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节日 > 正文

感动中国2015 感动中国2015十大人物事迹

导语:感动2015中国十佳人物事迹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于敏事迹】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国科

感动2015中国十佳人物事迹

1.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1960年底开始参加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索。

在中国核物理的先驱者中,俞敏是唯一一个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靠自己的勤奋去推论他人。自主研发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爆炸实验。中国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八个月,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的发展过程中,于敏提出了氢弹从原理到配置基本完成的思想,成为我国氢弹发展的关键人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俞敏等学者倡导并推动了我国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其纳入我国高技术发展规划,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进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保持匿名。于敏一生只公开露面过两次,一次是在1999年国家授予两弹一星的时候,另一次是在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授予的时候,于敏成为唯一获得最高科技奖的人。

2.老纪夫:朱和的事迹

【朱、事迹】

朱,,男,1942年出生,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曾经是一名外交官,他的妻子曾经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他们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去了贵州偏远山区教书。九年来,他们走遍了贵州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梦关。2010年,这对夫妇在遵义县龙坪镇扎根,继续他们的教学生涯。

出生于贵州,成长于贵阳的外交官朱得知家乡教师严重短缺。退休后,他放弃了在北京的悠闲生活,自愿去山里教书。虽然他们已经七十岁了,但他们说:“只要我们还能搬家,我们希望继续在这里教书,让山里瓦能像成利瓦一样,流利大声地说英语,学英语。”。

在山区洗澡、买菜、坐车、看病都极其不方便。卧室和男厕共用一面墙,夏天很臭。孙丽娜晚上戴着两个面具睡觉。由于长期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孙丽娜的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只有0.03。体检时,他还发现体内重金属超标。朱还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和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仍然坚守岗位,给孩子带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他们自愿去教书,却没有得到报酬。他们在攒钱帮助贫困学生的同时,也在积极修建电脑教室和修理学生食堂,为学校争取支持和帮助。在北京接受治疗期间,这对夫妇仍然照顾山区的儿童,并向他们捐赠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每日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捐给了学校,用于建造一间电脑教室。经过九年的教学,他们被央视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3、心有清泉:赵九福

【赵九福事迹】

赵九福,男,60岁,湖北省团风镇黄瑚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启动,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醉村成为首批移民试点村。村党委书记赵九福主动放弃剩余名额,告别80岁的高中,认真细致地做好了安置工作,带着61名村民搬迁到团风镇新安置村。

2014年,南水北调跨世纪工程正式启动。此时,南水北调第一移民村十堰市云岩县余醉村村党委书记赵九福带领新移民村的村民定居下来,大家找到了比以往更多的致富途径。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开始时,7岁的赵九福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余醉村。2010年,他成为第一个负责村庄移民的人。这里有61户人家想搬到千里之外的黄冈。离开祖国很难,移民工作也很难开口。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按照住房需要迁出海拔172米以下的标准,赵九福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自愿选择了迁出黄冈。赵九福80多岁的父母决定不和儿子一起搬出去黄冈,但支持儿子带头搬出去。

村党委书记带头迁出,61名村民先后签订了搬迁协议。2010年4月30日,迁徙队伍即将出发,家家户户开始收拾家当,装车。赵九福的党旗挂在他的外墙上,这是他在余醉村当村支书的第26年,也是他在余醉村当村支书的最后一天。赵九福的妈妈拄着拐杖走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点。看着母亲和儿子,赵九福不敢流泪,怕耽误移民行程。

2013年,余醉村成为一个充满清水的库区。在赵九福的带领下,移民们也踏上了新家致富之路。

4.深爱:张

【张事迹】

张,74岁,江苏省江阴市公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被送往医院。零散的汇票泄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黄艳,一个寻找江阴27年的好心人。

1987年,朱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养老院建设捐款,捐款人签名炎黄。当时捐款相当于一年的工资。在随后的27年里,希望小学、养老院和地震灾区都收到了黄艳签名的捐款。在过去的27年里,江阴人一直在寻找善良的黄艳,甚至建造了黄艳展览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出现了,他就是张。张出身贫寒,改革开放后成为镇上第一个万元户。手里拿着一些钱,他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回到了原来的会计岗位,拿着死工资,但他的捐款并没有停止。张在家里明确表示,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孩子自己挣钱。目前,张只有500多元的月收入。他的妻子是一名教师,仍然有一些养老金。这对夫妇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现在他们仍然住在老房子里,但他们仍然捐钱。

张坦言,他之所以签《炎黄》,是因为不想给被帮助的人增加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小事,就不能冒充恩人”。张庆忌是“炎黄”,只有他老婆知道这个秘密,一直支持他。这个坚持了27年的人间慈善,在这个冬天给很多人带来了伟大的爱和温暖。

5.同桌母亲:陶艳波

【陶彦博事迹】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彦博几乎从早到晚都陪着儿子杨乃斌,陪着他学习,做他的老师,陪着他。

杨乃斌一岁的时候,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丧失了听、说功能。这对陶彦博及其家人打击很大。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经历了很多地方,但是医生的结论总是让他们失望。很多人劝陶彦博送孩子上聋哑学校,但陶彦博并没有放弃。为了儿子,她从老家黑龙江去北京学唇语,然后一点一点教儿子说话和读书。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师范,于是她做了一个无法理解的决定:辞职,带着孩子上学。就这样,从高一到高三,母子俩一起学习。陶彦博是他儿子的耳朵和向导。杨乃斌的老师和同学也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经过不断的练习,杨乃斌可以更正常地与人交流。

现在,杨乃斌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一名学生。他希望回报他的父母、老师和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6、沙漠“猎鹰”:黑白混血西里丽江

【黑白混血西日福河故事】

穆拉提·西日福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公安局警察。

新疆和田警察穆拉提·西日福江两次获二等功,四次获三等功。穆拉蒂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就读时,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任卧底和翻译。14年来,穆拉提·西日福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恐怖主义和犯罪活动的第一线,用鲜血和行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人誉为沙漠中的“猎鹰”。

2014年4月,穆拉提得到重要情报,一群躲在和田农村的恐怖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量炸弹,准备进行多点连环袭击。秘密调查发现,恐怖分子具有强烈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并在爆炸窝点内及周边预埋遥控炸药。一旦事件被揭露,他们计划和警察一起死。形势紧急。穆拉蒂和他的战友们没有犹豫。找到位置和时机后,他们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现场发现自制成品、半成品炸弹200多枚,包括杀伤力极大的汽油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eri/794094.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最美孝心少年2014 2014最美孝心少年梁维月 下一篇: 信义兄弟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信义兄弟 孙水林、孙东林 感恩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