令把1700名犹太人转移出纳粹德国的领土,部分是因为他虽然军阶很高,但没有参与过killing operation。他于1949年入狱,在狱中写了回忆录,1951年因健康问题提早出于,移居意大利威尔巴尼亚镇,由Chanel小姐负担他全部的医疗和生活费用,并安置他的家人,1952年因癌症在都灵去世,她出资为他举办了葬礼。至于大家喜欢拿来和上校开玩笑的SS-Gruppenführer Heinrich Müller,他是出席万湖会议的军官之一,战后又失了踪,外加暂时没有听说和Coco Chanel之类的名流有甚关联,所以我对他的兴趣不太大,在此请不要争论究竟是谁该为种族灭绝负责这样一个如此沉重严肃而复杂的问题,对此我无法说得清,连一篇清晰的文献综述也无法写成。

最后,《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乃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尤里•安德罗波夫接任USSR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后,为了提升这个机构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而拍摄的一系列电影电视之一,所以同样带有political propaganda的意味,就算是这样,它塑造反面人物的方式,也还是相当值得借鉴的——敌人绝对不都是白痴,会轻易给你骗到瓶子里去。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叙事的节奏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这个片子,跟现在的电视剧差别很大。

第一集片头,就是施季里茨开车、主题曲《瞬间》响起的那一段,我看了好几遍才发现这是真正的片头——每个镜头都是从正片中剪出来的,不是施季里茨和扎乌里赫夫人开车回市区啊。不过这不重要。第一集其实施季里茨没干什么,他审天文学家是个闲笔,与神甫谈话是执行舒伦堡的命令,然后就回家接受莫斯科的任务。第二集,他一边思索与美国谈判的可能人选,一边派克劳斯接近、试探神甫,最后打死了克劳斯。他这么做主要是为舒伦堡做好用神甫的准备,还没有想好自己怎么行动。第三、四集,他认为西方绝不可能与刽子手希姆莱坐在一个谈判桌上,做出了直接去找希姆莱的错误决定,结果舒伦堡阴差阳错救了他,并使他领会到谈判的发起者正是希姆莱。到这时施季里茨心中才有了明确的计划,即利用舒伦堡的精巧掩护破坏谈判。第五集,施季里茨找鲍曼做行动的靠山,并说服了普列施涅尔教授和施拉格神甫为他工作。第六集,凯特暴露,施季里茨必须营救她,他利用舒伦堡和穆勒之间的矛盾做到了这一点。第七、八集,穆勒发现皮箱上的指纹,施季里茨陷入危机,剧情越来越扣人心弦。此后局势朝着施季里茨预测的方向发展,虽有意外但最终也被化解,他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少观影者提到节奏缓慢,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主角第一集就大显身手。是的,施季里茨在故事的开端并未显出任何特别之处,他看上去和保安局的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完全融入了那个环境。而这难道不是最成功的潜伏吗?作为舒伦堡信任和欣赏的人,施季里茨执行他的命令是工作常态,在这样一个头等聪明人眼皮子底下耍小聪明、无事生非绝对是危险的。当事情并不明朗、一切有待探寻的时候,施季里茨能做的就是第一、二集所展现的。换言之,这个叙事的节奏,就是施季里茨正常的工作节奏。第四集心中有了明确的计划之后,就开始利用各方矛盾来实施和完善。因为做好了复杂的架构,施季里茨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合理的解释——这正是他的天才之处。祖国交付的任务必须完成,但情报工作的原则是借力打力,利用敌人的阴谋玩阴谋,这个机会既是偶然的也是自然的,水到渠成,不落痕迹。看完《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我甚至认为谍战剧的叙事节奏是唯一的,简直难以想象另一种叙事节奏的存在。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不愧为“非凡的影片”。顺便说一句,施季里茨身上对立性的东西很少,他沉稳、冷静,有内在的激情,有优雅的情调,但大概没有“孤胆英雄”的想法。还是“好样的施季里茨”最适合他。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影评:「内有剧透」记录一下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第2集——

施季里茨与党卫队线人克劳斯走在林间小路,路的尽头是他们要前往的湖滨别墅。

克劳斯:「多香啊!简直是太舒服了。找上一摞书美美的看个够,书对我的工作很有帮助。您爱看书吗?」

施季里茨:「爱看。」

克劳斯:「我也是,我非常爱看书。一本好书能让人变聪明。我碰到的所有被判了死刑的人,都流露出对大自然的爱,而且都是用很美的语汇来形容大自然,可以说是,用异常美丽的语言来形容。您知道吗,旗队长?人临死的时候,对自然是非……」

看着林间湖畔的景色,克劳斯不禁聊起天,话音未落,转身却无比惊讶的看到施季里茨掏出一把枪对着自己,这位纳粹集团的旗队长居然要杀自己!克劳斯难以理解,这不科学啊,一向是自己欺骗别人,怎么可能被别人骗了。

枪声响起,克劳斯跌进水里,与这片他临死前赞美过的景色永远的,在一起。

——第3集——

施季里茨走进大象酒吧,他是这个地下酒吧的常客,要说原因,得追溯到十年前,他被派往西班牙,组织安排他与分隔十年的妻子萨沙在这里见了一面。

那一天,施季里茨先到了酒吧,要了杯啤酒,挑了个对着酒吧门的座位。一支烟已经吸完了,来的客人里仍然没有见到自己挚爱的妻子。施季里茨开始点第二支烟,这时,门铃响动,一对男女走了进来。

来者正是我们主人公挚爱的萨沙!

施季里茨目不转睛的看着萨沙,是那样的专注,是那样的深情,不是泪水,却闪烁着格外动人的光芒。

萨沙与陪行的同志在另一桌坐下了,却一直望向门口,期待见到自己分隔十年的丈夫。终于,等她一回头,看到了深情的施季里茨。纵使分隔十年,一见面仍能瞬间认出对方。组织的同志很识趣的跑去吧台点了杯酒,。

提琴的旋律温柔而深沉,他们目光交织,穿越人群与桌椅,我的眼里只有你,这一瞬,哪怕眨眼都是奢侈的。

镜头在两人之间来回切换,施季里茨吸着烟,看着萨沙,这么近,这么远。分明就在眼前的妻子,却不能上前交谈。

时间到了,萨沙终究还是要离开这里了。望着她离开的背影,施季里茨静静的吸着烟,余音绕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aoyu/87941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打雪仗堆雪人简笔画图片大全 冬天堆雪人图片 下一篇: 《拾荒少年》经典影评10篇 拾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