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教育 > 正文

《伊甸湖》影评10篇 魔鬼搭车人

导语:《伊甸湖》是一部由詹姆斯·瓦特金斯执导,凯利·蕾莉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塔拉·艾利斯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伊甸湖》影评:都是任性来背锅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对于其态度

《伊甸湖》是一部由詹姆斯·瓦特金斯执导,凯利·蕾莉 / 迈克尔·法斯宾德 / 塔拉·艾利斯主演的一部惊悚 / 恐怖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甸湖》影评:都是任性来背锅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对于其态度往往是宽容和严惩两个方面。片中小孩子残暴的行为和性格无疑是收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但这是可以给他们脱责的理由吗?青少年犯罪有许多是寻求发泄和刺激,不少人针对于此提出应当原谅心智还不健全的未成年人并减轻其刑罚,但这引起了我许多的疑问——现在的未成年保护法等措施真能挽救这些失足少年吗,还是成了被他们利用的工具?到底多大才算成年人呢,美国有美国标准中国有中国标准,难道他们到了十八岁就能瞬间成熟吗?受到凶恶的对待,难道就要将此传递给他人吗?心中有怨气想要发泄出去是人之常情,但任由情绪支配则可能带来雪崩。坏孩子长大成年了他们大部分就会改过自新吗,他们成年之后再犯罪又有多少人可怜他们童年的遭遇呢?

自以为对青少年的宽容和严厉不是针对的同一个焦点,一个是说教育而另一个则是说犯罪。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小孩子小打小闹单就事情的近期影响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情,有些小朋友可能闹着闹着就成了朋友,家长在此时适当的观察和训戒就可以了。谁没犯过或大或小的错误呢?在错误中吸取经验也是成长的一部分,而家长此时当可适当宽容一些。然而,青少年犯罪也应受到宽容吗?有人把以上那一套方法也应用于此,按照这种思路与青少年相关的一切是不是都尽可宽容呢,宽容的底线在哪里呢?法律是所有人的行为底线,开辟未成年这样一个特殊地带无疑将成为不法分子的庇护所,将教育和法治相结合才能标本兼治。本片中最凶恶的人没死反倒是善良或相对单纯的人全部遇害,或许小镇中只有女服务员才会纠结于此吧。

《伊甸湖》影评:《伊甸湖》:野蛮从未远离

恐怖片的精髓在于激发人们共通的对未知和不确定事物的恐惧感。这样的恐怖元素很多,比如生孩子、死亡、走夜路、幽闭空间、婚姻外遇、朋友被判等等,但这些恐惧,往往仅仅针对个人特定的经验,算是小儿科。

能把题目做大一点演变成社会问题的,往往针对某种原罪,弄出某种因果报应,比如《隔山有眼》和《万能钥匙》,这种算是时间线的恐怖片;另外一种就是针对特定地区,往往是边缘化的蛮荒之地,比如《恶魔的废墟》和《恐怖地带》,这种算是空间线的恐怖片。这两种都是对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罪孽的揭示和批判。

但是,能把题目做到最大的,却不是把恐惧放进历史和荒野,而是拉回来放到我们身边,这样的恐惧既是整个社会的,又是每个个人的,《伊甸湖》无疑在题材的切入点上非常犀利的捕捉到了最要害的恐怖感——人性的野蛮。

这种野蛮既不是泛黄的历史教科书里的八国联军,也不是远在非洲的深山老林,这种野蛮在每个人心里。虽然《伊甸湖》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一个类似蛮荒的乡村野外,一群比较粗俗愚昧的人群中间,但是就像各位观众引发的共鸣一样,我们每个人儿时也许都或多或少遇到过类似的暴力险境。也许它就发生在最发达最文明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许就在你的小学或者你孩子的小学附近转角的小巷子里……

广东开平中学女生暴力轮奸视频、摸奶门、马家厥案、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在今天何其繁荣文明的中国和美国,仍然此起彼伏的不断发生,一次次提醒我们:虽然高楼林立,虽然汽车洋房,虽然民主法治,但野蛮从未因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远离我们。人心的改造与进化,在每一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清零重起,好像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一样,是这个社会走向文明永无止尽的命题。

对于人性的野蛮,《伊甸湖》兼具现实感和含蓄象征性的故事远胜过概念化和直白夸张的《天生杀人狂》和《杀死比尔》,它类似寓言一般向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面对无知不羁的孩子,大人的责任是什么?另一个问题是,面对野蛮,文明的人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无疑都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回答清楚的,也许很多人会说,那些孩子很坏,是因为“有其父必有其子”“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为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呢?这仅仅是特定地区、特定社群的愚昧么?我们每个人在每一个生活细节上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周遭的别人的孩子呢?我们是如何言传身教的呢?

对于第二个问题,则更为纠结。看《伊甸湖》就像看《飓风营救》一样,在导演的调教下,观众很自然的群情激奋,于是很自然的与故事中的正义者一道“杀红了眼”,对那些恶棍,恨不得虐杀之而后快。但是静下来一想,这跟那些孩子为狗报仇而虐杀男主角,又有何不同?有人会说,善良的人对待穷凶极恶的人如果心存怜悯,只会死的更惨,只有以暴易暴,甚至比坏人更坚定果决,像《不可饶恕》里的伊斯特伍德一样,手起刀落,才能让善良者生存。可是使用暴力之后生存下来的善良人,还是从前那个善良人么?

也许《伊甸湖》里的男主角在湖边被一群后到的小孩子打扰时,过去热情的打个招呼,送上点小吃或啤酒,称赞一下小狗,聊聊摇滚乐,给孩子们一个友善亲和的印象,不要一副自扫门前雪、得理不饶人、大人训小孩、好像这个沙滩天然就是自己的口吻,看到有小孩在,行为检点一点,不要那么惹火,不要得意忘形的抱着女人跳水里,或许那群孩子也就不至于偷他的车,也就没有后面的死狗和死人的事情发生。

野蛮从未远离,且无时无处不在人心里威胁我们。以恶灭善、歼灭肉体、摧毁文明或许如山倒般轻易痛快;但是以善驯恶、改造心灵、重建文明却如抽丝剥茧般,需要耐心、细腻、宽容和灵性,需要深入人心的力量和悲悯。

《伊甸湖》影评:被追杀版 <老无所依>——脏了鞋比捅人一刀更可怕

和老无所依一样

本片探讨的社会问题

社会的安定离不开家庭

而家庭中父母本身的野蛮暴力愚昧无知,会遗传给下一代。

老无所依中对社会安定无望的象征是杀手,没有任何原因,没有杀手的任何交代,是警察怎么也想不明白的,也是不可掌控的,让他感到无力。

伊甸湖中的暴力是有源头的,社会上的人渣们。

人渣也会生孩子,所以暴力愚昧继续延续。

也许老无所依中的杀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庭,糟糕变态的父母。

所以监狱有用吗?

被关过再放出来的人,有几个是真的改好的?

还是在那里变得更坏?

监狱也是一所学校

坏人的学校,学习怎么样更坏

可是犯罪率要怎么样降低,

是教育吗 即使免费 有的人仍然不愿意学

是宗教吗?有用吗?杀过人了,做过坏事了到神的面前忏悔一下,

秒洗干净自己,立刻觉得心灵舒畅了。又可以循环了

人可以真正脱离罪恶吗?

就像那个被欺负的小孩 ,反过来还来陷害女主,这比那个小恶霸还要让我恨的牙痒。

所以导演让他 被烧死

那个一直拍手机的 她也是直接的杀人凶手。

做拍客记录杀人过程更冷酷可耻

所以导演让她被女主撞死

导演着力于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几乎是自愿的,是在没有被暴力胁迫的状态下做了上述事。那些直接被逼迫伤害男主的人,最起码表现出了不得已

当然被女主手刃的那个小胖,之所以被杀死,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动刀子伤害男主的人,他为他的软弱付出了代价。

当然,看完这部电影,你是不会舒服的,你一定心里堵的慌,想手刃几个小孩连同那些大人。

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是有暴力的

只是作为普通人,我们只有在被伤害到一定程度时会激活小宇宙,用那暴力来保命,这就是生命力。

而肆意的暴力从何而来,是暴力的基因。

先前看过一部纪录片,一个外国科学家研究自家的族谱,发现自己的祖上是杀人狂罪犯。

于是这激起了他对暴力基因的好奇,

于是他开始了研究

他分别研究了拳击手 僧人 汽修工人 等等人

最后发现拳击手竟然暴力基因较少,而出乎意料,僧人竟然暴力基因较多

这基因被他称为 ——勇士基因

名字倒是起的好听。

所以暴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说不定自己会爆发,也有可能在某个时刻被比人的暴力所伤

纵观整个生物史 无不是 杀与被杀 吃与被吃

当然这一切和文明社会所倡导精神是相悖的

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丛林法则被一些人不齿

但却不可回避

其毕竟是地球上现行的运行准则之一

所以伊甸湖边的小型杀戮因为是孩子游戏般的任性荒唐而让窒息,但打着各种宗教,正义的大规模杀戮——战争,却被大家无视,麻木不仁。

就如同片子里被迫捅人的男孩,在手起刀落,捅了男主之后,发现了鞋子上的血惊呼到——妈的,我的鞋被弄脏了。

人永远只在乎和自己相关的事或者细枝末节的事。

补充——如果我是主角,我人生地不熟,我肯定不会挑衅,也不会进入人家。车我也不要了,想办法报警。

如果我是女主,在男主被杀之后,我会想办法手刃这群兔崽子。

《伊甸湖》影评:真想钻到电影里帮主角把这群小渣滓全部杀死

《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52节中说: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

珍妮撞死那个小婊子的时候我只想为她喝彩,可惜没能手刃为首的那个小逼渣滓!

我信奉人性本恶,需要一步一步教化成长。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熊孩子是由熊父母养成的,恶魔只会孕育恶魔。

我知道现实最黑暗的是电影无法拍出来的,但我没曾想到看这部电影我这么愤怒!自私、愚昧、堕落、黑暗、变态的人不应该活在世上,而他们的出现是带给其他人的灭顶之灾。

不因挟未成年而自恃,正因为是未成年人,才要知晓法律与是非,免得长大了监狱就是为尔等准备的豪华套房。

我若遇上相同的事,只会奋起厮杀。不会回头、不会后退、不会害怕!

布莱特是一个卑鄙肮脏的小蛆虫,自己挑事语言辱骂别人,然后动作侮辱,继而偷东西······跟他一起的女的,就像这个世界无动于衷还推波助澜作恶的人,真想一巴掌一巴掌的抽她到大出血而死亡,最后被珍妮撞飞而死看的很爽,有一股小快感升腾而上。

杀人是原则性问题,不是偷东西、打架,不是说两句话,教训几下就能解决的,不坐牢不知道是非好歹,当社会条件不足以驯化从善的时候,监狱就该发挥它的作用了。

珍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驾车只是那个该死的小婊子正好在路中间了,本来她可以开车直接把他们一伙全部碾压死的。逃过黑暗以为是光明,可是那确实无尽的黑暗,我不敢想象珍妮被他们一群禽兽父母关在洗手间的后果,我只想为她去杀人,带她重返人间。

这不是传统恐怖片,我看完没有一点刺激爽快的感觉,只有虐心与愤怒,真想钻到电影里把这群不是好歹的败类全部杀死。

《伊甸湖》影评:人性趋恶

全片看完只让人感受到绝望。

未成年人的暴力有时候是一种更原始,更纯粹的暴力。他们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会掺杂太多如成年人般的利益纠葛在里面,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暴力而暴力,或许根本就没意识到这样做是暴力。看往年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和结合我们的个人经历会发现未成年人的暴力大都是施加在比施暴者更弱小的个体身上,并且具有随机性,没有比较明确的目的,甚至完全没有目的,只是单纯取乐,这不得不让人心寒。未成年人的暴力更多地体现的是人作为动物的兽性,他们在无意识中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践行着丛林法则,强者生存的标准。

看了热评以及里面的评论, 我发现很多人抱持的观点还是之所以男女主角遇到这样的遭遇,要归咎于教育、成长环境和男主角面对那群小孩的态度。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同样的教育和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是会有不同的倾向,导致这种倾向的更多的应该是一些潜意识里的本能和从出生就刻在基因里的东西。仔细观察生活中那些几岁的小孩,你会发现有的时候他们会做一些类似虐待小动物之类的残忍行为。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可能都只是下意识就做了,并不是要怎么样,但是这也体现出了人作为动物的兽性本能。大概孟子的《三字经》也应改为“人之初,性本恶”。而那些做出了更残忍的诸如群体暴力,虐待,虐杀之类恶劣行径的未成年人,他们显然是已经接受并且放纵了这种动物兽性,从心理上就已经扭曲了,就算之后施以教育和在看守所改造也不见得能加以矫正。人做了事,就要承担这件事造成的后果,不能以一句“他们还只是孩子”,“不知者无罪”之类的话就从轻发落甚至一笔带过。不管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犯了事都应该以同样的标准来评判,这样才能让“不知者”明白所犯的事有多么严重,让“知者”不再存有侥幸心理。

披着羊皮的狼始终都是狼,如果不扼杀在摇篮里,终有一天会张开血盆大口扑向周围的羊,甚至祸及羊倌。

《伊甸湖》影评:电影很可怕,评论更可怕!

本来电影就够压抑和绝望,最可怕的是。。。

我来豆瓣翻翻评论,居然有一部分人说,男女主角落到这个下场是活该,男主角就不该balabala。。。

这都是什么三观?

这就跟前段时间被鄙视惨了的那句“你女的晚上穿这么少被qj了活该”一样可怕愚昧且可恶透顶!

我的天呐,这就是两个生活在文明社会的人突然去了野蛮社会。

男主角从头到尾做的都是文明人做的事情,哪有什么不对,去让他们关个声音就是错了?去让家长管教好自己的孩子这是错了?去要回自己的车就是错了?

你们在想什么啊?

错的是那些小孩的反应,错的是那些恶魔般的小孩啊。。。。

想起了日本当时一个着名的事件,未成年人杀害一家人的,他入狱了但没判死刑,就是因为是未成年人,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他悔过了,就在他即将出狱前,他写给自己朋友的信被披露出来,信中大放厥词,全无悔过之心,还说没把他们相关的热杀完搞得自己入狱才是他做错的地方。。。。

后来一名律师,开始致力于上诉未成年人也应该判死刑,他给的理由是:不判死刑,他们永远也不会悔改。死刑不是惩罚,而是给他一个向善的机会,让他看清楚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可怕。

又想起克林顿给他孩子说过的话:“当一个好人,然后再试着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希望大家都努力当一个好人,做能够为自己骄傲的人。

《伊甸湖》影评:请远离小混混

伊甸湖,一个美丽的度假圣地,然而美丽只是它的表面,这里充满了暴力与犯罪。也许,电影取名“伊甸湖”具有特殊的隐喻,表示罪恶发生的地方,就像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发生在伊甸园一样。

这是一个很虐心的惊悚片,青少年本该是善良活泼的代名词,而在这里,他们却变成了魔鬼的化身。毫无理由的挑逗,不顾一切的追杀,一步步将人逼向绝境。让人最感绝望的是,诺大的一片森林,却没有主人公的藏身之地,寻求到能帮助自己脱离险境的人却都是小混混的同伙,所谓的希望变成了更深的绝望,让人感觉无处可逃。而片中唯一一个可能会帮助到自己的人却被烧死,最后一根求生稻草被拿走,最后,主人公落入了罪恶之手并因此而丧命。

这些小混混中有一个小孩是善良的,并无伤害主人公之心,甚至还想帮助主人公脱离险境,但却被主人公无意之间错杀。它所带来的隐喻意义是深刻的,在充满犯罪的大环境下, 善良不但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会成为无谓的牺牲品。

作为一部惊悚片,电影是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所给人带来的恐惧不视觉听觉方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更让人揪心的是,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给人以生的希望......

珍爱生命,远离小混混!!

《伊甸湖》影评:还好这不是现实,然而未必

杀戮!而且只是几个屁大的孩子!

整个片子其实和《陌路狂杀》《魔鬼搭车人》这些片子差不多,都是追杀似的游戏,然而这次杀人的主角竟是几个孩子。我想导演拍摄此片肯定是想要影射当代英国社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吧。的确很恐怖,恐怖的不是血浆,而是人心,然而仔细想想,好似现实竟然就是如此,浮躁,轻佻,往往占据着孩子一代的心灵,再加上结尾点出孩子的家长式暴力家庭,不难想象酿成今日惨剧的原因了。

影片看完很郁闷,因为女主角到底没有逃脱魔爪,然而这不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邪不胜正,而正却又未必压邪,好好坏坏,生生死死,其实不是大团圆才足够真实,悲惨的结局更让人看清了我们身边的邪恶…………

《伊甸湖》影评:孟子,您怎么想?

我不大喜欢小孩,即使我是小孩的父母,我依然不大喜欢。

这个心理由来已久,大多数人应该比较喜欢小孩,尤其亲人的和朋友的小孩,逗着玩买东西什么的很常见,我只是单纯不怎么喜欢;外面看到各种胡闹的小孩,也比较烦;哪怕自己的小孩,我似乎也不像我自己的父母对我或我朋友们对孩子那般喜爱。

一直以来并没有认真想过这是为什么,看了《伊甸湖》这个郁闷的电影,倒是让我好好思考了一下。我似乎很相信荀子那句名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回忆我自己的孩子时期,我实在没什么理由认为那时候的我是个值得喜欢的人。

在过于幼小的时期,没什么好说,本来也没有多少善恶观念;小学这样的时期,我最大的印象是漠然地玩弄和杀死各种小动物,这也许不严重,严重的是这样做没什么特别的理由,仅仅是想这么做。在我看来这反而是最为严重的恶。记得《八毫米》里的那个杀手被揭开面具后,露出的是张人畜无害的脸,对男主说“你希望看到一张凶神恶煞的脸吗?你希望我说因为我家庭不幸福我妈常常虐待我吗?没有,我只是喜欢这么干。”没错,这种没有复杂原因和解释,只是“想这样”的心理,我认为就是荀子说的恶,借用一下“原罪”的说法,姑且称为“原恶”吧。

中学时期的小孩,就更难辩护些什么。在我长大的地区中学生开始干的事情,已经差不多可以用令人发指形容了。在我接触到的周边群体,见过的听说过的群体中。吸毒死去的大约有五六个;初中时期打死人坐牢的有一个;夜场和别人抢妓女被杀死在阴沟里的有;被生生从三楼扔下去的有;操着各种凶器去抢大人生意的有……

大概是这样子吧,对于孩子还能说些什么呢? 好孩子当然也有很多,不过这跟我对孩子的态度没什么关系。“善者伪也”没错,伪只是说人为,没有好坏判断。如果一个孩子基因上没什么杀人狂倾向,又受到了合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刚好又有好的亲戚朋友,我相信他或她能成为一个非常棒的人,至少不太可能成为本片中的样子;而如果情况刚好相反,我也不觉得因为“还是个孩子”,就有所谓的改头换面出现。

看到很多研究本片男女主角如何傻逼,应对如何不合理的评论,个人认为他们或我们是不是傻逼都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自己遇上就好。对孩子,还是忘掉孟子吧,就像那个谁说的一样,我要是不信上帝而确实没有上帝,那什么都不会发生,我要是不信上帝而偏偏有上帝,那我就惨了;如果我信上帝却没有,顶多没有天堂等着我,但我生前过得很平静;如果我信且有,那等待我的就是天堂。

我也想,如果我信荀子而实际上他错了,我顶多就是个不怎么喜欢小孩的怪人,如果他对了,我应付起来会稍微有准备些;如果我不信荀子而实际上他错了,我也许能多享受点人情乐趣,但万一他对了,我将成为本片的主角。

《伊甸湖》影评:【转】 邪恶的伊甸湖

英国惊悚电影<<伊甸湖>>实在是拍得太好了,除了让人对此片感到恐怖颤抖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深深的思索.对于这样一部片子如果我不写点评论,我觉得自己太对不起我们影片的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影片中新婚夫妇珍妮与史帝夫和一群残酷无情的青少年在伊甸湖的森林中追逐搏杀,让我们感到血腥与惊恐.史帝夫意外杀死了青少年暴徒的一条狗,这群少年的头儿布瑞特竟然要史帝夫用命来相抵.对于史帝夫血腥地报复,残忍地折磨,这群青少年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最阴暗的一面.什么才是恐怖,导演用影片告诉我们人心的邪恶是世界上最恐怖最可怕的.

为什么导演进行了这样的设置,他在告诉我们的社会已经出了严重的疾病,但是影片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疾病该如何治疗,只是告诉这种疾病的可怕与危险之处.

珍妮为了逃脱那般青少年暴徒的追杀,珍妮在极度恐慌极度惊吓的情况下狠心杀死了暴徒中两个的孩子.他们都还是孩子啊!!!影片开头珍妮作为一名幼儿所展现令人可爱可敬的场面与在伊甸湖中珍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问如此巨大的转变的催化剂是什么?史帝夫被残忍的杀死,一个无辜少年被暴徒青少年活活烧死,多次面对死亡多次逃脱珍妮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这时候珍妮已经处于绝境之中.只要对于生的渴望越强烈,在绝境之中人越会犯下任何错误.珍妮最后用暴力制止了这一切,只有把自己心灵中邪恶的一面展现无余,才能战胜他们这群暴徒青少年也预示着这一社会问题的可怕性.

现在的社会,泛滥的色情,蔓延的毒品,滋生的暴力,社会的黑暗一再污染青少年群体.我们的教育在黑暗面前显得惨白而无力.影片中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无处不在.

影片的结尾同样令人毛骨悚然,让观众从头凉到了脚.

珍妮经受恐怖、逃亡、谎言,费劲千辛万苦逃出伊甸湖,进入城里。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确逃进了这群青少年中的布瑞特家中,却昏倒下去。等到她醒来,这群青少年的父母已经明白了真相,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认为是珍妮杀死了他们的两个孩子,进而把珍妮弄进了浴室,把珍妮淹死在了浴缸中。珍妮还是没有逃出被杀的命运,这一结局随着一声珍妮的惨叫而让我到恐怖与憋闷。

在这场伊甸湖边生死较量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幸运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唯一的胜利者是在人的心底偷笑的魔鬼!性与暴力的欲望在蔓延,让魔鬼更在心里更加恣意妄为,渐渐占据了人物的内心,那些孩子与大人被魔鬼所偷偷的控制住。影片中珍妮与史帝夫两个人伟大的爱情力量让人感动,这样的爱却在邪恶的伊甸湖边被联合地绞杀,我们真要痛斥这些魔鬼,珍妮最后以暴制暴的残忍手段也把自己最后推上悬崖,自己也难逃死神的追击。

我认为影片中所有人都是无辜的,我忍不住发自内心的问自己,那么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谁才是幕后黑手?导演没有回答,影片没有回答。影片充斥泛滥的性爱,泛滥的暴力,人与人之间缺少怜悯、爱、尊重,影片所留下思考只有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在社会中,每个人生活的家庭不一样,有的贫穷有的富裕,有的温馨有的冷漠,但是要知道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教育,通过教育能够教给孩子什么是爱,怎样去爱,通过教育能让孩子的人格走向成熟。但是人类社会从几千年就开始强调教育,孔子就有子弟三千,教育通过千年的发展却还是无法解决如今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什么可以完全地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只能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其中一部分。

其实,看完这部影片我对我们的人类的命运感到越发的绝望,感到人类对于心中魔鬼斗争根本无法取得完全地胜利。要知道在世界上没有两件事物是完全一致的,人与人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心中的邪恶力量不是潜伏在水底,就是冒出水面兴风作浪,除非我们终止自己的生命个体。我们无法消灭我们心中的邪恶欲望,反而有时候通过暴力与性爱唤起了我们内心的邪恶欲望。

看完片子,我用一句话作为最后的总结:人类无可救药。

转自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39037.shtml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aoyu/882658.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我们这一家 剧场版》经典观后感10篇 我们这一家剧场版 下一篇: 《危情时速》经典观后感10篇 危情时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