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名言 > 正文

《洛阳伽蓝记》经典读后感10篇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导语:《洛阳伽蓝记》是一本由杨衒之着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洛阳伽蓝记》读后感:杨衒之的衒衒,行且卖也。1.沿街叫卖。2.女子

《洛阳伽蓝记》是一本由杨衒之着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杨衒之的衒

衒,行且卖也。1.沿街叫卖。2.女子不经媒妁而与男子交往。3.炫耀。4.迷惑、惑乱。5.华丽之服。

这5个义项,查字典查出来的时候大惊,因为每个都不好。是谁的父母会给儿子起这样差含义的一个名字?他的父母不懂文化?父母不知道在为人性格方面什么才好、什么不好?父母把衒之作为孩子的名字。你看看这孩子受这名字的字义影响,写出来的一本书吧。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趣味盎言 不忍释卷

文字优美 语句清丽

故事有趣 通俗易懂

读之津津有味 不忍释卷 一气呵成

读完回思不断 颇想向身边诸友推荐

力荐力荐 读之不悔

此为该系列2014年开篇 读之甚畅 开年大利 呵呵

书中有意思的故事甚多 择一而记:

254 荀子文与李才辩曰“若论人物,有我无卿” 其才思敏捷 让人不禁抚掌大笑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洛阳伽蓝记内容

《洛阳伽蓝记》全书分为五卷,从城内至城外,由东、南、西、北依次记叙洛阳的一些比较大的寺院四十多个,以及附记寺院四十余个。由于本书以洛阳寺院为纲目,还广泛涉及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人物风貌、地理沿革以及社会传闻等,因此,对我们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斗争、民间风俗以及北魏洛阳城市建制、街坊里巷等各方面情况,都是极为有用的资料。

来源:http://www.51lifo.com/view/80.html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佛是怎么来的

小时候,跟着奶奶到处拜佛。奶奶说,见庙就进去拜拜佛,求求菩萨保佑平安健康。再者,读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恍惚间,觉得好美,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近年,看木心的散文,说着他小时候跟家人上山礼佛,一路分辨着庙、庵,最爱的小绿瓶失而复得,最后却还是随波飘去,烟雨乌船上怅然人生轨迹,懵懵懂懂中,好似看到了说不得的佛。

读了洛阳伽蓝记,让我看到了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佛的来处,也更加清晰深刻的明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美处。历史长河里原来有那么一段,浮屠塔坍塌了一座一座又一座,佛却在人心中立了一代一代又一代。自南朝始,佛完全无声无息地潜入了我们的生活。

杨衒之的佛,是花草瓜果的生活,是旧时都城的街巷,是人,是国,是美梦的破碎。

这本书的妙处很多,有关当时风俗,有关国家大事,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名词出处。吃货可以看见无数美食,宗教信仰者可以看见礼佛的历史盛景,历史爱好者可以看见权斗,建筑师可以看见古街巷布局和浮屠塔的精美。

历史传承不是空话。佛缘自此始。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乱世空留千伽蓝

看《洛阳伽蓝记》是高三第二个学期的事情。刚买这本书还没看的时候,微博上有个孩子用林志炫版的《烟花易冷》,配上《洛阳伽蓝记》第一章《永宁寺》的文字,制作了一个孝庄帝的MV。我不是南北朝历史的通晓者,并不清楚文字里的人和事,只能从只言片语里去感叹,千秋万载,终成过眼云烟。

后来刷书的时候轮到了这本。那是满页的兵荒马乱,繁华不再。《永宁寺》那一篇算是本书最长的章节之一,除了河阴之乱背后那些人命运变迁,还有一座寺院的诞生与毁灭。永宁寺遗址在上个世纪进行了发掘,考古报告动辄三百余页,汇编成了一本书。一场大火,埋葬一朝繁华。

《洛阳伽蓝记》里有大量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记载。印象中很多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觉得自己大难临头,舍家为寺,以祈逢凶化吉。这其中不乏达官贵人。可最后怎么样了?国乱了,能保全自己家的人能有几个?而王侯将相尚不能保全自身,何言平民百姓?舍家为寺本为求福,最后,福泽庇佑了几个人?

一千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当年的繁华只剩下几本史籍,几处遗迹,还有后人几声叹息。

半年之后我又想起那个MV,戳回去看,泪流满面。斯人何辜?不过是生在乱世罢了。

====================================

这里只是一点感慨。《洛阳伽蓝记》的真正价值并不只是感慨这么简单。作为历史它是厚重的,尽管满面风尘。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洛阳伽蓝

上海古籍曾出版了范祥雍的版本,它更容易让人沉浸在细节中,加之是竖版,读去很有感觉,里面校释引注精细经典,让人不愿意一下读完。所以,真地很难凑一两天一次读完它。加之里面的插图,让人怀古,让地图爱好者会不停地在上面寻找故迹,摩娑以往,仿佛曾历。

这个版本,还算可以,注释的分段,不大影响阅读趣味。因为我一向不太喜欢注释或翻译本,尤其是中华书局这套书,有个别的感觉不必要的翻译和注释,只是增加了书本厚度,但这套书选取的如太平经,弘明集等,又少见,所以只能是不太计较版。但这套书的封面设计大大有问题,那就是在封面上找不到原着者,只显示注释及译者。不知书局是怎么想的,这当是有意为之。非常遗憾。所以买这套,都只因有些集子它处少见。

之前曾读过中华另套小书,也是尚荣注的坛经,感觉就如上所述,许多注释似无必要。不过,这本书的注释却非常及时。南北朝频繁的朝代更替,更元换号,对历史不熟识如我者,书中不厌其烦地加注的这些史料,实在大有帮助。

杨衒之的构思不惟独到,以寺庙为大背景,记述一个城市的故都历史,而且记述得没有松散罗织的痕迹,文字丰实华艳,多有出彩处,实在难得。他也是魏时人,虽然史料丰富接近,但搜索起来也须得些工夫。而且因为记述的是同一城市,历史自然有重复处,他都处理得都很好,辞不累赘,自成一段故事。故事背后,就是那个荒乱短命的时代,佛教却异常繁盛,达摩祖师也只成了一点短时的点缀。这点缀,却成就了后来禅宗在东土的植壤。

另一个华丽的光点,是胡太后的派人往西域取经,后来似乎在《高僧传》中也有详细描述。《高僧传》中偏向细细地描述太后如何送别西向的僧人,这里则细细地记述了僧人在西方的经历。这两队僧人似乎不是相同的。

我在想,北魏的碑刻那么有力从容的风格,是怎么形成的?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最爱古文之《洛阳伽蓝记》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最爱古文之《洛阳伽蓝记》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一首《江南春》道尽了南朝寺院的繁华。而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寺院的繁盛情况大抵如是。

东魏杨衒之重游洛阳时见“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忆往昔京城周边有一千余寺,于是心生黍离之悲,乃作《洛阳伽蓝记》,传之后世。

《洛阳伽蓝记》虽归类于地理学着作,却可以作为散文来读。文笔流畅不说,无论写人、摹景、叙事都引人入胜,饶有趣味。

《洛阳伽蓝记》又被称为拓跋别史,讲述了不少北魏王朝的故事,所以又可以作为历史小说来读。凝心读进去,会不断的发现这本书的美感。这样一本书简直是拿起来放不下的节奏啊!

奈何这些烟雨中的寺院楼台和跌宕故事都已远去了,只能在这本书含蓄隽永的文字中去驰骋想象,慢慢体会了。来自 豆瓣App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北朝文学的杰作

一曲《烟花易冷》让《洛阳伽蓝记》火了一把。实际上,歌中凄婉的故事,只是一千六百年前楼台烟雨中泛起的一朵小小涟漪,书中有许多传奇的历史掌故,足以发挥成一部精彩的电影。而在这个灿若烟花的名字背后,作者想传达的是比爱情悲剧更加深重的家国之痛。

“伽蓝”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在《洛阳伽蓝记》中,伽蓝寺泛指洛阳的众多佛寺。佛教传入中土以后,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渐深远。四世纪以来,已有文字记载都会州郡尤其是人文荟萃的京城的佛寺建筑活动。本书因其富于创意和才情,而成为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述的典范之作,是文学史上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齐名的北朝文学杰作。

本书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繁复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

在自序中,杨衒之追叙了北魏极盛时代的洛阳佛寺,并对比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重览洛阳时的景象,流露出浓烈的北魏旧臣的意识。经历了巨大历史变故的作者立志要让消逝了的梵钟之声在文学中遗响后世,字里行间流露出恍若隔世的悲怀,同时也寓有对北魏全盛时的国力与中原文化的自豪之情。对古都“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伤怀,与对北魏人间“佛国”般的繁盛的追念,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主旋律。

语言上,作者善于使用整齐的句法,以四言为主,有时也适度利用四六骈句,同时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另外,作者善于吸收汉代辞赋作品尤其是京都大赋状物写景的经验。这两点特色为它赢得了“秾丽秀逸”的评语。

《洛阳伽蓝记》读后感:从《洛阳伽蓝记》中佛教对于性和伦理约束的失灵 看佛教作为社会工具的无力感

“伽蓝”一词来源于佛教,意为宗庙,寺庙。这本被誉为北魏文学“清明上河图”的着作,生动而又全面地描写了北朝时期社会的习俗和风貌。

这本书五月底读完,思考时间有限。在文中记叙的故事中,我发现了不少对于当时朝代女性的描写。作者通过记叙事实以及讲述一些怪力乱神故事的过程中,不少从女性入手,表达出了自己对于女性贞操较为传统的观念,同时,也记叙了在当时佛教较为盛行的洛阳,人们对于诸多社会问题的普遍态度。在这些背后,是佛教在当时尴尬的地位和无力感。

1.从《瑶光寺》看女性冲破性的约束

《洛阳伽蓝记》中记叙道:“椒房嫔御,学道之所,掖庭美人,并在其中。亦有名族处女,性爱道场,落发辞亲,来仪此寺。屏珍丽之饰,服修道之衣,投心八正,归道一乘。”这描述了当时佛教对于女性,甚至是一些名门望族女性的吸引力。而瑶光寺作为女性皇家寺庙,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女性前来为尼。但是随后《瑶光寺》中写到:“洛阳男儿急作髻,瑶光寺尼夺作婿。”讲述的是朱兆入洛阳时秀荣胡骑数十人进入尼寺内大肆淫奸之后,寺内的尼姑声名扫地,争相出嫁的场面。这反映出的问题有两点,第一,即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群对于佛寺、尼寺的失敬;本质上即是对佛教的失敬和不认同。第二,即是部分“椒房嫔御”以及“掖庭美人”对于尼寺的利用,借助尼寺,混迹尼姑当中,其本质上并不是要潜心修德。耐人寻味的是,从作者书写的态度上看,这一事实在当时似乎已经半公开化。

佛教要求教徒清心戒欲,保持良好行德。这也是与传统儒家文化所相似的。但是实际上在《洛阳伽蓝记》描写的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性的态度存在着双重标准。佛教和传统的伦理理应起到的约束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作为外来物的佛教,当时也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佛寺的存在,与其说是“名族处女”潜心修道的圣地,倒不如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高级娱乐场所。

2.《王典御寺》和其它诸寺的对比

在《王典御寺》中,我注意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时阉官伽蓝皆为尼寺,唯桃汤独造僧寺,世人称之英雄。”《洛阳伽蓝记》中,阉官所立的寺庙不少,有长秋寺、昭仪尼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凝玄寺等。宦官多建尼寺,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本身就让人怀疑。事实上,在《昭仪尼寺》中,便有这样的描写:“高轩斗升者,尽是阉官之嫠妇,胡马鸣珂者,莫非黄门之养息也。”《景宁寺》中也有写道:“是以刘劭杀父与前,休龙淫母于后,见逆人伦,禽兽不异。加以山阴请婿卖夫,鹏淫于家,不顾讥笑。”这些包养“嫠妇”、“朋淫于家”的等等行为,在一个寺庙林立,佛教兴盛的朝代和区域会如此猖獗,着实让人感到惊愕。

结合宦官的身份,不难得出,佛教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其实十分尴尬。一方面它是统治者的信奉,企图用来治国、外交、保民生的意识形态工具,另一方面却成为权财在握的宦官手里的脏污纳垢之处——这些寺庙装修精美,规模宏大,寺内伎乐、娱乐、性乱相无所不有。同时,它一方面是一部份民众心中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却也是被一部分民众所不齿。

佛教并没有如统治者所愿,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形成体系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信仰,反而在自上而下的阶级传导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和断层,以响应朝廷的旗号而建,建成之后却沦为不少权贵者的根据地。使得佛教和佛寺只能成为统治者的用来稳定民心,求得风调雨顺的一厢情愿。佛教对于社会和官员的约束,从性和伦理的角度来看已经失灵,渐渐沦为无力。

3.《开善寺》中对于女性贞操节烈的态度

《开善寺》中,有这样的描写:“英闻梁氏嫁,白日来归,乘马将骑数人至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张弓射之,应弦而倒,即变为桃人,所骑马亦变为茅马,从者数人尽化为蒲人。梁氏恐惧,舍宅为弃。”对于不守丧而再嫁,违背伦理的梁氏,其并没有太多负罪感,直到怪象出现,她才舍宅为弃,另建开善寺。自然,这段关于怪力乱神的描述并不可信,纯属捏造。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故事背后明显的政治意图。这样故事的出现,一定有着现实背景,不妨可以大胆猜测,改嫁、不服丧再嫁在社会中一定已经不是个例。在当时,改嫁本身就是忌讳,加上梁氏不服丧而改嫁,不管是从宗教角度还是从当时的纲常伦理出发,都是忤逆的。从这个角度上,佛教首先就并没有很好地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相反地,当时的主要话语体系通过捏造这样的灵异现象去解释和维护当时基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恐吓当时人民,虽然在当时这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这种带有欺骗性的行为的本身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是长久的,其低级性和幼稚性终究会被人们发现,而当时在佛教这一意识形态工具逐渐式微的环境下,这一认识的过程本身也势必会被加速。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无能,暗示着其势必会走向衰弱。

4.佛教作为社会工具的无力感

性和伦理的失灵也仅仅只是一个侧面,更像是一个缩影。洛阳伽蓝的修建可谓是极尽奢华,蔚为大观。然而如此繁华的佛寺最终抵挡不住战火的冲击和王朝更替兴衰的洗礼。作为当时和朝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形态工具,佛教最终没有办法从朝廷或朝廷权贵中解脱出来,发挥出自己的生命力,成了和政治绑在同一根藤子上的苦瓜。最终朝廷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佛教也应声而衰。朝廷最终帮不了佛教,佛教也再也无力扶起朝廷。

《洛阳伽蓝记》中作为宗教的佛教,其最大的失败之处,我个人认为其过于紧密地和政治绑在了一起,承担了太多本不应该承担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统治者对于其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上至官宦,下至人民,佛教对于其思想的塑造和团结都只是有限的、暂时的。大肆兴建寺庙的过程忽视了佛教思想的落实和发展,使得佛教建设沦为形式,佛寺也不过是被或是皇族或是显官或是私人盘踞的地方标志性娱乐建筑,娱乐为主,佛法为辅,空而无实。

作为某种权力和政治威信集中代表的建筑而不是纯粹的宗教性建筑,也就不奇怪每致兵变,佛寺总是被企图篡权的军队烧毁。

另外一个方面,佛寺似乎存在潜在中成为割据势力起点的可能性。佛寺的壮大,僧人的众多,对于朝廷政权是难以容忍的威胁。

佛教作为最初被统治阶级和士大夫认同并引入的社会工具,脱离朝廷实力无法充分发展,发展过盛会被政权扼制,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朝廷威信,在政权更替时又面临着推覆的必然。它先天缺陷,命途多舛,战战兢兢,从鼎盛到逐渐沦为无力衰弱,在北魏终究走完了短短的一生。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mingyan/904817.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时间的针脚》读后感10篇 时间的针脚 下一篇: 2019高考完发的说说 高考后朋友圈个性说说大全 高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