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红颜文学网 > 节日 > 正文

遗落的南境经典读后感10篇 遗落的南境

导语:《遗落的南境》是一本由杰夫•范德米尔着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16-8,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遗落的南境》读后感:坚持看完是因为它有些东西吸引着我《湮灭》

《遗落的南境》是一本由杰夫•范德米尔着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2016-8,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坚持看完是因为它有些东西吸引着我

《湮灭》使人害怕,说实话电影改编的角度很有可看性。《当权者》铺垫威力,加上半本废话。《接纳》让人回归平静,站在高处看待像是腐烂的过程一样的故事持续发生。

很久都没有在短时间内耐心读完一套三部的文学作品了,想简单写点感受,留作标记。内容包括原着小说第一部比较细致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改编电影《湮灭》,二三部的简单评述,轻微剧透。

阅读推荐:第一部一天即可读完,较之通常的科幻小说,是完全不同的心理体验和异境体验 。

二三部两天内可分别读完,第二部有一半内容其实可以并到第三部直接讲明一个异常事件的 始末。

整体故事精彩在细节,在小格局小范围内的异变有着很真切和精彩的描述,个人感觉失败的 点也是在于“细”和“小”这方面,算然三部曲是三种不同叙述方式,一二三人称写法用的飞起, 但太注重个人感受和个人情怀,所有人都是一个单独的情绪思想家,这是科幻小说,不知道 其他读者是否同我一样,不想看什么恋母情结,妈宝,爸宝姥爷宝或者一意孤行的领导者为 什么满心执念,絮絮叨叨到最后,所有人这么多念想,所有人无力抵抗只能乖乖“接纳”。对 宏大的地球毁灭人类生存,生态环境,入侵这类主题展现相对薄弱,有烂尾之嫌。

第一部《湮灭》是看过电影的制作新闻后,对故事的背景设定很感兴趣,它甚至“打败《三体》获得星云奖”,就下载了电子书当作空闲时的消遣。

没想到这种从没接触过的叙述方式,让我很愿意深入阅读,头天晚上下载电子书,第二天晚上看到结局,这种体验对我来说就像看完了一部超长电影,虽然是第一人称叙事,细腻详尽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完全不妨碍它有着很丰富的画面感传导给我。由女主生物学家加入探险队切入,小说创造了一个难以解读的“X区域”,在小说之内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勘测员甚至十几队代表着不同领域精英的探险队,这些科学家们都无法通过专业领域对X区域有多少可证的研究。小说之外,作为读者也不能从外星人、灵异事件、或者物理哲学的经验之谈,对X区域有预见性的解读,读者的感受同女主一样,像是走在一个只能看清前路的迷宫,其他一无所知,甚至比女主还要差一些,至少她手里还有着X区域的地图。

作者只通过单个人物的视角这里一块,那里一块的拼凑真正的主角——“X区域“,没有一个全局的视角告诉你,X区域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如此,除了异常地形之外,还有几处等着被发现的“异常”,故事里几位探险队员也从来没有透彻的交流,几句对话,还都是藏着掖着生怕讲多了又泄露了什么更大的惊天秘密,不利于探险队的人身安全。

从不同的维度观察小说,它的内外都是谜团重重,除了跟随女主角的日记一天天看下去探究谜团,作为读者的选择有限,甚至可以说别无他法。其实很多成功惊悚题材电影也都是走这个套路,小源头的背后有着巨大的原因令人咋舌,像《恐怖游轮》《寂静岭》《林中小屋》最近的有《逃出绝命镇》等等。

也就是说,通过角色设定也好,故事脉络也好或是画面感的冷静生动的陈述,都是为小说搭建了很强的吸引力,让读者不想错过每一个细节,跟着生物学家去透过现象发现背后的本质。好比平摊在桌子上一套貌似并不难拼的拼图。把每块拼图的边缘形状和图案关系研究透彻,就能看清图案的整体面貌。我想这是作者为第一部小说让人一口气通读,设立的“硬件配置”。

它令我害怕,是《湮灭》让我久久不能从中脱离出来,愿意继续探究后两部内容的动力,也是小说成功的“软件配置”。

一个充满霉菌和霉菌组成的文字,不知什么神奇的力量就能令人开膛破肚的世界,由字里行间延伸到了读者的心里,这种技法可以说做到了精妙的境地。小说载体与电影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文字之外给予读者精神层次的刺激,世界观、价值观、或是一段从未经历过的旅程, 而电影的局限性在于,它是现成的,它拍成了什么样,就给观众带来最直观这个样子的刺激,一场繁华梦醒之后,观众会也会许在心里留下什么,但它的优点和缺点也都暴露在具像的声画呈现里面。相对电影,小说就给予读者更大权力的想象力,“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湮灭》就很娴熟的驾驭了这种文字之外的技巧,小说的氛围会让你担心,现实生活的黑暗之处是不是有着不为人知的异变,创造出能飞速行走发出呜咽声的怪物躲在里面。甚至小说里描写无法抗拒的光亮感,你也好像在现实世界里能切身体会,可能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区域存在,你也可以健步如飞,从嘴巴或是胸膛溢出荧光......能真实感受到的神秘和恐惧,撩拨着我们对未知事物的又害怕又好奇的本能。

读完第一本没有结局,对X区域没有任何解释的《湮灭》后,了解到系列后两部《当权者》和《接纳》的评价并不好,据说后两部篇幅要比第一部长,我也没有勇气继续探究。这片区域带给我的那种害怕的感受,还久久不能在我心里抹掉,正是余音绕梁三日不觉得状态下,谜底是什么并不重要。

直到看完电影《湮灭》,电影从导演的角度诠释了一个他眼中的X区域,较之原着有很大的改编,值得肯定的是在视觉效果上, 电影里像是肥皂泡沫折射出来的七彩光芒的世界,在影像化上作出的改编能帮助观众更容易在视觉效果上体会异境X区域,像是通过基因重组后产生的生态群落,包括奇花异草,透明鱼,人树等等。这些情形在原着中并没有提及,原着X区域的表面看上去只是与正常的沼泽森林没什么两样,而人在里面却总会觉得是在被监视的,会有身体能感受到的盘旋在空中的可怕的未知东西,如果这些东西遵照原着去直观拍摄出来,对观影者产生的共鸣将会大打折扣。为了让观众直观感受到X区域与普通无人问津的荒野有什么不同,看得出导演团队做出了很多创作性的工作。

但这些额外的工作也不是为了视觉而视觉,原着中是没有提出过“基因重组”这个概念,但是却隐晦透露了“复制”和失败的复制,让人变成了四不像的怪物,后两部最终也明确的给出能继承本体记忆,却与本体完全是两个肉体灵魂的复制人设定,甚至还有本体与自然融合的变异。电影经由对人类的改造推导而出对整个生态群体的改造,这点是让视觉改编能够秉承原着氛围的可靠依据。

这些原着中没有涉及的工作内容,去服务一部科幻电影来讲必然是加分项目。由视觉创造出的氛围到位了,原着那种时刻抓人心弦的故事好讲吗?说实话不好讲,原着的优点就是以神秘的X区域为引导,精彩之处都在全在字面之外,而整个《遗落的南境》三部串联起来的故事从头到尾都是以单个人物点状出发,最后串联起来,无非是每人物的单线挣扎探索之后,无力的去接受罢了,没有惊心动魄,生离死别或着启示成长。故事线就跟小说阴郁诡异的风格如出一辙,断断续续,模模糊糊,神秘隐晦。倘若电影改编从头到尾遵循原着只是在视听语言上吓唬观众,对因果悬念毫不关心的话,相信很多观众会在影院睡着的。

为此,根据第一本小说《湮灭》改编的电影在内涵和故事线上来说,其实是由第一部出发,但函括了后两部重点信息,连接成一部开放结局,又有所依据的科幻题材电影。这也是驱动我继续阅读后两部的动力,单单看完第一部去感受电影和整个《遗落的南境》所创造的瑰丽世界的话,还是太过片面,X区域还有更多背景侧写来让读者和观众在原着和电影中进行一场感官旅程。

但第二部《当权者》在我看来是三部曲中,最冗长臃肿的一段故事了,故事视线从X区域转移到研究X区域的“南境局”。它有着很多貌似吸引人的元素设定,比如:时尚女明星特工,特工家庭,组织斗争,发疯的科学家,可能发疯的原局长等等,夹杂着不比X区域清晰多少的种种谜团,延续第一部的神秘氛围是做到了,可是整体进展缓慢,多项事件到读完小说跳出来看完全无用。要说它的最大作用,就是安排新角色,从南境局的视角衬托X区域的强大不可解读。貌似有着童年创伤的新任局长有着大篇幅的心理描写和回忆,这些回忆对X区域无用,对研究谜团也无用,有用的仅是一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塑造而已,可能作者本就不是安排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物入局,尽管新任局长“总管”有着复杂的家庭背景和从业经历,有足够的动机去带来变化,但通篇读下来,新旧人物,都是不可抗拒的陷入泥潭的无法自保。

《当权者》解释了复制人与本体的不同之处,通过一个发疯的科学家研究出的“风土说”给予X区域一个合理的生态解释,第一部没有机会看清楚的X区域的入口,给出了具体形状,更多的是解不开的的谜团。全书精彩之处集中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南境局沦陷,墙面瞬间变成了有机体,无用的新任局长只能出逃,在门口撞见拖着绿光的复制人原任局长返回,终于打破了长久以来沉闷无法穿透的谜团带来的压抑,就是毁灭。其他别无可讲。

《接纳》通过三种不同的人称叙述,在不同的时间短讲述几位关键人物的故事,在X区域的最早成型前,早些时候的成型后,和现在的扩张,交代了诱发X区域生成的灯塔管理员与科学降神会的故事,原局长心理学家的故事,本体生物学家的最终去处,总管和复制生物学家与副局长格雷丝的经历。解决了的众多前两部留下的谜团,冥冥之中每个关键人物和X区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书中的人物,有的人去反抗,有的人去把自己当作贡品,有的人在命运的捉弄下成了最不应该成为的人,有的人潇洒的在X区域走上一遭,成为对自身来说最好的生态形式。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事件的原因是无解的,而事件本身的魅力感染者书中人物和读者,让人惊悚害怕又好奇,如果硬要深究呢,作为读者已没有什么可硬挖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像书中人物一样,无可避免的被X区域吸引,接纳,且不去解读。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有些事来得晚一点,仍好过不来

尚未看电影,直接啃小说。 从早上十一点一口气看到晚上八点半。 回想起来,第一部确实可以单独成篇,虽然到完本依然疑点重重,但是主角生物学家与丈夫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在历经惊讶恐怖怀疑之后,仍然给人完满的暖意,但就整体观感,个人以为涉猎过克苏鲁类型小说的读者大概不能受到太多冲击。 第二部,主角总管尽管在最后也实现情感上的突破——从母亲的阴影里走出——但可能因为我个人原因,又或者他母亲的塑造过于“超人化”,终究代入感不够强,觉得最精彩的大概是总管对“上司”的反制,然而那也只是蜗角争锋,在宏大的残酷现实下黯然失色。 第三部虽然是多视角,但我以为其他角色更多只是作为填坑人来展现,这一部的情感中心是索尔和葛洛莉亚。既是一种忘年交,又有一种父女情,也许不需要套用更多概念,总之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爱认可。如果说第一部最终流泄的暖意如同潺潺溪流,这一部的结尾就是连绵的海潮——譬如奔跑的生物,它的样貌就是现在,它的方向就是未来,那么生物,所谓活着的本身就是过去——没有被忘记是对存在的最大认可,无论对于认可者或被认可者,都足以消解一切坚冰苦痛,也消除读者的不舍追问和负面情绪。 在最后的,大概也无法被读到的信中,得到释然和安慰。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遗落的世界——《湮灭》

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太久,越来越多的现象被当成了理所当然,文字、社会甚至所有的生命形态,而一旦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边界区域,发现了颠覆你思维的现象,你会沉醉,还是疯狂?

杰夫•范德米尔的这本《湮灭》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四位女性组成勘探队一起进入边界,故事以生物学家的角度展开,文字理性克制,充满了观察与描述的力度,十分切合一位女生物学家的语境,边界看似生机勃勃、宁静而美丽,却在不经意间散发出诡异的气息,野猪与海豚奇特的眼神,看似隧道却又像塔的神秘物质,某种生物凄厉的叫声,勘探队员返回之后奇特的举止,都为我们勾勒出边界神秘的轮廓,而在逐渐勘探地形、探求真相的过程中,每个成员也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无论进入其中的人类如何行动,神秘的边界依然在生机勃勃、不动声色的扩张中,它内部无时无刻不在的生命律动,其中身体物质为人类脑组织的神秘“爬行者”,还有那些没有被揭开的秘密,都在刺激着读者的好奇心,而在生物学家眼中,神秘的南境未尝不是一种美丽,她幼时因为家庭的原因,就热爱观察生态环境,在她眼中,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就是美好的值得观察多年,这样完整的生态系统却在城市里渐难寻找。而这个边界到底是人类野心的产物还是外星物种的衍生,还不得而知,则需要去第二部中寻求答案了。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到这里的人类,他们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社会属性与情感属性。在我看来,作者在描述过程中抹去了每个人的名字,而用他们各自的社会属性、知识属性来命名他们颇具深意,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未知与颠覆的世界里,人类学家代表了根深蒂固的人类知识与社会属性,所以她在边界最好被人所控制,也最快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心理学家总是想要控制他人的心理,而当心理遇到奇异的现象发生变化的时候,她难免会被反噬;勘探员代表了武力、理性与警醒,而这些在边界显然也不管用,而在一批又一批勘探队员进入南境之后,或是对抗、或是逃离,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式,反倒是内向隐晦却拥有一双观察眼睛的生物学家,一步步涉过艰险,逐渐触碰到了部分真相,她选择了融合,她与南境更像是彼此寻找到了对方。在这里,有些人因为我们无法根除旧有的生存制度而惧怕,而南境其实不过是代表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物种环境,尽管这种生存方式还是惊世骇俗的,但是回看我们已经乌烟瘴气的人类城市,这未尝不是一场值得探索的探险。

第一部结束,南境的神秘初露端倪,而所有的疑团还等待解开,下一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神秘主角?生物学家会以什么样的生命形态与丈夫相逢?而下一部中讲述的角度会是如何?这些都让我们迫不及待的期待下一部的来临与阅读。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人何以存在

注意:文中有轻微剧透

一、默默无闻的获奖作品

2014年,美国作家 杰夫·范德米尔创作的长篇小说《遗落的南境》第一部《湮灭》,击败包括《三体》在内的其他几部小说,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然而这部作品连同它的两部续作至今仍未在国内引起太多的关注与太大的反响。

这套三部曲作品设定了这样一个背景:国家南部的某处海岸,在一次“特殊事件”后被一道神秘的边界围了起来,任何接触到边界的生物都会莫名消失。政府设立了南境局,企图探明该片区域的成因与未来影响。

第一部《湮灭》讲述女生物学家与另外三位科学家受派遣,通过边界上的一处门户进入X区域进行勘察。她们已是第十二批勘察队。途中她们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地下建筑。在对地下建筑进行初次探查后,几位同伴逐一神秘死亡,而女生物学家也似乎因孢子感染而逐渐发生了转变。

第二部《当权者》讲的是约翰被空降到南境局担任局长,他希望从幸存的“女生物学家”身上找到X区域的真相。但南境局副局长的阻挠、“女生物学家”的不配合以及南境局平静表面下的暗潮涌动都让他的工作举步维艰。

第三部《接纳》分四条线叙述,从约翰、“女生物学家”、南境局前局长和原海岸灯塔的管理员的角度,为读者揭示了X区域的起源与真相。

二、各擅胜场的三部曲

《遗落的南境》与其他科幻小说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

在第一部《湮灭》中,作者将大量的回忆片段与细致入微的感官、心理描写穿插在女生物学家的现实经历中。过去的点点滴滴都通过人物的感受,渗透到她现实的每一步行动中。幽深奇诡的地下建筑似乎成了女主角孤僻幽闭内心的投射,而海岸上破旧的灯塔则是她坚定的信念与危机四伏的现实处境的象征。整部作品都弥漫着诗意的伤感。重读一遍更能发现其中暗伏的脉络。抛开故事层面的疑团不讲,《湮灭》完全可以被当做一部独立的作品,它有完整的情感结构、人物成长与艺术审美。

与第一部的交错回环相比,第三部《接纳》相对平直流畅。过去的故事线与现在的故事线同时推进,而南境局前局长则是联系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一部往往被读者视为填坑之作。但与第一部一样,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故事设定的猎奇或诡异,关键之处往往写得模糊而含蓄,依然把重点放在了人物感受与情感的发展变化上。

而与其他两部相比,第二部《当权者》则显得有些冗赘沉闷。虽然延续了第一部的写法,巨细靡遗地交代约翰的童年经历,刻画他细微的感受与意识流动;但大多缺乏与情节或主旨内在的咬合力,不光影响了叙事的节奏与效果,也使主角的人物形象摇摆不定。收尾的部分却节奏突变,飞快地赶上了第三部的开头。读完第三部再回头来看,第二部更像是整部作品的一个番外,虽然显得鸡肋,但还算有一定的补充价值。

三、洛式恐怖与人文关怀

关于这部作品的评论大多提及了克苏鲁神话与新怪谭。诚然,其中恐怖氛围的描述与最终揭示的真相都带着浓厚的克苏鲁色彩;而“新怪谭”则是作者为自己设立的标签。但若进一步探究便可以发现,“新怪谭”仍是技法层面的特征,真正与其主旨相关的还是克苏鲁式的故事背景。

霍华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于上世纪10年代开始创作怪奇小说。这位死后才逐渐声名鹊起的作家最着名的作品便是被称为“克苏鲁神话”的一系列小说。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描绘了宇宙中神秘、不可知而恐怖的存在与人类存在的渺小和无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降,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为小说家的创作插上了新的翅膀。19世纪末、20世纪初,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作品,开启了科幻小说的大门,为未来的科幻小说家开辟了疆域与道路。而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更为广阔的宇宙空间。

洛夫克拉夫特所在的时代,太空歌剧已悄然兴起。与同时代作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人类科技充满自信的作品不同,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显得幽闭而压抑。其实这种对神秘未知的敬畏以及对人类渺小的认知,有着极为深远的源头。拨开所有古代神话价值取向的外衣,内核都是这种刻在人类基因里的恐惧。古希腊神话里的堤丰、《圣经·约伯记》中上帝意志的不可知,都透露出人类对未知伟大存在的恐惧、敬畏乃至崇拜。

然而,读完整个《遗落的南境》三部曲,你并不会因为开放结局中真相的无解、人类未来的无奈而感到阴冷,反而会体味到一丝温暖的慰藉。作者用浓厚致密的人文关怀,消解了巨大的恐怖,把注意力转向人物的内心,使其完成个人的成长。

钱穆先生在其《人文与自然》一文中说,“宇宙间是黑暗远超过了光明”,人的生命也“一样的虚空胜过了真是,黑暗胜过光明”,而“人类的心智,则偏要在虚空中觅真实,黑暗中寻光明,那只有在人类大群已往历史文化的累积里面去寻觅”。

若放在这部《遗落的南境》里来看,面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在人类向外开拓的所有行动乃至存在都丧失意义之后,人类的选择或许确实是人文这一点萤火微光。而对于个人来说,唯有向内的探索还能带领我们走向平静的彼岸。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地图上的一块霉斑:记《当权者》

在第一部《湮灭》故事的最后,被感染的生物学家,体内泛起金色的光,开始转化。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许多谜团。《遗落的南境:湮灭》就像是一张藏宝图,只是个入口,标记的宝藏则需要更深入的探寻和挖掘才能找到——这些答案都埋藏在后面两部中。可谁知这一等,便是八个多月,出版日期也是一再延期,从六月推到七月,再从七月底推到八月初,待到猫靴拿到的书的时候,已经是八月底了。

如果说第一部《湮灭》作者是在挖坑的话,那第二部《当权者》就是挖下了日本海沟。与第一部线性叙事大相径庭的是,《当权者》这本更像是主人公“主管”的呓语。杰夫·范德米尔不在将故事放在X区域,而是放在研究和管理X区域的南境局上,以接替前局长的“主管”视角,来抽丝剥茧得解读X区域的形成以及政府对其的控制和管理。

阅读《当权者》绝对不是一个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体验,相反,由于“主管”视角的柠檬效应,加之线索的庞杂无序,更多的是需要读者在只言片语中去拼凑出X区域的前世今生。自从科学降神会将X区域从地图上点亮,政府便对这种环境上的突变给予高度的关注,当然这不只是因为那道能吸入和阻隔一切的隐形围墙——这种设定有点史蒂芬·金《穹顶之下》加上费城实验的味道,还有那缓慢扩散,加速腐蚀污染一切的异常环境——这又是官方的说法,实际检测出来的数据更让人惊奇,X区域实则是在净化世界。这让我想到另一种东西。

那就是霉菌。我肯定杰夫·范德米尔在构建X区域的特性时,一定参考过霉菌的特性——这点我在写第一部评论时隐隐就有这种感觉。那时我能确定的是真菌的传播方式,但在《当权者》之后,我十分确定那是霉菌。我们从生物学家体内映射出的荧光、南境局沦陷后污染的扩散方式、前勘探队员返回后都很快患上癌症以及墙壁上金色茸毛般浮动的活体笔记——等等诸多线索,均指向这点。X区域就像是面包上的一块霉斑,缓慢得渗透侵蚀着一切,一旦产生,就很难再被根除,只得任其发展壮大。

另一块霉斑,便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环境——南境局。书中在提及南境局时,总少不了这些描写——潮湿的环境,积水的洼地,深绿色的地毯,昏暗的光,老旧的设备,粘在一起陈年的档案和那一群活在自己的周遭,主动背弃世界的人。种种的格格不入,使得南境局看起来就像是一台锈蚀的机器,孤零零得被遗忘在一片孤岛,政府也任其自生自灭。此刻它就像一块X区域巨大的培养皿,疯狂在暗中滋生,那些勘探队员们带回来的样本,则成了加温催化的柴薪。

《当权者》中有足够多让人发疯的理由,这本书更像是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通过主人公一步步深入了解真相的同时,常理和旧有知识逐渐显得苍白无力,在挣扎和绝望之后,便是坦然的接受这些疯狂的东西。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活到最后将发生的一切平和得讲出来。这个疯子才是主角,那些自觉得没疯的人,已经是不知所云,让人脊背发凉,至于读者,你更信谁的话?那答案便是你跟着发疯的度量衡。一路看过来,感觉SAN值又低了。如果只是因为全书以“主管”视角去审视眼前的一切,便觉得读者可以进入上帝模式树立绝对的正确和权威,去推演故事的走向,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南境局的世界里,唯有总管眼中的疯子,才是真正接近真相的人——也许有些人也已经接近了真相,但她他们发现了这点后,便马上停止了研究。

同时还要留意的是,书中刻意安排的那些陷阱和烟雾弹,其背后的险恶用心,只能说是杰夫·范德米尔这人不讲究。很长时间里,总管和副局长间看似是在进行权利的游戏,可真的是这样吗?前局长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资料,真的有意义吗?那些未被取回的笔记,随同那些前勘探队员的尸体,静静的躺在X区域发霉腐烂着——亦或者说,是在滋养着X区域的“生长”吧。

即使是读到最后,旧的谜团很多仍未解开,在这之上,又叠加了更多新的未知。整个X区域和南境局最终的答案即将揭晓,受不了这种诱惑,我要看第三本《接纳》去!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人如草芥命似蝼蚁:记《湮灭》

巴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种古老的真菌,可以感染蚂蚁,占据它们的身体,释放化学物质控制蚂蚁的行动,被感染的蚂蚁会脱离蚁群,把真菌送到适宜繁衍的地方,再被夺去生命。这个过程残忍可怖,将死的蚂蚁会疯狂地撕咬任何能够咬到的东西。最终,僵硬的蚂蚁会紧紧咬住可以支撑身体的东西,停下来,自头顶伸出细细的“传染钉”,静候下一只经过的蚂蚁。

书中人类的命运,就如同这只受感染的蚂蚁。

生物学家生性孤僻,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甚至将研究本身视为生活的意义,并因此引发婚姻危机。丈夫在参与第十一支勘探队后,形若空壳,不久后便死去。生物学家从丈夫种种怪异行为中,冥冥认定,回来的,并不是自己的丈夫。也许自己的丈夫,还留在神秘的X区域中。也许这是她参加勘探队的一个原因,也许更多是她对世界的逃避,亦或是对自我理想的生活的追求。

对于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来说,与世隔绝无疑是最好的归宿。

书中开篇,对X区域的环境做个大量详细的描述。事无巨细勾勒出一个诡秘幽暗的区域,这个晦暗世界让人着迷,几种生态并存下产生出特异的生物,书中并未对任何一种做详细描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仿佛在暗中窥探我们的行动。这种压迫感贯穿全书始终,正如芦苇荡里那只在傍晚嘶吼的怪兽。即便你看不到它,也能感受到它的压迫,还有那随之而来的不安。我沉醉于这种阅读感受,仿佛在读的不是一部科幻,而是一部恐怖,于是便能体会到封底劳伦•伯克斯所指的“非常洛夫克拉夫特”。

作为三部曲的第一部,书中展开了太多的谜团。X区域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的中心在哪?勘探队员是怎么进入X区域的?那条被催眠的“路”或是入口又如何打开?地下塔为何没有在地图上标注?而官方又为何有意模糊,制造假象?到底有过多少支勘探队到访过这里?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海里来的怪物是真实存在,还是人们或因孢子影响下的幻觉,还是受感染的人变化而来的?那些互相射杀的前勘探队员们,到底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复制人到底是谁造出来的?又是怎样返回现实的世界?X区域原住民及那些过往的勘查者们,又变成了什么?

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成为喉咙中的一道鲠,于是我便从字里行间去探索自己的答案。而我读到的那些碎片,却是触目惊心。X区域中的动物,竟是由人转变的,这点不论是勘探队刚进入区域时,那头奔袭的野猪,那野猪惊恐的眼神,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解释,揭开谜底的,还是从狐狸尸体上取下的样本,我惊叹于作者的想象力,以及那种黑暗气息。如果说,这种基于现实的转化,尚且在常人的理解之内的话,那被困爬行者体内的灯塔管理员以及芦苇塘中的怪兽褪去的人皮,则预示着,转化并不是依从常理可循。

全书大多以生物学家的第一人称去描述,在大量周遭环境、心理变化以及最直接的五感描写上,代入感相当强,其中两段由其惊心动魄。一段是当生物学家自灯塔返回时,与芦苇塘怪兽擦身而过的描述。怪兽自始至终并未现身,作者用芦苇被怪兽压倒的沙沙声,脸上感受到的怪物热气,月光下一瞥的怪兽侧脸,还有那始终纷扰在耳畔的低吼,营造出感同身受的临场感,读者仿佛就趴在生物学家的身旁,与她一同身临险境,想必等到电影上映,这段戏也一定是重头,这头怪兽也许会成为另一只大白鲨,名垂影史。另一段则是直面爬行者的时候,这是段碾压常识的创造,从书中刺痛感,炫目的光亮,带来的晕眩,被“穿透、探索、解读”后的疲惫,可以推断出,爬行者一定是地外生物,这些描述都很符合那些有过第三类接触的人们,在被催眠后的经过讲述。只是我们之前都是从纪录片或是录音里去体味那种经历,却从未如此直接的被文字洗礼。

不得不说,这种简单直接的文风,就像有个人从背后掰开你的眼睛,让你不得不去直面恐怖诡异的画面,去思考种种假象之后隐藏的关联和动机,这点很让人受用,尤其是在不被打扰的时候,心绪很容易随着黑暗笔触,融入那片荒凉诡秘的氛围中,见其所见,想其所想,不知不觉的,自己就成了生物学家,一步步坠入黑暗,在金色孢子的作用下,理性、知识和作为人的意志被一口一口吞噬,反倒化为一团火焰,将自己燃烧殆尽。

霍金对外星人来访地球的看法,是悲观的,“如果外星人造访地球,那么其后果将非常类似当年哥伦布抵达美洲,那对于当时的美洲土着居民而言可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放出了旅行者号探测器,带着人类文明的信息,向一切能够俘获并解读它的地外文明示好,也许潘多拉盒子也因此打开。通过《湮灭》这本书,杰夫•范德米尔业已向我们展示了魔盒打开后的一种可能,我想这也是它最终可以定为科幻,而不是奇幻或是恐怖的原因吧。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全书的一些解疑和反思……剧透,慎入

三部曲完结……答案就隐藏在文字中,模糊的答案,深层的反思。 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地外文明因偶发的彗星撞击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打击之前的一项任务,一个"存在",却被撞击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抛出自身所在地……而这种"存在"只有当面对它的创造者时,才有其意义和目的,但是,它的创造者已被撞击毁灭……这"存在"本身也被抛出,并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抵达地球,隐藏于地球上偏远海岸的灯塔"组镜"中……然而这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却与人类自身对"超自然活动"的探寻之旅交叉……使得这种"存在",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得到激发,于是这种"存在"开始激活,完成自身的任务……但是这种任务没有意义,没有目的……人类完全无法理解……能使这种"存在"有意的创造者已经遭到毁灭……这种"存在"只是在按照创造者所制定的程序运行……这种"存在"本身只是在执行程序……无所谓的目的与意义…… 人类面对在错误的时间,并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地球"上的这种"存在"所带来的影响,无能为力,人类无法与之交流……只能处在旁观者的位置,来静静的观望甚至是欣赏这种"存在"所带来的超自然现象……这种现象无所谓好与坏,也非地球遭到针对性的地外文明入侵……只能说,作为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文明,我们"一不小心"就被一个偶发事件入侵了……就好比当一个人试图给一个特定的人打电话时,却不小心因为地面的偶发颤动使得手指哆嗦了一下,于是按错了号码,使得另一个人接受到,然而打电话者并未察觉到按错了号码,于是他一开始意图传达的信息,也从口中吐出……但是对于听到这条短信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接受到了一个错误的电话……无论这种信息会给接受者带来何种影响……这种影响只能算作"无意义的影响"…………对比来看,"信息"就如同那种"存在"……","地面的颤动"就如同那次"毁灭性打击"……而接受者就是"地球"……

这种"存在"抵达地球,因为偶然的机会灯塔"组镜"中的这种"存在"被降神会的两名探索人员无意中钻破镜租释放了出来,飘落于灯塔下方的草丛中……而索尔无意中的发现……令他成了宿主,"存在"开始在索尔体内迸发,在索尔体内产生某种"光亮感"……我认为这种光亮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方面光亮感可以使你与X区域有所联系,可以让你更为真实的看到周围的事件。另一方面光亮感意味着:个体在看到周遭的事件本来面貌之后是否愿意将其自由意志交出,并选择是否被这种存在所占据而使自身进化到一个人类难以理解的物质形态"……索尔无法凭借自己的意志来长期抗衡这种"光亮感",无论个体尝试着如何抵抗,最后的结果都会因自己意志的薄弱时期,而最终只能屈服于它…………但尽管如此生物学家在X区域岛上生存近30年,但依然因为时间的流逝,身体衰弱,意志力减弱而被光亮感所占据,于是她进化到了一个巨型物体的存在……具有无数眼睛的存在……虽然在人类看了是如此的不美观,但是这种形态却能看穿一切,从某种程度上她得到了进化)…… 回到索尔,索尔是一开始接触到这种"存在"的人类生命体……于是索尔就成了整个事件的起源点,整个X区域的扩张以索尔为圆心而向外扩展……索尔与那种存在融在一起成为一种"改造体"…………

关于复制体的问题: 我认为之所以存在复制体,其一是因为:复制体是作为本体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剔除了本体意志中存在的对X区域的敌对的态度以及恐惧感。因此复制体能更为真实的看到X区域,这算是一种交换。其二我想的是,倘若X区域一直扩展,当最后整个地球全都陷入时,复制体可以和这种存在共存。既保留了人类形态,又有更为高级的存在。

另一个问题是,当地球整个被覆盖时,地球是不存在了吗?还在原地吗? 其实我的解读是,文本中虽然没细说,但可以尝试着解读……实际是,X区域相当于一种"置换"……类似于"火影忍者"中带土的部分转移术……所以地球还在,但是你不在了……你已经通过入口穿梭转移到了另一个地点……在那里时间比地球的时间流逝的快……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美国式的科幻

读这本书是因为它击落了《三体》,获得星云奖的最佳长篇小说!而刘慈欣给这套小说的书评竟然是心悦诚服的自甘落榜,我当然要读了!《三体》可是我至今读到的国内最让我敬服的科幻小说了,如果星云是实至名归,而刘慈欣书评又是中肯的,那这绝逼是套好书!

读完后,我才明白什么叫科幻主流,星云奖是美国的。它一定更偏向于美国科幻文学更偏爱的,因此这种以人性为基调的,哲学系、心理系、社会系的软科幻才是现代美国式科幻的主流吧。而《三体》,我个人认为还是偏向于硬科幻的。当然单单论读书体验,我还是喜欢《三体》,环境的代入感太强力了,我根本没觉得在读科幻小说,简直就是一部历史的悬疑侦探剧嘛!OO哈哈~读《南境》后的另外一个感觉是,太累,人物心理分析太过复杂,我靠,摆明了不是我的爱好。

美国式科幻,我懂,但不希望它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湮灭

8分

本来是抱着看电影原着和对为何能击败三体的好奇来看这部小说的。首先电影只是小说冰山一角,原汁原味可以说只取了一滴。另外也不是科幻小说,更偏向奇幻,当然在国外通通都是分入科幻。这部有克鲁苏式意味,又是新怪谭写法。

第一部生物学家视角来探险,抛出x区域概念,挖坑。

第二部总管视角写南境局,继续挖坑。增加部分权斗画面。

前两部压抑,恐怖气息浓重,尤其注重心理大量活动。

第三部填坑,分别从总管,幽灵鸟,局长,灯塔管理员和信角度把故事非线性的叙述完整,需要人像拼拼图一样寻找线索,整理线索,看完整部才恍然大悟,原来x区域是外星武器被人莫名打开然后膨胀吞噬交换,仅有的科幻味道,更多的是光怪陆离,头脑视觉的冲击仿佛在你眼前。

小说的体验过程比内容重要是一大特点,文字冲击感十足,画面感太强,气氛营造得堪比鬼故事。挺好的小说,需要些精力去读,比较难懂。

《遗落的南境》读后感:生存还是毁灭?这其实不是问题

“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这一段晦涩的文字贯穿了整个三部曲。作者如同祥林嫂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让这段文字跳出来挑动一下我的大脑。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词都知道意思,但串接起来就令人不知所谓。罪孽、扼杀、死亡、蠕虫……这些词汇的组合令人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了黑色。作者刻意给小说赋予了黑色的基调,即使是在书中夏季阳光明媚的场景下,也会令人感受到丝丝黑暗、阴冷的侵袭。

最初,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开始读这部小说,想知道为什么会击败三体而获奖。看完第一部,我和很多人一样,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问号之余,开始深深怀疑星云奖评委们的品味和操守。但是,当我看完整部三部曲的时候,合上书本,脑子里静静回想整部小说的内容,却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这是一部少有的,非常奇妙的硬科幻佳作,既有坚硬的科幻内核,也有深刻的哲学思想。作者在小说结构上也极具特色,阅读过程就像一直在泥泞的沼泽艰难跋涉,直到最后终于到达坚实的土地那样愉悦和畅快。即便小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但迷雾已经散尽,终点清晰可见。

……………………以下开始剧透……………………

故事的整体情节并不是非常复杂,它描写的是一次宇宙“小概率事故”。一颗巨大的彗星撞击了某个宇宙文明所在的星球,造成星球的分崩离析。这个文明被彻底粉碎成无数个碎片飘荡在宇宙中。其中有一片碎片来到了地球上,不知什么原因被镶嵌进了南境海岸一座灯塔的镜片里。这碎片被人类发现并取出,在偶然的机缘下被灯塔管理员索尔接触到。碎片进入到索尔的体内,引发了类似感冒的症状。经过一段时期的潜伏,碎片在索尔体内发生异变,迅速爆发扩张,形成了“X区域”。所谓X区域是一种特殊的无法为人类所理解的空间形态,它以索尔的身体为中心,呈球状迅速向四周扩展。X区域的外层表面是“透明的”,人眼无法感受到其存在,但实际看不到X区域内部的景象,只是是虚假幻象。X区域外层面具有一种特性,所有与其接触的除了土地水空气之外的事物都会被其“拉入”X区域内并粉碎消失。X区域内部则处于一种特别的时空状态:时间流逝比X区域外快很多;极其广阔的区域范围,远远大于在X区域外所观察的范围。X区域还具有净化能力,所有的污染都被立即消除,动物尸体以及原有的人类建筑腐化瓦解得异常迅速。人类对于X区域的反应是非常“正常”的,基于恐惧和困惑,政府一开始当然就是依靠军队全面封锁X区域,禁止普通人靠近和观察。很快政府又专门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南境局,负责调查探索X区域的特性,评估X区域的发展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在发现了X区域在陆地上有一个可以安全进入的缺口后,南境局开始组织一批批探险队深入到X区域内部进行调查。第一部湮灭讲的是政府派遣的由南境局局长亲自带队的第12期4人探险队进入X区域调查的故事,这也是小说中政府派遣的最后一批探险队。这一部的结尾,是这支探险队全军覆没。

第二部当权者则讲的是12期探险队队员除局长外奇迹般生还,但生还的队员和以往一样都失去的部分记忆,完全记不起返回的过程以及X区域内调查的完整过程。一个被称为“总管”的政府高层后代被派入南境局接手空缺的局长职位,继续调查第12期探险队的情况。生还队员中一个自称幽灵鸟的生物学家引起了主管特别关注。总管一边与南境局内部人员以及政府总部高层明争暗斗,排除各种人为干扰障碍,一边对幽灵鸟盘问交谈,并深入调查上任局长以及前11期探险队留下的资料物证,努力挖掘事件的真相,甚至不惜与自己的上司决裂。第二部最后,X区域突然扩张吞没了南境局。总管幸运逃脱,幽灵鸟事前在被押往总部的路上也成功逃脱,二人在X区域外一处神秘的水下入口回合,一同进入到X区域中。

第三部接纳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作者采用了多分支并行叙述的方式,讲述了灯塔管理员、局长、总管、生物学家等人在X区域形成前后的遭遇,像拼贴画一样让整个故事逐渐完整清晰起来。最后总管被X区域的智能生物“爬行者”变成了兔子,在X区域的地下塔最底层被“光亮”所吞没,幽灵鸟则和幸存的南境局副局长继续在X区域内探索,寻找走出X区域的出口。

……………………以下为个人分析和感受……………………

如果是想要看一部美国灾难大片式的科幻小说,想看到人们如何历经艰险发现外星入侵者的弱点并最终战胜和消灭外星人这样的励志故事,那不要选这本书了。如果想要看到对外星科技的想象力,看人类在外星科技面前的弱小无助,那也应该不是这部小说的主旨。这部小说讲的其实是一次极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形态和阶级。来自外太空的那个东西,并不是外星人,也不是什么外星病毒,而是一颗“文明变异的种子”。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杀之果既已在此我将孕育出死亡的种籽与蠕虫分享……”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罪孽、扼杀、死亡、蠕虫,这些听起来非常不舒服的名词,实际上并不代表事物本身的根本性质,它们只是人类用自己固有的眼光对文明传播进化突变现象贴的标签。罪孽者之手,指的是那颗巨大的彗星。扼杀之果,指的是被彗星撞成碎片在宇宙中飞散的“进化因子”。死亡的种籽,指的是宇宙中的进化因子与人类相遇后形成最初的X区域以及爬行者形态。而蠕虫,当然是文明尚处低级阶段的人类。分享,就是人类在进化因子的影响下快速迈向高阶文明。

在我看来,小说虚构的是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升级。人类凑巧抓住了一次 “上天”赐予的宝贵机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迈进。这种突破并非是人类主动要求的结果,仅仅是各种巧合汇聚到一起的结果,就像彩票抽中了大奖一样,也是一次“强制升级”。正是因为是被动接纳,人类最初对这次飞跃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类固有的恐惧、疑惑、警惕一直占据着意识的主导地位,用隔离封锁来抗拒。

小说每部的题目非常有深意,代表人类进化事件中的整个认识过程:湮灭,描述的是人类对肉体被消灭的恐惧,代表人类对自身安危的担忧,代表本能上的拒绝和排斥。当权者,描述的是人类对于无法理解的现象的怀疑、好奇、谨慎,代表人类用自身的认识水平衡量高级文明的过程。接纳,描述的则是人类中的少数个体开始对高级文明有了深刻的了解,开始尝试接受“上天”的眷顾。

小说中的设定非常有意思,大量的悬念就像眼罩一样蒙住我们的双眼,只能靠各种感觉去猜测和体会外界的情况。而到最后眼罩一下子被除去,我们才会发觉原来前途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

如果一个不留神,很容易把灯塔管理员索尔当成一次外星病毒侵入的受害者,这是误解。索尔实际上是外星进化因子影响人类过程中的第一人,所谓X区域、地下塔、爬行者,都是索尔“异化”的结果,它们实质上就是异化后索尔的一部分组成,是一个整体。索尔的孤僻性格、对自然的热爱、对动物群落的喜好、对环境污染的痛恨,都体现在了X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中了,异常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快速崩塌腐化的城镇,零污染,恰好体现了索尔“生前”的好恶。天外飞来的进化因子,给人类带来的是大幅度跳跃的科技,这种科技可以通过意念快速将物质解构到原子态,并可以选择任意还原或重新塑造。将此定义为“科技”可能并不确切,定义为能力更合适,就像普罗米修斯之火一样,就像游戏主角突然增加了一个专有属性一样。地下塔、爬行者则是索尔根据灯塔、他自己、灯塔上的灯设计出来的一种“引导物”,地下塔最底部的光亮区,就像是黑暗中指引船只航行的灯光。而爬行者,就是这灯塔的守护者维护者。爬行者在地下塔的墙壁上写下的字句,正是索尔的意识中引导人类进化的步骤过程记录。X区域在地球上的大小范围,代表这这种意识的逐渐成熟过程,代表转化将从局部逐渐扩大到整个星球,扩大到整个人类文明。

小说描写的是人类进化的过程,30多年对于人类以及宇宙来说都是转瞬之间。作者刻意将这转瞬之间发生的事件以及关键人物的心理活动摘录出来,像纪录片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转化过程中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最开始,索尔发生异化,在与科学降神会的亨利打斗之后,通过获胜确立了“战胜者”的地位,进化因子因此选择用索尔作为母本开始演化。由此看出,进化因子会在有限的可选个体中优先选择强者,接纳强者的思想意识。随着洛瑞、11期生物学家、局长、生物学家等人的逐渐被“吸收”,X区域的意识也在逐渐变化,每个人的思想都加入到了X区域的整体意识中。x区域就是一个意识的统一体,其外在表现是模仿地球的生态环境,而逐渐扩张和融合的意识,体现着每一个被融合者的个性。X区域对外出现的入口,代表其对人类现有文明的了解需求,与其说是入口,不如说是开了一个对外沟通的窗口。洛瑞的复制体,是以洛瑞的外形和性格组成的探测器,负责把一批一批人类送入X区域用于融合测试。各种奇怪的似乎带有人类意识的动物,是婴儿期X区域测试克隆体的结果,或是一种玩耍,或者是X区域尚未理解人类思维与人体外形之间的对应关系。生物学家的丈夫赋予了X区域同情心,局长赋予了缜密冷静,生物学家赋予了细致和好奇,而最后的总管,则赋予了理解和接纳。理解和接纳,则是文明进化融合的最重要条件。小说的结尾,看起来像是留下了悬念,但是当理解到作者的意图后就知道,当总管变成兔子跃入地下塔底的光亮中后,小说就可以结束了。

克隆体是小说里非常有意思的设定。根据小说的情节,可以猜出X区域所谓的出入口实际上只是入口,没有人能从X区域中生还。所有所谓返回的探险队员实际上都是X区域创造的克隆体。X区域的意识决定了克隆体的特性。最初的洛瑞,是进入X区域内25命队员中唯一的生存者。此时X区域尚处出生婴儿期,本能使之趋向于选择竞争最强者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作为主导,因此通过干扰心智令队员们互相厮杀,最终选出了洛瑞。洛瑞的克隆体具有接近完美的还原度,除了在X区域内的一部分记忆被抹杀,其余几乎都完整保留了下来。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人,结合了洛瑞原有的领导精神、勇于探索、极强的控制欲以及一少部分索尔的孤僻和怀疑,洛瑞很快就被提升,拥有了极大的权力,成为一个合格的,源源不断将试验品送往X区域的“探测器”。而后的11期队员克隆体,则是洛瑞性格中不计成本的鲁莽因子作怪,一次克隆人数过多,忽视了癌症因子的去除等等。最后生物学家的克隆体,幽灵鸟,则是最完美的克隆体,以生物学家的思维作为主体,融入了其它人物的优秀品质,最终实际上成为总管所代表的理解接纳思想的接引者。可以想见,随着被接纳者的增加,X区域的思想和思维也日趋成熟,品质越来越完美。

对于宇宙文明的相遇,很多科幻小说都是“拟人类化”的,宇宙间发生的冲突,和地球上没什么区别。外星文明之间的争斗,飞船、离子炮、超时空折越……其实想起来不过就是飞机大炮之类的升级版。或者互相置于死地、或者互相合作抵御共同的敌人,和国家之间的地域、资源争夺,政府政治权谋斗争相似,还是翻版。遗落的南境给出了另一种形式,那就是宇宙间漂浮着一些随机因子。这些随机因子就像游戏中随地散落的宝盒,当某一个文明种族碰巧捡到这个宝盒并打开后,宝盒中的某种特定属性就会加到该文明身上,促成文明的突变,社会形态科技结构乃至物理外形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乍一看像是种族的毁灭,但是实际上却是升华和融合,是转变为全新的形态,而新形态中,仍然完全保留着文明种族原本的记忆、意识和思维。这即是文明因子与文明种族之间的互相接纳。

我们可以想象,X区域将会以人类无法抗拒的形式继续扩展,继续吸收和容纳更多的地球人,最终必将包裹整个地球,将地球人类所有个体的意志包容进X区域内。每一个个体既可以统一于X区域的整体意识中,也可以通过克隆的方式显示其独立。X区域,这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并没有抛弃人类的文明特质,在统一了整个地球后,一定还会继续向宇宙扩张。今后还会有什么发展方向呢?或许某一天也被巨大的彗星打碎,成为漂浮在宇宙中的“宝盒”,等着其它星际文明撞大运捡到。那些“宝盒”中的因子,从此也会打上地球文明的烙印,也会被其它文明所接纳。

在宇宙尺度上,文明的生存还是毁灭,或许根本就不成问题。或许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也是当初某一个因子降落的结果,是原始人接纳这个因子的结果。

毁灭即是重生,毁灭即是升级,这其实没什么问题。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红颜文学网_教育热点新闻_作文怎么写_文学作品赏析_2020抗击疫情优秀作文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hyjzdh.com/jieri/904589.html 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闺蜜说说大全 友情说说致闺蜜 非常闺蜜 下一篇: 2018清明节说说大全 说说清明放什么内容合适呢 2018清明节