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名言 > 正文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10篇 王阳明全集

导语:《王阳明全集》是一本由 王守仁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王阳明全集》读后感:王阳明·第一·认识王阳明今天读了和君王明夫先生的《王阳明小传》

《王阳明全集》是一本由 王守仁着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1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王阳明·第一·认识王阳明

今天读了和君王明夫先生的《王阳明小传》,写的非常好,十分震撼。

前半生:

先生一句高度概括了王阳明的前半生:“国学武装一个人的思想世界、涵养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能把一个人改造成什么样的能力和状态,王阳明是个典型的标本。” 王阳明饱学深思,立大志,又有了反对大太监刘瑾入狱的“好出身”,流放在外不失其志,继续修心。是个非常强力的起点。 在这起点之下,有什么成就,就看才德的格局、力度。事实上,格局之大,千古数人。

后半生:

王阳明的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真是震撼、感动。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才德兼备,立功立德立言,可以安一镇,安一县,安数省,安天下 这样的人,真是中国君子的典范。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梦中悟讲学

梦中悟讲学

吾夜深而寐,忽梦二弟,是时,辞职回家,专心讲学,与诸弟朝夕相处,兄友弟恭,孝敬长辈,慈爱后进,天伦之乐,夫复何求。顿寤,感吾之未来,尽在讲学,圣贤可致,凡夫可成。阳明龙场悟道,佛陀菩提开悟,吾之梦中得路,一也,喜以记之。

起,难以入眠,读阳明先生文章,似有所得,记之。致良知,致,致于行也,良知自心出。致此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即为致良知也。

知行合一,当自生活点滴而始,譬如朝起早,夜眠迟之训,若不践行,即为无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欲与弟书,思治身治学之始。何从谈起?心中窃感治身,当自持戒始,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戒也,夫妻是戒,饮食是戒,生活之点滴,皆是戒也。圣贤之道,自凡夫始,凡夫之道,自持戒始。

得诗一首《不寐》

入秋转微凉,不寐知夜永。

梦中见二弟,朝夕乐耕垅。

吾道何人传,吾亲知吾衷。

讲学汾水畔,悠悠共涵泳。

2013年9月3日星期二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伟大的王阳明

我们中国人,已经太久没有提起王阳明了。

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春秋之后,唯一能够实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这三立的伟人。而且,他也是孔孟之后,清楚地用他的心学阐述儒学的大家。他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学说,直指道心,让我们在500年后,任然有血脉喷张,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对阳明先生学说的体会是:

人必须立志做圣贤,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

每个人应该相信自己的良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圣贤。

成为圣贤需要修养功夫。每个人每天都会有私欲产生,这个功夫就是要做到随时分析,随时革除私欲,改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尚书》里说的允执阙中,就是《大学》里说的格物致知,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阳明先生的功夫是5000年正统儒家修行功夫。

心就像土壤,意念就像树苗。修养功夫的初级阶段,就像是给土壤施肥除草改善土壤,并扶助好的苗子,铲除坏的苗子。修养功夫日深,就如同土壤资质日好,到最后长出的苗都是好苗,很少需要拔除。这就到达了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每一个稍有正义感的人士,都会感叹当今社会的混乱现象。阳明先生的学说,就像500年前一样,如同一盏闪亮的明灯,照亮了这个黑暗的世界,告诉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做圣贤吧,你行的!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读书心情之一——此心之外,更无他求

要写这篇书评,只是因为想写一种心情。

在久不看书之后,我很庆幸看到这样的书,因为这真的不是书,是点燃心中光明的火种,它和我看到的所有书都不一样。圣经那个传道者说: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是的,我看过的所有书都成为了自己的包袱。未曾增加力量,反倒增加困惑和愁苦。

室友也是爱书之人,昨天看到我的书架后很意外,因为《资本论》《社会心理学》《血酬定律》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像少年啦飞驰》在他看来完全不搭界。我也想,为何确实如此不同的书,我都认真读过?扪心而感,我了解读这些书的感觉,前一类书是在寻求力量,为了更多的理解这个世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头脑,可以算是为了寻求足够多的信息来建立安全感吧;而后一类书,则是完全享受读书时柔软的内心。

读的书越多,思考却越混乱;见的事情渐多,阅历增长了经验,然而心里的力量依然觉得弱小。

于是不再读书,任由自己困惑,任由自己软弱。这样过了两年,在读《明朝那些事儿》时,我喜欢石悦传达出来的情感,喜欢这个人于是好奇他推荐的王守仁。

最先看电子书《传习录》,是睡不着时随手翻翻,一翻不可收拾。有几段振聋发聩,辩无可辩驳无可驳,服帖而有所得。种树之喻,”及其有根,尚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初植之时,但尽培植灌溉之功,自会有干,自会有枝有叶。尚未有根,便做叶想,悬想何益?

后渐次读之,竟无一理不通。然虽理通,思考不那么混乱,终究在工作应事中时有困惑和低落,心情依然不得解。后来在看《答陆原静》书中看到,”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顿觉如遇知音,乃切读阳明之答案,并想知道陆原静后来究竟如何了,以参考自己性格所决定的命运。

再复读之,阳明论仙佛道皆与自己曾读曾感无误,然阳明之论却让人感觉到心中有力量,而非以心之枯槁来摒息脑之混乱。

读书后终究要回到现实中,阳明所论有一种力量,能让自己不再寻求阳明之论,这种感觉,和克氏的议论一样,总是让你会点燃一些属于自己的力量。而阳明更有意思之处在于,他的很多奏疏、诗词,能让人看到经世致用和切身感受的东西,亦是正气人精。

工作上最近也有所进展,不过积习之久,自然也着急不得。以柔弱之性情,从事金融业务拼杀之岗位,力有不逮。然终究感到心力有成长的方向。祸福不避,不起怒心,圣人之学,求其放心而已。

我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解不开一个困惑,自己并不太在意金钱,愿散千金以求诸人颜开,自己心平,图的只是一个感受。然而却为何却常有不平之情?然而过于有前知之意,有趋避苦乐之心,此既是偏颇了。有求财之心,何妨求之。一心求雅,亦是俗情。

许多困惑,问心便知。外求之意太重,则失其本心。 阳明的知行合一之感,以言语求不得,以阳明之论求不得,只能用心。就像无论我如何描述自己一样,别人通过我的表情、我的声音、我的行动、我的自我描述来了解我,真正的我却是这些信息背后的感受,别人只能用心感受。

上面好像信马由缰了,收回来总结下我的心情。我追寻十多年,求坦然之心,于阳明全集中乃确证无疑,幸福感和能力都有路可循。俯首拜谢阳明,起身靠自己行路。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可于书中见阳明,莫向纸堆寻真“理”

此书读法与进益非常规所想

这部全集非常值得一读,想了解阳明先生和他的思想,传习录太过狭小,全集尚且不够何况传习录,更不用说那些市面上远离本源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今人通俗鸡汤。全集记录阳明先生的大致经历,以及曾经在为官及讲学时的很多言辞。它其实不是旨在说一个真“理”,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想读书就获得如同阳明先生对世间的理解,那是想多了。

事实上,绝少有人能说自己理解了阳明先生的所言之“理”,我也是,因为经历与境界的差别就在那里。只需提两件事,一是《瘗旅文》中先生所处境地,一是《征宸濠反间遗事》中先生所用手段。《瘗旅文》中可以看到先生当时前途未卜而问来人,这与我辈常见的职业前途未卜高了不止一个量级,因为几乎事关生死。每有压力我都常想,不知道先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最后是如何“久之,心中洒洒”的。这个不动心的修为,我无法想象。而《征宸濠反间遗事》是先生各种讲学中都从未提起的经历,原因未知,我猜或许显得过于“阴谋”怕误人,或者与“子不语怪力乱神”原由类似,但其中计谋手段足可见先生法无常形,世间人事应变远非常人能比。

一个简单的事情:即便阳明先生在世之时,耳提面命的那些学生,不乏天资与勤奋之后生,如阳明先生立德立功立言者几何?所以,即便先生在世,他所说的我果真能理解,即便能理解,我果真功夫足够能够达到那水平?

这几年,我每有挫折便复读先生,每有进益却几乎总有瓶颈,往复数年,直到恍惚意识到我一直追寻先生所说的“理”,实际也是将“理”放在心外有所拘束,得之不力。

几个常误解的概念:知行合一、天理、致良知

提阳明先生,有很多被人提及的概念,“知行合一”、“致良知”、“天理”等等,对未曾读过先生全部言辞未曾实地用功的人而言,大都会错误的理解。我分享下我走过的弯路与误解。这几个概念是阳明先生不同时段讲学提的,最后几年落脚点在“致良知”,只觉得这个“话头”没大毛病。

我看有一篇书评就说了“知行合一”和大家想的不一样。在我看来他的理解只是另一种常规误解。实际上我不敢说就是怎样,但我可以说不是怎样,好几种“知行合一”都不是阳明先生那个核心。至于是怎样,取决于个人,每有新的经历,体会都不同。阳明先生所说的概念,我认为是建立在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世界的多个“客观”世界的世界观上,这和佛学有渊源。我也这么认为,并不存在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客观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的视角直接是上帝视角看见全人类和人类之外的世界,咱们看个天文学视频那压根不算真的看到。

知,最常见的意象有三种,一是“知识”,那种数学物理课本里实验室里能够“学”到的自然科学规律,具有外于主观的客观“真理”性质,所以知在外,行是主观的在内。这个当然不会知和行本来一体的。所以这个知,大部分人都会知道不是先生所说的知。不过由于这个“真理”的意象很常见,很多人会把它也和阳明先生所说的“理”联系在一起,但也不是。稍后专门提“理”“天理”。

知,第二种意象是主观的,就是“我知”,我脑子里知道;按我自己知道的去行动;我们说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印在脑子里的知确实去实行,这大概是最常见的知行合一的理解,而且觉得很对啊,翻译过来就是我要把那些人生道理做到,我要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可惜,这个看起来无比正确的理解是最大的误解。这么理解,基本上就是把先生的“知行合一”理解倒了。分心与事为二。

知,第三种意象是感知,先生说从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像你趋利避害的直觉本能反应一样去做,知行合一从这个角度理解更接近一些,但仍然不是阳明先生表达的核心。

先生说的“知”,以及后面说的“致良知”的“知”,是无法描述的是非之心。心的本来功能是是非。“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先天而天弗违’,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这段是先生说的,但从陆九渊的理学中就能看到这种核心。“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从这里可见一斑。如果从唯物求证的角度讲,个人觉得这个“知”的物质层面已经基层到接近脑干——但是是在社会文化观念下影响过的脑干。

“知行合一”是哲理层面的,高度抽象。如马克思说,你一辈子都不会吃过“水果”,但你会吃过苹果、香蕉等水果。知行合一基于物我一体的世界观,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正反合的合,知有“物”而知有“我”而知物我并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位教授讲课有个解读,说“知行合一”是你一念动了也就算行,你想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行”。这个我觉得有一部分能合上,但我认为这个“念”并不能是我们平时的思考思想那种过程,不是说像新闻评论文章那种动念推论过程。这个“念”是佛家修行自己心性时那一初始发心,善念与恶念之分。这和先生提到平常用功的方法合辙。有学徒有炫耀之心,先生提点他这毛病,若不拔去,一辈子用功只是滋养了“好名之心”,这是根。

说起阳明常讲的理,不同于我们的“理”,我们所说的物理,和阳明所言“名物度数”内涵相近。而阳明讲的理,它更倾向于讲道理的“理”,偏向生活伦理实践,也因此范畴更明确。“理”的范畴是基于个人全部生命的实践。如果给“理”定义成一个元素空间,那这里面的元素的本质是与你个人相联系。美国、北京、非洲都有它的“理”,但如果你一辈子都在山沟里,这样的“理”固然对别人有用,但却与你的生活道德实践无关。我们说的那种客观规律的“理”和这个“理”能够相联系在于,他是全部个体的“理”的并集。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mingyan/878391.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记忆之城》读后感10篇 记忆之城皎皎 下一篇: 怼人的话不带脏字超狠 搞笑怼人的短句越毒越好 骂人表情包越毒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