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历史 > 正文

《哈瓦那特派员》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上海明威

导语:《哈瓦那特派员》是一本由 格雷厄姆·格林着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哈瓦那特派员》精选点评:●因为感觉很枯燥,所以苏联宇航员把这本书还给了格林。●虽

《哈瓦那特派员》是一本由 格雷厄姆·格林着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瓦那特派员》精选点评:

●因为感觉很枯燥,所以苏联宇航员把这本书还给了格林。

●虽然隔了很久才读完,但足以给我惊喜及惊心动魄.

●“ 我的疯狂执意抗拒”

●曾经慕名而来,但却没读出“好”。

●我爱格林!

●“注意到她手上的戒指”“你没戴结婚戒指”“梅莉也注意到了,你们家的观察力真好”

●搞笑的间谍故事

●可爱的故事

●“我不相信有任何事物的价值大于家庭,或有任何事物的界线比人类更为模糊。”

●同样是消遣小说,人格林就写得多棒,结尾也收得好

《哈瓦那特派员》读后感:格雷厄姆·格林《哈瓦那特派员》

一个在古巴卖吸尘器的男人伍尔摩,被英国情报局选中,成为了一位“加盟间谍”。他还可以发展下家,可他却吃空饷,虚构了四个并不存在的下家间谍,用多赚的钱来贴补家用。用现在的眼光看,这部间谍小说完全可以成为讽刺现实的代表,而在它问世的1956年,它也是扎到冷战腠理的一根针灸,虽然荒诞,但格林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它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语言极其风趣幽默,常有出其不意的爆笑桥段,比如伍尔摩谎称自己的下家间谍发现了敌人的秘密图纸,但其实那只是伍尔摩照着吸尘器内部元件画出来的;敌方为了得到这张图纸,打算在宴会上毒死伍尔摩,知情的伍尔摩在宴会上只能什么都不敢吃;在吃空饷的事实曝光后,英国情报局非但没有开除伍尔摩,还让他留在英国从事教学工作,培养新的情报人员。要不要这么搞笑! 1959年它被改编成电影,《第三个人》的导演里德执导的,却被多数人忽略。当年希区柯克也相中了这本书,但格林坚持给里德。倾斜的角度、拉长的影子、灰暗的街道,黑色电影风格尽显,但更接近于喜剧,比如那只有毒的盘子在宴会上被传来传去。电影也对小说做了删减,比如书中伍尔摩的下家间谍有4个,电影里删掉一个。

《哈瓦那特派员》读后感:狼狈人生中的聊斋奇遇

格雷厄姆.格林的代表作,也在推理学会Top100榜单上,其实并没有多少悬疑的成分,不过小说的男主却是无意中被发展成间谍,由此在古巴哈瓦那这个动荡迷离的舞台上,演出一连串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男主是个五十出头的英国人,既不帅,非但不帅还跛脚;也无勇无谋,日复一日推销着卖不出去的吸尘器。老婆也早已与人私奔,留下女儿。已经十七岁的女儿,也不能说败家,只是不懂物力维艰,经常让他狼狈不堪。也不知道那位间谍主管是看上了他哪一点,把他发展成哈瓦那特派员。而他却似乎被唤醒了某种隐藏技能,竟凭空捏造了几个人名作为下线,又靠着报纸上的花边新闻、一本地图册就编织出有模有样的情报,争取到不菲的费用…只有一抱拳:剧本都不敢这么编。 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挣钱,每一笔进账,都换算成女儿的开销:这一次够她去瑞士学一年礼仪…荒诞的剧情里,藏着一位父亲的爱。 如果你觉得小说本身已经够曲折离奇,那么,再告诉你,作者格林就是个间谍,书中的情节有原型,更有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不是更刺激? 说回这本书,男主这套戏法能演多久,有没有被揭穿?他和上级派来的女秘书结局如何?作为良心读书笔记,这就不能剧透啦,好书就要自己读才够味。 另,之所以拍了这样一张书影,就是用来对比。读客也出了一套格林的文集,只想说,求放过

《哈瓦那特派员》读后感:格林和海明威的一段互掐往事

格林在《我们的人在哈瓦那》的第二章一开头,描述了海巴斯契医生穿着旧德国军装自恋被伍尔摩恰巧撞见时的滑稽样子。

两人发生了如下对话:

海巴斯契:“……我恨战争,伍尔摩先生。”

伍尔摩:“那你为什么还要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军人?”

海巴斯契:“这并不是我杀人时的装扮,我爱这身装扮,它代表祥和的岁月。”

。。。

海巴斯契:“答应我,别把我穿这身衣服的事告诉其他人,我知道自己很可笑,但我真的很怀念那段日子,德皇还曾经跟我说过话呢。”

伍尔摩:“他说什么?”

海巴斯契:“他说,‘我记得你,你是米勒上校。’”

看到这简直要笑得掉下了椅子。“我恨战争”、“恨战争但是怀念战争”、“米勒上校”、一个在哈瓦那的旧军人,一个战地医生。。。这是在说谁呢?

我们知道,海明威也一直不看好格林,因为他们不仅在创作上、在对政治和战争的看法也不同。海明威是积极入世的,而格林则主张旁观。在1958年巴黎评论的那次着名访谈中,海明威谈到格林时则满是不屑。

《巴黎评论》:好,这么说也许更好一些:格雷厄姆•格林说过,一种对于统治地位的激情让一架子小说形成一个体系。我相信,你自己也说,伟大的创作来自对不正义的感觉。一位小说家就是这样被某种紧迫感所支配,你认为这重要吗?

海明威:格林先生发表声明的才能我不具备。对我来说,不可能对一架子书、一群呆鸟,或者一群鹅做一个概括。不过,我还是概括一下。一个对正义和非正义没有感觉的作家还不如去给特殊学校编辑年鉴而不是写小说。再概括一条,你看,事儿明摆着也不难概括,一个优秀作家最本质的才能在于他内嵌的、雷打不动的狗屎探测器。这是作家的雷达,所有伟大作家都有这玩意儿。

在海明威看来,格林书里那种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心态,无非就是出自一个“对正义和非正义没有感觉的作家”而已,而这种作家“还不如去给特殊学校编辑年鉴而不是写小说”。

这俩老头真有意思。

《哈瓦那特派员》读后感:骗骗一些人,好好爱另一些人

手边的书多得完全看不完,Kidy流通过来的一本《哈瓦那特派员》是计划外的,但是真的很好玩,我花一晚上一口气结束它。第一次读大名鼎鼎的格雷厄姆·格林哎——说起来惭愧,当代名家我读得真是少,格林啊博尔赫斯啊品钦啊耶茨啊都一概陌生。格林的作品种类和风格都很多样,这本估计算是最轻松好读的。

它是一本非常幽默的间谍小说,但和007系列或者勒卡雷的间谍小说大异其趣,没有惊险的让人觉得透不过气的场面,也没有英明神武的主人公。如果要对比的话,我觉得和毛姆的《英国特工》最有可比性:作者本人都真的当过英国特工,很多细节都真实,主人公都不是英雄型,作品本身都是对传统间谍小说的颠覆。

这篇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轻盈的质地和喜剧感。一般间谍小说有点和硬汉侦探小说类似,因为主人公特别男子汉,调子偏重。可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个普通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异乡勉强讨生活,有一个美丽又爱花钱的女儿。他当间谍的原因太简单:需要钱。动机是非常轻的,和家国啊战争啊胜利啊都无关。这么一个看似平庸的中年人,忽然卷到了间谍活动中,需要搜集情报,他不知道从何下手,就开始编造。在主人公开始投入他的"间谍"活动的时候,魅力显现出来:他有出类拔萃的想象力和深藏内心的浪漫情怀——在路上写的信简直太动人啦。因为他个性里的这一层,间谍活动这样顺畅合理地被他接受下来,甚至有点暗暗享受其中,自己给它添加点戏剧性:一次甩脱医生的跟随,一次从阳台爬到医生家,都有点多此一举,可是因此营造了特别的喜剧效果。

两个女主角也都写得特别妙。女儿梅莉是个精明的貌似虔诚的美貌的且非常知道利用自己美貌的小bitch。搭档贝翠丝就像希区柯克电影里走出来的女主角,聪明机敏优雅,懂得怎么恰到好处地对付男人,看穿男主人公的一切伎俩但是非常宽容地从不揭穿。她们和男主人公的对话都很有趣,暗藏机锋。可惜格林不喜欢希区柯克,电影不肯交给他拍。我觉得如果交给刘别谦也是可以的。不过格林交给了Carol Reed。

然后这本书的幽默它当然是黑色的、荒诞的。主人公编造出来的各种间谍人物和不存在的军事基地,居然都被情报当局一一采信。妙的是写伦敦现场的部分,你甚至也不觉得上司们昏庸,只是每个人都太精明地为自己打算,为前程打算,让荒诞的局面发展下去,有疑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得扞卫自己的失察。这种荒诞感特别真实,它不是基于愚蠢,而是基于人性的自私和计算之上,任何组织任何环境里都有可能发生,都可能找到对应。最后,局面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主人公编造的一切仿佛都成了真……

为了对抗这种荒诞,格林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呢?"骗骗他们,保持你的自由之心。他们不值得你提供任何真相。"他们是谁呢?王国、共和国、掌权者。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谁呢?当然是你所爱的人。给心爱的女儿买她要的马儿,向心爱的女人证明自己,为亲爱的老友复仇。就像贝翠丝说的:"我不相信任何事物的价值大于家庭,或有任何事物的界线比人类更为模糊。"所以,在格林的理念里,个人是更重要的,即使是个反派,也是有血有肉有弱点有情感的,让人都有点同情甚至喜欢起来。瑟古拉大队长,我说的是。

希望没有剧透太多,真的是一本特别有趣的书,充满滑稽的细节和场景。格林本人的幽默能从恺蒂的序言里的一则小轶闻里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当间谍的时候,曾经有个宏大计划,向上司提议开家妓院,而且他说他已经找到了一个非常可靠的鸨母。他相信妓女可以搜集到许多有用的情报呀。我也相信的。

《哈瓦那特派员》读后感:一出荒诞的闹剧——读格林《哈瓦那特派员》

摘自《敏思博客》 作者:抒 冉

计划不如变化快。原本以为考完试可以有大把时间用来看书,没想离考试只有两周时,老妈出了车祸。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完全是昏天黑地过来的。考完试,接着就在家照顾妈妈。每天做完家务早累的七荤八素,虽然摆了一圈的书,全是翻了几页而已。本来就累,还被那本蔡骏译写的《沉没之鱼》给坏了胃口。连着看的《心航》都觉得不怎么样了。直到昨天翻到格林的《哈瓦那特派员》。真是本靠谱的书呀。翻译是不用说了,流畅洗练,读起来真是全身舒服。

其实相比这个书名,我更喜欢《我们在哈瓦那的人》。按照直译“OUR MAN IN HAVANA".书名那个特派员太正统,不够谐趣,也缺少一点悬念。

这是本标明间谍题材的小说,却是一出地地道道的闹剧。据说故事还有原型,来自二战时居住在西班牙的两个英国商人编造情报欺骗德国人。格林把故事发生地移到了革命前的古巴,为这个荒诞的故事提供了更为有趣的背景。加上他自己的特工背景,所有的资料被用的得心应手。据考证里面出现的情报头子的见面方式就引用自英国军情6局,特务的代号就是他本人的代号,用的密码本也是确有其事。

一个窘迫的英国商人被情报部门看上要他做他们在哈瓦那的代理人。一开始这事就极端不靠谱。为了多挣点钱来满足自己女儿的欲望,主人公伍尔摩觉得这事可以做,为了多骗钱,他还虚拟了他的几个部下和来自不同领域的情报。当然这些情报来源于当地的报纸,远在英伦三岛的总部自然没人会注意远在中南美一个城市的新闻。当时的哈瓦那,罪恶无孔不入,买卖无所禁忌,完全是个乱哄哄的地方。各种情报势力在互相角力,只是没想到了来了个完全不着调的间谍。什么叫无巧不成书,这里就是,他虚拟的事情和人都在真实的世界发生了,这又说明真实的世界比虚拟的还来的荒诞离奇。在英国总部的头头们非常欣赏伍尔摩的工作,于是派遣女秘书和助理来协助工作。伍尔摩当时想完了,这下要露陷了。只是没想到他的虚拟工作被其他国家的间谍也当了真,真的有人对他所说的事追查,间接地造成两个人的死亡。其中一个是伍尔摩在哈瓦那唯一的朋友,一个德国的退休医生。因为他参加过两次大战的背景,而被不同的情报部门划为危险人物。伍尔摩本人也遭到了追杀,被大使馆礼送回英国。当然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情报是假的,但军情6局的头头为了掩盖这个事,把伍尔摩调到了培训部门,对他的欺骗行为一点也不追究,还要授予他勋章。多可笑的结尾。怪不得很多人都看的开怀大笑。

当然格林只是这样写了个故事的话,这本书也不会这么经典了。他在描述整个故事的中间也写了许多让人深思的话语。当伍尔摩犹豫要不要当那个间谍时,医生对他说:骗骗他们,保持你的自由之心。他们不值得你提供任何真相。伍尔摩觉得拿了钱不干事不好,医生说:他们没有钱,他们的钱都来自你我这样的人。当女秘书发现伍尔摩虚拟情报,不但没有怪他,还说他比她前夫聪明多了。如果前夫也知道这样做,他们也不会分开。格林在这里小小的嘲笑了一下所谓的神圣工作。

追求伍尔摩女儿的哈瓦那警察头子瑟古拉大队长一番对施刑的阶级分析真是非常精辟,比我们教科书里对阶级的分析有趣多了。他把阶级分为可折磨,和不可折磨,那些上等国家的人当然是不可折磨的,而下等国家的穷人自然是可折磨的。这个大队长最擅长酷刑,但格林笔下的这个魔王却有几分古怪的幽默感。尤其他同伍尔摩商量打算娶他女儿时,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在这出闹剧里,除了倒霉的医生,伍尔摩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不但安安全全的回到英国,为女儿也挣到了读书的钱,同时还意外的收获了女秘书的爱情。是个好莱坞的结局。但格林的嘲讽是无处不在。

尤其是伍尔摩最后得到的工作和勋章,没有比这个更无厘头的事了。于是就有人根据格林的这个结局排遣军情处的工作安排,认为他们的工作完全是无意义。当然看惯007的人是不会赞同的。

据说前苏联的宇航员上天时,就带了这本书,这本书被看了3遍,被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这让格林非常感动。尽管是真实事件加上了虚拟背景,但谁又知道这真真假假中的比例。今天的新闻里就有爆料说墨索里尼曾经是英国的特工,于是感叹这世上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lishi/885446.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十字军骑士读后感1000字 十字军骑士 下一篇: 武田信玄读后感摘抄 武田信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