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教育 > 正文

《北去来辞》的读后感10篇 妇女闲聊录

导语:《北去来辞》是一本由林白着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419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北去来辞》读后感:《北去来辞》评论-8分我坚持,坚持,,坚持

《北去来辞》是一本由林白着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419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去来辞》读后感:《北去来辞》评论-8分

我坚持,坚持,,坚持,,,最终还是没坚持住!我只看到了一半儿,我觉得在有限的时间里,如果我看点别的书,或者干点别的事儿,可能更有收获。

虽然没看完,但也是长了知识的。整体感受:飘,忽忽悠悠,是散弹,说不定打到哪儿,赶上哪段儿算哪段儿,书中提要中管这种写法叫做“别具一格”,说的也对!文学风格这种东西就需要有多元化,千篇一律自然无聊,所以各式各样的写作方法都应该出现,也一定会有人极其喜欢这种散弹打法。有点像亨利·米勒,书中也确实提到过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也像弗兰兹·卡夫卡,还有点像安妮宝贝,但安妮宝贝的很唯美,适合慢品。

主人公柳海红嫁给了比自己大21岁的史道良,她从农村来到北京,生活还算安逸,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春泱,还有保姆银禾,银禾的世界和他们截然不同,有着完全相悖的价值观。叙述的都是日常琐事,有长辈,有前妻,有***,有朋友,有孩子,家庭构造还是非常复杂的,也许不复杂,是写的比较复杂。也有很多奇葩的情节,也有过去的历史,乱糟糟一大团,正是生活。

我把茅奖第九届的前十名都买好了,挨个来,今年的重任啊。我得给它们重新排个名次,因为我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北去来辞》读后感:内外结合的林白新作

年初先看了林白的部分短篇如《瓶中之水》、《子弹穿过苹果》等和长篇《一个人的战争》,都是林白早年的作品,很个人化的小说,林白是广西北流人,这些作品我觉得都可以看做作者记忆中或者说想象中的成长史,包括个人成长史、家族成长史乃至地方成长史。有浓郁的南方热带、闷热、潮湿之感,在文字里能感觉到。

这些早年作品还没全部看完,就发现这本《北去来辞》,2013年才出版的新书,作者的后记时间还是2012年,先不说内容,这么近的时间给人一种热气腾腾的新出炉感觉、一种作者就在你身边、与你在同一个城市、同呼吸着大部分是雾霾偶尔有超漂亮蓝天下的空气。这种感觉很重要很鼓舞,因为尤其对于文学,看好的作品看经典,而经典常常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是的他们很好,但是总觉得好得遥远而高不可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北去来辞》的近距离虚构,让人踏实。

再回来说回到这本书本身,在内容上,南方的气息仍有,但是是一部分,这本小说特别厚内容多,涉及多个主要女性角色,南北都有,南方广西的章慕芳和柳海红只是其中之一,她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但是其他人物如湖北的银禾、雨喜就是作者对外部的关注。而最吸引我的则是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很强很快,作者的语言才华感觉就是天然而成。语言很有味道,有力量有色彩。

这本书是今年年初看的,年底的时候看我特别喜欢的文学批评人李静的《捕风记》,有一篇评论林白,说林白的作品明显分为两类:内外——“前者直入心灵最深处的黑暗、不安、凛冽和孤绝,并将之幻化为神秘可畏的精灵,它成为自我本真的一个镜像,混合着羞耻、弃绝和自我肯定的意志。后者则客观到了完全放弃作者身份的地步,呈现了一个辽阔驳杂的"外面的世界"”。前者是作者对自己的好奇,是俯下身来向幽暗中的自己伸出手来,后者则是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完全放空自己去探索一切,当然这个放空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客观,视角本身就是一种选择,所以在这些外向作品里,在一副广阔的新鲜感里,还是有南方热带的闷热。

以内外这个定义来看《北去来辞》,我觉得应该是外向做基础,内向是重要内容之一的作品。豆瓣上这个得分很低,但是我觉得这个小说特别好,仅凭语言它就是优秀的、是完全值得去读的,而内容的挖掘我需要第二遍继续阅读。李静的评论写于2007年, 我很好奇她怎么看林白这部新作。

《北去来辞》读后感:【书摘】北去来辞

单身汉的生活干燥而坚硬, ——像核桃,一堆核桃在一起磨擦发出嘎嘎的声音,到处都是硬的,干的,没有柔软,没有水。

风沙太大了,吹得人心里发毛,杨花柳絮,飞得漫天都是,连纱窗那么小的眼它都钻进来了,而且,蚊子和孑虫,成排成排地苏醒过来,聚集在草地上。你看着离离青草,茂盛、旷远、明亮,一走近,“嗡”的一下,仿佛是各个朝代的蚊子都赶了来。

秋天呢,天是高的,又干净,月亮也被老天爷擦过了。但月亮有什么用,儿子史安童,中秋节的前一天骑车到他的办公室找他,儿子说,家家的月亮都圆,就是我们家的月亮不圆。然后就走了。

杨树的叶子更干脆,连黄它都不黄,季节一到,风一吹它就掉落

你一个人在街上散步,那就不叫散步,而叫无家可归。食堂的饭菜总是凉的,它即使是热的很快就凉了,即使不凉看上去也是凉的,吃到肚子里沉坠坠的难受,就像吃下去的不是饭菜而是石头——这样的石头不但在饭菜里,它还在床上,在被窝里,看不见的石头布满生活的角落。

这些大龄女青年,多半是,一双脚踩不到地上,她踩在云端上,或者,不是云端,是汽球,五颜六色,圆崩崩的,踩一只,“啪”,破了,又踩一只,“啪”,又破了。

像一团无从发酵的死面!

分到新房子,道良又蚂蚁搬家地,一样一样搬过来。他怀着憧憬,创造新生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好日子来到了,他站在入住不到一年的单元房里,阳光满屋,照在他光彩熠熠的脸上,他真是显得年轻。环顾四周,他对刚刚来到的海红说:看,什么都有了,就缺窗帘。我是故意不买窗帘的,以后谁跟我结婚谁就买窗帘。

依自已的生活经历,慕芳还是告诫海红,年纪相差太大还是不合适。但是啊但是,一匹野马在飞奔,一支盲箭在乱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嗖的一声,海红被套进了婚姻里。

人生的好戏也许就要开始,不料,海红怀孕了。

海红不信,她甚至抬了一下书桌,因为要给母亲腾一处地方支一张床。慕芳微笑,她心里更有数了。在这件事上,她多年都是料事如神的,半夜里,果然果然,破水了。

她也像一头母兽那样嗅自己的孩子,

人衣俱老。

沉沉的睡眠真是让人休养生息啊,寂静的山谷里春风又绿,小小的床铺星移斗转,她胸口的喷泉,有一日,终于,瞿瞿响了起来——

这时候,海红内心的春天就冒烟了,一寸一寸的,像山上烧野火,陈年的枯草烧掉,新鲜的草籽果实裂开了硬壳,春风一吹,纷纷的抽出了芽。

陈年的灰尘徐徐拂来变成了陈年的酒香,道良感到有一股子忽酸忽甜忽然又苦涩的东西从电话筒里迤逦而出,他姿势不变凝住了,海红和春泱看他简直就像一尊蜡像。

鸡汤怎么炖得这么美味?安姬惠问——啊开始炖汤的时候要在锅里放一块猪肉一起炖,人也一样,要有伴,有伴的日子才能过出味道来。不放葱也不放姜,只放一点黄酒腌腌,水开了,就下锅,放三只小枣,放四只枣就甜了,放两只呢,味道不够。至于排骨炖莲藕:排骨呢,要先炒一炒收紧骨肉,莲藕切好,要用盐腌一下才能炖得更烂……

她怕疼,还想起了家里的爸爸妈妈。

新疆人是很野的,身上都带着刀子。

墙上用白石灰水刷着标语:“严厉打击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分子势力”。另有两条标语是用条幅的绿纸写的毛笔字:“要团结,不要分裂”“伤害民族感情的事坚决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话坚决不说”,绿纸被晒得有些发白,有点像甘蔗叶的背面。

在南城煤烟滚滚的家里,从早到晚都是老人的咳嗽声,痰迹斑斑。

二人静默——春风凋零,荷花片片落在水里,瞬间变成泥桨。而穿堂风刮得房门砰砰响。

坐在阴暗的小屋子里,忽然两人没有话了。忽然他说:“其实我们两人已经有点……” 有点什么,他再不往下说了。 海红一直等着,他不再说。后来她还常常揣测——按照她的心意,希望这是一句沁人肺腑的话。

靠近天安门和中南海,在皇城的中心地带出现如此僻静的街道真是想不到,人流稀薄,南长街、北长街,两侧的槐树互相向对方靠拢,他们骑行在绿色的拱顶下,正午的阳光从叶间漏下一块块圆形的光斑,光斑飞旋掠过他们的肩头,两人肩并肩像是一对情侣。啊你真是喜欢这样的感觉他们骑行在绿色的枝叶下光斑从头顶掠过。旋生旋灭。她有点想哭。

把一个人吃剩的饭倒进自己碗毫不嫌弃就吃起来,这只有父母对孩子、或者夫妻恋人之间能这样。 甚至也不能。

酱油色的面饼和猪大肠和猪肺此刻成为一种玫瑰,比玫瑰更加惊世骇俗。

啊因为是夏天有两张矮桌摆到了街沿上,两人坐下,当空一轮明月,那时的大街上没有多少烟火气,月光遍洒泠泠有声。

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棱角分明令人迷恋。他忽然又说了一句:你的眼睛可真像狐狸精。他说得快而轻,仿佛是一句嘀咕,似乎不是要说给她听而是,说给自己听——快得就像一只羚羊跳过溪涧,你根本反应不过来但你听见了,但又好像没听见。卤煮火烧就成了月光下的凤尾竹,但阴影重重你真想跃上月光变成飞蛾被烈火烧成灰烬但你像石头一样。

小小的白色药片在他手心里,他去买了一瓶水,吃完药两人坐在走廊里。看到陈青铜风尘仆仆靠在墙壁上,海红再一次,想到了翻山越岭这个词。

——这种椪柑,皮很好剥,它厚厚的癞蛤蟆似的皮天生就是让人剥开的,剥它有一种快感,金黄色的颗粒裂开了,迸出汁液,一阵橘香升起,令人愉快。但它的瓤总是不饱满,松懈,像棉絮,这还不算,橘子的甜酸一涌上牙根,海红牙齿上稀疏的釉质就被它伤着了,酸汁从牙根细小的管道奔向牙髓深处的神经,啊太痛了,她立即倒吸着凉气。

他没有病,看上去能活到一百岁。

一个水塘,经不起老是舀,支离破碎的写作差不多把水舀光了——啊那个日渐干涸的水塘在海红眼前晃来晃去,剩下的一点水晃成了泥浆,过不了多久,就会连泥浆都没有。

变干、枯竭、龟裂。人生的大旱之年即将来到。

不如到大街上当妓女!如此一想,万箭穿心——海红感到成群的青蛙跳进了她的头脑,它们乱纷纷像逃难一样,她脑袋里的筋筋络络被它们踩得乱七八糟。突然,一声尖叫从她的胸腔冲出,呜嚄——这嚎叫声太怪了,完全不像她发出的,但不是她又是谁呢,她感到胸中的石头碎裂开来,化作了细细的石子,石子们奔涌而出,

不如到大街上当妓女!如此一想,万箭穿心——海红感到成群的青蛙跳进了她的头脑,它们乱纷纷像逃难一样,她脑袋里的筋筋络络被它们踩得乱七八糟。突然,一声尖叫从她的胸腔冲出,呜嚄——这嚎叫声太怪了,完全不像她发出的,但不是她又是谁呢,她感到胸中的石头碎裂开来,化作了细细的石子,石子们奔涌而出,从窗口扑向了沉沉夜空。

某月某日:昨夜睡不稳,梦到死,意识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要死了,很平静。在梦中去死的地方是地下室,像放自行车的地下室,下去的斜面上铺满了红枣和花生,这是别人为我送行。

某月某日:昨夜睡不稳,梦到死,意识很清楚,知道自己是要死了,很平静。在梦中去死的地方是地下室,像放自行车的地下室,下去的斜面上铺满了红枣和花生,这是别人为我送行。我踏着红枣下去,心里明白就要躺进棺材里了。一同死的人好像是俞明河,她告诉我,要先把牙齿拔掉才能死,我便拔牙齿,但拔不动。梦就没有了。

而甘颜坚决要离婚,她不再是那个惨兮兮的两眼通红到处找绳子上吊的女孩了,她缓过了劲,重新脆生生的鲜艳起来,一个电视制片人看中了她。太容易了,一只巴掌高举在空中,另一只巴掌奔跑着,“啪”的一下,两只巴掌打出了火花——她要离了婚跟这人走。

长长的头发在早晨折射的阳光中发出舒服的嘶嘶声,像长长的丝毛草喝足了雨水又长了几寸,它们七嘴八舌纷纷说:做一个不用放疗的人多么好!做一个没生病的好人真幸福!银禾本人就是这样说的。

柳州是广西的四大城市之一,南宁、桂林、柳州、梧州,这四个城市都是小镇人的向往,南宁,自治区首府,当然好;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全世界都知道;梧州——离广州最近,号称小香港,梧州话跟广州话很像,吃饭穿衣,都像。广州是岭南第一大城市,文明的中心地带,广西人民对之垂涎欲滴。梧州既是广州的影子,庶几等于广州。 柳州呢,工业城市、交通枢纽, 有一个柳州钢铁厂,简称柳钢,

别的人湘楣都是看不上的,她挑剔所有海红认为望尘莫及的人。系花么?那是个木美人,脸上一点都不生动,连眼珠子都是死的;那谁谁,英语比赛第一名,她不过是死用功,戴那么厚的眼镜,没什么好神气;还有那谁,看上去人人佩服,不过是会做人,世故,说话小心,跟谁都隔一层,这种人一辈子都不会有真正的朋友。“她们都不如你”,湘楣一锤定音,震得海红且惊且喜。 而你是多么受用。虽然不自在,你还是喜欢别人夸自己。

春泱喜欢昼寝,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只要不用上学,星期日,寒暑假,五一十一,孩子就把自己变成一大块海绵浸泡在睡眠中。她真是如饥似渴啊,睡眠滋滋作响,迅速把人泡成了一滩水——

她像一只被打断了腿的麻雀,常年瞪着眼睛望天,时不常奓开羽毛扑腾一番,终究也是灰扑扑的蹲在笼子里。要走你就赶快走吧我也不留你,你永远也不可能了解我。

她信步走下江堤,站到一片芦苇中,水浊,鸟飞,粪便和青草的气味和水腥气混在一起,天旷地远。

瞿湛洋是你心上的一束阳光吗?那时候。寂寂暗夜,忽然一条短信从天而降,叮咚一声,仿佛某处琴弦响了一下。绿袍挑尽葬春水,银鞍理罢种蔷薇 这是谁的诗呢?他不答。反复看,不甚明了。一种莫名的东西,她就是喜欢。 她也给他发短信:你是我左边的空虚,我是你右边的阴影。他问:你的诗?啊是别人的。是我的心情。 忽然又有一条: 伤心大抵长生殿 销魂不过锦灰堆 既惊艳,又惊心。而且,颓废。不过又,实在漂亮。

世界如此辽阔,而山河浩荡。海红感到自己的身体是湿润的,嘴唇鲜艳,简直可以不用口红,肌肉紧崩有一种饱满感,皮肤浮起一层光泽,眼睛波光潋滟涨起了秋水。

还有一首歌,歌词让人心惊:这是夏天最后的一个黄昏/河里的水都越来越凉了/河边的水草忙着结婚生子/……而我们的家已经荡然无存……

你像瞿湛洋那样理一个平头最好了,像一个体面的情人,年轻,健康,略有苦闷,在某一个夜晚,沿着东湖的水杉和法国梧桐,以及桂树柳树和桃树,你要像一匹马那样旁若无人……一个女人在黑暗中等你,价格面议。

你像瞿湛洋那样理一个平头最好了,像一个体面的情人,年轻,健康,略有苦闷,在某一个夜晚,沿着东湖的水杉和法国梧桐,以及桂树柳树和桃树,你要像一匹马那样旁若无人……一个女人在黑暗中等你,价格面议。他的手从她的后背掠过,这个女人一声不吭,但他发现,她的肌肉变得紧硬。

背井离乡的时代,村庄破碎裂成好几瓣,人人尘埃般四散。像尘埃,越飘越远,有些人永远不再返回。

但太阳就下山了,无论棉花还是花生,连地边的草都发潮了,夜岚在田野上绕了薄薄的一层,各家的炊烟升起来,在屋顶连成一片。有草的气味。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古老的句子从棉花上一下一下冒出来,仿佛被擦亮,并赋予新鲜的弹性。但是棉田里密不透风,汗流进眼睛辣辣的,但是棉花裂开在深处,一朵采完旁边又有一朵等着,云头从天上掠过,来了一阵风,把云头吹去挡住了落日,金色的光芒透过云边洇洇漫染。

年轻时读过的一首聂鲁达的诗拔地而起,在一片绿色中发出金属的细碎声。亚美利加,从一颗/玉米的种籽,你站起来/直至以辽阔的大地。这样广阔的诗句,她真是很久没有想起过了。

她帮金禾烧灶。晒干的花生藤缠成一小把一小把堆在灶间的角落里,她用铁钳夹起一把放进灶膛里,灶膛里冒出黑烟,她抓起一只吹火筒,奋力吹风,“烘”的一下,火着了,火光映红了她的脸。这个动作曾经隐藏在她幼时的乡村生活中,那时候在外婆家,遥远的广西南部丘陵地带。

百草苍荡。 丢荒的田里长出草来,窜得一人高,路边的草更是汹涌,芭茅长得把小路都闭住了,要走路只能倒着走,不然它会割你的脸和手。草们迎来了繁茂的自由时代,丝毛草长在高岸上,如丝如毛长到三尺长;艾草长到了腰那么高,系马桩长在路中间,四仰八叉摊着;鱼腥草、马拉草、鸭舌草、白水草、贴金帕、四叶萍、地根头、油稀草、鹅儿草、蒿子草……全都长得满地满沟的,有的圆有的尖,有的辣有的甜。爱生根的,它就节节生根,见节开叉;爱长齿的,它就浑身长满了牙齿,你碰它?它要把你拉一个口子。有的喜欢爬地长,有的呢,往上飙——它们生逢其时。

��

《北去来辞》读后感: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的时代样本

如果不是读过林白的相当的作品,对她的文风过往性格有相当的了解,估计很难对《北往》产生兴趣,耐心地读下去。

其实,即使如我几乎可以说读过她所有的作品——在读《北往》时也常常想到放弃,尤其是她对过往进行追溯的段落。而之所以没有放弃,原因复杂:首先是好奇,对于这位曾经在小说里将自己的一切都展示解剖的淋漓尽致的女作家,多年后重出新作再次回顾自己的一生,所感到的窥私般的好奇。但好奇之外,也有自己对过往的缅怀:十多年前,还是读书时代,这位敏感细腻甚至神经质的女性作家,她对于自己的解剖,是如何让那个也敏感自卑神经质的女孩感同身受,也由此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内心。所以,如今再读林白,如同见到一个老朋友,总要有耐心听听她的絮絮叨叨。

正是在这样的耐着性子的阅读中,渐渐感到了《北往》的价值。一个曾经的以自揭隐私而着称的美女作家,在她年华逝去姗姗老去之时,以自己为圆心,辐射丈夫、女儿、母亲、保姆、保姆的女儿,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轨迹,对这个变幻莫测时代的回顾。一个时代,一个童年,是如何深深地影响了她的内心,她把心底的东西,高尚的,猥琐的,全都端出来了。

当然是不能把文中的“我”等同于作者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合。小说中讲到的对于母亲,对于南方小镇的回忆,我几乎是跳过去的,因为在林白的早期作品中,已经一再书写过了,并无新意。我比较注意的是:她和史道良的漫长的充满无奈的婚姻;她的女儿海红对于这个家庭,实际是父母的生活方式的疏远与愤怒;曾经的时代的弄潮儿,在年华老去,被轰轰烈烈的时代抛在身后,隔绝在简陋斗室中,被日渐窘困的物质生活所制约的凄凉;她的保姆银禾,以及银禾的妹妹金禾,银禾的女儿,这些从乡村来到都市打工的农村女性的坚强生活。对于这些农村女性的描写非常传神,是其中的很有质感的部分,其性格也鲜明,话语也鲜活,从中能看出几年前林白突然转型写关于底层女性口述实录《万物花开》的影子。

作为文学青年中年,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期与后来的被时代遗弃的对比;知识分子的软弱虚空,与劳动人民的坚韧强悍的对比。而在文风上,也不能说是简单的对早期的自传体“私小说”的重复,更多了一些自嘲与冷静的审视。当最终说自己在50岁的时候,终于和自己漫长的青春期作别的时候,更是冷峻至极。

曾经同时代的女作家都各有归宿了。陈染,隐居江湖;虹影,夫唱妇随;徐坤,赵枚,作协招安。再联想到更多的作家,包括男作家,总归都有名有利了吧。林白此作,就显得格外让人唏嘘,也格外珍贵:谁还能从这个视角,如此坦白地来写这不如意的人生?所以,即使里边林白一如既往变本加厉地絮叨啰嗦自怨自艾,我也能忍受,大不了跳过去就是。中间总会有金子的,有些段落,被淹没在这叙事的河流里,隐隐地闪光。

这是悖论吧:林白天生敏感神经质以文字为生命依托的人,才会如此真诚,所以也如此啰嗦;而那些不罗嗦的聪明人,谁又耐烦敢于这么写自己呢?

读《北往》在一段时间里仿佛是我的镇静剂。当感到工作生活苦恼无望,心情焦虑烦躁,坐下来读几页,仿佛进入主人公的斗室中,看到她更为苦恼无望焦虑烦躁,遂平静下来。我也不知这种效果,是文学应有的,还是变异的功能?

当然,另外一篇让人格外安静的作品,是读到王安忆的《大声喧哗》。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3-1-12

《北去来辞》读后感:终于读完了

大约七八年前在学校图书馆几乎读完了所有林白的书,还写过一篇分析她的作品的小学期论文作业,那个时候真是爱她,爱她写过的每一本书,尤其是《一个人的战争》,是因为林白,我才知道女性写作,可以说她的书开启了我的另一个阅读视野。但后来就没有再看她的书,直到这本《北去来辞》,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惊艳,甚至在这本书里我有点找不到林白昔日的影子,经常看着看着就以为自己是在看王安忆。典型五六十年代作家的用笔,白描般的书写极尽刻画之能事,很细腻,但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知道是林白变了,还是我变了,总之,不再心动。

这本书很厚,四百多页,四十多万字,看了差不多两周才看完。多线性描写交叉在一起,在彼此交错中交代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却不再有入心的感觉。以一个小知识分子的家庭为核心,每个人都性格鲜明,却又面目模糊。海红看似与众不同,其实却又乏善可陈,她的一生只是在逃避,最终逃无可逃,她以为她没有缴械,却早早做了生活的奴隶。她放纵,只是因为有一个人在无条件宽容她。银禾是整部小说中我唯一喜欢的人物,因为在她身上还能看到简单的生气,也许是生活的元气。

小说中夹杂着很多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社会事件,作为一个有态度的作家,林白借着作品中的人物对这类事件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仍有隔靴搔痒之感。梁文道在八分钟中品评余华的《第七天》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作家是一定要有对社会的冷眼观察的,但更为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这才是功力。当林白开始在作品中关注现实时,明显有些功力不足。

拉拉杂杂说了一通,会有不得要领之嫌,但世间也许没有比自己爱的作家再也写不出那么好的作品更让人伤心的事了。

《北去来辞》读后感:谦卑地倾听大地敞开的声音

周立民

从《万物花开》开始,到《妇女闲聊录》,作家林白谦卑地倾听大地敞开的声音、接受民间的地气,及至今年出版的《北去来辞》,这种敞开已经表现得直接而急不可耐了。

《北去来辞》中有一个场面让我久久难忘:主人公海红一家去吃年夜饭,一家三口大年夜走在寒气凛凛的街头,寻找可以完成“吃年夜饭”这样一个任务或仪式的地方,每个人都心不在焉:男主人道良吃什么馆子都不舒服,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女儿只感兴趣汉堡之类的快餐,还急着回家看动画片;而海红也只是觉得作为女主人,她不得不张罗这顿饭而已……

垂头丧气中海红问自己:为什么不自己做,那样岂不是更有声有色?小说由此进入了它惯有的反思层次:“做一点家务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生活都是庸俗的,唯有精神高尚。还有功名,所谓荣誉,这一类骨头才值得去啃。这样的日子是活生生被自己搞坏的,过不好年实在是活该。”这样的叩问和自省不请自来、遍布全书,而作为样本的海红,她的经历无意间就成为一代人生命历程的注解:出生于特殊年代,有着不安定的童年和解压后亢奋的青春,因此更重视内心生活与现实的强烈对峙。在作为青年诗人的岁月里,海红内心火焰在乱蹿,生命里的核心词汇是“超现实”:“现实是庸俗的,日常生活是臭大粪。她要超越现实!……人间烟火,视而不见。”她在为自己制造的世界中,步步退缩,而现实却步步紧逼,从婚姻、情感,到生存,到与父母、女儿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向与她意愿相反的方向疾驰而去,她焦躁、挣扎,寻求突围,却又不得不妥协——就像她最终与丈夫离婚,却又不得不依旧住在一起,甚至心理上还依赖着日渐衰老的丈夫。小说带我们穿越了近三十年种种的社会变化,却没有丝毫怀旧的气息,女主人公一步步走下来,越来越有气无力又心有不甘。

此时,知识分子海红在我面前,既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又是一个符号,它承载着对于19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的某种先锋精神的反思,它是双向的,一面指向社会——是谁粉碎了他们的梦想?一面指向自身——那个梦想中有几多可爱又有几多虚妄?这些反思占据了小说的每一个角落,它甚至使作者本来已经写就的《银禾简史》消失在《北去来辞》中。银禾的故事退居其次,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它是海红精神史的重要对照,它展示了知识分子之外的一个世界和生存状态,这个世界泥沙俱下、藏污纳垢,但也如淤泥一样滋养荷花,人的精神却是健旺的、有力量的。作者不乏理想化地塑造了银禾,恰恰让海红看到在自己越来越封闭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那样丰富多彩、活力无限的世界,当代社会生活的纷杂、精神世界的芜乱由此进入《北去来辞》。

当下社会的精神图谱?

“我们的海红,在上个世纪80年代深受熏陶,追赶各种源源不断涌来的西方理论和主义,兴奋兮兮气喘吁吁的,只要是新鲜的,样样都是好的。喜欢现代派……但是海红的萨特始终没有出现,她总是受到挫折……原来,偶像不过是神话一桩,原来,偶像千疮百孔。忌妒、伤害、谎言,种种不堪像蜂拥而至的白蚁,嘎嘎嘎,偶像一下就被蛀空了,轰然倒地。”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于”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但林白没有给海红任何成功的机会,哪怕是短暂的辉煌都找不到,如同格非的《春尽江南》。两部小说都是对于当代社会成功人士、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怀旧风气的巨大反拨。小说中关于一代知识分子的反思,针对的核心是被政治权威消灭、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建立起来并且越走越远的“自我”的反思。海红曾自问:“为什么会缺乏现实感,因为狭窄。因为内心绵弱。因为不愿自我承担。”从银禾的经历中,作者也有这样的感叹:“你们只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中见到,那离你的生活是多么远啊,隔着千里万里,甚至,是一颗星球到另一颗星球的距离,如果不关你的痛痒,那就更远了。但是这个史银禾,她就在那些污泥浊水滚滚洪流中。”

在高蹈的、洁身自好的“自我”中,海红们反而迷失了自我。在烟尘滚滚的现实中,海红们不但看到了“自我”的怯懦、封闭,还感受到它的局限和无力。然而,倘若连“自我”也可以轻易地放弃,那么“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又在哪里呢?

海红徘徊在十字街头,社会急剧变化,越来越远离八十年代的精神语境,他们正在被新的意识形态所抛弃,由精神的高蹈到跪拜世俗,大多数知识分子都难逃这样的精神路数,但海红显然不甘于此,却又束手无策。小说下半部分对于情感和婚姻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婚姻束缚了她,可是她有能力反抗吗?单位解散重组时,海红的无望让人心酸:没有人可以帮她找工作,丈夫老了,女儿还小,自己身体又不好,现实再险恶也得咬牙撑着……或许作者不曾有意识强调,然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个过了中年的女性与超现实主义的年轻诗人完全不一样的心绪,整本《北去来辞》如同一个过了中年的女性的叹息。

当然,作者通过她的眼睛、身体、心绪去搜集了中国社会的精神碎片——从道良那种固守乌托邦信仰又对现实无比失望的人,到“90后”冷漠地面对社会和世界的心态,以至文人圈的种种虚浮……《北去来辞》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容纳了很多精神的碎片、社会生活的飞絮,从中能够看出作者的一些野心——她似乎要为当下社会绘制一幅精神图谱。但转念一想,又不对,书里的一切都是碎片,都是作者的实感经验,这里并没有宏大完整的叙述,也并不企图回答什么或解构什么。作者靠的是一种天然的敏感和直觉,它们正像一根根针扎在了时代的神经上。

不断打开的自我

林白令我欣赏之处在于:当不少“着名作家”仍然沉浸在志得意满的写作中时,林白却敢于让自己去现实的泥沼中跌打滚爬,通过《北去来辞》来表达困惑、忧虑,去追寻和反思。“反思”一词写起来何其简单,但不是所有的作家都具备反思的意愿和能力。更为难得的是,林白不是想明白了才写《北去来辞》,而恰恰相反,这是她想不明白的结果。她不是在指点什么,而是坦然地展示了自己的迷茫、无力和挣扎的状态。

我们常常有所谓“反思历史”的说法,我不排除作家的洞见、历史意识和理性的穿透力,但也经常失望地看到很多“反思”不伤皮毛、不经心灵,最后流于空洞。林白将显微镜对准了自我,她不让“自我”在历史的海洋中漂浮起来,而是紧紧地抓住她,让她有自己的体温、音调、情绪和意志,从这一点而言,《北去来辞》与《一个人的战争》时代仍然一脉相承。然而,那个世界相对封闭,不乏矫情,而今是不断地打开。当然,自我也是历史意识的产物,不过,对于文学而言,这种感受的真实要远远比真理的正确有意义。

读完此书,我曾问过自己:这算长篇小说吗?它庞杂,斑驳,不稳定,叙述多样化,或许更像海红的思想札记,或者说是林白的思想札记。我也特别能够感受到作者那种不得不说的倾吐欲望,或许在艺术上,这不能算是完美的作品,但这是作家林白的自我反思之书。她一定是意识到什么了,才有了这样的表达。多少年后,林白的研究者一定是通过这部作品去打开她的世界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aoyu/90474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抖音最火霸气句子大全 2019年最新霸气心情说说 抖音最火的句子 下一篇: 《诛仙·第二部3》的读后感10篇 王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